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却不能这么做。佛教里边,能够继承佛的原来的说法,那是最好的,尤其是佛在世没有广说的,把它阐发出来,这也是可以的。但是离开佛说,自己要“创造”一个新的,那绝对是外道。不能离开佛说的一个字:“离佛一字,即同魔说!”这个不能离开一点点!所以在佛教里边,不要搞发明,不要搞创造,要把佛的原意继承下来,就是最好的,不能搞发明创造的事情。这个很多,现在很多人在发明新的东西,认为自己比佛还高一等。这些实际上早就已经脱离了佛的轨道,自己成了外道。这很多啊!什么*轮功之类的东西,都认为他自己是出于佛而超出佛教,好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样的。这个就是笑话了,你比佛还厉害?不可能的!这样的人很多。

  

  在唯识学说发展中又有两个系统。“其一是比较偏于保守的,注意保持世亲学说的原来精神”,第一个比较保守,不敢超越世亲菩萨的学说,“甚至连文字上也尽量保持原貌”,文字上也不改变。精神的原貌不改动,文字上也不随便动,这是比较保守的一派。“由于他们与另一系比较起来,偏于重视旧说”,这“旧说”就是世亲原来的说法,“所以一般称之为“唯识古学””,他们是保守的、忠实世亲的原说的,所以称它为“唯识古学”。那么相对的另外一个就是“今学”了。这里先讲“古学”。

  

  唯识古学的代表,先有难陀,他的思想,渊源于《摄大乘论》。《摄论》中成立唯识的理由,主要三点:

  (一)由唯识无义,“义”就是境。即是说,心法中只有识而无境。心法的对象都是无体的,不实在的,所以成立了唯识。

  (二)由有见相二,虽无实境,但它有个来源,这个来源,仍然是识。因为心与境是以“见”、“相”的关系,而统一在一种识里的,如眼识属于“见”,所见的各种色识就是“相”,色识也统一在眼识中,成为一组,总的谓之眼识,因此,这也成立了唯识。

  (三)由种种相生起,前五识都各有自己的确定对象,如眼限于见色,耳限于闻声等,到第六意识,范围就宽了,它可徧缘十八界,但仍属于“相” 的一边,所生起的种种相,仍在识的范围内,所以也成立了唯识。

  

  “唯识古学的代表,先有难陀”,他们都是世亲菩萨的弟子,“他的思想,渊源于《摄大乘论》”,难陀的思想是从《摄大乘论》里边发展出来的。“《摄论》中成立唯识的理由,主要有三点”,这是解释《摄大乘论》的主要内容了。《摄大乘论》建立唯识学的主要论点有三个。

  

  第一个理由,“由唯识无义”,只有识,没有境。没有客观的外境,一切境都是识的变相(《二十唯识论》也是发挥这个道理)。““义”就是境”,在法相唯识里边,谈到这个“义”,一般就是用来指“境”,二者是通用的。“即是说,心法中只有识而无境,心法的对象都是无体的,不实在的,所以成立了唯识”,就是说,整个的宇宙,只有那个能认识的心(识),所认识的那个外境,并不离开那个心(识),仅仅是这个识的相分,并不是离开识之外还有一个客观的外境。所以这第一个就说“唯识无境”,只有识,没有外境。

  

  第二个理由,“由有见相二,虽无实境,但它有个来源,这个来源,仍然是识。……因此,这也成立了唯识。”这是把前面的总的纲要再明细地解释一下。若说没有境,那么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东西?

  这个我们上一次也讲过,一个识生的时候,两个作用同时起来,如蜗牛二角,要生一起生,要不生就都不生。哪两个作用?一个是能见,一个是所见,能见的叫见分,所见的叫相分。

  只有识,没有外境。虽然没有实在的境,但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,是有它的来头的。什么来头?就是相分。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没有看到,自己构成一个东西。好比我们看到桌子,好象这桌子是我们想象出来的,实际没有看到,是我们心里边想象这么一个桌子……。不是那回事!还是看到有桌子。这个桌子是什么来头呢?就是相分。我们这个识里边,一部分是能见的见分,一部分是所见的相分。这个相分是存在的,我们看到的就是相分,并不是虚构的。但是这个相分并不离开识,就是识所变的,所以说还是唯识,没有境,外境是没有的。

  “因为心与境是以“见”、“相”的关系而统一在一种识里的”,心就是见分,境就是相分,没有离开识,都在识里边,统一在识里边。不管是能见的见分也好,是所见的相分也好,都是识,所以说“见”、“相”就是统一在一种识里边。

  打个比喻,“如眼识属于“见””,眼睛看东西,能观的眼识,那是见分;“所见的各种色识,就是“相分””,我们看见红的蓝的、桌子凳子等等,都是相分。这个相分,在讲《五蕴》、《百法》的时候是色法;到讲唯识的时候,这个色法也属于识,所以叫色识。眼识固然是识,色法也是识,叫色识。这个色识,“也统一在眼识中”,眼识生的时候,能观的见分是眼识,所观的相分就是色识,所以看到的这个色,并没有离开识,只是眼识的一部分变成色了。所以这个色也是识。“色识也统一在眼识中,成为一组,总的谓之眼识”,总的名字叫眼识,眼识里边能观的还叫眼识,所观的就是色识。“因此,这也成立了唯识”,从这个眼识看色的一方面来说,还是“唯识”了。

