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由哪個來證呢?那就反過來,自證分可以證證自證分。它們兩個有互相證的關系。所以不需再立第五分。如果再立第五分,那就有無窮過——第五分由哪個來證?由第六分;第六分哪個來證?得由第七分……,那加起來就沒完沒了。這裏說叁、四兩分就可以互相地做能、所,所以四個分就夠了,已經完整,不需要再加了。

  “由這兩重關系就構成了四分說,唯識學發展到四分說算是最完備的了”,就是說不需要再加了。它們內在兩個(叁、四兩分)就可以互相地作能、所,不需要再五六七八分……一路加上去,不需要了;到此爲止,是最圓滿的了。

  

  關于“種子說”,護法認爲種子既有本有,也有新熏。既同意本有種可以有無漏的,也同意新熏種能熏成無漏。不過,難陀新熏說連帶認爲種姓是不固定的,而護法卻認爲種姓是固定的。最後關于唯識的性質問題,一般認爲唯識的含義是:一切法說到究竟,性質上屬于識的一類,以識爲性,所以是唯識;護法則認爲一切法只要不離識就可以,不單獨離識而存在就是唯識。

  

  “關于種子說”,這是關于種子的問題:五種性到底是固定的,還是不固定的。種子是什麼?有五種人(也就是五種性),無始以來各有各自的種子:⑴闡提種性,無始以來就沒有無漏種子;⑵聲聞種性,無始以來就是聲聞的種子;⑶緣覺種性,無始以來就有緣覺的種子;⑷菩薩種性,無始以來就有菩薩的種子;⑸不定種性,就是不一定的,碰到某種善緣就會成菩薩,碰到某種緣就會成聲聞、緣覺,或者成無性(闡提),都有可能。

  “關于種子說”,這兩派的看法是怎麼樣的?“護法認爲子既有本有,也有新熏”,護法菩薩認爲種子可以是本有的,也可以新熏。“既同意本有種可以有無漏的,也同意新熏種能熏成無漏”,聲聞、緣覺、菩薩本來的種子中就有無漏的,所以他們能發展到可以成就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他又同意新熏,無漏種子可以新熏加進去,過去沒有的種子,可以新熏進去。

  

  “不過,難陀新熏說連帶認爲種性是不固定的”,難陀的新熏說,把這“五種性”都推掉——不成立了,就是闡提也可以新熏進無漏種子,將來還是能夠成就聲聞、緣覺、菩薩;而護法菩薩,“卻認爲種性是固定的”,就是說新熏種能熏成無漏只在不定種性裏邊可以熏,其他的,闡提、聲聞、菩薩、緣覺,固定的種性就熏不進去了。所以總的來說,五個種性還是固定的。這就是戒賢論師的論點,也是護法菩薩的論點。所以玄奘法師回國的時候,他想不弘揚五種性,被戒賢論師诃責了一頓,說:你們支那(邊地)的人,根機淺薄,怎麼可以隨便改動佛的說法呢?五種性是固定的,不能動搖的。這也就是性相二宗曆來有的诤論。

  

  “最後關于唯識的性質問題,一般認爲唯識的涵義是:一切法說到究竟,性質上屬于識的一類,以識爲性,所以是唯識”,這是對“唯識”涵義的一般理解。一切法,總的來說,都歸納到識上去,都是識所變的,或者本體就是識,就叫唯識。這是以前的“唯識”的涵義。護法菩薩則有所發展:“護法則認爲一切法只要不離識就可以,不單獨離識而存在就是唯識。”他說不一定都是從識裏化出來的,只要它本身跟識是離不開的,就都叫“唯識”。這就寬了一點,但實際上,原則還是一樣的。我們將來進一步深入學唯識的時候就知道,說“一切都是識所變或者本身就是識”,與“一切都離不開識”,它們的變動並不大,基本上還是一致的,不過後者稍微擴大一點就是了。

  

  “有相唯識說”和“無相唯識說”的觀點,有很多不同。玄奘譯傳的是“有相唯識說”,因其譯文風格特殊,名曰“新譯”。他之前所傳譯的,是“無相唯識說”,屬于“舊譯”。二者所宗各別,說法自然就不會一致。這就不單是華梵語文的通徹與否,及譯文表現方法不同的問題了。

  

  “有相唯識說和無相唯識說的觀點,有很多不同……”,當然了,兩個學派,不會一樣。如果一樣的話,那就是一個學派了,不要成立兩個了。爲什麼要分成兩個?這個我們上一次講過了。凡是一位祖師,他成立一個宗派,都有他的理論體系跟他實踐的方法,這個實踐的方法是根據他自己成就的經驗來的——祖師都是成就了的,根據他自己的經驗,他創造一個理論體系。那麼當然,各個祖師不一樣了。每一個祖師的經驗不一樣,他的體系也不會一樣,但是他們都是成就了的,你跟哪一個祖師的宗派走,都能夠達到證果證道的目的。這個是無可懷疑的。不要因爲說這個學術的體系不一樣,就懷疑到將來能不能證果的道理。

  

  我們經常聽到淨土宗裏也說——這是我很早的時候、十多歲的時候看淨土宗的書,有這麼兩句話:“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”我們進去的門有很多,但是走到的目的地都是一個。也是這個意思了:盡管宗派很多,但是到最後的目的,都是成佛。但是要注意,如果你方便的門搞錯了,搞到個外道的門去了,那你達不到成佛的目的了。只要是佛教裏邊內部的門,隨哪一個門都能通達。如果你搞錯了,把氣功當成佛教,那你將來是達不到目的的,越走越遠了。

