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“合名《唯識二十論》者,帶數釋也”,合攏來說,叫《唯識二十論》,就是帶數釋,帶數字的——六離合釋裏屬于帶數釋。
“論如常釋”,“論”的意思,就是一般講的;都知道了,就不說了。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?教誡學徒,教誡弟子的那個東西,叫“論”。
“釋義及難”,解釋它的意思及它的問難,“至文當敘”,到講述它的那些文句的地方我們會講。就是它的意義及它的問難(外人對它的問難、辯論),到時候會講。
“舊論但名唯識論者,譯家略也”,“舊論”就是以前翻譯的,只翻“唯識論”,“二十”沒有加,這是翻譯的人把“二十”略掉了——本來《唯識論》就可以了,因爲它要簡別于《叁十頌》,就把“二十”擺上去;過去的翻譯,它就沒有擺上去,就叫《唯識論》。
述記正文
述曰:將釋本文,以叁門辨:一顯教時機教攝分齊,二明論宗體造論所由,叁依論所明判文別釋。初顯教時機教攝分齊者,于中有叁:一辨時,二辨機,叁辨攝。
“將釋本文,以叁門辨”,這裏要開始講《唯識二十論》的原文了,那麼就開叁個大門(科)來分辨這個道理、分辨這個論的意思。第一科:“顯教時機教攝分齊。”佛說的時教,一共有多少?它屬于哪能一個教所攝的?第二科:“明論宗體造論所由。”這個論的宗、它的體什麼?爲什麼要造這個論?第叁科:“依論所明判文別釋。”根據論裏邊所講的道理,把它一個挨著一個地解釋清楚。
這是法相宗講論,以這叁門(科)來講。而天臺宗,以五重玄義來講。學過天臺教的都知道,天臺宗的疏(注解),一開頭就是五重玄義,用五個方面來講這個論。一般天臺宗的書,我們看過的都熟悉,在開頭的時候講得非常仔細,到了後頭,因爲前面講過了,就很略了。它的五重玄義,一般說就是:第一解釋名詞,第二辯它的體,第叁明它的宗旨,第四明它的作用,第五判教。一般天臺宗都是依五重玄義〖資料④〗先講,然後再挨著文句來講。這裏他分叁大科:第一也是辨教,“顯教時機,教攝分齊”,分幾個教、屬于哪一個時的教。天臺判五時教,這裏是叁時教。第二,“明論宗體,造論所由”,這部論的宗旨什麼、它的體是什麼、爲什麼造論。第叁,“依論所明,判文別釋”,就挨著論所明的文字,一個個地把它作科判、做解釋。講文句的時候,就以這叁個方式來講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思考題
九、 唯識今學爲什麼又稱爲“有相唯識說”?
一〇、 試述唯識學中的一分說、二分說、叁分說、四分說。
一一、 玄奘法師的新譯,爲什麼與舊譯有很多不同?
一二、 《唯識二十論》西天東土注釋有幾?最有價值的爲哪些?
一叁、 略釋論名“唯識二十論”?
