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失掉呢叫成就。你只要不要失掉好了,你得到禅定了,“我得了四禅了、得了初禅了”,“得”。那么,一旦你失去了,那就不能叫“得”了,就是你起了烦恼了,这个禅定失掉了,那么,就在《俱舍》叫“非得”,这里就是没有“得”了,“得”就没有了。生起,没有坏、没有失掉,这个就叫得。得了禅定也好,得初果也好,或者你得了一个什么手艺也好,你学会一个什么东西,都是得了,有所得了。
命根
命根者,依业所引,第八种上,连持色心不断功能,假立命根耳。
这个是完全唯识的解释了。它说依你所造的业,引生第八识上的一个种子,你过去造了业,在第八识留下种子了,这个所引出的种子,这个种子有个功能,它能够连续地使你的这个一期的色、心不断、不中断,有这个功能,这个功能我们就安一个名字叫命根。实际上它没有体的,就是第八识的种子,就是心法了。那么,这个叫命根,分位安立了。
众同分
众同分者,类相似故,有人法之别。人同分者,如天同分、人同分。法同分者,如心同分、色同分等。
“众同分”,我们讲过了,“类相似故”,它与同类相似的那个叫众同分。那么,这个里边,就是我们以前讲的众同分从有情讲的,这里包括法的众同分。什么叫“人法之别”?同分里边,有人的众同分,有法的众同分。
那么,举个例,什么叫人的众同分呢?天与天,天上的人、有情,都叫天同分,都是同类的,身上有光明,他能飞行,有天眼通等等,天的同分。人与人之间都是同样的,两个手、两个眼,两个脚站起走路的,有同样的意乐心,有同样的志愿等等,这是人的众同分。
那么,法的众同分,什么呢?是“心同分、色同分”:心法跟心法它们有相同之处,心同分;色法与色法有相同之处,叫色同分,等。
那么,就把同分分了两种,一种有情的——人同分,一种是非情的——法同分。这个《俱舍》里也讲了的,但是一般众同分都是讲有情同分多一些。
三乘五性依人法类,假立此名。
同分,我们是应用在哪里呢?像我们一般讲的三乘、五个种性,这都是根据人、法的同分,假安立的。三乘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。
那么,这个五种性那就是说定性的声闻乘,他将来是决定证果是证罗汉——声闻的果的,定性的缘觉乘,将来是证到独觉果的,定性的菩萨乘,那将来就证佛果的,这是三个。还有个不定性,他碰到哪个,可以转移到哪一个,本来是修声闻乘的,碰到了大乘的人,一教化,他就修大乘去了——菩萨乘,将来就证佛果,如果没有人劝化,他就证声闻果,如果有碰到这个缘觉乘的,他跟他两个相合了,他也可以转到缘觉乘。就是三乘的一个定性的、不定性的有四个。还有一个无性的,一阐提,他没有无漏种子的,他不能进入哪一乘,都不能进的,那么,只好是最多是人天福报了,他不能达到,无漏解脱是没有的。那么,一共五个种性了,这些都是根据人、法的同分来安立的。
那么,这个五个种性,有辩论的:相宗里边,五个种性是绝对不可混淆的,就严格分界限的;那么,性宗里边,就说只有一个种性,都有佛性,一切有情都有佛性,什么阐提种什么东西都是暂时的性,暂时他没有善根的时候叫阐提(无种性),如果他以后积集了无漏法的种子有了,他也可以转成这个佛性。那么,声闻乘,我们说《法华经》,讲的声闻,他经过佛的教化,到法华的会上都转成一乘,三乘还是回归一乘了,这是性宗这么说,只有一个乘。但是相宗来说,他就说,你说的这个《法华经》的三乘会归一乘,是那些不定种性的,不定种性的那些,你给他劝化他可以改了这个,声闻乘、缘觉乘改到佛乘了,定性声闻是改不了的,那么,无性的人也转不过来的。那么,这个辩论,你说引经据典,都有他的解释,那么,到底哪个对?玄奘法师就是为了这个问题才到印度去的,他到印度去之后,他就是说,我们汉地的佛法说法不一样,那么,要得到一个定解,只有到印度——佛的发源地去探讨这个问题了,结果跑到印度之后,亲近的是戒贤论师,相宗的,他是主张五种性的。他(玄奘法师)回去之前,他是表示过,他想回去宣传不要立五种性,结果给戒贤论师骂了一顿,他说:“你说什么。汉地人你懂什么了,你怎么好这样子,五个种性怎么可以抹杀呢?”他坚持要讲五种性。那么,这个问题就是性宗、相宗的一个辩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之一了。那么,这个也是说了义不了义的问题了,到底哪个了义、哪个不了义呢?各有他的说法。那么,这里我们就不辩那么多了。
异生性
异生性者,二障种上一分功能,令趣类差别不同,云异生性也。
什么叫异生性?“二障种上一分功能。”“二障”——烦恼障、所知障,它们的种子上边有一部分的功能,“令趣类差别不同”,叫异生性。
