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戒是色法,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。”那麼,你說假使我們受戒,受戒的時候,你受戒、頂禮、磕頭、白羯磨,這些都是色法,但是這個色法是表色,這個表色就産生一個,你在做表色的時候,有一個心裏邊思心所這個種子,它就叫無表色,留下的思心所種子,這個又叫受所引色,受戒的時候所引取的那個、引生出來的那個色法,這個色法,實際上是思心所的種子,並不是色法,但是一貫叫它無表色,無表色就是色了。
徧計所執色
徧計所執色者,謂第六識虛妄計度所變根塵,無實作用,故立此名。
那麼,再是第五種,“徧計所執色”。“第六識虛妄計度所變根塵,無實作用。”那是看錯了的東西,徧計所執色,第六意識它自己虛妄計度,搞錯了,所變的根、所變的塵,“無實作用”,沒有實際作用的。那麼,這個書上舉的例呢,鏡花水月這一類東西。你看到是月亮吧?不是,是自己搞錯了,井裏邊並沒有月亮,花也不在鏡子上,水裏邊也沒有月亮,那麼,第六意識的看錯了的一個徧計所執的一個色法。那麼,完全是假的。一共是五種。
或謂余四名色有可擬議,受之所引何亦名色?
這是提問題,這五個色法,極迥色,極略色,定所引色,還有這個徧計所執色,都是色法的一類,那麼,他們叫色呢,“有可擬議”,那可以想得通,就是我們可以比方來講,有色的意義在裏邊,但是受所引色呢,它明明是思的種子,你怎麼說它是色呢?這個好象講不通了。
蓋從所防發善惡之色,以立名耳。
這是因立果名了,它所防止的惡,要發的善,你受了戒之後要防止造惡,受了菩薩戒你要做善,那麼,你所防止的惡、所發的善,這些都是色法——表色。那麼,它所防的、所發的那些色,它是色,那麼,它這個能防的思種子也叫它色,這是六離合釋的一種——因立果名,那麼,也可以叫色,所以這個色是這個意義來的,所以說,本身它跟色就毫無關系,從因果上說,它可以防止造惡,造惡是惡的表色。可以發動善業,善業是善的表色,那麼,從這個所發的色法來說,它也叫色,“受所引色”。那麼,這就解釋了爲什麼這五個東西都叫色,有這個意義在裏邊。
此四全。一少分是假,一分乃實。
下邊一句話是說,這個裏邊哪些是有體的、實在的,哪些是不實在的,那麼,這句話它的標點是夠費勁的,我們去看一看。
“此四全。一少分是假。”他分假、實兩個,這句是一句。這五個裏邊,四個是全的,是假的,一個裏邊呢,一部分是假的。
哪四個呢?就是極迥色、極略色都是我們的用假的想觀分析出來的東西,到最後不能再分了,這個實際上是沒有這個東西的,所以說這個是假的,極迥、極略是假的;那麼,這個受所引色當然是思心種子了,哪有色呢,也是假的,那麼,徧計所執色當然是假的了,徧計所執本來是虛妄的,哪有什麼東西的?這沒有真的體的。那麼,這些色都是假的。
那一分,定果色裏邊一分是假的,就是說修定裏邊,我們現的色法有一部分是假的,一部分是實的。哪些是假的呢?凡夫修定,他也可以觀出色來,甚至于也可以給他看,人家也看到他有這個,假使他入定,火光定,那麼,人家看到他是一團火,但是這個火不起作用,你拿去燒飯不燙的,只是看看的,那麼,聖者的火光定,一入定以後呢,起作用的,這個火是暖暖的。
那麼,我們經常說,有很多人歡喜要學,要拙火定,什麼東西,一開始才學佛,“我要學拙火定”,拙火定是很高的,他們以前西藏,他們是要拙火定——衣服不穿起去修這個定的。入了這個定之後,衣服不穿,不但不凍死,周圍的雪可以全部化掉,有的定力強的,一裏內化完掉,有的幾尺都化掉了,那就是說修這個定有實際作用的,那麼,跟凡夫修定不一樣,凡夫修的不起作用的,單是看了有那個影像的,這是定果色是假的,那麼,這個沒有實體的,聖者修的那一部分能起實際作用的,所變的色是有實體的。
那就是說,這五種法處所攝色,四種全部是假的,有一個定果色,凡夫修的那一些觀出來的是假的,聖者所觀的是真的,所以這些話這樣子一看是很簡單了,如果你不去這樣子看,從它“此四全。一少分是假,一分乃實。”不曉得它說啥東西,這個設標點的問題呢,古代的標點是簡略了一點,或者古代的人聰明,他一看就都知道了,現在的人,你要把現在標點標一下,這句話也好懂。你沒有這個標點是不好懂的。
