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由哪个来证呢?那就反过来,自证分可以证证自证分。它们两个有互相证的关系。所以不需再立第五分。如果再立第五分,那就有无穷过——第五分由哪个来证?由第六分;第六分哪个来证?得由第七分……,那加起来就没完没了。这里说三、四两分就可以互相地做能、所,所以四个分就够了,已经完整,不需要再加了。
“由这两重关系就构成了四分说,唯识学发展到四分说算是最完备的了”,就是说不需要再加了。它们内在两个(三、四两分)就可以互相地作能、所,不需要再五六七八分……一路加上去,不需要了;到此为止,是最圆满的了。
关于“种子说”,护法认为种子既有本有,也有新熏。既同意本有种可以有无漏的,也同意新熏种能熏成无漏。不过,难陀新熏说连带认为种姓是不固定的,而护法却认为种姓是固定的。最后关于唯识的性质问题,一般认为唯识的含义是:一切法说到究竟,性质上属于识的一类,以识为性,所以是唯识;护法则认为一切法只要不离识就可以,不单独离识而存在就是唯识。
“关于种子说”,这是关于种子的问题:五种性到底是固定的,还是不固定的。种子是什么?有五种人(也就是五种性),无始以来各有各自的种子:⑴阐提种性,无始以来就没有无漏种子;⑵声闻种性,无始以来就是声闻的种子;⑶缘觉种性,无始以来就有缘觉的种子;⑷菩萨种性,无始以来就有菩萨的种子;⑸不定种性,就是不一定的,碰到某种善缘就会成菩萨,碰到某种缘就会成声闻、缘觉,或者成无性(阐提),都有可能。
“关于种子说”,这两派的看法是怎么样的?“护法认为子既有本有,也有新熏”,护法菩萨认为种子可以是本有的,也可以新熏。“既同意本有种可以有无漏的,也同意新熏种能熏成无漏”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本来的种子中就有无漏的,所以他们能发展到可以成就声闻、缘觉、菩萨;他又同意新熏,无漏种子可以新熏加进去,过去没有的种子,可以新熏进去。
“不过,难陀新熏说连带认为种性是不固定的”,难陀的新熏说,把这“五种性”都推掉——不成立了,就是阐提也可以新熏进无漏种子,将来还是能够成就声闻、缘觉、菩萨;而护法菩萨,“却认为种性是固定的”,就是说新熏种能熏成无漏只在不定种性里边可以熏,其他的,阐提、声闻、菩萨、缘觉,固定的种性就熏不进去了。所以总的来说,五个种性还是固定的。这就是戒贤论师的论点,也是护法菩萨的论点。所以玄奘法师回国的时候,他想不弘扬五种性,被戒贤论师诃责了一顿,说:你们支那(边地)的人,根机浅薄,怎么可以随便改动佛的说法呢?五种性是固定的,不能动摇的。这也就是性相二宗历来有的诤论。
“最后关于唯识的性质问题,一般认为唯识的涵义是:一切法说到究竟,性质上属于识的一类,以识为性,所以是唯识”,这是对“唯识”涵义的一般理解。一切法,总的来说,都归纳到识上去,都是识所变的,或者本体就是识,就叫唯识。这是以前的“唯识”的涵义。护法菩萨则有所发展:“护法则认为一切法只要不离识就可以,不单独离识而存在就是唯识。”他说不一定都是从识里化出来的,只要它本身跟识是离不开的,就都叫“唯识”。这就宽了一点,但实际上,原则还是一样的。我们将来进一步深入学唯识的时候就知道,说“一切都是识所变或者本身就是识”,与“一切都离不开识”,它们的变动并不大,基本上还是一致的,不过后者稍微扩大一点就是了。
“有相唯识说”和“无相唯识说”的观点,有很多不同。玄奘译传的是“有相唯识说”,因其译文风格特殊,名曰“新译”。他之前所传译的,是“无相唯识说”,属于“旧译”。二者所宗各别,说法自然就不会一致。这就不单是华梵语文的通彻与否,及译文表现方法不同的问题了。
“有相唯识说和无相唯识说的观点,有很多不同……”,当然了,两个学派,不会一样。如果一样的话,那就是一个学派了,不要成立两个了。为什么要分成两个?这个我们上一次讲过了。凡是一位祖师,他成立一个宗派,都有他的理论体系跟他实践的方法,这个实践的方法是根据他自己成就的经验来的——祖师都是成就了的,根据他自己的经验,他创造一个理论体系。那么当然,各个祖师不一样了。每一个祖师的经验不一样,他的体系也不会一样,但是他们都是成就了的,你跟哪一个祖师的宗派走,都能够达到证果证道的目的。这个是无可怀疑的。不要因为说这个学术的体系不一样,就怀疑到将来能不能证果的道理。
我们经常听到净土宗里也说——这是我很早的时候、十多岁的时候看净土宗的书,有这么两句话:“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”我们进去的门有很多,但是走到的目的地都是一个。也是这个意思了:尽管宗派很多,但是到最后的目的,都是成佛。但是要注意,如果你方便的门搞错了,搞到个外道的门去了,那你达不到成佛的目的了。只要是佛教里边内部的门,随哪一个门都能通达。如果你搞错了,把气功当成佛教,那你将来是达不到目的的,越走越远了。
