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认识的对象,叫相分。本身就是一个东西,一个东西分了两个作用:一个能观,一个所观。这怎么一个东西变两个呢?这个很简单,我们的眼睛,我昨天打过比喻了,能看的是眼睛,但是眼睛看的是什么?就是眼珠里的那个倒影子,都在眼睛里头,并不是看到外界的东西。这个懂一点生理学的人就知道,我们眼神经所看到的东西就是在眼睛里边外境的那个倒影子。犹如照相机所拍的相片,是聚在镜头上的光,并不是照到外边那个东西,外边的光收拢来,就照在那个底片上去了。

  所以说识生的时候,分两部分,一部分是能认识的心,一部分就是所认识的对象。把对象看作是外边的、心是内边的,这是凡夫的错觉,实际上没有客观的外境!《二十唯识》就是讲这个东西。这部论出来之后,就批判了很多外道及二乘的不正知见。昨天讲到这里,我们接下去。

  

  不但如此,它还要人们对唯识的原委有个正确的认识,就是说要知道“境”是以识为性(本质)的,境不过是认识的一部分。这样,唯识学说既有了否定(否定外界的真实),又有了肯定(对唯识的正确认识),而且不止是对个别事物,对一切事物都应该如此认识。就是说:要把对唯识学的认识,构成普徧的真理,这就是“唯识观”。

  

  “不但如此,它还要人们对唯识的原委有个正确的认识”, 不但要知道是识生的时候好象有一个外境显现,还要对唯识学的原委正确地认识一下,“就是说要知道“境”是以识为性(本质)的”,这个境,它的本质就是识,“境不过是认识的一部份”。

  “这样,唯识学说既有了否定”,否定什么?“否定外界的真实”;“又有了肯定”,肯定“对唯识的正确认识”。就是说一切法生的时候都离不开识,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客观外境,也在识里头,并没有离开这个识。“而且不止是对个别事物,对一切事物都应该如此认识”,并非仅仅对个别的东西是这样的认识,对一切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认识,都离不开这个识。这样子,就形成唯识的体系了,宇宙万物都是这么回事,都没有离开识。

  “就是说:要把对唯识学的认识,构成普遍的真理,这就是“唯识观”。”整个的世界都可以唯识的方式来观察问题。

  

  以上是《二十颂论》的主要观点,此外,它还提出了种种疑难加以沟通。但《二十颂论》主要是对外、小难问的辩论,至于正面论述,识怎样变成境等现象,以及整个唯识学说的性、相、行、果,在《三十颂论》中,才有详尽的发挥。

  上述学说的要点,是无着、世亲学说的高峰。不过从认识论角度构成的唯识理论,在龙树时,就指出了方向。所以从龙树到世亲,他们立说的精神仍是一脉相承的。

  无着、世亲学说的最后一个特点,是方法论上运用了“因明”,并加以发展。

  

  “以上是《二十颂论》的主要观点”,前面是介绍一下我们要学的这部《二十唯识论》的主要的观点。“此外,它还提出了种种疑难加以沟通,但《二十颂论》主要是对外、小难问的辩论”,《二十唯识》只是把自己的观点提一下,并没有很广泛地解释,它着力的主要是在解释那些外难,一切外道及二乘对唯识不了解的种种非难,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批驳掉。这是《二十唯识》的任务,把那些凡夫、外道、二乘等等对唯识的一些非难都批驳掉!从批判的角度,把一切错误的观点批掉,就显出自己正确的观点了。

  

  “至于正面论述,识怎样变成境等现象,以及整个唯识学说的性、相、行、果,在《三十颂论》中,才有详尽的发挥”,《二十唯识论》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观点,至于仔细地讲述,识是怎么变外境的,整个的唯识学是怎么样子讲的,它的性、它的相、它的行、它的果是怎幺样子构成的,等等,《二十唯识论》并没有仔细讲,它只是对外边的那些问难加以批驳,而这些内容就在《三十唯识颂》里广讲。所以说这两部论是相辅相成的,一个是对外释难,一个是内部建设。

  

  “上述学说的要点,是无着、世亲学说的高峰”,这《二十唯识》、《三十唯识》最重点的学说,就是瑜伽行派——无着、世亲学说的最高点了。我们学唯识,学到《成唯识论》就是最高峰,再上去就没有东西了。

  

  这《三十唯识论》,世亲菩萨著作了颂之后,还没有把长行写出来,就圆寂了,后来他的弟子(十大论师)对这部论都作了详细注解。玄奘法师在印度戒贤论师座下学好之后,回到我们汉地,本来想把十大论师的每一部论都翻译的,后来由窥基大师劝请,把这十部论着(注解)揉合成一部,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、其他的为附带,合成一部书,这样我们看起来容易些。如果十部书全部翻出来,当然了,原著的面貌一字不改地存在是好事情,但是对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差的人来说,这一部论以十个观点去看,确实也费事情;而把它揉合成一部,以护法菩萨的观点为主,这样对后学确是容易得多。窥基大师就劝请玄奘法师这样子做,玄奘法师也答应了,所以这《成唯识论》就是把十大论师对《三十唯识颂》的十大注解揉合而成的一部论着,这个学术观点就是无着、世亲学说的最高峰。

