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他就叫她引诱毗搜纽天,然后,他再出来干涉。于是,他们两个就斗争,“即各执仗互相斫刺”。斗的时候,毗搜纽天气力很大,“毗搜纽天是那罗延身,斫刺所不能入”;而阿修罗王,“天斫阿修罗,头断即还复,手臂等余身分悉尔,随有断处即还复”,手被砍断了又能接上,脚砍断又能接上,“从旦至晚斫刺不息,阿修罗王无有死状”。这样子连续地战斗了几天几夜,毗搜纽天的精力慢慢地衰退下去,而阿修罗王却越战越勇,“天力稍尽,转就疲困,若至夜阿修罗力则更强”。这时候,很危急的时候,这个阿修罗王的妹妹,她就帮助毗搜纽天。她故意做一个样子给他看,“取欝波罗华,擘为两片,各掷一边,于其中行,去而复来”,在两片华之间跑来跑去、跑来跑去地走。这毗搜纽天很聪明,心领神会,“即解其意,捉阿修罗身,擘为两片,各掷一边;于其中待,去而复来”,把阿修罗一刀砍成两段,中间把它分开,然后站在中间,不给他连接起来。“阿修罗由此命断”,那阿修罗王再也接不起来,就失败了。这样,这个毗搜纽天就称“丈夫”了,这个地方就叫“丈夫国”。这就是“富娄沙富罗国(丈夫国〖资料①〗)”的来源,叫这么一个名字。
“尔时,国师婆罗门,姓憍尸迦,有三子”,在那个时候,这个国家的人是信婆罗门的,国师正是婆罗门种,叫憍尸迦,他有三个儿子。大儿子叫“阿僧伽”,就是“无著菩萨”,二儿子就是世亲菩萨,三儿子是“比邻持跋婆”。这三个儿子后来都出家了。
世亲菩萨是在哪里出家?就在那烂陀寺,“依萨婆多部(有部)出家”。他非常聪明,“博学多闻,遍通坟籍”,学了很多经典;“神才俊朗,无可为俦”,他的辩论技术也很高;“戒门清高,难以相匹”,持戒也很清净,成就了一个非常突出的法师,没有人能跟他相比。
“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,为欲究竟婆娑深义,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,精通《大毗婆沙》。”他把一切声闻的三藏基本上研究完了——这个时候,有部分两部:东边的有部是保守的,在迦湿弥罗国;西方有部(西方之师)在迦湿弥罗以西,即犍陀罗国地方之人师。世亲菩萨是在西方有部出家的。东方迦湿弥罗国有《大毗婆沙》,“唯听自国,不许外方;敕药叉神守护城门,不令散出”,他们很保守,不准把这部论流传到外边去——世亲菩萨把有部乃至其它的各部派的一切的经典、声闻三藏都研究完了,就缺迦湿弥罗国的《大毗婆沙》;因为它保守,不允许流传出国外,所以他还没学过。于是他就冒名前往,到迦湿弥罗国学了四年,把《大毗婆沙》全部学通了;期间,他经常用经部的话来批判有部。后来悟入阿罗汉在定中,发现他就是很有名世亲菩萨,“私告之曰:此部众中,未离欲者,知长老破,必相致害,长老可速归还本国”,就劝他赶快走;再不走的话,其他没有离欲的人知道了可能要害他。
“于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,乃至六师外道诸说,无不晓了,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,旋返中印,为众多声闻僧,开示教法,造著名之《俱舍论》。”他把十八部的经、律、论藏乃至外道的一些学问都学透了,并且善于因明、辩论,到处弘法。在把《大毗婆沙》学透之后,出来就造了《俱舍论》。
《俱舍论》虽宗有部,乃取经部之长,弥补其失,而复自成体系,是阿毗达磨之结晶,在佛教史上,有其极为重要、崇高之地位。斯论复是法师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。而《唯识二十论》则为法师作为瑜伽行者之创着。二者对照学习,于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,有特殊重大之意义焉。
《俱舍论》本来是有部的,但是里边掺加了很多经部的观点,认为有部有些地方不彻底,他就拿经部来补充。它自成体系,既不是有部的,又不是经部的。只有世亲菩萨才可以这么做,我们凡夫是不敢做的。这部论在佛教史上有极高的地位,是世亲菩萨从部派佛教(二乘)进入瑜伽大乘的过程中最后的代表作;在《俱舍论》之后,再进入瑜伽行派,他的第一部著述就是《唯识二十论》。所以这两部论有密切的关系。世亲菩萨的思想进入大乘的一个转折点,从这两部论里就可以看出来。所以要研究世亲菩萨思想体系的发展,这两部论是有特殊重大的意义的。
先时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,从龙王处学得僧佉论,心高佷慢,自谓其法最大,无复过者,欲破佛法,入阿緰阇国,击论议鼓,天亲法师,造《七十真实论》,破其所造僧佉论,首尾瓦解,无一句得立,因而获得阿緰阇国王三洛沙金之赏,法师以作三分,起三寺院。
世亲的功勋很多。当时有个外道,名叫频阇诃婆娑,他从龙王那里学了一个数论,这部数论是外道的,很高超。他学好之后,心里就很我慢,认为他这个法,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他比的。他就想把这个学来的法拿来破坏佛法。他跑到阿緰阇国去——那时候有个鼓,叫“论议鼓”,打了鼓之后就叫人家辩论——他就打那个鼓,要跟人家辩论。世亲菩萨就造了一部论,《七十真实论》,把他的《僧佉论》驳得体无完肤!国王很高兴,赏了他很多的金子。他把赏金分三份,起了三个寺院。世亲菩萨造了很多寺院。他辩论胜了之后,就把国王赏给他的钱都用作建造寺院去了。这是一个(功勋),最厉害外道,世亲菩萨把他破掉了。