  

  现在再简单地跟大家说一下,我们眼睛看东西,是不是看到外边的东西?这个大家想一想,我们讲过了。我们眼睛看到的,从生理学上说,是看到眼珠里边的影子,并没有看到外边的东西。这个影子是哪里来的?外边的光线聚在里边的,所以眼神经碰到的是眼珠上的东西。当然我们眼识的色识不是这个眼珠上的东西,但是可以比喻一下,即使没有往外看,还是看到里边的东西。我们眼识看东西,能看的眼识,它变了一个相,这个相就跟外边的——外边的这个也不是实在客观的,是阿赖耶识变的,阿赖耶识变的这个山河大地,我们眼识去看的时候,眼识的相分就跟外边的阿赖耶识变的山河大地一样,变的一个相,统一在眼识里边。眼识看自己的相分,看到的是这个,阿赖耶识的相分都没有看到,只看到自己眼识里的东西。打个比喻,眼睛看到的是眼珠里边的那个倒影子,并不是看到外边的东西。这个就是唯识。我们看到的境不在识外,就在识里边,用眼识来作比喻,成立唯识。

  

  第三个理由:“由种种相生起,前五识都各有自己的确定对象,如眼限于见色、耳限于闻声”,还有鼻子限于闻香等等,“到第六意识范围就宽了”,一切都可以缘——这个我们在讲《五蕴》《百法》的时候也说了,眼睛的对象是色,耳朵的对象是声,鼻子的对象是香,舌头的对象的味,身的对象的触,意的对象是法,这个法很宽,什么东西都包在里头,乃至无为法都可以包在里头。以意识的范围来说,境是特别宽,“它可遍缘十八界”,十八界都可以缘。“但仍属于“相”的一边”,虽然缘得那么宽,也还属于相,也是识变的,“所生起的种种相仍在识的范围内,所以也成立了唯识”。前面是用眼识作比喻,那么我们推广,耳识听到声音,能听的见分是耳识,所听的相分就是声音,这个声音还是在识(耳识)里边;乃至意所接触的法,这个法也是意识的相分,都没有离开这个识。所以从多方面归纳起来,一切都是唯识,没有外境。

  

  这是《摄大乘论》里边的论点,难陀就是根据《摄大乘论》的这三个论点来成立他的唯识学。到这里就告一个段落了,下边再说它的发展,就是阐释难陀对《摄大乘论》里边还有的一些更深的看法。

  

  难陀根据《摄大乘论》的说法,有了发展。他把见相固定了,把八识分开来讲,说每种识都个别的有其见相,如眼与色相对,耳与声相对,分工明确,不相紊乱。就是说,每一种识生起时,都有两种作用:一是能取境的,叫做“见分”;二是它转变成为所取的境,叫做“相分”。难陀认为:二分中,见分为识的自体,相分是转变出来的,所以是不实在的虚像。如以三性区别,相分是虚像,属徧计所执性;见分因有分别作用,属于依他起性;只有到它转变成净的性质以后,即认识到这相分是不实在的以后,那时所显的纔是圆成实。

  

  “难陀根据《摄大乘论》的说法,有了发展”,这个“发展”,我们要明白,不是难陀自己发明,而是佛本来就有的意思,经过他把佛陀本来就有的意思阐发出来。在佛教里边,没有发明,也没有发展,如果离开了佛的轨道(教导)就是外道。这个话一定要记住!尽管书里边说有 “发展” 等等字眼,但是我们要知道,仅仅是表面上的发展,实质上是佛早就说了的,它的意思隐在里边,后人把它阐发出来,并不是新的、以前没有的“发展”。

  “他把见相固定了,把八识分开来讲,说每种识都个别的有其见相”,他说每一个识都有一个见分、一个相分,八个识各有见分、相分。假使眼识来说,有眼识的见分,有眼识的相分,眼识的见分就是能观的眼识,眼识的相分就是所观的色识,都是识。那么耳朵,能听的是耳识,所听的是声识,这个声识就是耳识的相分……乃至阿赖耶识,也有见分相分。

  

  (3A)打比喻,“如眼与色相对,耳与声相对,分工明确,不相紊乱”,这是对凡夫说了。到了六根清净位的时候,六个根互用,眼睛可以听,耳朵可以看,乃至鼻子可以思考问题。在凡夫有其局限性,到了六根清净位(那还没等地呢)的时候,六根已经可以互用了。所以我们看到世间的一些现象,某些特异功能,他腋下能够看字,好象是很稀奇,实际上仅仅只是六根互用的某一个很小的体现,因为这个人的业报特殊,在这方面他有一些特殊的功能。这个是很局限性的现象。实际上到了我们真正证了六根清净位的时候,那时候我们的六根互用范围比这个广的多。这里对凡夫来说,眼与色、耳与声等等六根对六境是“分工明确、不相紊…
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