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(第一讲)
主讲 敏公上师
腊雪纷飞,看银装素裹;忆先贤,想千古英雄人物,凛冽高风!
从今天(腊月廿一)起,将陆续奉上尊贵的大宝上师主讲之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》(笔录文稿,初稿)登陆本网站,也以为纪念至尊正士海公上师圣诞吉日来临之奉献供养云。因时间仓促,水平所限,录入过程中听错误记、别字错字及待辨音协听之处多多,此乃个人学习版,尚非正式版也,还在校对中,仅供个人学习参考。正式文本将于完稿、校正圆满后提供,敬请关注本帖更新。
第一讲(长度:74:40 1A 00:01 ~ 2A12:09)
(1A)去年我们讲了《五蕴论》,这是从部派佛教传衍过来、还没有正式地进入大乘。因为论述的时候是以大乘的意义来说,所以称《大乘五蕴论》。到《百法明门论》的时候,就标出这个大乘(唯识)的意思,在一百个法之后,就标明了两个无我:补特伽罗无我、一切法无我。在二乘的时候,讲的只是补特伽罗无我;一切法无我的意思,是大乘独有的。
我们说佛教,佛说的都是对机说法,并不是说佛讲的法,开始是二乘的,后来演化到大乘。这种说法,现在一般以哲学的眼光来看问题的人,就经常会犯这个错误。现在一般所谓研究佛学的,他把佛教当成世间的哲学来看待,说佛教也是发展的:佛在世的时候是原始佛教,后来发展到部派佛学,再进一步到第三阶段是大乘佛教,最后就是产生密法了。认为佛教是跟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。这个看法是符合了现在的哲学的观点来讲问题,实际上我们说佛教并不是发展的。一切法,显的密的、二乘大乘,等等,佛早已洞察无遗,他根据什么机就说什么法。在说原始佛教的时候,并不是没有大乘的思想、没有密法的思想,而是都含在里边,所以叫密意。这是佛的密意,因为当时的根机不能接受那些内容,所以佛把这个意思含蓄在里边,并不是没有。
我们现在先把《二十唯识》简单地介绍一下,就是这个《讲义》了。这个里边他们是根据发展的学术来说。实际上,我们一定要声明,佛教不是像一般的哲学那么说——根据时代发展而发展的。我们如果研究得深透一点,就会看到原始佛教里边有大乘中观的思想。现代的印顺法师,他研究《阿含经》就发现,尤其是在《杂阿含》里边,中观的思想非常丰富。我们的海公上师,他是修密法的了,他晚年的时候也是研究《四阿含》,他就说,一切密法的思想在《四阿含经》里都有!那就是说,佛陀的思想是圆满的,根据我们不同的根机而讲不同的法,并不是说佛教是根据时代而发展的。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。因为这个《唯识简介》是采取其他讲义编下来的,有这个思想。
但是我们说,也不是绝然没有。佛教是一味的,是对机说法,而在整个的世界发展过程中,表面上确实有这么个过程。假使说,开始佛在世时,原始佛教;后来部派佛学,分了很多派;再后来是大乘。若再仔细分的话,有“初期大乘”。初期大乘出来之后,以前留下的那些部派佛学,大乘对他们就有一个贬称,因为要提倡大乘,就把他们说成是“小乘”。实际上“小乘”这个话也是不够正确的。部派佛学是从原始佛教衍化出来的,大乘佛教出现之后把他们称作二乘,是为了抬高自己。这个,我们说公平的话呢,不能叫小乘,因为它的思想里边大乘思想还是有的,只是没有发挥出来而已。那么再后期的,就是“后期大乘”,最后是“密乘”。也可以这么分几个阶段。
这个我们以前在讲《印度佛学史》的时候已经说了很多。这里因为又接触到这些问题,我们先要把它解释一下,就是重点要说,尽管现在的一些研究佛学的人把佛教分成几个阶段——原始佛教、部派佛学、大乘佛教,最后是密乘,而从历史的过程上看,确实表面上也是有这样子几个阶段,但是我们要明白,佛真正的说法并不是这样子的阶段。
佛开始讲经,根据《华严经》的说法,佛先说的是《华严经》,是为地上菩萨说的,那么一切声闻根本就听不懂,如聋如哑,最后佛就降低水平,讲《四阿含》。这个是说佛讲经是对机。并不是说,先说《四阿含》,慢慢地说到《大般若》,一层层上去(这是现代研究佛学的人,这么安这个次第)。虽然在社会历史的演变上,确实是有这样的过程,这样子说,使我们容易了解;但并不是说佛教是这么一层层地发展的。这个思想大家要掌握住。佛教不是发展的。佛教是佛已经全部洞察一切宇宙真理,从他对各个不同的机而说的法,不是发展出来的,跟世间学问不一样!