有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,是外道师,解毗伽罗论,以此论义,破俱舍文句。法师乃造论,破毗伽罗二十二品,始末皆坏,新日王崇信皈依,并令太子就师受戒,王妃亦出家为法师弟子。
另外一个,有一个国家,国王叫新日王,国王的妹夫是婆罗门外道,他懂毗伽罗论〖资料②:毗伽罗论〗——就是声明,声明就是文学(声明记论),他对文学研究得很深透,外道一本声论的书,他是学透了的。因为世亲菩萨的论着,到处辩论都胜,没有被辩倒,教义上无可辩驳,他就想从文学上来把它辩倒。于是他就来破《俱舍》的文句。结果世亲菩萨造一部论,又把他的声论破得体无完肤。即是说,世亲菩萨的《俱舍》,不但教义上是突出的、不可驳倒的,就是世亲菩萨的文学,也是不可批驳的。以这个专门研究语言文学的外道论着来破《俱舍》的文句,还是破不了,反而被世亲菩萨破得体无完肤。也这就是说世亲菩萨的学问,五明都精通,任何东西都驳不倒他。
后时,法师见圣者无着所造《五地部论》(即《瑜伽师地论》)心不理解,不信是听受于本尊之教法。传说法师,见而叹曰:“呜呼无着在林中,十二载修习禅定,禅定无成却造作,创立背驮子宗派。”
无著菩萨闻已,认为机缘已熟,遂派二比丘前往调伏。法师闻《十地经》,信悟大乘,悔昔毁谤,积造大罪,思截其舌以谢,菩萨教以灭罪之法,谓广说大乘教法,注释多种经典,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。于是法师,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,复从一密乘阿阇黎,传受真言法门,而获得成就。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,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,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阇黎者,所忆持之经典,有声闻三藏中五百部,大乘经五百部,又陀罗尼咒五百部。每日课诵《般若八千颂》。无著菩萨示寂后,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,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,广建大乘教法,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,总达六万人之多云。凡法师所造论、释,文义精妙,有见闻者,靡不信求,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,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,异部及外道论师,闻法师名,莫不畏伏。于阿緰阇国圆寂,年终八十(一说住世近百年),虽迹居凡地,理实难思议也。
┌─安慧──德慧───调伏天
│ ┌─无性───护法─┬─戒贤──玄奘
世亲┤ 陈那┤ └─亲光
│ └─商羯罗主─法称
└─────难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胜军
无著菩萨造了《瑜伽师地论》之后,发现他的这个兄弟,仅在弘扬二乘,这时也是机缘成熟,于是先派两个比丘教化他,说自己有病,叫他来探望。结果他来了之后,问:你有什么病呢?无著菩萨说:我身体没有病,是心病;你仅在弘扬二乘,我心里很难过,希望你进入大乘……。这样子,他就开始进入瑜伽。他在没有进入瑜伽之前,已经造了五百部论来弘扬部派佛学(一般称“二乘”,我们认为是根本教,叫“部派佛学”好一些);进入大乘之后,他又造了五百部论,弘扬大乘唯识法相,所以称他为千部论师。
他的功勋,就是说,他在印度各地弘扬佛法,“广建大乘教法,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,总达六万人之多”,当时本来佛教已经衰败了,他使比丘的数字特别地增加,总数达到六万多人,都是受他的影响而出家的。那就是他对振兴佛教有极大的功勋。“凡法师所造论、释,文义精妙,有见闻者,靡不信求”,在印度,当时不论是学大乘还是二乘,乃至外道,都要学他的著述。因为如果不学他的书,跟人家辩论就没有共同语言。这些名著你都没有学过,你怎么跟人家辩论?他的学问非常广博,乃至于外道都要学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《俱舍》。他的一般的历史,简单地说大概就是这些。
(详参《婆薮盘豆法师传》,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,大正藏第50册.no. 2049. p. 188)
(二)论主 · 译主 · 疏主事略之 2
2.译主事略
玄奘法师的事迹也介绍一下。
2.译主事略
玄奘法师(公元600-664年)俗姓陈名袆,洛阳东南缑氏县人,父慧,英洁有雅操,早通经术,性恬简,无务荣进,加属隋政衰微,遂潜心坟典。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,并辞疾不就。母宋氏,生三子一女,法师列最幼,其第二兄名素,先出家,法名长捷,住东都净土寺,察法师堪传法教,会师十岁丧父,因将诣道场,教诵习经业,年十三,有敕于洛阳度僧,时业优者数百,法师以幼…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