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,他們探討的範圍更廣,整個的宇宙都包進去講,所以這時講的是“分別自性緣起”,以阿賴耶識作爲根本。

  

  什幺叫依他起性?這在《攝大乘論》第四卷裏邊有一句話(資料①) 。這句話我希望你們寫一下: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。謂阿賴耶識爲種子。虛妄分別所攝諸識”。

  

  [資料①]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二:「已說所知依所知相。複雲何應觀此。略有叁種。一依他起相。二遍計所執相。叁圓成實相。此中何者依他起相。謂阿賴耶識爲種子。虛妄分別所攝諸識。此複雲何。謂身身者受者識。彼所受識。彼能受識。世識。數識。處識。言說識。自他差別識。善趣惡趣死生識。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識彼所受識彼能受識世識數識處識言說識。此由名言熏習種子。若自他差別識。此由我見熏習種子。若善趣惡趣死生識。此由有支熏習種子。由此諸識一切界趣雜染所攝。依他起相虛妄分別皆得顯現。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。唯識爲性是無所有。非真實義顯現所依。如是名爲依他起相。」

  《攝大乘論釋》卷四:「釋曰。依所知相說如是言。略者要也。虛妄分別所攝諸識者。謂此諸識虛妄分別以爲自性。謂身身者受者識者。身謂眼等五界。身者謂染汙意。能受者。謂意界。彼所受識者。謂色等六外界。彼能受識者謂六識界。世識者。謂生死相續不斷性。數識者。謂算計性。處識者。謂器世間。言說識者。謂見聞覺知四種言說。如是諸識皆用所知依中所說。名言熏習差別爲因。自他差別識者。謂依止差別。此用前說。我見熏習差別爲因。善趣惡趣死生識者。謂生死趣種種差別。此由前說。有支熏習差別種子。由此諸識者。即由次前所說諸識。一切界趣雜染所攝者。謂墮叁界五趣雜染。是彼自性故名所攝。依他起相者。謂依他起爲體虛妄分別皆得顯現。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所攝唯識爲性者。謂此諸識皆是虛妄分別自性故名所攝。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。所依者。謂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因。非真實故名無所有。如所執我。無所有故名非真實義者所取。謂即彼我實無所有。似我顯現。言所依者。顯現所依。是所因義。此即名爲依他起相。」

  

  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?”這是阿賴耶緣起,它是依他起了,其間什幺叫依他起的相呢?“謂阿賴耶識爲種子,虛妄分別所攝諸識。”阿賴耶識爲種子,還有它的現前的虛妄分別所攝的各種識(即前七識,了別的識,“虛妄分別”有很多“識”)——凡是虛妄分別裏邊所包含的識,以及那個阿賴耶識種子,就是依他起相。就是說,阿賴耶識的種子産生其它虛妄分別的識的現行,這個就是依他起的相。這些是因緣和合而生的,是有東西的。在依他起生起之後,能取(能認識)的識跟所取(所認識)的境交織地在看的時候,産生執著,認爲是實在有的,這個就是遍計所執性。本來沒有的東西,卻偏偏執爲實在有。

  

  遍計執是沒有的,依他起種子生現行是有的,虛妄分別識也是有的,但這是在識來認識它的時候産生的執著,執爲是實在有的東西。猶如把繩子執爲一條蛇、在天空中執著有空華。這個空華跟蛇是沒有的,是遍計執,是我們凡夫執著産生的,實際客觀上並沒有這個東西。這遍計執是沒有自性的,其本是無的了。

  

  這樣子的緣起就是說,一切因緣的和合就是阿賴耶識的種子起現行(依他起性),這些東西是有的;而這個識在認識的時候産生執著,叫遍計執,這個遍計所執性是沒有的;在這個虛妄分別的依他起性裏邊,把遍計所執虛妄的那一部分除掉之後,就是圓成實性。猶如說在繩子上把蛇的幻覺(虛妄分別)除掉之後,這個繩當下就是麻,繩子是假相,是麻編織而成的;你認識到繩子的本性就是麻,這個“麻”即是比喻“圓成實性”。即是說,把“蛇”的概念除掉之後,仔細一觀察,一切都是緣起法,它本身就是圓滿成就真實的性(圓成實性),就是真如。

  

  這叁個緣起,我們要求大家把它深入——不能很深透的話,起碼要對它有大概的理解。這是表面上從學說的發展來說,實際上佛講的法裏邊早就有這些內容。最初佛親自說的是十二支緣起,後來的受用緣起也好、分別自性緣起也好都隱在裏邊,沒有闡發出來,到後期的大乘根機成熟之後,才把它們的意義闡發出來;表面看好象是發展出來的,實際上是佛早就說了的。

  希望大家在討論這叁個緣起的時候,要稍微地把它具體的內涵了解一下,還不能很深透的話,大概什幺叫緣起、什幺叫分別自性緣起、什幺叫十二支緣起,心裏要有一個數。這是討論的具體內容。否則你討論,啊,怎幺怎幺怎幺……,就說了兩句話,真正的收益是沒有的,沒有得到真正的受用。希望大家把它具體地解釋一下。

  

