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,都是他寫的。後人稱之爲“百部疏主”,他在唯識宗裏邊作了很多注解(疏),所以叫“疏主”。
“慈恩宗雖自玄奘法師開創,至基師而實際成立”,慈恩宗(就是法相宗、唯識宗)是玄奘開宗,它的祖師當然是玄奘法師,但實際上的創宗人卻是窺基大師。玄奘法師一生致力于翻譯,沒有去搞那些創立宗派、弘揚的事情,沒有做多少,而他卻是推廣玄奘法師的宗派,不遺余力,所以真正創立慈恩宗的卻是窺基大師,“基師對玄奘學說之闡揚發揮,至爲盡力;在建立唯識宗之過程中,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”。
“據載,奘師原擬將印土《叁十唯識》十大論師之釋論分別譯出……”,《叁十唯識》這部論,世親法師撰著之後,沒有寫長行,只有頌,那麼印度有十個大論師作了注解的;本來,這十大論師注解的梵本,玄奘法師都帶回來了,原想把每一個論師的注解都分別地翻譯出來,並且已經規劃好了,由他門下的四個大弟子——神昉、嘉尚、普光(作《俱舍光記》)、窺基,“共司其務”,一起參加翻譯這十大論師的書。由于窺基的建議,玄奘改變了主意,“改用編纂方式”。窺基大師建議說,一部一部地翻出來,太麻煩了,不如攝爲一部。玄奘法師采取了他的這個建議,原來的計畫就改變了,改用編篡的辦法。就是不直翻,把它編成一部書,“以護法一派觀點爲主,糅譯十家”,其他好的見解也把它摻進去。“並以窺基一人,獨任筆記”,並且,本來是四個人一起幫忙的,變成只有一人(窺基大師)做筆記,這樣子把其他叁個就退掉了。“即《成唯識論》是也”,編譯之後,就是《成唯識論》了。
“以其才能出衆,奘師獨傳因明之秘”,玄奘法師因爲他才能出衆、特別聰明,所以因明是專門傳給他。“並允“五性宗法,唯汝流通””,我們知道,玄奘法師的唯識宗是講五種性不能動的,這一個重要的原則性的東西,玄奘法師允許他——只有窺基大師可以傳。
基師直紹玄奘師說,並加闡揚,形成以彼爲中心之獨特一派。門下慧沼(公元六五○-七一四年),更爲作廓清異說之工作,對同門下之法寶、圓測、道證、文軌等,均加駁斥,使奘師學說定于一尊,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。慧沼之及門弟子爲智周(公元六六八-七二叁年),彼時,唯識宗之弘傳僅偏于河南一隅,此後逐漸衰微,傳承不明矣。
窺基大師真正繼承了玄奘法師的法流,並且加以發揚,形成了以他爲中心的獨立一派。他的門下也出了很多人才。“門下慧沼,更爲作廓清異說之工作”,就是就把那些不同的異說,把它澄清,“對同門下之法寶、圓測、道證、文軌等,均加駁斥”,這些人都是玄奘法師的弟子,他們的見解有不同的地方,慧沼法師都給以批駁,“使奘師學說定于一尊,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”,這樣子就奠定了慈恩宗的基礎,完全以窺基大師一派的觀點。“慧沼之及門弟子爲智周”——第叁代是智周法師,這麼傳了叁代,後來就碰到唐武宗滅法,就不傳下去了。“彼時,唯識宗之弘傳僅偏于河南一隅,此後逐漸衰微”,那是碰到唐武宗滅法之後,書也燒掉了,那傳承也不明了,就是慢慢衰敗了。
後來,民國(清末民初)楊仁山,他到日本去做官,就發現那裏唯識宗的書很多——當時日本到中國(唐朝)留學的那些僧人都把慈恩宗的書籍帶回日本去,編在他們的大正藏裏邊,所以他很高興,又請回來,然後就開辦支那內院,專門研究唯識法相。從這以後,唯識法相在我們漢地又開始慢慢地興起來。
這是把窺基大師的事迹簡介一下。(詳參《宋高僧傳(卷四) •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》)
下面我們就要看正文了。請大家翻到《唯識二十論述記》的第一卷。
唯識二十論述記(卷一) · 序
唯識二十論述記
(卷一)
唐京兆大慈恩寺翻經沙門窺基撰
序
《唯識二十論》者,筏蘇畔徒菩薩之所作也。題敘本宗,有二十頌,爲簡叁十,因以名焉。 [名相注釋]:
筏蘇畔徒菩薩:一作波薮盤豆,漢譯世親(約西元320-400年)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(詳見論主事略)。
題敘本宗:述說本宗之總目。
這部《述記》是窺基法師撰著的。第一篇序,文字比較深,我們看過去。
“《唯識二十論》者,筏蘇畔徒菩薩之所作也”,《唯識二十論》這部書,是世親菩薩所撰著的(筏蘇畔徒是印度話,就是世親菩薩)。“題敘本宗,有二十頌”,這個題目,它講本宗(唯識宗)的道理,用二十個頌來講。“爲簡叁十,因以名焉”,爲了簡別《唯識叁十頌》(都是講唯識道理),就安了這個名字,叫《唯識二十論》。這樣子,一看就可以區別《唯識二十頌》與《唯識叁十頌》。
