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4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戒是色法,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。”那么,你说假使我们受戒,受戒的时候,你受戒、顶礼、磕头、白羯磨,这些都是色法,但是这个色法是表色,这个表色就产生一个,你在做表色的时候,有一个心里边思心所这个种子,它就叫无表色,留下的思心所种子,这个又叫受所引色,受戒的时候所引取的那个、引生出来的那个色法,这个色法,实际上是思心所的种子,并不是色法,但是一贯叫它无表色,无表色就是色了。

  

  徧计所执色

  徧计所执色者,谓第六识虚妄计度所变根尘,无实作用,故立此名。

  那么,再是第五种,“徧计所执色”。“第六识虚妄计度所变根尘,无实作用。”那是看错了的东西,徧计所执色,第六意识它自己虚妄计度,搞错了,所变的根、所变的尘,“无实作用”,没有实际作用的。那么,这个书上举的例呢,镜花水月这一类东西。你看到是月亮吧?不是,是自己搞错了,井里边并没有月亮,花也不在镜子上,水里边也没有月亮,那么,第六意识的看错了的一个徧计所执的一个色法。那么,完全是假的。一共是五种。

  

  或谓余四名色有可拟议,受之所引何亦名色?

  这是提问题,这五个色法,极迥色,极略色,定所引色,还有这个徧计所执色,都是色法的一类,那么,他们叫色呢,“有可拟议”,那可以想得通,就是我们可以比方来讲,有色的意义在里边,但是受所引色呢,它明明是思的种子,你怎么说它是色呢?这个好象讲不通了。

  

  盖从所防发善恶之色,以立名耳。

  这是因立果名了,它所防止的恶,要发的善,你受了戒之后要防止造恶,受了菩萨戒你要做善,那么,你所防止的恶、所发的善,这些都是色法——表色。那么,它所防的、所发的那些色,它是色,那么,它这个能防的思种子也叫它色,这是六离合释的一种——因立果名,那么,也可以叫色,所以这个色是这个意义来的,所以说,本身它跟色就毫无关系,从因果上说,它可以防止造恶,造恶是恶的表色。可以发动善业,善业是善的表色,那么,从这个所发的色法来说,它也叫色,“受所引色”。那么,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五个东西都叫色,有这个意义在里边。

  

  此四全。一少分是假,一分乃实。

  下边一句话是说,这个里边哪些是有体的、实在的,哪些是不实在的,那么,这句话它的标点是够费劲的,我们去看一看。

  “此四全。一少分是假。”他分假、实两个,这句是一句。这五个里边,四个是全的,是假的,一个里边呢,一部分是假的。

  哪四个呢?就是极迥色、极略色都是我们的用假的想观分析出来的东西,到最后不能再分了,这个实际上是没有这个东西的,所以说这个是假的,极迥、极略是假的;那么,这个受所引色当然是思心种子了,哪有色呢,也是假的,那么,徧计所执色当然是假的了,徧计所执本来是虚妄的,哪有什么东西的?这没有真的体的。那么,这些色都是假的。

  那一分,定果色里边一分是假的,就是说修定里边,我们现的色法有一部分是假的,一部分是实的。哪些是假的呢?凡夫修定,他也可以观出色来,甚至于也可以给他看,人家也看到他有这个,假使他入定,火光定,那么,人家看到他是一团火,但是这个火不起作用,你拿去烧饭不烫的,只是看看的,那么,圣者的火光定,一入定以后呢,起作用的,这个火是暖暖的。

  那么,我们经常说,有很多人欢喜要学,要拙火定,什么东西,一开始才学佛,“我要学拙火定”,拙火定是很高的,他们以前西藏,他们是要拙火定——衣服不穿起去修这个定的。入了这个定之后,衣服不穿,不但不冻死,周围的雪可以全部化掉,有的定力强的,一里内化完掉,有的几尺都化掉了,那就是说修这个定有实际作用的,那么,跟凡夫修定不一样,凡夫修的不起作用的,单是看了有那个影像的,这是定果色是假的,那么,这个没有实体的,圣者修的那一部分能起实际作用的,所变的色是有实体的。

  那就是说,这五种法处所摄色,四种全部是假的,有一个定果色,凡夫修的那一些观出来的是假的,圣者所观的是真的,所以这些话这样子一看是很简单了,如果你不去这样子看,从它“此四全。一少分是假,一分乃实。”不晓得它说啥东西,这个设标点的问题呢,古代的标点是简略了一点,或者古代的人聪明,他一看就都知道了,现在的人,你要把现在标点标一下,这句话也好懂。你没有这个标点是不好懂的。