  (2B)緣起的變相很多,華嚴宗就說法界緣起。十二支緣起裏邊還有很多變化,有剎那緣起、有連縛緣起、有分位緣起、有遠續緣起 〔(資料②):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卷九〈3 分別世品〉:「又諸緣起差別說四。一者剎那。二者連縛。叁者分位。四者遠續。雲何剎那。謂剎那頃由貪行殺具十二支。癡謂無明。思即是行。于諸境事了別名識。識俱叁蘊總稱名色。住名色根說爲六處。六處對余和合有觸。領觸名受。貪即是愛。與此相應諸纏名取。所起身語二業名有。如是諸法起即名生。熟變名老滅壞名死。複有說者。剎那連縛如品類足。俱遍有爲。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。即此懸遠相續無始說名遠續。」〕。十二支緣起在唯識裏邊,我們在《廣論》(卷七)也學過了,有能生支、能引支、所生支、所引支,又分了這四個支來分別它。那就是說,講緣起的時候,每一個宗、每一個派都有它一定的格式。我們現在對最基本的十二支緣起要知道,然後變化起來可以有一個依據;再進一層的,對中觀宗的受用緣起,大概地也要知道一些,對唯識宗的分別自性緣起也要知道一些。這個將來我們會廣講,但是現在開頭也要有這個概念。

  

  這是把昨天講的叁個緣起的內容再補充一下,希望你們討論的時候也要補充一下。而“叁自性”,他講得很多了;雖說了很多,但僅這一點也不敢說就能掌握“叁自性”了,所以我們還是再回顧一下。

  

  

  [回顧]叁性說 識生似外境現

  

  叁自性裏邊,這裏講得很多了。雖說很多,但就這麼些也不敢說你就能掌握叁自性了,所以我們還是再回顧一下。

  

  [回顧] 所謂“叁性說”,就是隨名言區別而來的。(一)以名言表示而執爲實有,這樣所得的認識,是不實在的分別,謂之“徧計所執性”;(二)徧計執亦非憑空而來,是有所依的,它所依的自性,謂之“依他起性”(即依各種因緣而生起);(叁)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計執,當然是不真實的,去掉了它,就能得到諸法的真實性,這樣所認識的纔是最完備,也最真實,謂之“圓成實性”。從自性緣起說來看,理解諸法的實相,就要詳細分別叁性,對實相的認識,也就是對叁性的認識。

  叁性聯系到“有”、“無”的概念來看,“徧計所執性”是出于徧計的執著,所以是“無”;“依他起性”是徧計生起的依據,因而是“有”,不過,它與徧計相順(它的生起是由于徧計執的種子,生起後又有徧計執的安立),因此,這個“有”不是實有,而是“假有”。到了圓成實,纔可以說是“實有”。這樣認識叁性,非但對“有”、“無”有了正確的認識,而且對“有”的“假”、“實”也有了正確的認識,這是無偏見的認識,謂之“中道觀”

  

  什麼叫叁自性?“所謂“叁性說”,就是隨名言區別而來的。”名言就是“概念”,以概念表示事物。(一)本來是虛妄分別的,但是卻執著它是實在有,這樣所得的認識就是“遍計所執性”。這個遍計所執的依據——唯識學乃至中觀學以下的,都認爲假的東西,必定依據真的而來,沒有真的就沒有假的。比如說“空華”,空華是假的,但必定還有真的花;有真的花,你才知道假花。又如月亮,“第二月”,必定還有第一個真的月亮,那才成立那個“第二月”;否則,沒有那個真的“第一月”,這“第二月”是說不上去的。(二)遍計所執是假的、是沒有的;沒有的東西,它的依據是從有的方面派生出來的,即遍計所執“亦非憑空而來”,它所依的就是“依他起性”。這依他起是怎麼依出來的?我們剛才講的,依他起,一個是識,一個是所觀的對象,能觀的識、所觀的對象,當他們在起交涉的時候,本來是緣起性空的,你認爲它是實在的,這樣一執著的話,就成了遍計執。所以說遍計執並不是憑空而來,就是依他起的這個能觀的識跟所觀的境二者之間産生了執著,就變成遍計執。(叁)在依他起裏邊把遍計執(執著)除掉之後,那時候顯現的就是“圓成實性”,猶如說虛空裏邊把烏雲驅散之後,所顯出來的就是晴空——藍色的光明天空。

  

  這就是叁自性的大概的關系。他這裏(簡介)文字上也講了一些,大家仔細看一看,我們今天是複習一下,不能再一個字一個字地念。那麼現在要接著講下去了。

  

  昨天講到《二十唯識頌》的要點:“識生似外境現”。這《二十唯識頌》的綱領,即是說,一切法,它依據的就是一個識。能觀的是識,所觀的境,在我們凡夫的眼光看來,好象是在外界有客觀實際的東西,而唯識論的重點則是說,我們所認爲的一切外境實在有的東西都是識變的。所以說識生的時候,一方面固然産生一個能觀的了別的心,同時它還生一個境,這個境看起來好象在外界、是客觀的——識生似外境現,識生的時候,好象有有一個是客觀的外境現出來。“似”,好象是,實際上不是。意思是說,識生的時候有一個作用,把識一部分變爲心的對象。

  

  這個我們昨天講了,識生出來,就像蝸牛兩個角那樣,要麼不出來,一出來的話,分成兩部分:一個是能觀的,能認識的東西,叫見分,一個是所…
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