..续本文上一页,“合名《唯识二十论》者,带数释也”,合拢来说,叫《唯识二十论》,就是带数释,带数字的——六离合释里属于带数释。
“论如常释”,“论”的意思,就是一般讲的;都知道了,就不说了。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?教诫学徒,教诫弟子的那个东西,叫“论”。
“释义及难”,解释它的意思及它的问难,“至文当叙”,到讲述它的那些文句的地方我们会讲。就是它的意义及它的问难(外人对它的问难、辩论),到时候会讲。
“旧论但名唯识论者,译家略也”,“旧论”就是以前翻译的,只翻“唯识论”,“二十”没有加,这是翻译的人把“二十”略掉了——本来《唯识论》就可以了,因为它要简别于《三十颂》,就把“二十”摆上去;过去的翻译,它就没有摆上去,就叫《唯识论》。
述记正文
述曰:将释本文,以三门辨:一显教时机教摄分齐,二明论宗体造论所由,三依论所明判文别释。初显教时机教摄分齐者,于中有三:一辨时,二辨机,三辨摄。
“将释本文,以三门辨”,这里要开始讲《唯识二十论》的原文了,那么就开三个大门(科)来分辨这个道理、分辨这个论的意思。第一科:“显教时机教摄分齐。”佛说的时教,一共有多少?它属于哪能一个教所摄的?第二科:“明论宗体造论所由。”这个论的宗、它的体什么?为什么要造这个论?第三科:“依论所明判文别释。”根据论里边所讲的道理,把它一个挨着一个地解释清楚。
这是法相宗讲论,以这三门(科)来讲。而天台宗,以五重玄义来讲。学过天台教的都知道,天台宗的疏(注解),一开头就是五重玄义,用五个方面来讲这个论。一般天台宗的书,我们看过的都熟悉,在开头的时候讲得非常仔细,到了后头,因为前面讲过了,就很略了。它的五重玄义,一般说就是:第一解释名词,第二辩它的体,第三明它的宗旨,第四明它的作用,第五判教。一般天台宗都是依五重玄义〖资料④〗先讲,然后再挨着文句来讲。这里他分三大科:第一也是辨教,“显教时机,教摄分齐”,分几个教、属于哪一个时的教。天台判五时教,这里是三时教。第二,“明论宗体,造论所由”,这部论的宗旨什么、它的体是什么、为什么造论。第三,“依论所明,判文别释”,就挨着论所明的文字,一个个地把它作科判、做解释。讲文句的时候,就以这三个方式来讲。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思考题
九、 唯识今学为什么又称为“有相唯识说”?
一〇、 试述唯识学中的一分说、二分说、三分说、四分说。
一一、 玄奘法师的新译,为什么与旧译有很多不同?
一二、 《唯识二十论》西天东土注释有几?最有价值的为哪些?
一三、 略释论名“唯识二十论”?
学习资料
①丈夫国
婆薮盘豆法师者,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也。“富娄沙”译为丈夫,“富罗”译为土。毗搜纽天王,世传云是帝释弟,帝释遣其出阎浮提作王,为伏阿修罗。其生阎浮提为婆薮提婆王之子。有阿修罗,名因陀罗陀摩那。“因陀罗”是帝释名,“陀摩那”译为伏,此阿修罗恒与帝释鬪战,谓能伏帝释,故有此名。毗伽罗论解阿修罗谓非善戏,即应以此名译之。诸天恒以善为戏乐,其恒以恶为戏乐,故有此名,亦得名非天。此阿修罗有妹,名波罗颇婆底(知履反)。此女甚有容貌。阿修罗欲害毗搜纽天,故将此妹诳之,以咒术力变阎浮提一处令阴暗,其自居暗处,不令人见;令妹别住明处,语妹云:“若人欲得汝为妇,可语云:“我兄有大力,若欲取我,必与我兄相违;若能将我兄鬪战,乃可相许。””
毗搜纽天后于明处见此女,心大悦之,问云:汝是何人?答云:我阿修罗童女。天云:诸阿修罗女,由来皆适诸天。我既无妇,汝又无夫,今欲相取,得见从不?女如其兄先言答之。天云:汝今惜我身,故有此言;汝已爱我,我岂相置;我有大力,能与汝兄鬪战。女遂许之,即为夫妻。阿修罗后往明,问毗搜纽天:汝云何辄取我妹为妇?天答云:若我非丈夫,取汝妹为妇可致嫌责;我是丈夫无妇,汝妹是童女无夫,我今取之,正是其理,何故见怪!阿修罗云:汝有何能,自称丈夫?若是丈夫,能将我鬪战得胜,当以妹适汝。天云:汝若不信,当共决之。即各执仗互相斫刺。毗搜纽天是那罗延身,斫刺所不能入;天斫阿修罗,头断即还复,手臂等余身分悉尔,随有断处即还复。从旦至晚,斫刺不息,阿修罗无有死状,天力稍尽,转就疲困,若至夜阿修罗力则更强。明妃恐其夫不如,取欝波罗华,擘为两片,各掷一边,明妃于其中行去而复来。天即解其意,捉阿修罗身,擘为两片,各掷一边,天于其中待,去而复来。阿修罗由此命断。阿修罗先就仙人乞恩:愿令我身被斫刺即便还复。仙人施其此恩,故后时被斫刺而不失命;仙人欲令诸天杀之,故不施其擘身还复之恩,故后时由此失命。毗搜纽天既居此地,显丈夫能,因此立名,称丈夫国。(《婆薮盘豆法师传》,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)
