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藏地说中观学建立在哪里?这在《四宗要义》讲得很清楚:先是有部,从一切法有,世间上的东西都确切地认清楚了,从有的方面来认清楚,然后进入经部;从经部再上去到唯识,唯识再上去就是中观。中观也是从唯识的基础上去的。所以在佛教见解上,汉地与藏地基本是一样的。

  

  

  佛灭度后,诸大菩萨,从此唯识思想根源出发,应顺着世间学术思想的发展,与众生机缘的需要,明确地提出了唯识论,无著菩萨的《摄大乘论》真正的完成了唯识思想。世亲菩萨则首创以「唯识」为题造论,他的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着,即是《唯识二十论》。以他们二人为中心,就形成了著名的瑜伽行系。

  瑜伽行系的学说,一般说是以无着为中心,上承弥勒,下传世亲。法相唯识学的根本思想,在乎无着;然而传承弘布,发展成为一大派系的,却是世亲。

  

  “佛灭度以后,诸大菩萨,从此唯识思想根源出发,应顺着世间学术思想的发展,与众生机缘的需要,明确地提出了唯识论。”这就是根据历史的演变了。佛在世的时候,唯识思想是有的,但是我们娑婆世界(南阎浮提)的众生唯识思想的根机还没成熟,所以那时候讲的《阿含经》一般就注重在原始佛教的思想理论里边,而唯识思想就含蓄在里头。到了后来,世间上学术思想的发展——这个也是跟世间上的思想联系的,就是说我们讲唯识思想发展的时候,也正是世间上的唯心论思想在兴盛的时候,所以联系到我们佛教的思想呢,就重于精神方面的了,就把佛教里边注重于唯识的思想阐发出来。有这样根机的人来了嘛,唯识的思想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,并不是以前没有。有了这样根器的人,这个思想(唯识)也就阐发得更详细了。基于众生机缘的需要,那些众生是这样一类的机缘,他需要这个唯识学了,就明确地提出唯识论。这是那些大菩萨,他们根据众生的需要,就把原始佛教里边的唯识思想著作成唯识的一些大论。

  

  (1B)无著菩萨就着了一部《摄大乘论》,建立起他的唯识体系, “无著菩萨的《摄大乘论》真正地完成了唯识思想”。因为佛在世时,原始佛教里边片片段段地暴露出一些唯识的思想,还没有把它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。那时对机说法,不需要这么高;后来的人,他唯识思想的机来了,而后来的人的根机又钝一些,这个没有体系的学问,他们学起来就抓不到纲,所以无著菩萨应机而出,他把原始佛教的那些唯识的思想阐发出来,撰成一个有体系的、完整的唯识思想的论典,就是《摄大乘论》,真正地完成了唯识的思想,把整个的唯识思想串联起来,成一个体系的作品。

  

  “世亲菩萨则首创以“唯识”为题造论”,世亲菩萨干脆(他是第一个)把“唯识”这两个字作论的题目,“他的第一部弘阐大乘的论着,即是《唯识二十论》。”我们知道,世亲菩萨是千部论师,他早期是在有部出家,弘扬有部或者是《俱舍》一类的那些思想,造了五百部论,后来经无著菩萨劝解、进入大乘之后又造了五百部大乘论,所以叫千部论师,一共一千部论。世亲菩萨从他的第一部弘阐大乘的书,就叫《唯识二十论》,就把“唯识”两个字安到书的名上去了。从这里我们也看到,世亲菩萨是从有部出家,开始学的是有部,后来经过其它各部派的一些学习,他认为经部有些地方更是合理,他就采取了很多经部的思想,然后又从经部进入唯识思想。那么在有部与经部之间,世亲菩萨就造了一部《俱舍论》,那是他学了经部的思想、把有部的原来的思想经过一番的改造的;再进入唯识之后,造的就是《二十唯识论》。

  

  所以我们讲的,我以前从在南普陀(厦门)时开始,我们这个教学的体系就是以世亲菩萨的思想为基础的。开始讲的是《俱舍论》,《俱舍论》听过之后,要根据世亲菩萨进入大乘的第一部著作——《二十唯识论》,接着就是讲这一部。但是因为障缘很多,几个地方都没有讲成。现在我们在自己的道场里边,经过…… 这个《俱舍论》是讲过了,可是听讲过的人现在几乎没有剩下的,听过《俱舍论》的都跑完了,只有澳大利亚的居士大概还在听。那么《俱舍论》之后,再进一步、进入大乘,就是《二十唯识论》。这个思想是连贯的。就是说从《俱舍论》之后,接着讲《二十唯识论》,根据世亲菩萨的思想体系,是相连贯的,所以我们也采取这样子的方式。世亲菩萨弘扬大乘的第一部论着就是《唯识二十论》,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;经过《俱舍》进入《二十唯识》,是非常合拍的。

  

  “以他们二人为中心,就形成了著名的瑜伽行系。”在印度,这个唯识宗就叫瑜伽行派。一个是中观派,一个是瑜伽行派。瑜伽行派的主要的祖师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,他们两个是亲兄弟。

  

