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少不予取限,立于公門之側,時使人大理卿鄭善果有知士之鑒,見而奇之,問出家意,答曰:“欲遠紹如來,近光遺法。”果深嘉其志,特而取之,始行出家,法名玄奘。

  玄奘法師生于公元六百年到六百六十四年間,俗姓陳,是洛陽一個小縣城的人。他的父親很有學問,但是沒有做官的希求,只是自己專門研究學問,沒有去做官;在考試通過之後,“州郡頻貢孝廉及司隸辟命,並辭疾不就”,政府有命令,叫他去做官,他都推掉了,說自己有病、不能去。他的母親生了叁個孩子、一個女兒,法師年最幼;他的二哥先已出家,法名長捷,住在東都淨土寺,看到這個弟弟非常聰明,就經常教給他一些佛教理論。

  玄奘法師十歲的時候,父親就沒有了,他的二哥幹脆就帶他到廟裏去,“教誦習經業”,教給他經書。他十叁歲時,“有敕于洛陽度僧”——那時出家是要考試的,要學問最好的才能考得上——這一年在洛陽地方考度僧(就是考試出家,欲出家的人要參加考試), “時業優者數百”, 參加考試的人,學問好的有幾百個。當時玄奘法師才十叁歲,這個年齡太小了,就沒有把名額給他擺進去。他就站在考場外邊,立在門外不走。這個時候擔任考官的,姓鄭,叫鄭善果,“有知士之鑒”,能夠鑒別人(識人、知人善任),對有才幹的那些人,他能夠看得出來。他看到玄奘法師站在考場外不走,感到很奇怪,就問:你爲什麼不走?玄奘法師回答說:我也想出家,但是因爲年紀太小,不讓參加考試。又問:那你出家幹啥呢?玄奘法師回答得很……才十叁歲的人,他說:“欲遠紹如來,近光遺法。”遠的,我要承接如來的傳承;近的,我要弘揚佛的遺教!這兩句話,說得很好。“果深嘉其志,特而取之,始行出家”,考官對他非常欣賞,特別開許,讓他參加考試;這樣就考上了,于是出家,“法名玄奘”,玄奘法師這個名字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。

  

  旋從景法師聽受《涅槃經》,又從嚴法師學習《攝大乘論》。年十五,專門受業,聲望逾遠。十九歲,以中原兵亂(瓦崗農民起義,攻陷洛陽東北興洛倉——河南鞏縣,進奪洛陽),乃啓兄入蜀,從道基請益問業。二十一歲,在成都受具足戒,並坐夏學律。嗣後,對南傳新學——真谛叁藏在南方譯傳之《攝論》、《俱舍》,及北傳之《涅槃》、《成實》、《毗昙》等,均從名師,飽經參學。法師既徧谒衆師,備餐其說,詳考其義,各擅宗途,驗之聖典,亦隱顯有異,莫知適從,乃誓遊西方,以問所惑,並取《十七地論》,以釋衆疑。二十九歲,從長安首途,曆經艱辛,入中印度,禮那爛陀寺戒賢論師爲師,學習《瑜伽》等論,先後五年。最後二年,又從杖林山勝軍論師抉擇唯識,廓清余疑,中間各地參學,前後經十七年,于貞觀十九年,返回長安。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國公房玄齡遣右武侯大將軍莫陳實、雍州司馬李叔慎、長安縣令李幹佑前往歡迎。萬民奔湊,觀禮盈衢。

  他出家之後,跟隨很多大法師,學了很多經論,《涅槃經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等;十五歲的時候,他的名氣已經傳出去了。十九歲時,碰到戰爭,瓦崗農民起義,已經攻進洛陽的東北(鞏縣),他就跟二哥長捷到四川去。二十一歲在成都受具足戒,並結夏安居。後來他對真谛叁藏在南方譯傳的《攝大乘論》、《俱舍論》及北傳的《涅槃經》、《成實論》、《阿毗昙》等等,都跟從名師好好地學習過。玄奘法師參訪了很多名師,學了很多東西,但是看到其中各個宗派都不一樣,到底依哪一個宗好?還是敲不定。他就想,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,要把這個搞清楚,只有親自到印度去,才能把那些不同的見解統一起來。以這樣子的心出發,就到印度去了。

  二十九歲時,從長安出發——那個時候不准出國,他就偷渡,越過國界,到印度去。經過千辛萬苦,到了中印度那爛陀寺,拜戒賢論師爲師。戒賢論師已經一百多歲了,他本來有一點病,很痛苦,就想圓寂,護法菩薩告訴他:“你的大弟子已經出發來找你學法了,你還得再住世,把他教好。”那麼戒賢論師就等了,住下來等玄奘法師。果然,玄奘法師來了,他很高興〖資料③〗。玄奘法師在印度跟他學了很多年,後來又跟勝軍論師學了很多年,留學印度前後一共十七年之久。唐朝貞觀十九年,回到長安,很多大官都去迎接他——去的時候是偷渡,回來的時候,因爲他在印度的聲望極高了,所以皇帝就派了很多大官去迎接他;來參觀的人,很多,“萬民奔湊,觀禮盈衢”,滿街的人都參觀他。

  