那麼,這就是把我們《百法》裏邊,第叁個——色法講完了。色法是什麼呢?就是心王、心所所現的影像,也就是說心王、心所它的見分、它的相分所現的那個東西,並不是離開心另外有這麼客觀的色法,這是我們講唯識的觀點。講唯識的觀點,客觀存在的色法是沒有的,都是心王心所的影像所變的。那麼,你說我眼睛看的東西,我們眼睛看的,眼睛的相分就像照相機那樣的一個,像個眼珠裏倒影那個東西,固然是假的,沒有東西的,是一個光,但是客觀存在那個東西,我眼睛不看它還存在的,它該是真的了?也是假的。這個就不可思議了,怎麼有假的呢?第八識的相分,第八識的相分變的,也是個色法,第八識是了別爲性了,心法了,並不是物質性的東西,但是它的相分又現出物質的樣子來,所以萬法唯識了,這個是唯識的觀點了,外境都是假的,所以跟唯物論是不一樣的,但是又不是唯心論。因爲我們這個第八識裏邊有色法種子,並不是說絕對的色法都沒有的,第八識的種子裏邊,心法種子固然有,色法種子也有,固然有見分,也有相分,但是相分、見分是一個體的,(10A)並不是說先有物質,再産生精神,這個是不一樣的。那麼,這個我們將來研究到唯識就可以知道,但是這個是不是“了義”呢?根據中觀來說還不“了義”,要一切法沒有自性才是真正的“了義”。這些我們就以後再說了。
總的一句話,我們是佛教,既不是一元論者(一切是物質所派生的,第一性是物質),這個我們沒有這個說法,因爲即使是唯識宗的觀點,物質跟精神也不是兩個截然分開的,不是“精神是物質派生的”,沒有這個。那麼,是說唯心論者,先有精神後有物質呢?更不是那回事情,物質跟精神,就第八識來說,都是混在一起的,沒有哪個前、哪個後的。那麼,真正的,要怎麼說呢?緣起論者,是因緣合和而生的。這個緣,色法、心法,什麼法都有。那麼,沒有一個“唯”,“唯”是沒有的,就是一切和合了就産生了。“唯”那個東西,最先的、第一性是什麼東西,沒有的。如果有那個東西的話,這個東西之前又是什麼,那就不好說了。那就是“上帝”的這些理論了,上帝創造一切,那麼,唯上帝了,他是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了。但是,你上帝哪個造的呢?沒有人造的,這個就不“平等義”。爲什麼他能造一切,他自己卻不爲一切所造?一切科學裏邊要找這個同樣的東西,沒有這個先例,這個就不能成立的了。這個,我們在講因明的時候,就是漢地的《因明入正理門論》,對這些問題也辯論了。
心不相應行
下面我們是要講第四種——心不相應行。
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。
在《俱舍》裏邊,十四種,那麼,在《五蘊論》裏邊,也是十四種,但是,一個不一樣,《俱舍》裏邊,“得”、“非得”,它只一個“得”,而加了一個“異生性”。那麼,這裏卻是更加了十個,二十四個了。
此乃色心分位。蓋依前叁法一分一位假立得等之名。以行法有二。此簡非心所,以立其名。
“此乃色心分位”,色、心(心王、心所),它們的分位。我們上次講了,它們的變化,根據它們的時間、空間的變化而産生一些特殊的一些作用,把這個作用就安一個名字,叫什麼什麼什麼。那麼,就是說,這個色、心的分位就是依跟了前面的叁個法(心王、心所跟色法),它們的一分、一位,在它一個時間、一個空間中假安立它有這些名字,“得”、“非得”等等。
“以行法有二”,那麼,這是講它的分位,那麼,它是不相應行了,什麼叫不相應行呢?行,這個就是行蘊的法了,“有二”,兩種:一種是相應的行,那就是心所法;“此簡非心所,以立其名”,那麼,這個呢,簡別,它不是心所法,心所法是相應行,它是叫不相應行,那就是說,行蘊裏邊還有一部分跟心王不相應的,那麼,就是這個,叫不相應行。這個總的我們前面都講過了,現在再重複一道了。
此總標章,下乃別列。
這麼標一個章了,下邊是一個個名字列出來了。哪二十四個呢?
一、得,二、命根,叁、衆同分,四、異生性,五、無想定,六、滅盡定,七、無想報,八、名身,九、句身,十、文身,十一、生,十二、住, 十叁、老,十四、無常,十五、流轉,十六、定異,十七、相應,十八、勢速,十九、次第,二十、時,二十一、方,二十二、數,二十叁、和合性,二十四、不和合性。
那麼,一共列了二十四個。那麼,下邊就分開講了。
得
言得者,包獲、成就不失之義。乃色、心生起未滅壞來,此不失之相也。
注解,就是說,什麼叫“得”?“得”包括是兩個意思——獲、成就,我們講過了,才開始得到的——獲,得了之後沒有失去的都叫成就,“不失之義”,這是很簡單了,不像我們講得以前的仔細了。以前的意思,大家回顧複習一下,我們就不重複了。那麼,這個“得”包含兩個意思,一個是獲、成就。
總的來說——沒有失掉。“乃色心生起未滅壞來,此不失之相也。”它就是說,總的來說,色法也好、心法也好,它生起來了,生起來而還沒有壞掉,“未滅壞來”就是到現在還沒有壞掉,這個,沒有失掉的那個相就叫“得”。
假使你得了禅定了,得了禅定之後,開始得禅定,第一次得到是“獲”,那麼,第二次,“獲”以後的,一直到現在還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