这里我们先把唯识的意思跟大家介绍一下,请看《二十唯识论》的《讲义》,第一个,“唯识学简介”,简单地介绍。
(一)唯识学简介
唯识思想的源泉,应从原始佛教中去探求。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缘起论,唯识思想是导源于缘起论的,它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。在说明缘起的时候,原始经典大多吐露出着重心识的倾向。缘起的流转门,不出惑、业、苦三事;其中的业,有部认为是属于色法的,其它部说是非色非心的,经部论师则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。这样,唯识的倾向,就开始明朗化了。缘起的还灭门,主要亦在内心解脱,佛教调柔身心的正行,确乎重在定慧的精神修养,尤其着意在智慧。《阿含经》说:“心杂染故,有情杂染;心清净故,有情清净。”这里明显地表现出唯识思想,是起源于原始佛教的。
“唯识思想的泉源,应从原始佛教去探求”,唯识思想并不是后来发展的,在佛教的原始佛学里边就有这个唯识的思想,仅仅由于当时的根机不是属于唯识这一类的,就没有给它发展起来,没有发挥,没有大胆地发挥,但是在原始佛教里边,这个思想是有的。
“原始佛教的核心是缘起论”,这个大家知道,不但是原始佛教,一切佛教都是缘起论者。世间上经常有人说:你们佛教是唯心论。那么有的人就不服气,就说:我们不是唯心的,我们是唯物的!……这个诤论很多。实际上,我们说我们佛教到底是什么?既不是唯心,也不是唯物。那是什么?缘起论!一切法因缘和合而起,没有一个“唯”的。“唯”是什么呢?“唯”就是一个第一性的东西,从这个东西发展到整个的宇宙。唯物论者说世界上最初存在的第一性是物质,从物质再慢慢变化、发展就产生精神及其它一些更复杂的物质;而唯心论者呢,他就说最初的宇宙存在是精神,从这个精神里边就派生出很多物质的东西,把这个原始的宇宙精神又衍化成各个“小我”,就是一个一个的各个补特伽罗的我了。这些说法,都是从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派生出各式各样的东西,慢慢发展到宇宙万物。这些都是哲学思想,在佛教里是套不上去的。在哲学的阵营里边,要把我们佛教排队、摆到哪个阵营里去,都是排不上的。我们既不是唯物论者,又不是唯心论者。那么你是二元论吧,心物都有——也不是!因为二元论也是从这两个基元产生一切的,而佛教却是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既不是二元论,也不是唯心论,也不是唯物论,就是缘起论!我们这样的佛教,在哲学里边,这样的体系是没有的,是超出哲学的一切体系的,所以要把我们排队摆进去是摆不上的。尽管在过去文革的时候,很大的帽子(唯心论)扣下来,但是我们心里知道,我们不是唯心论,这唯心论跟我们是不相干的。所以那时候尽管天天批判唯心论,骂得一无是处,但是我们心里毫不相干,因为你们批判的不是佛教,不关我们的事,我们佛教不是唯心论者。
这里我们说原始佛教核心就是缘起论,而“唯识思想,是导源于缘起论的”,唯识思想就是缘起论之一,就是从缘起论里边特殊的一种结构,也是缘起论(缘起论样子很多,我们以后慢慢地介绍),“它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”。缘起论在原始佛教是一个总的说明,它有一个特殊的——以唯识的方面来说,唯识思想是缘起论的一种说明。
“在说明缘起的时候,原始经典大都吐露出重心识的倾向”, 在原始佛教里边,很多的经典,在讲缘起的时候都有一些侧重于心识的趋向,就是侧重于心。我们佛教修行当然是要从心上下功夫的,不是像科学那样从物质上面去搞,所以我们当然是着重于心识,从心识这个趋向,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整理出一套唯识论来——本来就有的!
“缘起的流转门,不出惑、业、苦三事”,缘起,最简单的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十二缘起;十二缘起里边,无明是烦恼、惑,行是造的业;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这些都是果,也就是苦了;后边的爱、取,既是烦恼又是惑;有也是业;最后的两支,生、老死,又是苦。那么总地归纳起来,我们讲《菩提道次第科颂》的时候讲过,这十二支,以三个东西就包括完了。哪三个呢?就是惑、业、苦这三个东西。
“其中的业,有部认为是属于色法的。”在部派里边,对业的解释是不同。业在有部里说,身业是形色,语业是声音,这是属于色法的。“其他部说是非色非心”,其它的部(一共有二十部)说业既不是色又不是心。“经部论师则爽性把它看作是思心所”,经部里边他更进一步,干脆把它(造业)看作是思心所。我们说思心所,它是分了几种:一种是动身思,就是发身业的,它发动身的动作的,叫动身思;一种是发语思,是发动语业的。身语二业,都以思心所来做主导,归纳到思心所上去。因为我们这个身业、语业,总得有指挥它的人了,这个指挥它的意志,就是思心所。发动身业的思心所就是动身思,发动身体的;发动语业的,就是发语的思心所。所以经部把它归纳到心所法(思心所)去了,这个唯心的倾向更浓厚了。
所以说在佛教的演变之中,经部是趋向于唯心的,也就是说,是有部进入…
《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一讲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