學習資料
①丈夫國
婆薮盤豆法師者,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也。“富婁沙”譯爲丈夫,“富羅”譯爲土。毗搜紐天王,世傳雲是帝釋弟,帝釋遣其出閻浮提作王,爲伏阿修羅。其生閻浮提爲婆薮提婆王之子。有阿修羅,名因陀羅陀摩那。“因陀羅”是帝釋名,“陀摩那”譯爲伏,此阿修羅恒與帝釋鬪戰,謂能伏帝釋,故有此名。毗伽羅論解阿修羅謂非善戲,即應以此名譯之。諸天恒以善爲戲樂,其恒以惡爲戲樂,故有此名,亦得名非天。此阿修羅有妹,名波羅頗婆底(知履反)。此女甚有容貌。阿修羅欲害毗搜紐天,故將此妹诳之,以咒術力變閻浮提一處令陰暗,其自居暗處,不令人見;令妹別住明處,語妹雲:“若人欲得汝爲婦,可語雲:“我兄有大力,若欲取我,必與我兄相違;若能將我兄鬪戰,乃可相許。””
毗搜紐天後于明處見此女,心大悅之,問雲:汝是何人?答雲:我阿修羅童女。天雲:諸阿修羅女,由來皆適諸天。我既無婦,汝又無夫,今欲相取,得見從不?女如其兄先言答之。天雲:汝今惜我身,故有此言;汝已愛我,我豈相置;我有大力,能與汝兄鬪戰。女遂許之,即爲夫妻。阿修羅後往明,問毗搜紐天:汝雲何辄取我妹爲婦?天答雲:若我非丈夫,取汝妹爲婦可致嫌責;我是丈夫無婦,汝妹是童女無夫,我今取之,正是其理,何故見怪!阿修羅雲:汝有何能,自稱丈夫?若是丈夫,能將我鬪戰得勝,當以妹適汝。天雲:汝若不信,當共決之。即各執仗互相斫刺。毗搜紐天是那羅延身,斫刺所不能入;天斫阿修羅,頭斷即還複,手臂等余身分悉爾,隨有斷處即還複。從旦至晚,斫刺不息,阿修羅無有死狀,天力稍盡,轉就疲困,若至夜阿修羅力則更強。明妃恐其夫不如,取欝波羅華,擘爲兩片,各擲一邊,明妃于其中行去而複來。天即解其意,捉阿修羅身,擘爲兩片,各擲一邊,天于其中待,去而複來。阿修羅由此命斷。阿修羅先就仙人乞恩:願令我身被斫刺即便還複。仙人施其此恩,故後時被斫刺而不失命;仙人欲令諸天殺之,故不施其擘身還複之恩,故後時由此失命。毗搜紐天既居此地,顯丈夫能,因此立名,稱丈夫國。(《婆薮盤豆法師傳》,陳天竺叁藏法師真谛譯)
②毗伽羅論
(雜名)Vyākara
a,新譯曰毗耶羯刺諵,又雲毗何羯唎拿。譯曰聲明記論。關于五明中聲明,即語學之俗書總名也。慈恩寺傳叁曰:「印度梵書名爲記論,其源無始,莫知作者。每于劫初,梵王先說,傳授天人。以是梵王所說,故曰梵書。其言極廣,有百萬頌,即舊譯雲毗伽羅論者是也。然其音不正。若正,應雲毗耶羯刺諵(音女鹹反),此翻爲聲明記論。以其廣記諸法能诠,故名聲明記論。昔成劫之初,梵王先說,具百萬頌。後至住劫之初,帝釋複略爲十萬頌。其後北印度健馱羅國婆羅門睹羅邑波膩尼仙又略爲八千頌,即今印度現行者是也。近又南印度婆羅門爲南印度王,複略爲二千五百頌,邊鄙諸國多盛流行,印度博學之人所不遵習。此並西域音字之本,其支分相助者。複有記論略經,有一千頌,又有字體叁百頌。又有字緣兩種:一名間擇迦,叁千頌。二名溫那地,二千六百頌。此別辯字緣字體。又有八界論八百頌,此中略合字之緣體。」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
③戒賢論師與玄奘法師師徒因緣
《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》卷叁
既至,合衆都集。法師共相見訖,于上座頭別安床,命法師坐,徒衆亦坐。坐訖,遣維那擊椎唱。法師住寺,寺中一切僧所畜用法物道具鹹皆共同。仍差二十人非老非少、閑解經律、威儀齊整者,將法師參正法藏,即戒賢法師也,衆共尊重不斥其名,號爲正法藏。于是隨衆入谒。既見,方事師資,務盡其敬,依彼儀式,膝行肘步,嗚足頂禮,問訊贊歎訖。法藏令廣敷床座,命法師及諸僧坐。
坐訖,問法師從何處來?報曰:“從支那國來,欲依師學《瑜伽論》。”聞已啼泣,喚弟子佛陀跋陀羅(唐言覺賢),即法藏之侄也,年七十余,博通經論,善于言談。法藏語曰:“汝可爲衆說我叁年前病惱因緣。”