昔覺愛法師,魏朝創譯,家依叁藏,陳代再翻。今我和尚叁藏法師玄奘,校諸梵本,睹先再譯,知其莫閑奧理,義多缺謬,不悟聲明,詞甚繁鄙,非只一條,難具陳述,所以自古通學閱而靡究。複以大唐龍朔元年,歲次辛酉,六月一日,于玉華慶福殿,肇翻此論。基受旨執筆。其月八日,詳譯畢功。刪整增訛,綴補纰阙。既睹新本,方類世親。聖旨創興于至那,神容重生于像季。哲鑒君子,當自詳之。然此論本,理豐文約,西域注釋,數十余家,根本即有世親弟子瞿波論師,末後乃有護法菩薩。護法所造釋,名《唯識導論》,印度重爲詞義之寶,悉至異道嘗味研談。 [名相注釋]:
覺愛法師:即菩提流支。
家依叁藏:即真谛叁藏。
睹先再譯:見了以前的兩種譯本。
莫閑奧理:“閑”通“娴”,熟習也;奧者,含義深也。
閱而靡究:雖閱而不能畢其功。
玉華慶福殿:玄奘法師以舊譯《大般若經》零星不全,且多漏誤,時從衆又“更請委翻”,乃決心重譯。但此經卷帙浩繁,住在京師,每苦事務紛繁,不能專心譯經,兼以近年疾病侵尋,體力衰邁,請求距離京師較近而僻靜之玉華寺,致力譯經,時年六十。
玉華宮:在坊州宜君縣北四裏(今陝西省延安專區宜君縣西南四十裏處)貞觀二十一年七月建,第二年二月完竣,永徽二年九月叁日诏廢玉華宮爲寺,寺內有肅成殿、雲光殿、明月殿、嘉壽殿、慶福殿、八桂亭諸名勝。
刪整增訛:刪除改正其增添之錯誤的部分。
綴補纰阙:謂補足其缺失,不足之處。綴者,縫結拼合;纰者,音“批”,邪曲不正,漏洞。
哲鑒君子:謂聰睿明察之士也。哲者,聰明,才能識見超越常人;鑒者,古代器名,古人盛水于鑒,用以照影。
“昔覺愛法師,魏朝創譯……,所以自古通學閱而靡究。”這段文是說我們漢地過去翻譯這部論的一些情況。他說,過去有一個覺愛法師——就是魏朝的菩提流支,他是第一個翻譯這部《唯識二十論》的人;後來,家依叁藏,就是真谛叁藏(“家依”也是我們漢語文的意思,它原來的印度話叫真谛叁藏),他在陳朝的時候又作了第二次翻譯。
爲什麼要說這兩個話呢?窺基大師說:《唯識二十論》魏朝的時候,菩提流支翻了;陳朝的時候,真谛叁藏也翻了。“今我和尚叁藏法師玄奘”,現在我(窺基大師)的和尚(和尚,就是親教師)叁藏法師玄奘,“校諸梵本,睹先再譯”,他看了印度的原本,再看看前面兩次的翻譯,“知其莫閑奧理”,就看出他們的翻譯,沒有把唯識深奧的道理弄清楚,“義多缺謬”,同時他們的譯義,也有錯缺;而且,“不悟聲明”,他們兩位是印度人,對我們漢地的文學也不太精通,“詞甚繁鄙”,所用的文字,繁瑣而又粗鄙,不太雅。“非只一條,難具陳述”,缺點不止一條,很多,也沒有辦法把它說完;既然先前的翻譯有缺點,那就需要他重新再翻一道了。“所以自古通學閱而靡究”,因爲有這些缺陷,所以自古以來,那些通學(有研究)的人都是看看就算了,得不到究竟——不能夠把它究竟完成、全部掌握。
(4B)“複以大唐龍朔元年,歲次辛酉,六月一日,于玉華慶福殿”,玉華寺本來是皇帝的一個行宮,後來改爲寺院;玉華寺有好幾個殿,慶福殿是其中一個。當時玄奘法師已經是六十左右的年齡,精力不是很強了,在皇帝的宮殿裏邊,事情多,翻譯不能專心,就到郊區(玉華寺)去,那裏邊可以專心地翻譯。所以他到玉華寺的慶福殿裏邊,“肇翻此論”,就開始翻譯這一部論。
“基受旨執筆”,窺基大師受了玄奘法師的意旨,給他做筆記——玄奘法師翻譯、講述,窺基大師做記錄。“其月八日,詳譯畢功”,從六月一日開始,到八日,很快,一個星期就翻譯、講解完了。“刪整增訛,綴補纰阙”,把裏邊繁瑣的文句刪掉,那些不太正確、錯誤缺漏的地方都把它修正、補好(“綴補”就是修補;“纰”,不是很正確、有漏洞;“阙”,不夠)。這樣,把先前的譯本都補正完整了。“既睹新本,方類世親”,那麼看到這個新的譯本,看起來才像世親菩薩的面貌。以前因爲他們翻得不好,看起來好象對世親菩薩的理路搞不清楚,現在經玄奘法師這麼一翻譯,看起來正像是世親菩薩的,這個世親菩薩的原來面貌就看出來了。“聖旨創興于至那,神容重生于像季”,這樣,佛或者說世親菩薩的意旨,才開始在支那(我們中國漢地)創興起來。以前雖然翻譯了兩次,都沒有把它翻好,所以不能看到它的全貌,現在全貌得到了,世親菩薩原來的意旨第一次在我們漢地興起來,它的“神容”(原來的那個樣子)在“像季”(唐朝已是像法時期)又重新生起來了。就是說,佛在世時的那些教義,在這個時候,又佛光重輝了。“哲鑒君子,當自詳之”,那些聰明、有學問的人,看了這部書,就可以自己詳細地看出這個道理。
這些是說…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