我昨天看了一封信(看信,是很麻烦的一个事情。很多的信,他各式各样杂七杂八的问题来问。但是也有好处,可以了解到我们大陆上各处的佛教的现况),这封信是哪里的我记不起了,他看到我们最近的一期《通讯》,讲到外道,有香功两个字,香功好象现在很流行,他说他也在练香功,练了一年了,他是个居士,他也认为这是佛教的功、是从佛门传出来的,等等;但是他又拿不准,到底这香功是什么?香功是外道,这个没有话说的,是气功之一。哪一种气功都要来托佛的门。甚至于藏密气功,它托的是藏地的密法、密教来做一个气功。这些都是贴的招牌,都是挂羊头卖狗肉——以佛教的招牌来卖他的气功的黑货,大家不要上当。很多人,不学教理,就很容易上当。气功跟佛教是不一样的。如果你认为这个气功也是一个门的话,那你进去之后,永世不得翻身了;要达到佛教的菩提大乘,那是不可能的了。但是只要是佛教里边的宗派,不管你从哪个门进去,都能达到最高目的:“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”,大概就是这两句话了。
这个是宗派的不同,不要产生怀疑。有的人,看到佛教宗派里边,这个说有、那个说空,这个说有相、那个说无相,“你们自己都还搞不清楚,我再跟着你们跑就糟糕了。这个哪个弄得清楚啊?你们自己也没有搞清楚,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也不知道,我再跟着你跑,不又跑错了吗?”——这个观点是绝对错误的!尽管各个宗派里边有分歧,但是依着每一宗去修证,都能达到目的;而且那些诤论,并不是祖师之间的诤论。祖师们已经证果证道,这一位祖师用这个方便,那一位祖师用那个方便,根本没有矛盾。后来(下辈)的弟子、凡夫,因为有我执,那么就要诤论起来了。所以说诤论不是在教理上,而是在凡夫的我执上,真正的他们祖师之间是没有诤论的。前面我们说龙树菩萨的缘起观,跟无著菩萨的分别自性缘起是一脉相承的,但是到后来,中观跟唯识水火不相容,甚至于唯识里边都“分河饮水”,住在同一个地方,饮的水也不要同一条河的,就是表示我们不是一家的,连吃的水都要分家。这样子搞,都是后来的人诤论而发展到那个地步,真正的本质上并没有那么矛盾。
我们把唯识学简单地介绍了一下,使大家学唯识的时候,心里对唯识有一个数;什么叫“唯识”,大概就包含了这些内涵。
(二)论主 · 译主 · 疏主事略之 1
1.论主事略
《唯识二十论》,世亲菩萨造,玄奘法师翻译。它的《述记》(就是窥基大师的疏),是在玄奘法师讲述这部《唯识二十论》的时候,窥基大师做笔记记下来的;窥基大师亲自得到玄奘法师的传承。这本书的大概就是这样子。
我们现在就看这个疏(述记)。《唯识二十论》原文,我们是作一个参考。因为原文很简略,我们讲的是《述记》。这个《述记》是玄奘法师边翻边讲的时候,窥基大师记下来的。
在讲正文之前,我们当然先介绍一下作者、译者,还有疏者(注解的人)。
1.论主事略
婆薮盘豆(世亲法师),约公元320-400年间,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。尔时,国师婆罗门,姓憍尸迦,有三子,长子阿僧伽,即无著菩萨,三子比邻持跋婆,法师居中。法师在那烂陀寺,依萨婆多部出家,博学多闻,遍通坟籍,神才俊朗,无可为俦,戒门清高,难以相匹。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,为欲究竟婆沙深义,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,精通《大毗婆沙》。于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,乃至六师外道诸说,无不晓了,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,旋返中印,为众多声闻僧,开示教法,造著名之《俱舍论》。
先讲论主,就是写这部《唯识二十论》的作者,即世亲菩萨。世亲菩萨,印度语叫“婆薮盘豆”,翻成中文叫“世亲”,或者“天亲”,他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间的人。他活得很长,一般说是八十多岁,但是也有人说不止八十岁,还要长一些。他是北印度“富娄沙富罗国”人。
(4A)““富娄沙译”为丈夫,“富罗”译为土。毗搜纽天王,世传云是帝释弟,帝释遣其出阎浮提作王,为伏阿修罗;其生阎浮提为婆薮提婆王之子。有阿修罗,名因陀罗陀摩那。因陀罗是帝释名,陀摩那译为伏。此阿修罗恒与帝释鬪战,谓能伏帝释,故有此名。此阿修罗有妹名波罗颇婆底(知履反),此女甚有容貌。阿修罗欲害毗搜纽天,故将此妹诳之……。”阿修罗王看到这个人,他就不满意,说,你是什么人?我们这个地方只有丈夫才能住,你不是丈夫就不能住。毗搜纽天说,我就是丈夫,怎么不能住呢?这阿修罗王有个妹妹,“甚有容貌”…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三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