②毗伽罗论
(杂名)Vyākara
a,新译曰毗耶羯刺諵,又云毗何羯唎拿。译曰声明记论。关于五明中声明,即语学之俗书总名也。慈恩寺传三曰:「印度梵书名为记论,其源无始,莫知作者。每于劫初,梵王先说,传授天人。以是梵王所说,故曰梵书。其言极广,有百万颂,即旧译云毗伽罗论者是也。然其音不正。若正,应云毗耶羯刺諵(音女咸反),此翻为声明记论。以其广记诸法能诠,故名声明记论。昔成劫之初,梵王先说,具百万颂。后至住劫之初,帝释复略为十万颂。其后北印度健馱罗国婆罗门睹罗邑波腻尼仙又略为八千颂,即今印度现行者是也。近又南印度婆罗门为南印度王,复略为二千五百颂,边鄙诸国多盛流行,印度博学之人所不遵习。此并西域音字之本,其支分相助者。复有记论略经,有一千颂,又有字体三百颂。又有字缘两种:一名间择迦,三千颂。二名温那地,二千六百颂。此别辩字缘字体。又有八界论八百颂,此中略合字之缘体。」丁福保《佛学大辞典》
③戒贤论师与玄奘法师师徒因缘
《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卷三
既至,合众都集。法师共相见讫,于上座头别安床,命法师坐,徒众亦坐。坐讫,遣维那击椎唱。法师住寺,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咸皆共同。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、闲解经律、威仪齐整者,将法师参正法藏,即戒贤法师也,众共尊重不斥其名,号为正法藏。于是随众入谒。既见,方事师资,务尽其敬,依彼仪式,膝行肘步,呜足顶礼,问讯赞叹讫。法藏令广敷床座,命法师及诸僧坐。
坐讫,问法师从何处来?报曰:“从支那国来,欲依师学《瑜伽论》。”闻已啼泣,唤弟子佛陀跋陀罗(唐言觉贤),即法藏之侄也,年七十余,博通经论,善于言谈。法藏语曰:“汝可为众说我三年前病恼因缘。”
觉贤闻已,啼泣扪泪而说昔缘云:“和上昔患风病,每发,手足拘急如火烧刀刺之痛,乍发乍息,凡二十余载。去三年前,苦痛尤甚,厌恶此身,欲不食取尽。于夜中梦三天人,一黄金色,二琉璃色,三白银色,形貌端正,仪服轻明,来问和上曰:“汝欲弃此身耶?经云:说身有苦,不说厌离于身。汝于过去曾作国王,多惚众生,故招此报。今宜观省宿愆,至诚\忏悔,于苦安忍,勤宣经论,自当销灭。直尔厌身,苦终不尽。”和上闻已,至诚\礼拜。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语和上曰:“汝识不?此是观自在菩萨。”又指银色曰:“此是慈氏菩萨。”和上即礼拜慈氏,问曰:“戒贤常愿生于尊处,不知得不?”报曰:“汝广传正法,后当得生。”金色者自言:“我是曼殊室利菩萨。我等见汝空欲舍身,不为利益,故来劝汝。当依我语,显扬正法,《瑜伽论》等,遍及未闻,汝身即渐安隐,勿忧不差。有支那国僧乐通大法,欲就汝学,汝可待教之。”法藏闻已,礼拜报曰:“敬依尊教。”言已不见。自尔已来,和上所苦瘳除。”
僧众闻者莫不称叹希有。法师得亲承斯记,悲喜不能自胜,更礼谢曰:「若如所说,玄奘当尽力听习,愿尊慈悲摄受教诲。
法藏又问:「法师汝在路几年?」答:「三年。」既与昔梦符同,种种诲喻令法师欢喜,以申师弟之情。
④六离合释
六离合释者,梵语称为「杀三婆释」。《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》意云:凡二意以上为一名者,恐有所滥,故皆用此六种之释以分别之,其有但以一义为名者,则是直呼其自体,无有所滥,则不须用六释分别之可也。此乃天竺辨名义之法也。初离之以示义,后合之以彰名,故亦名为六离合释焉。蕅益略解谓单一字者不用六释,而《唯识述记》则云:言无为者,此非六释,无二义故。然则据《唯识述记》观之,则知字虽是二义但属一者亦非六释,可知不同之处,在义之单复,而不在字之单复矣。六离合释者,一曰持业释,二曰依主释,亦名依士释,三曰有财释,四曰相违释,五曰邻近释,六曰带数释。
一、持业释者,凡义虽有二而体则仍是一者,则即持业释也。持者能持之体,业者所持之义也。盖二义同依一体也,故此亦名为同依释焉。例如烦恼障者,烦恼与障,盖二义也,然论其体则仍是一,不可分而为二也。不可分而为二,持二义于一体之上也,此即持业释也。
二、依主释者,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者,此即依主释也。依者能依,主者所依也。如云历城县净居寺者,谓在历城县之净居寺也,即是依历城县之净居寺也。历城县是所依,净居寺是能依。从所依县,名能依寺,此即依主释也。又如所谓「法华玄义」者,从所释经,名能释文,故亦是依主释也。余可例知。如臣依主名依主释,又如作用之依士夫,故又可名之为依士释。依主依士,皆就能依彰名,此乃一释之异名而已。《俱舍光记》云,依主依士名异义同。至《宗境录》及《蕅益略解》则云:如子从父名从胜立劣名为依主释,如父从子名从劣立胜名为依士释。若据此言,则依主依士各有不同,则六合释应成为七合释,恐非正义也。