覺賢聞已,啼泣扪淚而說昔緣雲:“和上昔患風病,每發,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,乍發乍息,凡二十余載。去叁年前,苦痛尤甚,厭惡此身,欲不食取盡。于夜中夢叁天人,一黃金色,二琉璃色,叁白銀色,形貌端正,儀服輕明,來問和上曰:“汝欲棄此身耶?經雲:說身有苦,不說厭離于身。汝于過去曾作國王,多惚衆生,故招此報。今宜觀省宿愆,至誠\忏悔,于苦安忍,勤宣經論,自當銷滅。直爾厭身,苦終不盡。”和上聞已,至誠\禮拜。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上曰:“汝識不?此是觀自在菩薩。”又指銀色曰:“此是慈氏菩薩。”和上即禮拜慈氏,問曰:“戒賢常願生于尊處,不知得不?”報曰:“汝廣傳正法,後當得生。”金色者自言:“我是曼殊室利菩薩。我等見汝空欲舍身,不爲利益,故來勸汝。當依我語,顯揚正法,《瑜伽論》等,遍及未聞,汝身即漸安隱,勿憂不差。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,欲就汝學,汝可待教之。”法藏聞已,禮拜報曰:“敬依尊教。”言已不見。自爾已來,和上所苦瘳除。”
僧衆聞者莫不稱歎希有。法師得親承斯記,悲喜不能自勝,更禮謝曰:「若如所說,玄奘當盡力聽習,願尊慈悲攝受教誨。
法藏又問:「法師汝在路幾年?」答:「叁年。」既與昔夢符同,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,以申師弟之情。
④六離合釋
六離合釋者,梵語稱爲「殺叁婆釋」。《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》意雲:凡二意以上爲一名者,恐有所濫,故皆用此六種之釋以分別之,其有但以一義爲名者,則是直呼其自體,無有所濫,則不須用六釋分別之可也。此乃天竺辨名義之法也。初離之以示義,後合之以彰名,故亦名爲六離合釋焉。蕅益略解謂單一字者不用六釋,而《唯識述記》則雲:言無爲者,此非六釋,無二義故。然則據《唯識述記》觀之,則知字雖是二義但屬一者亦非六釋,可知不同之處,在義之單複,而不在字之單複矣。六離合釋者,一曰持業釋,二曰依主釋,亦名依士釋,叁曰有財釋,四曰相違釋,五曰鄰近釋,六曰帶數釋。
一、持業釋者,凡義雖有二而體則仍是一者,則即持業釋也。持者能持之體,業者所持之義也。蓋二義同依一體也,故此亦名爲同依釋焉。例如煩惱障者,煩惱與障,蓋二義也,然論其體則仍是一,不可分而爲二也。不可分而爲二,持二義于一體之上也,此即持業釋也。
二、依主釋者,從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者,此即依主釋也。依者能依,主者所依也。如雲曆城縣淨居寺者,謂在曆城縣之淨居寺也,即是依曆城縣之淨居寺也。曆城縣是所依,淨居寺是能依。從所依縣,名能依寺,此即依主釋也。又如所謂「法華玄義」者,從所釋經,名能釋文,故亦是依主釋也。余可例知。如臣依主名依主釋,又如作用之依士夫,故又可名之爲依士釋。依主依士,皆就能依彰名,此乃一釋之異名而已。《俱舍光記》雲,依主依士名異義同。至《宗境錄》及《蕅益略解》則雲:如子從父名從勝立劣名爲依主釋,如父從子名從劣立勝名爲依士釋。若據此言,則依主依士各有不同,則六合釋應成爲七合釋,恐非正義也。
注:窺基大師《百法明門論解》「大乘者是能诠教,謂聲名句文四法故劣,百法乃所诠事理;通一百法故勝。將勝就劣,以劣顯勝,雲大乘者之百法,依士釋也。又百法是所緣,乃舉全數故勝,明是能緣之慧,即別境五中之一法耳故劣。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,雲百法之明,依主釋也。」