这个“异生”两个字解释很多,这里我们只讲一个,它就是说“令趣类差别不同”,因为凡夫就是没有证圣道,他烦恼障、所知障都在,种子没有断掉,那么,这个种子,就有一部分的功能,就可以使这些有情“趣类差别”,在五趣里边到处投生,也是五趣都有了,都有这个异生了,只是各个地方不同,或者天或者人或者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这个“异”。
那么,圣者,圣者五趣就不异了,圣者决定是人天。我们说在四加行的时候,到忍,暖顶忍的忍的时候,恶趣的可能性已经没有了,再也不堕恶趣了,所以说,三恶道呢,五趣里边三恶道不会去了,圣者当然不去了,圣者决定是人天,不会到处投生的,五趣不会乱投的。
那么,异生性,就是五个趣都会有。这是什么原因?“二障种上”,烦恼、所知障里边它的一个功能,它使他到处投生去,不能说像圣者一样,恶道就不去了,那没有。那么,这个叫“异生”。这个简单地说,我们在《五蕴论》里这句话反而好懂一些,没有得到圣者的人叫“异生性”,就是凡夫,没有得到圣性,没有得到的。那么,这个我们去参照《五蕴论 》、 《广五蕴论》看一下,两方面一看,为什么得不到?就是说二障种子在作怪。这二障的种子就使我们不能证到圣者,就要到处投生,如果证到圣者的话,那这个三恶道就不去了。我们很多人都害怕三恶道,那你赶快证圣者,证了圣者之后,除非你要度众生,你就示现,进去可以,那你如果是业报的给你投这个三恶道是不会去了。所以说,你真正怕三恶道呢,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证那个圣者了,见一个道了,见道之后就再也不会去了。
那么,异生性我们在这个《广五蕴论》里它怎么说呢?“云何异生性,谓于圣法不得为性。”圣者的法,没有得到,就是没有见道,见道以上就是圣法了,圣法一点也没有得到,道也没有见。那么,你到恶道的可能性是有的。
所以说,我们现在的人,当然你持五戒能够持、如法地持,不犯的话,佛是保证你不会堕恶道的。但是我们说,这个持戒,能够一毫都不犯的有几个人?佛在世的阿罗汉有,他就是佛授了戒之后,就持了,不犯,丝毫不犯。末法的时期,你举一个,不要说二百五十条,你就是五条,你哪一条绝对不犯的有没有?都不敢说。那么,你堕恶道的因素是没有断掉的。当然,看了,你犯得很小,而持戒的功德很大,那恶道是不会去了。假使你是犯得比较多,那个持戒的功德比较小的话,像天平秤一样了,那边是高的话,那你恶道还不敢说一定不去了。那么,如果犯了戒了,根本戒一犯,那是没有话说,地狱来等你,已经登记好了,某某人将来要来了,登记好了,那你眼睛一闭马上就去了,夜叉、罗刹就把你铁的绳子一套的话,不去也得去了,强不了了。这个就可以说,恶道的因素是很难避免的。
以前有这么公案:有一个人他念佛的,也每天念佛,打引磬、叮叮叮念佛,念到后来,死掉了,死掉之后,他临终的时候,因为这个心还没有得到这个——念佛三昧,也没有得到,死的时候,竟然忘,没有好好念佛,结果,就是药叉,那个狱卒把他拉起来了,拿铁索子把他都套住了,拿了钢叉把他拉起走,拉起走了,他着急得很,他着急得很,他又是大概念佛不太用功,想不起来念佛,这下子着急了,干着急,正在着急的时候,那些药叉他这个钢叉子振了一下,当啷一响,它跟引磬声音差不多,他就念阿弥陀佛来了,这一念,好了,马上就这个药叉也不见了,跑掉了。那就是说,念佛的人不要说,“我是肯定不下恶道了,至少人天好得到了。”这个公案一看,还不一定呢。如果当时他的钢叉不振一下,他没有想起念阿弥陀佛的话,就去了,去了之后再出来是不可能了。
所以说,我们还是要提高警惕,这个事情,不要说“我现在受过三皈五戒了,保险了”,不敢说,除非你持戒持得很好,那么,当然有保障了,这个佛也不是跟你打妄语,就怕持得不太好,更怕的你犯了很大的戒。
无想定
无想定者,想等不行,令身安和故亦名定。
什么叫无想定?“想等不行”,就是想心所,“等”,等其他的心王心所,“不行”,不现行了,就是息下去了,灭掉了。这个不行是一个无想了。怎么叫定呢?“令身安和故亦名定。”得定的人、得了定的人,他决定是身上是滋润的,有轻安,轻安的乐徧身的。那么,这个无想定,心都没有了,它怎么叫定呢?定是心一境性,他是心都没有了,你怎么叫定呢?但是定的效果有,因为他进入无想定的时候,以四禅的基础进去的,入无想定之后,身上的安和的那个感觉还在,所以说,从这一点看也叫定。
或云,此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,而云无想者,想灭为首。
这是讲为什么叫无想定。这个定里边,心王心所,就是包括前六识,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心王、所有的心所法全部灭掉了。又问,为什么不说灭心王心所而只说一个灭想呢?没有想呢?那就是好象是有偏向、偏见了——他不但是没有想,也没有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