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察根、境相接触而产生的现象。

  

  那一次有个浙大的学生,他对佛教还信不下去,认为科学是最客观的,一切都是根据实验来的。我就问他:你的实验的最初依据是什么?最初的依据是五官,我们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、身上碰到的这些客观现象,记录下来,然后慢慢地就综合出一定的定理出来了。那么再追问一下:我们眼睛看到的,是否决定是正确的?这就不敢说了。

  一个盛了一杯水的玻璃杯,把筷子摆进里边去,我们眼睛看到的筷子是断的、弯曲的,但是手一摸,是直的,一点也没有弯;起风的时候,我们看到月亮在云中跑得很快,实际上月亮跑不跑?没有跑,是云在走,但是我们的幻觉——眼睛看好象是月亮在走。再一个,在海上,假使两艘船在迎面对开,我们就会有错觉,看到那艘船对面来了,你拼命转方向轴,想避开它,结果恰恰相反,反而碰上了;如果你正对着、两个对开的时候,好象会碰到,实际上却错开了。这个眼睛会骗人的,眼睛是靠不住的。

  再说我们眼睛的范围的局限性。我们眼睛能看的区域是多少?紫内、红外,这一段光波看到,在这个区域以外的光波就什么都看不到了。为什么狗晚上汪汪叫起来?它看到东西了,而我们人就一点也没感觉;气功师能看到的东西,一般的普通人也看不到,就是人的眼睛有局限性。科学家以这样的眼睛去观察宇宙现象,就想得到绝对真理,那是得不到的!眼睛如此,耳朵也如此,能听到的声波也仅仅是这么一段,再高的你听不到,再低的你也听不到。那么身上碰到的、鼻子闻到的,都是这样,都有局限性。

  再举一个例,同样一条河,因为业报不同的缘故,天人看到的是琉璃,人看到的是水,而饿鬼看到的就是脓血、大粪。这个你科学研究,怎么研究?你是以鬼的标准来看?还是以人的标准来看?抑或以天的标准来看?你的科学实验都不行了。所以说那些科学研究的成果,碰到那些什么太空人之类的东西就都全部失去效果、没有了,他们把你的那些成果都破坏了。所以说那些科学所认为绝对的东西,根本就靠不住,真正绝对的真理在佛教里边才会有。

  

  这里讲到认识方面的问题。这个认识,内根与对外境就是五根对五境,眼耳鼻舌身观察色声香味触,这是我们得到一切认识的来源。

  

  “内根是能取,外境是所取,二者都是自性空,为了便于领会,更进而提出“二谛”来。”龙树菩萨的缘起就是能取所取都是自性空,这样子就提出二谛(胜义谛、世俗谛)的道理来了。“分别一切法的实相,亦以二谛为标准”,世俗谛是如幻的、假的,而胜义谛是真的。这个“二谛”是佛教里边经常用的,在中观学里边就特别强调这一个。

  “说“胜义谛”是空,“世俗谛”是有,把二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。”就是说“缘起”跟“性空”这两个东西是统一的,不是绝对的有,也不是绝对的空,在空里边就有有,在有里边就有自性空,是这么一个中道。

  

  这是龙树菩萨的时候了。“到了无着、世亲时代”,这时代的人,因为交通发达了,对世间的认识也扩大了,对宇宙的问题也就更关心了,不像以前原始佛教时代仅仅着力于个人解脱,而更进入到宇宙的问题,所以“不仅不满足于从人生现象讲,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认识领域内讲缘起”,对一般认识领域感到不够了,“他们要把范围扩充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”,要把整个宇宙的事情都解释完,这就出现唯识学了,把这个学问扩充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,从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来看问题。

  “因此,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,叫做“分别自性缘起说””,分别自性就是阿赖耶识,那就是阿赖耶识缘起。

  

  这个为什么叫分别自性?他说,徧计所执相就是徧计所执自性;依他起相,就是依他起自性,也叫分别自性。唯识里边,说三自性。徧计所执自性是虚妄的,是我们虚妄的感觉、分别心所产生的一些幻境;依他分别的自性,就是说缘起,这个缘起有客观性的,一切法和合起来就显那个相,这也叫分别自性——依他起自性也叫分别自性;而圆成实性,就是一切法的真如实性。这么三个自性,这个以后我们还要讲,讲唯识的时候离不开这三个东西,以这三个东西来解释一切的现象。分别自性缘起说就是以依他起自性来解释宇宙的万相(缘起)。

  

  “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”,所知法是什么?即整个宇宙的法,我们意识所知道的,就是我们所能够想象到的法,总的一个依据就在阿赖耶识。从阿赖耶识里边就变化出整个的宇宙,“它能发生一切法”,从阿赖耶识里产生一切法。“各种法有不同的自相(自性)”,每一个法不是一样的,各有各的特征、各有各的自相(自性)。

  

