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認識的對象,叫相分。本身就是一個東西,一個東西分了兩個作用:一個能觀,一個所觀。這怎麼一個東西變兩個呢?這個很簡單,我們的眼睛,我昨天打過比喻了,能看的是眼睛,但是眼睛看的是什麼?就是眼珠裏的那個倒影子,都在眼睛裏頭,並不是看到外界的東西。這個懂一點生理學的人就知道,我們眼神經所看到的東西就是在眼睛裏邊外境的那個倒影子。猶如照相機所拍的相片,是聚在鏡頭上的光,並不是照到外邊那個東西,外邊的光收攏來,就照在那個底片上去了。
所以說識生的時候,分兩部分,一部分是能認識的心,一部分就是所認識的對象。把對象看作是外邊的、心是內邊的,這是凡夫的錯覺,實際上沒有客觀的外境!《二十唯識》就是講這個東西。這部論出來之後,就批判了很多外道及二乘的不正知見。昨天講到這裏,我們接下去。
不但如此,它還要人們對唯識的原委有個正確的認識,就是說要知道“境”是以識爲性(本質)的,境不過是認識的一部分。這樣,唯識學說既有了否定(否定外界的真實),又有了肯定(對唯識的正確認識),而且不止是對個別事物,對一切事物都應該如此認識。就是說:要把對唯識學的認識,構成普徧的真理,這就是“唯識觀”。
“不但如此,它還要人們對唯識的原委有個正確的認識”, 不但要知道是識生的時候好象有一個外境顯現,還要對唯識學的原委正確地認識一下,“就是說要知道“境”是以識爲性(本質)的”,這個境,它的本質就是識,“境不過是認識的一部份”。
“這樣,唯識學說既有了否定”,否定什麼?“否定外界的真實”;“又有了肯定”,肯定“對唯識的正確認識”。就是說一切法生的時候都離不開識,即使是我們所說的客觀外境,也在識裏頭,並沒有離開這個識。“而且不止是對個別事物,對一切事物都應該如此認識”,並非僅僅對個別的東西是這樣的認識,對一切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認識,都離不開這個識。這樣子,就形成唯識的體系了,宇宙萬物都是這麼回事,都沒有離開識。
“就是說:要把對唯識學的認識,構成普遍的真理,這就是“唯識觀”。”整個的世界都可以唯識的方式來觀察問題。
以上是《二十頌論》的主要觀點,此外,它還提出了種種疑難加以溝通。但《二十頌論》主要是對外、小難問的辯論,至于正面論述,識怎樣變成境等現象,以及整個唯識學說的性、相、行、果,在《叁十頌論》中,才有詳盡的發揮。
上述學說的要點,是無著、世親學說的高峰。不過從認識論角度構成的唯識理論,在龍樹時,就指出了方向。所以從龍樹到世親,他們立說的精神仍是一脈相承的。
無著、世親學說的最後一個特點,是方法論上運用了“因明”,並加以發展。
“以上是《二十頌論》的主要觀點”,前面是介紹一下我們要學的這部《二十唯識論》的主要的觀點。“此外,它還提出了種種疑難加以溝通,但《二十頌論》主要是對外、小難問的辯論”,《二十唯識》只是把自己的觀點提一下,並沒有很廣泛地解釋,它著力的主要是在解釋那些外難,一切外道及二乘對唯識不了解的種種非難,把它們一個一個地批駁掉。這是《二十唯識》的任務,把那些凡夫、外道、二乘等等對唯識的一些非難都批駁掉!從批判的角度,把一切錯誤的觀點批掉,就顯出自己正確的觀點了。
“至于正面論述,識怎樣變成境等現象,以及整個唯識學說的性、相、行、果,在《叁十頌論》中,才有詳盡的發揮”,《二十唯識論》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主要觀點,至于仔細地講述,識是怎麼變外境的,整個的唯識學是怎麼樣子講的,它的性、它的相、它的行、它的果是怎幺樣子構成的,等等,《二十唯識論》並沒有仔細講,它只是對外邊的那些問難加以批駁,而這些內容就在《叁十唯識頌》裏廣講。所以說這兩部論是相輔相成的,一個是對外釋難,一個是內部建設。
“上述學說的要點,是無著、世親學說的高峰”,這《二十唯識》、《叁十唯識》最重點的學說,就是瑜伽行派——無著、世親學說的最高點了。我們學唯識,學到《成唯識論》就是最高峰,再上去就沒有東西了。
這《叁十唯識論》,世親菩薩著作了頌之後,還沒有把長行寫出來,就圓寂了,後來他的弟子(十大論師)對這部論都作了詳細注解。玄奘法師在印度戒賢論師座下學好之後,回到我們漢地,本來想把十大論師的每一部論都翻譯的,後來由窺基大師勸請,把這十部論著(注解)揉合成一部,以護法菩薩的觀點爲主、其他的爲附帶,合成一部書,這樣我們看起來容易些。如果十部書全部翻出來,當然了,原著的面貌一字不改地存在是好事情,但是對末法時期衆生的根機差的人來說,這一部論以十個觀點去看,確實也費事情;而把它揉合成一部,以護法菩薩的觀點爲主,這樣對後學確是容易得多。窺基大師就勸請玄奘法師這樣子做,玄奘法師也答應了,所以這《成唯識論》就是把十大論師對《叁十唯識頌》的十大注解揉合而成的一部論著,這個學術觀點就是無著、世親學說的最高峰。