  那么,这就是把我们《百法》里边,第三个——色法讲完了。色法是什么呢?就是心王、心所所现的影像,也就是说心王、心所它的见分、它的相分所现的那个东西,并不是离开心另外有这么客观的色法,这是我们讲唯识的观点。讲唯识的观点,客观存在的色法是没有的,都是心王心所的影像所变的。那么,你说我眼睛看的东西,我们眼睛看的,眼睛的相分就像照相机那样的一个,像个眼珠里倒影那个东西,固然是假的,没有东西的,是一个光,但是客观存在那个东西,我眼睛不看它还存在的,它该是真的了?也是假的。这个就不可思议了,怎么有假的呢?第八识的相分,第八识的相分变的,也是个色法,第八识是了别为性了,心法了,并不是物质性的东西,但是它的相分又现出物质的样子来,所以万法唯识了,这个是唯识的观点了,外境都是假的,所以跟唯物论是不一样的,但是又不是唯心论。因为我们这个第八识里边有色法种子,并不是说绝对的色法都没有的,第八识的种子里边,心法种子固然有,色法种子也有,固然有见分,也有相分,但是相分、见分是一个体的,(10A)并不是说先有物质,再产生精神,这个是不一样的。那么,这个我们将来研究到唯识就可以知道,但是这个是不是“了义”呢?根据中观来说还不“了义”,要一切法没有自性才是真正的“了义”。这些我们就以后再说了。

  总的一句话,我们是佛教,既不是一元论者(一切是物质所派生的,第一性是物质),这个我们没有这个说法,因为即使是唯识宗的观点,物质跟精神也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,不是“精神是物质派生的”,没有这个。那么,是说唯心论者,先有精神后有物质呢?更不是那回事情,物质跟精神,就第八识来说,都是混在一起的,没有哪个前、哪个后的。那么,真正的,要怎么说呢?缘起论者,是因缘合和而生的。这个缘,色法、心法,什么法都有。那么,没有一个“唯”,“唯”是没有的,就是一切和合了就产生了。“唯”那个东西,最先的、第一性是什么东西,没有的。如果有那个东西的话,这个东西之前又是什么,那就不好说了。那就是“上帝”的这些理论了,上帝创造一切,那么,唯上帝了,他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了。但是,你上帝哪个造的呢?没有人造的,这个就不“平等义”。为什么他能造一切,他自己却不为一切所造?一切科学里边要找这个同样的东西,没有这个先例,这个就不能成立的了。这个,我们在讲因明的时候,就是汉地的《因明入正理门论》,对这些问题也辩论了。

  

  心不相应行

  下面我们是要讲第四种——心不相应行。

  

 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。

  

  在《俱舍》里边,十四种,那么,在《五蕴论》里边,也是十四种,但是,一个不一样,《俱舍》里边,“得”、“非得”,它只一个“得”,而加了一个“异生性”。那么,这里却是更加了十个,二十四个了。

  

  此乃色心分位。盖依前三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。以行法有二。此简非心所,以立其名。

  “此乃色心分位”,色、心(心王、心所),它们的分位。我们上次讲了,它们的变化,根据它们的时间、空间的变化而产生一些特殊的一些作用,把这个作用就安一个名字,叫什么什么什么。那么,就是说,这个色、心的分位就是依跟了前面的三个法(心王、心所跟色法),它们的一分、一位,在它一个时间、一个空间中假安立它有这些名字,“得”、“非得”等等。

  “以行法有二”,那么,这是讲它的分位,那么,它是不相应行了,什么叫不相应行呢?行,这个就是行蕴的法了,“有二”,两种:一种是相应的行,那就是心所法;“此简非心所,以立其名”,那么,这个呢,简别,它不是心所法,心所法是相应行,它是叫不相应行,那就是说,行蕴里边还有一部分跟心王不相应的,那么,就是这个,叫不相应行。这个总的我们前面都讲过了,现在再重复一道了。

  

  此总标章,下乃别列。

  这么标一个章了,下边是一个个名字列出来了。哪二十四个呢?

  

  一、得,二、命根,三、众同分,四、异生性,五、无想定,六、灭尽定,七、无想报,八、名身,九、句身,十、文身,十一、生,十二、住, 十三、老,十四、无常,十五、流转,十六、定异,十七、相应,十八、势速,十九、次第,二十、时,二十一、方,二十二、数,二十三、和合性,二十四、不和合性。

  

  那么,一共列了二十四个。那么,下边就分开讲了。

  

  得

  言得者,包获、成就不失之义。乃色、心生起未灭坏来,此不失之相也。

  注解,就是说,什么叫“得”?“得”包括是两个意思——获、成就,我们讲过了,才开始得到的——获,得了之后没有失去的都叫成就,“不失之义”,这是很简单了,不像我们讲得以前的仔细了。以前的意思,大家回顾复习一下,我们就不重复了。那么,这个“得”包含两个意思,一个是获、成就。

  总的来说——没有失掉。“乃色心生起未灭坏来,此不失之相也。”它就是说,总的来说,色法也好、心法也好,它生起来了,生起来而还没有坏掉,“未灭坏来”就是到现在还没有坏掉,这个,没有失掉的那个相就叫“得”。

  假使你得了禅定了,得了禅定之后,开始得禅定,第一次得到是“获”,那么,第二次,“获”以后的,一直到现在还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