  “这是因为阿赖耶识含藏有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”,因为阿赖耶识里边,各式各样的种子都有,每一个种子自性不同,所以它的产生的法也是自性不同,否则的话,一团糟,都是一样的东西产生出来了——那是不一样的!因为它里边各式各样的自性都有,所以叫分别自性。为什么叫“名言种子”?因为它是没有实际的、客观的物质东西的,就是我们名言里边所产生的东西,所以叫名言种子。这个“名言”我们以后慢慢再说,先说“种子”好了,阿赖耶识的种子里边产生各种各样的东西,这个东西各有它的自性,所以叫分别自性缘起。

  

  “由于名言种子的不同,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”,因为种子不一样,所以法也不一样。稻的种子长的是稻,谷的种长的是谷,乃至草的种子长的是草……因为种子不同,那当然了,宇宙万物就千差万别了。这样子以阿赖耶识为总的一个依——就是所知依,《摄大乘论》叫所知依,所知就是一切法,我们能够依之所知道的法,那就都包完了,它是总的依(阿赖耶识)。〖资料: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一 · 所知依分第二:「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。世尊何处说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识。谓薄伽梵于阿毗达磨大乘经伽他中说。无始时来界。一切法等依。由此有诸趣。及涅槃证得。即于此中复说颂曰。由摄藏诸法。一切种子识。故名阿赖耶。胜者我开示。」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:所知依(术语)阿赖耶识之别名。唯识论三曰:「或名所知依,能为染净。所知诸法,为依止故。」唯识述记三末曰:「所知者,三性与彼为依,名所知依。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,此所知依,阿赖耶识之别名。」〗

  

  所以以前在大学哲学系里边,他们学哲学的时候,唯识学就占了大部分的时间,用大部分的时间来讲唯识学。因为唯识学在佛教里边是最富有哲学思想的一门学问,所以讲哲学的人都要研究唯识学,这是印度的古代的哲学。当然印度哲学里边,前期的部派佛学主要是学《俱舍》,后来的就是以唯识为主了。

  

  这里说一切法的总的依,依靠的就是阿赖耶识。因为种子不同,所产生的法当然不同,“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”。

  

  

  有了名言种子的内容,要理解一切法的实相,就不能单纯从二谛的标准来看了。因此,又提出“三性说”。

  所谓“三性说”,就是随名言区别而来的。(一)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,这样所得的认识,是不实在的分别,谓之“徧计所执性”;(二)徧计执亦非凭空而来,是有所依的,它所依的自性,谓之“依他起性”(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);(三)安立在依他起性上的徧计执,当然是不真实的,去掉了它,就能得到诸法的真实性,这样所认识的纔是最完备,也最真实,谓之“圆成实性”。从自性缘起说来看,理解诸法的实相,就要详细分别三性,对实相的认识,也就是对三性的认识。

  

  “有了名言种子的内容,要理解一切法的实相,就不能单纯从二谛的标准来看了”,所以提出“三性说”,这是唯识宗特别的一种学说。以前二谛能解释一切问题,但是到这个时候,人的思想复杂了,他们有的时候理解不到那么深。二谛,一是世俗谛,一是胜义谛,他们又偏到一边去,本来二谛是统一这个缘起性空的,但是后来的人根机钝,可以说是根机钝了一些,他不能领会这个由二谛统一起来的中道,那么就用三个性来讲;这样讲,容易领会一些。这并不是说唯识学胜过中观,仅仅是说后来的人根机钝了,接受不了中观的二谛,只能用唯识的三性来说,这样子好懂一些。如果我们学了这个唯识之后,就可以很明确地感到,学三性后进入中道,比二谛要容易。我自己本人是先学唯识后学中观的。学唯识的时候,感到用三性来了解中道,确实很容易,容易理解;而中观的这个二谛,开始是摸不着边的,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摸索到一些。这个唯识进入中道(一切法的实相)的三性说,对我们根机差一点的人来说,确实是容易进入。“又提出三性说”,下边接着就解释三性。

  

  什么叫三性说?“所谓三性说,就是随名言区别而来的”,这个话也不好说了,什么叫随名言区别而来?下边要说。

  

  第一个,徧计所执性。“以名言表示而执为实有”,本来是名言,没有实际东西的。名言是啥东西?都是我们思想里的一些东西,并不是客观实在有的,但经过唯识的阿赖耶识变化,好象是外在有实在东西现了。这个名言所变化的东西,我们把它执为实在有,“这样所得的认识,是不实在的分别”,这个分别是错误的,它在三自性里边,属于哪个自性?“谓之“徧计所执性””。徧计所执,就是周徧计度,由第六意识周徧计度而得到的一个结论,认为这是实在的。实际上是不实在的。

  

  第二个,依他起性。“徧计所执也非凭空而来”,徧计所执是天上空华一样自己冒出来的吗?也不是!“是有所依的”。它是依据什么而来的? “它所依的自性,谓之“依他起性”(即依各种因缘而生起)”,就是根据客观的缘起而生的依他起。就是说,徧计所执是…
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