“不過從認識論的角度構成的唯識理論,在龍樹時,就指出了方向”,這裏就是說“溝通”了。龍樹菩薩的受用緣起(即其二谛道理)跟無著世親瑜伽行派的分別自性緣起(即叁自性學說),這二者是不是有矛盾的?後來的唯識跟中觀經過累次的辯論,好象裏邊矛盾很大,但是從原始的學說來看,二者是一致的!在龍樹菩薩的受用緣起就已指出,要認識宇宙的話,要從認識論方面下手,才能觀察真相。後來無著世親的分別自性緣起也是繼承了這個觀點而來的,也是從認識論下手的。所以從這一點看,早就指出方向了,“從龍樹到世親,他們立說的精神仍是一脈相承的”,並不是有敵對矛盾的。
龍樹菩薩指出了的方向是怎麼樣的?龍樹菩薩說的假名,“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”,一切法的緣起性現象是假安立的,假安立的假名,名是從口上說的,如果從心裏的意思來表達,唯假的就成了唯表,唯表最後就是唯識。這個裏邊有一定的聯系:從口上說是假名,從心裏上就是表達,什麼表達?識表達。唯假、唯表、唯識,這是有一定的聯系性的。所以說唯識論,跟龍樹菩薩的受用緣起,不是絕對矛盾的。但是演變到後來,裏邊的辯論很多,到了現在,一般認爲學了唯識跟學了中觀,有的時候兩個好象不相容了。在印度當時,演變到後來,兩個學派的矛盾激烈到怎麼樣子呢??“分河飲水”!(資料③:分河飲水 《金剛經疏記科會》卷五(唐圭峰大師疏 宋長水大師記 後學古杭雲棲釋大璸科會):「鬪诤者。此明佛法之中多有诤論。且如西天。大小乘宗。分河飲水。大乘之內。性相又殊。小乘之中。二十部異。各皆黨己。自是非他。爰及此方。未免于是。若相若性。南宗北宗。禅講相非。彼此朋黨。互不相許。名鬪诤也。」《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事義》卷一:「分河異幟 西域性相二宗。分河飲水。異色立幟。」《濟緣記》卷二:「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飲水言其不可同也。」)我們在這個地方住,但是我們不跟你喝同一條河裏的水!就是說跟你們合不攏的,不喝同一條河的水。兩條河,我們瑜伽行派喝這一條,你們中觀喝那一條好了,我們不跟你喝同一河的水。那就是說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得很厲害了。而實際上在原始的時候並沒有那樣的分歧,這是後來的人有執著,那些祖師、大菩薩是根本沒有這些執著的,是能溝通的。
“無著、世親學說的最後一個特點,是方法論上運用了“因明”,並加以發展。”“因明”本來是印度的一種學問,在佛陀應世之前就已經存在,在佛教成立之後,尤其是經過無著、世親的努力,把因明學介紹到佛教裏邊來,不但是介紹進來了,還把它改造成爲更完整的因明學。到了後來的陳那、法稱,那是發展到最高峰(後面會講到,陳那、法稱也是瑜伽行派的,不是中觀派的)。這個都是瑜伽行派的一些成就。
這裏是把瑜伽行派的成立、其學說內涵、叁自性跟分別自性緣起,大概地介紹一下。下邊講“唯識學的兩大系統”,瑜伽行派裏邊又有兩大體系(系統)。
唯識學的兩大系統
㈠唯識古學(無相唯識說)
盡管世親的學說規模大、方面廣,可是以後形成爲瑜伽行學派的發展過程中,卻始終是以唯識說爲主導的。在唯識學說發展中又有兩個系統,其一是比較偏于保守的,注意保持世親學說的原來精神,甚至連文字上也盡量保持原貌。由于他們與另一系比較起來,偏于重視舊說,所以一般稱之爲“唯識古學”。
中觀裏邊有分派系,瑜伽行派裏邊也分派系,最大的兩大體系是古學和今學,現在就介紹這兩派。
“盡管世親的學說規模大、方面廣”,世親的學說觀察宇宙的緣起是用認識論,在論辯的時候方法上用的是因明(印度的邏輯),規模很大,方面也很廣。“可是以後形成爲瑜伽行學派的發展過程中,卻始終是以唯識說爲主導的”,盡管範圍很廣,方面也很寬,但其主流是唯識,乃至後來發展形成瑜伽行派,都是繼承這個主流(唯識),沒有脫離這個軌道。
這裏我們再提醒一下,所謂的“發展”是從表面上研究學問的角度來說的。實際上這些學說,佛在世的時候早就有了,只是隱在裏邊、沒有發揮,後來的人把它闡發出來,並不是獨創的。所以有些人,他想創造一種新的學說。佛教裏邊沒有創造,佛把所有的一切都說完了。如果你創造出某種新的學說,與佛所說的是相違背的,那就是外道,不是佛教。我們研究世間的學問,哲學也好,科學也好,總想有所創造、能夠超出前人的那些規模,自己發明一個新的東西,就是學說的突破,認爲是一種很新的發明,大家很推崇的事情;而在佛教裏邊…
《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二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