《俱舍光記》雲:「依主依士,名異義同。」與基師義不悖,而《宗境錄》等,則全同基師也。據此則文中「若據此言」至「恐非正義也」四句,刪之爲佳。
叁、有財釋者,以所有之法爲能有之名者,此即有財釋也。有者能有,財者所有也。如戒名解脫,戒是修因,解脫是所得之果,名戒爲解脫于義似不當,然能持戒者後必得解脫之果,故知戒中實有解脫,故可名戒以爲解脫。此即從所有法立能有名,即是有財釋也。有雲有財釋者即是取他名以爲自名亦有以也。
四、相違釋者,集多數各別之法聯之以爲一名者此即相違釋也。相違雲者,謂其義乖反其體各別也。例如止觀之名,止體是定,觀體是慧,可謂其體各別矣。然今則集此各別之二法聯之使成爲一名,此即相違釋也。亦如教觀之名,教者解也,觀者行也。其體亦各別也。今亦集之使成一名,故亦是相違釋也。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違釋,例此可知。
五、鄰近釋者,于同時相依不離法中,從其勝事以立名者,此即鄰近釋也。今就念處之名言之。觀身不淨乃至觀法無我。此能觀之體本是慧處,本應名之爲慧處,然今則名之爲念處者,因與慧相應之念其力強勝,故就勝者立名,名之爲念處也。
六帶數釋者,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者即帶數釋也。帶數者,謂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也。如二谛、叁性等名,皆以其法體上帶有二叁等數量,彰其所帶之數量,故名爲二谛、叁性等也。雖然,帶數釋者,必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,方可名爲帶數釋,非謂凡有數字在首者皆是帶數釋也。例如,叁藏法師之一名,此則雖有數字在首,而仍不是帶數釋也。蓋叁字雖爲數字,而法師之體則仍是一,是則法體之上未曾帶有數量矣。據實而言,叁藏法師者,蓋謂此是能弘叁藏之法師耳,乃是從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,仍是依主釋也。又如兩江者,江體有兩,故名兩江,此即是帶數釋。然兩江總督則非帶數釋而仍是依主釋矣。
此六釋中,持業依主,每可兼通,若欲別之,則義異而體同者是持業而非依主,體別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業也。六釋大意,略述如是,欲詳知者,應讀《大乘法苑義林總料簡章》。(依梅光羲《相宗綱要》原文校勘)
⑤五重玄義
(術語)又曰五重玄談。天臺智者凡釋諸經立五重之玄義。玄義,謂幽玄之義理。深妙之義理。天臺釋諸經,先于文前緒論五重之深義,題爲玄義。法華經玄義,金光明經玄義等是也。法華玄義十下曰:「我以五章略譚玄義,非能申文外之妙,特是粗述所懷。」金光明玄義拾遺記上曰:「玄謂幽微難見也,義謂理趣深有所以也,其幽微義而有五重。(中略)大師搜抉如是五義解釋一題,欲令學者豫知經旨然後尋文,使于文文成智行故。斯是道場,特因靜發。稱會佛旨,演茲奧旨。故不可以暗證者及尋文者同日而語也。幽微所以,豈虛名哉?」(名數)第一釋名,無名,則不能顯法,故應先釋經題。第二辨體,名者呼體故,名之次宜辨體,體者一部之旨歸,衆義之中樞也。第叁明宗,宗者修行之宗旨也。會體必由修行,故體之次宜明宗。第四論用,會體而自行已圓,則應自體起用,利益衆生,故就宗而論一經之作用。第五判教,利益已多,則所說之教義無盡,故用之次宜判教義之大小權實。已上五重,就法華經釋之,則與鹹之法華撮要曰:「此經乃以法譬爲名,實相爲體,一乘因果爲宗,斷疑生信爲用,無上醍醐爲教相。」 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