  

  我昨天看了一封信(看信,是很麻煩的一個事情。很多的信,他各式各樣雜七雜八的問題來問。但是也有好處,可以了解到我們大陸上各處的佛教的現況),這封信是哪裏的我記不起了,他看到我們最近的一期《通訊》,講到外道,有香功兩個字,香功好象現在很流行,他說他也在練香功,練了一年了,他是個居士,他也認爲這是佛教的功、是從佛門傳出來的,等等;但是他又拿不准,到底這香功是什麼?香功是外道,這個沒有話說的,是氣功之一。哪一種氣功都要來托佛的門。甚至于藏密氣功,它托的是藏地的密法、密教來做一個氣功。這些都是貼的招牌,都是挂羊頭賣狗肉——以佛教的招牌來賣他的氣功的黑貨,大家不要上當。很多人,不學教理,就很容易上當。氣功跟佛教是不一樣的。如果你認爲這個氣功也是一個門的話,那你進去之後,永世不得翻身了;要達到佛教的菩提大乘,那是不可能的了。但是只要是佛教裏邊的宗派,不管你從哪個門進去,都能達到最高目的:“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”,大概就是這兩句話了。

  

  這個是宗派的不同,不要産生懷疑。有的人,看到佛教宗派裏邊,這個說有、那個說空,這個說有相、那個說無相,“你們自己都還搞不清楚,我再跟著你們跑就糟糕了。這個哪個弄得清楚啊?你們自己也沒有搞清楚,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也不知道,我再跟著你跑,不又跑錯了嗎?”——這個觀點是絕對錯誤的!盡管各個宗派裏邊有分歧,但是依著每一宗去修證,都能達到目的;而且那些诤論,並不是祖師之間的诤論。祖師們已經證果證道,這一位祖師用這個方便,那一位祖師用那個方便,根本沒有矛盾。後來(下輩)的弟子、凡夫,因爲有我執,那麼就要诤論起來了。所以說诤論不是在教理上,而是在凡夫的我執上,真正的他們祖師之間是沒有诤論的。前面我們說龍樹菩薩的緣起觀,跟無著菩薩的分別自性緣起是一脈相承的,但是到後來,中觀跟唯識水火不相容,甚至于唯識裏邊都“分河飲水”,住在同一個地方,飲的水也不要同一條河的,就是表示我們不是一家的,連吃的水都要分家。這樣子搞,都是後來的人诤論而發展到那個地步,真正的本質上並沒有那麼矛盾。

  

  我們把唯識學簡單地介紹了一下,使大家學唯識的時候,心裏對唯識有一個數;什麼叫“唯識”,大概就包含了這些內涵。

  

  (二)論主 · 譯主 · 疏主事略之 1

  

  1.論主事略

  

  《唯識二十論》,世親菩薩造,玄奘法師翻譯。它的《述記》(就是窺基大師的疏),是在玄奘法師講述這部《唯識二十論》的時候,窺基大師做筆記記下來的;窺基大師親自得到玄奘法師的傳承。這本書的大概就是這樣子。

  我們現在就看這個疏(述記)。《唯識二十論》原文,我們是作一個參考。因爲原文很簡略,我們講的是《述記》。這個《述記》是玄奘法師邊翻邊講的時候,窺基大師記下來的。

  在講正文之前,我們當然先介紹一下作者、譯者,還有疏者(注解的人)。

  

  

  1.論主事略

  

  婆薮盤豆(世親法師),約公元320-400年間,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。爾時,國師婆羅門,姓憍屍迦,有叁子,長子阿僧伽,即無著菩薩,叁子比鄰持跋婆,法師居中。法師在那爛陀寺,依薩婆多部出家,博學多聞,遍通墳籍,神才俊朗,無可爲俦,戒門清高,難以相匹。既已精研一切聲聞叁藏,爲欲究竟婆沙深義,複往迦濕彌羅學習四載,精通《大毗婆沙》。于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經律論藏,乃至六師外道諸說,無不曉了,並善巧因明論辯之術,旋返中印,爲衆多聲聞僧,開示教法,造著名之《俱舍論》。

  

  先講論主,就是寫這部《唯識二十論》的作者,即世親菩薩。世親菩薩,印度語叫“婆薮盤豆”,翻成中文叫“世親”,或者“天親”,他是公元叁百二十年到四百年間的人。他活得很長,一般說是八十多歲,但是也有人說不止八十歲,還要長一些。他是北印度“富婁沙富羅國”人。

  (4A)““富婁沙譯”爲丈夫,“富羅”譯爲土。毗搜紐天王,世傳雲是帝釋弟,帝釋遣其出閻浮提作王,爲伏阿修羅;其生閻浮提爲婆薮提婆王之子。有阿修羅,名因陀羅陀摩那。因陀羅是帝釋名,陀摩那譯爲伏。此阿修羅恒與帝釋鬪戰,謂能伏帝釋,故有此名。此阿修羅有妹名波羅頗婆底(知履反),此女甚有容貌。阿修羅欲害毗搜紐天,故將此妹诳之……。”阿修羅王看到這個人,他就不滿意,說,你是什麼人?我們這個地方只有丈夫才能住,你不是丈夫就不能住。毗搜紐天說,我就是丈夫,怎麼不能住呢?這阿修羅王有個妹妹,“甚有容貌”…
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叁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