  瑜伽行派的学说,这里讲的,开始是从原始佛教里边探讨唯识思想的根源,然后在大乘的经典里边又举出很多唯识的思想,最后这些经典由无著菩萨整理出一部正规的弘扬唯识的论典——《摄大乘论》;而世亲菩萨经过无著菩萨的体系,从有部进入经部——《俱舍》思想,再进一步进入唯识思想,其第一部唯识论着就是《二十唯识论》,这样就把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完成了,这个学派就叫瑜伽行派。

  

  那么瑜伽行派的学说是什么?下边就要讲了。“一般说是以无着为中心”,唯识宗在印度叫瑜伽行派,瑜伽行系的学说,一般说,无著菩萨是它思想的中心。世亲菩萨是受无著菩萨的劝而进入唯识的,但是进来之后,他对唯识学的弘扬不遗余力,撰的著作也最多。

  

  无著菩萨的思想体系,“上承弥勒,下传世亲”,他是其中的一个中心。上边弥勒菩萨教他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现观庄严论》,还有《辨中边论》等等,都是弥勒菩萨讲的。无著菩萨接受之后,他就传给世亲,世亲又着了很多注解,像《辨中边论》的注解就是世亲菩萨着的。

  

  “法相唯识学的根本思想,在乎无着”,无著菩萨直接从弥勒菩萨继承下来,所以说根本思想在于无著菩萨;“而在传承弘布,发展成为一大派系的,却是世亲”,根本思想是无着,但是把它发扬光大、发展成瑜伽行派(唯识宗思想)的却是世亲菩萨。所以说他们两位都是不可抹杀的,一个是创立唯识宗的中心思想,一个是把唯识宗发展成一个大的学派的祖师。所以我们提到瑜伽行派,就以他们两位为祖师了。

  

  无着、世亲的学说,继承着原始佛说,一开头就讲缘起问题。原始佛学时期,是从人生现像,「一十二支缘起说」来讲的,后来范围大了,不仅讲人生现像,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现像。到了龙树菩萨这个阶段,所讲的是「受用缘起说」,主要是从认识方面说的。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,而感性的感觉则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。内根是能取,外境是所取,二者都是自性空。为了便于领会,更进而提出「二谛」来。分别一切法的实相,亦以二谛为标准。说「胜义谛」是空,「世俗谛」是有,把二者统一起来的认识就是中道观。

  到了无着、世亲时代,不仅不满足于从人生现象讲,而且也不限于在一般认识领域内讲缘起。他们要把范围扩充到整个宇宙一切现象的宇宙观上。因此,特别提出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,叫做「分别自性缘起说」。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,它能发生一切法。各种法有不同的自相(自性)。这是因为阿赖耶识含藏有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,由于名言种子的不同,一切法因之就有区别。

  

  这里又慢慢地阐发他们的思想。“无着、世亲的学说,继承原始佛说,一开头就讲缘起的问题。”佛教都离不开缘起。既然讲的是佛教,当然了,不管是唯识也好,还是中观也好,都要讲缘起的,缘起是佛教的核心,所以无著菩萨一开头就讲缘起问题。

  

  “原始佛教时期,是从人生现象,“十二支缘起说”来讲的”,佛出世的时候,那是什么时候?那时印度的外道、那些人都是着重于个人解脱,他们修行都是希望能够证到解脱一切三界的苦,所以佛跟他们说的就以人生问题为主,宇宙问题因为不是机就暂时不谈,而含摄在里头,所以基本上、表面上都是讲人生问题。

  

  人生问题就是十二支缘起。由无明起烦恼;造了业,就是行;投生就是识;然后慢慢长大:名色、六处;长大之后……(这个我们讲《科颂》时,大家还记忆犹新吧?那么没有听讲《科颂》的人,回去把这个十二缘起看一看就可以,那也是根据《俱舍》讲的),到了年纪稍微大一点,爱,烦恼又起了;烦恼(爱)起之后,再大一点,取,那是更强烈的烦恼来了;取了之后,就要造业——有;有之后,要投下一辈子,那么生老死又来了。这是人生的轮回六道的一些现象。所以佛在世的时候,因为他们要求个人解脱,就着重讲这些问题——十二支缘起。

  

  “后来的范围(扩)大了”,因为研究学问,慢慢研究宇宙问题来了,那么这个学说、这个范围也扩大,要把宇宙包进去,“不仅讲人生现象,也涉及到了宇宙的现象”。

  

   “到了龙树菩萨这个阶段,所讲的是“受用缘起说””,受用缘起说是什么?“主要是从认识方面说的” 。怎幺样的认识?“人们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,而感性的感觉则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。”我们人的认识,……我们再强调一下,这篇文章是对什么机(人)而写的?是对现在的知识份子的机而写的。所以有些话都是从哲学的观点来讲问题——认识,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……。实际上我们真正佛教徒,有些地方就不一定要套这些框框。这是摄受那些知识份子,有必要用这些方式来给他们说,因为在客观的表面上看,也有这些现象。这个认识,从感性到理性是提高了,但是这个认识的来源是什么?“是从内根与外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”,就是我们的根、境相接触而产生的一些认识。一切科学,也是观…
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