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,他们探讨的范围更广,整个的宇宙都包进去讲,所以这时讲的是“分别自性缘起”,以阿赖耶识作为根本。
什幺叫依他起性?这在《摄大乘论》第四卷里边有一句话(资料①) 。这句话我希望你们写一下: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。谓阿赖耶识为种子。虚妄分别所摄诸识”。
[资料①]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二:「已说所知依所知相。复云何应观此。略有三种。一依他起相。二遍计所执相。三圆成实相。此中何者依他起相。谓阿赖耶识为种子。虚妄分别所摄诸识。此复云何。谓身身者受者识。彼所受识。彼能受识。世识。数识。处识。言说识。自他差别识。善趣恶趣死生识。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。此由名言熏习种子。若自他差别识。此由我见熏习种子。若善趣恶趣死生识。此由有支熏习种子。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。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。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。唯识为性是无所有。非真实义显现所依。如是名为依他起相。」
《摄大乘论释》卷四:「释曰。依所知相说如是言。略者要也。虚妄分别所摄诸识者。谓此诸识虚妄分别以为自性。谓身身者受者识者。身谓眼等五界。身者谓染污意。能受者。谓意界。彼所受识者。谓色等六外界。彼能受识者谓六识界。世识者。谓生死相续不断性。数识者。谓算计性。处识者。谓器世间。言说识者。谓见闻觉知四种言说。如是诸识皆用所知依中所说。名言熏习差别为因。自他差别识者。谓依止差别。此用前说。我见熏习差别为因。善趣恶趣死生识者。谓生死趣种种差别。此由前说。有支熏习差别种子。由此诸识者。即由次前所说诸识。一切界趣杂染所摄者。谓堕三界五趣杂染。是彼自性故名所摄。依他起相者。谓依他起为体虚妄分别皆得显现。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性者。谓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自性故名所摄。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。所依者。谓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因。非真实故名无所有。如所执我。无所有故名非真实义者所取。谓即彼我实无所有。似我显现。言所依者。显现所依。是所因义。此即名为依他起相。」
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?”这是阿赖耶缘起,它是依他起了,其间什幺叫依他起的相呢?“谓阿赖耶识为种子,虚妄分别所摄诸识。”阿赖耶识为种子,还有它的现前的虚妄分别所摄的各种识(即前七识,了别的识,“虚妄分别”有很多“识”)——凡是虚妄分别里边所包含的识,以及那个阿赖耶识种子,就是依他起相。就是说,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其它虚妄分别的识的现行,这个就是依他起的相。这些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是有东西的。在依他起生起之后,能取(能认识)的识跟所取(所认识)的境交织地在看的时候,产生执着,认为是实在有的,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。本来没有的东西,却偏偏执为实在有。
遍计执是没有的,依他起种子生现行是有的,虚妄分别识也是有的,但这是在识来认识它的时候产生的执着,执为是实在有的东西。犹如把绳子执为一条蛇、在天空中执着有空华。这个空华跟蛇是没有的,是遍计执,是我们凡夫执着产生的,实际客观上并没有这个东西。这遍计执是没有自性的,其本是无的了。
这样子的缘起就是说,一切因缘的和合就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起现行(依他起性),这些东西是有的;而这个识在认识的时候产生执着,叫遍计执,这个遍计所执性是没有的;在这个虚妄分别的依他起性里边,把遍计所执虚妄的那一部分除掉之后,就是圆成实性。犹如说在绳子上把蛇的幻觉(虚妄分别)除掉之后,这个绳当下就是麻,绳子是假相,是麻编织而成的;你认识到绳子的本性就是麻,这个“麻”即是比喻“圆成实性”。即是说,把“蛇”的概念除掉之后,仔细一观察,一切都是缘起法,它本身就是圆满成就真实的性(圆成实性),就是真如。
这三个缘起,我们要求大家把它深入——不能很深透的话,起码要对它有大概的理解。这是表面上从学说的发展来说,实际上佛讲的法里边早就有这些内容。最初佛亲自说的是十二支缘起,后来的受用缘起也好、分别自性缘起也好都隐在里边,没有阐发出来,到后期的大乘根机成熟之后,才把它们的意义阐发出来;表面看好象是发展出来的,实际上是佛早就说了的。
希望大家在讨论这三个缘起的时候,要稍微地把它具体的内涵了解一下,还不能很深透的话,大概什幺叫缘起、什幺叫分别自性缘起、什幺叫十二支缘起,心里要有一个数。这是讨论的具体内容。否则你讨论,啊,怎幺怎幺怎幺……,就说了两句话,真正的收益是没有的,没有得到真正的受用。希望大家把它具体地解释一下。