注:窥基大师《百法明门论解》「大乘者是能诠教,谓声名句文四法故劣,百法乃所诠事理;通一百法故胜。将胜就劣,以劣显胜,云大乘者之百法,依士释也。又百法是所缘,乃举全数故胜,明是能缘之慧,即别境五中之一法耳故劣。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,云百法之明,依主释也。」
《俱舍光记》云:「依主依士,名异义同。」与基师义不悖,而《宗境录》等,则全同基师也。据此则文中「若据此言」至「恐非正义也」四句,删之为佳。
三、有财释者,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者,此即有财释也。有者能有,财者所有也。如戒名解脱,戒是修因,解脱是所得之果,名戒为解脱于义似不当,然能持戒者后必得解脱之果,故知戒中实有解脱,故可名戒以为解脱。此即从所有法立能有名,即是有财释也。有云有财释者即是取他名以为自名亦有以也。
四、相违释者,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。相违云者,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。例如止观之名,止体是定,观体是慧,可谓其体各别矣。然今则集此各别之二法联之使成为一名,此即相违释也。亦如教观之名,教者解也,观者行也。其体亦各别也。今亦集之使成一名,故亦是相违释也。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违释,例此可知。
五、邻近释者,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,从其胜事以立名者,此即邻近释也。今就念处之名言之。观身不净乃至观法无我。此能观之体本是慧处,本应名之为慧处,然今则名之为念处者,因与慧相应之念其力强胜,故就胜者立名,名之为念处也。
六带数释者,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。带数者,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。如二谛、三性等名,皆以其法体上带有二三等数量,彰其所带之数量,故名为二谛、三性等也。虽然,带数释者,必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,方可名为带数释,非谓凡有数字在首者皆是带数释也。例如,三藏法师之一名,此则虽有数字在首,而仍不是带数释也。盖三字虽为数字,而法师之体则仍是一,是则法体之上未曾带有数量矣。据实而言,三藏法师者,盖谓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师耳,乃是从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,仍是依主释也。又如两江者,江体有两,故名两江,此即是带数释。然两江总督则非带数释而仍是依主释矣。
此六释中,持业依主,每可兼通,若欲别之,则义异而体同者是持业而非依主,体别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业也。六释大意,略述如是,欲详知者,应读《大乘法苑义林总料简章》。(依梅光羲《相宗纲要》原文校勘)
⑤五重玄义
(术语)又曰五重玄谈。天台智者凡释诸经立五重之玄义。玄义,谓幽玄之义理。深妙之义理。天台释诸经,先于文前绪论五重之深义,题为玄义。法华经玄义,金光明经玄义等是也。法华玄义十下曰:「我以五章略谭玄义,非能申文外之妙,特是粗述所怀。」金光明玄义拾遗记上曰:「玄谓幽微难见也,义谓理趣深有所以也,其幽微义而有五重。(中略)大师搜抉如是五义解释一题,欲令学者豫知经旨然后寻文,使于文文成智行故。斯是道场,特因静发。称会佛旨,演兹奥旨。故不可以暗证者及寻文者同日而语也。幽微所以,岂虚名哉?」(名数)第一释名,无名,则不能显法,故应先释经题。第二辨体,名者呼体故,名之次宜辨体,体者一部之旨归,众义之中枢也。第三明宗,宗者修行之宗旨也。会体必由修行,故体之次宜明宗。第四论用,会体而自行已圆,则应自体起用,利益众生,故就宗而论一经之作用。第五判教,利益已多,则所说之教义无尽,故用之次宜判教义之大小权实。已上五重,就法华经释之,则与咸之法华撮要曰:「此经乃以法譬为名,实相为体,一乘因果为宗,断疑生信为用,无上醍醐为教相。」 丁福保《佛学大辞典》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