  法師回國後,即開始翻譯事業,前後約二十年,從未中轍。翻譯內容,大致可分叁個階段:(一)前六年,以《瑜伽師地論》爲中心,同時譯出與此論相關聯之《顯揚論》、《佛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;(二)中間十年,以翻譯《俱舍論》爲中心,及其相關著作如《發智》、《大毗婆沙》、《順正理》、《顯宗》等論,並糅合護法等十大論師,集注世親《唯識叁十論》本,而成《成唯識論》十卷;(叁)最後四年,以《大般若經》爲翻譯中心,將瑜伽學說,上通至般若,顯其淵源之深厚,就中又譯出《集異門論》、《品類足論》、《辨中邊論》、《異部宗輪論》等重要論典,《二十唯識論》即在此期翻譯,以龍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筆,八日完成。總計二十年中,共譯出經律論藏,暨勝論學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四十卷。其所著《大唐西域記》中,如實介紹中亞、印巴次大陸之風土遺聞,又是現代學者研究中亞、南亞古代史、地之重要資料。法師一生兢兢業業,日無虛度,在譯著及學術交流事業上,作出了不朽之功績,奠定慈恩宗之基礎,影響所及,遠及日本、朝鮮。

  彪炳世界文化史之玄奘法師,近代國際學者們,已給予應有的崇仰與評價。

  

  他回國之後,就開始翻譯事業,前後約二十年,從未中轍。他所翻譯的內容大致可分叁個階段:前六年,以翻譯《瑜伽師地論》爲中心,以及相關的《顯揚聖教論》、《佛地經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;中間十年,以翻譯《俱舍論》爲中心,以及相關的發智、六足等等,並糅合護法等十大論師集注世親《唯識叁十論》本而成《成唯識論》十卷;最後四年,以翻譯《大般若經》爲中心,將瑜伽的學問通到《大般若經》去,還翻譯了《集異門論》、《品類足論》、《辨中邊論》、《異部宗輪論》等等,很多。玄奘法師一生翻譯的東西極多,總計二十年中,共譯出經律論藏,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四十多卷。他著作有《大唐西域記》,介紹西域各地的曆史、地理情況,對現在來說還是一個重要的資料。

  這是玄奘法師的事迹,我們略略地解釋一下。 

  

  (二)論主 · 譯主 · 疏主事略之 3

  

  3.疏主事略

  (窺基法師的事迹,《講義》上有,大家把《講義》看一看。我們發的《講義》的最中間,有窺基法師的很略的傳記。因爲我們要學他的注疏,所以對要他有所認識。在《講義》裏,在太虛大師《唯識二十頌講要》之後,就是窺基法師的簡介。)

  

  3.疏主事略

  

  窺基,字道洪,俗姓尉遲,生于公元六叁二年(唐太宗貞觀六年),卒于公元六八二年(武則天開耀元年),京兆長安人。他是唐初名將尉遲敬德之侄,父敬宗亦唐武將也。年十七(貞觀二十二年)奉敕隨玄奘法師出家。受學經論,並五印語文,識解大進。二十五歲,應诏參與譯場,並從事著述,在玄奘門下屬後起之秀。奘師譯出《瑜伽菩薩戒本》,依之爲諸門人授大乘戒,因此得名爲“大乘基”,後通稱曰窺基(所據不祥,然宋代已確定)。原來之全名,後世反不傳矣。因常住錫大慈恩寺,亦稱爲慈恩大師。

  基師才氣橫溢,著作等身,唯識宗之要籍,大多出其手筆。後世稱爲“百部疏主”,今存二十五部,一百二十卷,其中尤以《成唯識論述記》、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等,充實唯識哲學內容,授徒講學而盛極一時。基師對玄奘學說之闡揚發揮,至爲盡力。在建立唯識宗之過程中,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。慈恩宗雖自玄奘法師開創,至基師而實際成立。據載,奘師原擬將印土《叁十唯識》十大論師之釋論分別譯出,由門下四哲——神昉、嘉尚、普光、窺基,共司其務。由基殷請,奘師乃許,改用編纂方式,以護法一派觀點爲主,糅譯十家,並以窺基一人,獨任筆記,即《成唯識論》是也。以其才能出衆,奘師獨傳因明之秘,並允“五性宗法,唯汝流通”。

  

  窺基法師,“字道洪,俗姓尉遲,生于公元六叁二年(唐太宗貞觀六年),卒于公元六八二年(武則天開耀元年)”,我們算算,也只有五十年。一般說絕頂聰明的人都不是活得很長。但是也不一定,活得很長的也有,戒賢論師就活了一百多歲。“是京兆長安人”。他是唐朝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。他的父親尉遲敬宗,也是一個大將。

  

  他十七歲的時候,奉了皇帝的聖旨,跟隨玄奘法師出家,後來就參加譯經的工作,在玄奘門下是後起之秀。玄奘法師譯出《瑜伽菩薩戒本》之後,玄奘法師就給門人授大乘菩薩戒——不是《梵網經》的菩薩戒了,是《瑜伽》的菩薩戒。這個時候,受戒的弟子很多,有普光法師,等等。窺基大師也在裏邊,因此他給帶一個名字,叫“大乘基”,他是菩薩、是大乘、是基。“大乘光”就是作《俱舍》筆記的普光法師。後來,“通稱曰窺基”,這“窺基大師”是後來人稱呼他的,他原來叫什麼名字,大家反而搞不清楚了。在宋朝以後,大家都叫他“窺基大師”,他原來的全名,後世反而不傳了。因爲他經常住在大慈恩寺裏邊,所以一般人稱他爲慈恩大師。因爲恭敬他,所以不直接稱他的名字,而把他住錫的寺院的名字稱上去,“慈恩大師”就是窺基法師。

  

  “基師才氣橫溢”,他非常聰明,“著作等身”,他著的書壘起來,有他的身體那麼高,那就是著的著作極多。“唯識宗之要籍,大多出其手筆…
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