  

  “不过从认识论的角度构成的唯识理论,在龙树时,就指出了方向”,这里就是说“沟通”了。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(即其二谛道理)跟无着世亲瑜伽行派的分别自性缘起(即三自性学说),这二者是不是有矛盾的?后来的唯识跟中观经过累次的辩论,好象里边矛盾很大,但是从原始的学说来看,二者是一致的!在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就已指出,要认识宇宙的话,要从认识论方面下手,才能观察真相。后来无着世亲的分别自性缘起也是继承了这个观点而来的,也是从认识论下手的。所以从这一点看,早就指出方向了,“从龙树到世亲,他们立说的精神仍是一脉相承的”,并不是有敌对矛盾的。

  

  龙树菩萨指出了的方向是怎么样的?龙树菩萨说的假名,“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”,一切法的缘起性现象是假安立的,假安立的假名,名是从口上说的,如果从心里的意思来表达,唯假的就成了唯表,唯表最后就是唯识。这个里边有一定的联系:从口上说是假名,从心里上就是表达,什么表达?识表达。唯假、唯表、唯识,这是有一定的联系性的。所以说唯识论,跟龙树菩萨的受用缘起,不是绝对矛盾的。但是演变到后来,里边的辩论很多,到了现在,一般认为学了唯识跟学了中观,有的时候两个好象不相容了。在印度当时,演变到后来,两个学派的矛盾激烈到怎么样子呢??“分河饮水”!(资料③:分河饮水 《金刚经疏记科会》卷五(唐圭峰大师疏 宋长水大师记 后学古杭云栖释大璸科会):「鬪诤者。此明佛法之中多有诤论。且如西天。大小乘宗。分河饮水。大乘之内。性相又殊。小乘之中。二十部异。各皆党己。自是非他。爰及此方。未免于是。若相若性。南宗北宗。禅讲相非。彼此朋党。互不相许。名鬪诤也。」《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发隐事义》卷一:「分河异帜 西域性相二宗。分河饮水。异色立帜。」《济缘记》卷二:「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饮水言其不可同也。」)我们在这个地方住,但是我们不跟你喝同一条河里的水!就是说跟你们合不拢的,不喝同一条河的水。两条河,我们瑜伽行派喝这一条,你们中观喝那一条好了,我们不跟你喝同一河的水。那就是说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得很厉害了。而实际上在原始的时候并没有那样的分歧,这是后来的人有执着,那些祖师、大菩萨是根本没有这些执着的,是能沟通的。

  

  “无着、世亲学说的最后一个特点,是方法论上运用了“因明”,并加以发展。”“因明”本来是印度的一种学问,在佛陀应世之前就已经存在,在佛教成立之后,尤其是经过无着、世亲的努力,把因明学介绍到佛教里边来,不但是介绍进来了,还把它改造成为更完整的因明学。到了后来的陈那、法称,那是发展到最高峰(后面会讲到,陈那、法称也是瑜伽行派的,不是中观派的)。这个都是瑜伽行派的一些成就。

  

  这里是把瑜伽行派的成立、其学说内涵、三自性跟分别自性缘起,大概地介绍一下。下边讲“唯识学的两大系统”,瑜伽行派里边又有两大体系(系统)。

  

  唯识学的两大系统

  ㈠唯识古学(无相唯识说)

  

  尽管世亲的学说规模大、方面广,可是以后形成为瑜伽行学派的发展过程中,却始终是以唯识说为主导的。在唯识学说发展中又有两个系统,其一是比较偏于保守的,注意保持世亲学说的原来精神,甚至连文字上也尽量保持原貌。由于他们与另一系比较起来,偏于重视旧说,所以一般称之为“唯识古学”。

  

  中观里边有分派系,瑜伽行派里边也分派系,最大的两大体系是古学和今学,现在就介绍这两派。

  

  “尽管世亲的学说规模大、方面广”,世亲的学说观察宇宙的缘起是用认识论,在论辩的时候方法上用的是因明(印度的逻辑),规模很大,方面也很广。“可是以后形成为瑜伽行学派的发展过程中,却始终是以唯识说为主导的”,尽管范围很广,方面也很宽,但其主流是唯识,乃至后来发展形成瑜伽行派,都是继承这个主流(唯识),没有脱离这个轨道。

  

  这里我们再提醒一下,所谓的“发展”是从表面上研究学问的角度来说的。实际上这些学说,佛在世的时候早就有了,只是隐在里边、没有发挥,后来的人把它阐发出来,并不是独创的。所以有些人,他想创造一种新的学说。佛教里边没有创造,佛把所有的一切都说完了。如果你创造出某种新的学说,与佛所说的是相违背的,那就是外道,不是佛教。我们研究世间的学问,哲学也好,科学也好,总想有所创造、能够超出前人的那些规模,自己发明一个新的东西,就是学说的突破,认为是一种很新的发明,大家很推崇的事情;而在佛教里边…
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