(2B)缘起的变相很多,华严宗就说法界缘起。十二支缘起里边还有很多变化,有剎那缘起、有连缚缘起、有分位缘起、有远续缘起 〔(资料②):《阿毗达磨俱舍论》卷九〈3 分别世品〉:「又诸缘起差别说四。一者剎那。二者连缚。三者分位。四者远续。云何剎那。谓剎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。痴谓无明。思即是行。于诸境事了别名识。识俱三蕴总称名色。住名色根说为六处。六处对余和合有触。领触名受。贪即是爱。与此相应诸缠名取。所起身语二业名有。如是诸法起即名生。熟变名老灭坏名死。复有说者。剎那连缚如品类足。俱遍有为。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。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。」〕。十二支缘起在唯识里边,我们在《广论》(卷七)也学过了,有能生支、能引支、所生支、所引支,又分了这四个支来分别它。那就是说,讲缘起的时候,每一个宗、每一个派都有它一定的格式。我们现在对最基本的十二支缘起要知道,然后变化起来可以有一个依据;再进一层的,对中观宗的受用缘起,大概地也要知道一些,对唯识宗的分别自性缘起也要知道一些。这个将来我们会广讲,但是现在开头也要有这个概念。
这是把昨天讲的三个缘起的内容再补充一下,希望你们讨论的时候也要补充一下。而“三自性”,他讲得很多了;虽说了很多,但仅这一点也不敢说就能掌握“三自性”了,所以我们还是再回顾一下。
[回顾]三性说 识生似外境现
三自性里边,这里讲得很多了。虽说很多,但就这么些也不敢说你就能掌握三自性了,所以我们还是再回顾一下。
[回顾] 所谓“三性说”,就是随名言区别而来的。(一)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,这样所得的认识,是不实在的分别,谓之“徧计所执性”;(二)徧计执亦非凭空而来,是有所依的,它所依的自性,谓之“依他起性”(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);(三)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计执,当然是不真实的,去掉了它,就能得到诸法的真实性,这样所认识的纔是最完备,也最真实,谓之“圆成实性”。从自性缘起说来看,理解诸法的实相,就要详细分别三性,对实相的认识,也就是对三性的认识。
三性联系到“有”、“无”的概念来看,“徧计所执性”是出于徧计的执着,所以是“无”;“依他起性”是徧计生起的依据,因而是“有”,不过,它与徧计相顺(它的生起是由于徧计执的种子,生起后又有徧计执的安立),因此,这个“有”不是实有,而是“假有”。到了圆成实,纔可以说是“实有”。这样认识三性,非但对“有”、“无”有了正确的认识,而且对“有”的“假”、“实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,这是无偏见的认识,谓之“中道观”
什么叫三自性?“所谓“三性说”,就是随名言区别而来的。”名言就是“概念”,以概念表示事物。(一)本来是虚妄分别的,但是却执着它是实在有,这样所得的认识就是“遍计所执性”。这个遍计所执的依据——唯识学乃至中观学以下的,都认为假的东西,必定依据真的而来,没有真的就没有假的。比如说“空华”,空华是假的,但必定还有真的花;有真的花,你才知道假花。又如月亮,“第二月”,必定还有第一个真的月亮,那才成立那个“第二月”;否则,没有那个真的“第一月”,这“第二月”是说不上去的。(二)遍计所执是假的、是没有的;没有的东西,它的依据是从有的方面派生出来的,即遍计所执“亦非凭空而来”,它所依的就是“依他起性”。这依他起是怎么依出来的?我们刚才讲的,依他起,一个是识,一个是所观的对象,能观的识、所观的对象,当他们在起交涉的时候,本来是缘起性空的,你认为它是实在的,这样一执着的话,就成了遍计执。所以说遍计执并不是凭空而来,就是依他起的这个能观的识跟所观的境二者之间产生了执着,就变成遍计执。(三)在依他起里边把遍计执(执着)除掉之后,那时候显现的就是“圆成实性”,犹如说虚空里边把乌云驱散之后,所显出来的就是晴空——蓝色的光明天空。
这就是三自性的大概的关系。他这里(简介)文字上也讲了一些,大家仔细看一看,我们今天是复习一下,不能再一个字一个字地念。那么现在要接着讲下去了。
昨天讲到《二十唯识颂》的要点:“识生似外境现”。这《二十唯识颂》的纲领,即是说,一切法,它依据的就是一个识。能观的是识,所观的境,在我们凡夫的眼光看来,好象是在外界有客观实际的东西,而唯识论的重点则是说,我们所认为的一切外境实在有的东西都是识变的。所以说识生的时候,一方面固然产生一个能观的了别的心,同时它还生一个境,这个境看起来好象在外界、是客观的——识生似外境现,识生的时候,好象有有一个是客观的外境现出来。“似”,好象是,实际上不是。意思是说,识生的时候有一个作用,把识一部分变为心的对象。
这个我们昨天讲了,识生出来,就像蜗牛两个角那样,要么不出来,一出来的话,分成两部分:一个是能观的,能认识的东西,叫见分,一个是所…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二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