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里,我们也不要太远的资料,其他的资料也有,我们这现成的。
这里就是说什么叫法处所摄色,因为我们讲的是色法,当然是不能说法处所摄里边还有很多的法,心王、心所、不相应行,等等,还有无为法,都不要说了,我们要法处里边的色,这么是我们所对的、对口的。我们讲色就是取法处里边所包含那个色。那么,这个法处所摄色是什么东西?
言法处所摄色者,谓过去无体之法,可缘之义。此有五种。
“谓过去无体之法。”或者是过去的,没有体的法。“可缘之义”,但是你可以缘它,意识可以缘它,过去的事情,我们昨天事情,意识还是可以缘了,昨天什么人来了,他是怎么样子,说什么话,都可以缘的,意识是不一定选现量境的了,可以缘过去的境。
那么,这个法处所摄色,就是法处里边所包含的色法,一共有五种,我们以前只知道无表色,这里给你加了四个。
极迥色
谓极迥色,依假想观,析所碍色,至极微故,名极迥色。又云,上见虚空青黄等色,乃是显色,若下望之,则此显色至远,而为难见,故名极迥色也。
“谓极迥色”,第一种,极迥色。什么叫极迥色?“依假想观,析所碍色,至极微故,名极迥色。”有质碍的色,我们要分析的办法,并不是真的拿刀去分了,我们假想,就是用心,把它分,什么东西都是有体积的,把这个东西分成两个,一分二,二又分四,四又分八,这样子不断地分下去,分到无可再分,这个时候,极微,就是最小的了,再不能分了,叫极微,那么,分到最小最小的那个东西叫极迥色。
“又云”,这是一种解释,另外一种解释。“上见虚空青黄等色,乃是显色。若下望之,则此显色至远,而为难见,故名极迥色也。”我们朝上边看,这个天空,晴天是青的,假使有太阳呢,有黄的颜色,那么,这个颜色,显色,青黄赤白是显色,不叫极迥色,但是,从下看,就是讲不要从天上看,地面上看,这个显色,极远的时候就看不到了,天上因为是我们说这个须弥山的颜色反映上去的,有这个显色了,我们南洲是吠琉璃宝10,是青色,所以显出青颜色来了,太阳光一照显黄颜色,但平地,下面看,看得最远的时候就看不到什么颜色了,这个就叫极迥色,跟前面的不一样,前面是分析,这里是看得最远的色。
极略色
言极略色者。亦假想观,析须弥俱碍之色,至极微处故。又云,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,以至极微故。言俱碍者,乃根色等,明暗等色,乃所碍也。
那么,第二种,“极略色”,“亦假想观,析须弥俱碍之色,至极微处。”用假想观,就心来分了,须弥那就是跟须弥山那么大,“俱碍之色”这个色是俱碍的,下面什么叫俱碍要说,“至极微处”分到它最小,再不能分了,这个叫极略色,这是第一个说法。
第二个说法,“又云,于色上分析长短形相粗细,以至极微”,把一个色,它本来是长的短的了,这个长的又分分分,粗的细的把它又分,分到最小的,不能再分,这个叫极略色。极迥色、极略色都有两种说法,这是书上有这二种,他把它集拢来的。
那么,前面说俱碍色,什么叫俱碍色呢?“乃根色等,明暗等色,乃所碍也。”就是俱碍色,有能碍、所碍的。那么,为什么要说俱碍呢?因为拣别只有所碍的,明暗等色它没有能碍,它不能去障碍人家,但是人家来了,所碍,它要让开,那么,这个叫所碍色。俱碍色,能碍所碍都有的,这是一种极略色。
定果色
定果色谓解脱定,亦鱼米肉山威仪身等。亦名定自在所生色。定即禅定。自在所生色,谓菩萨入定所现光明,乃见一切色像境界。如入火光定,则有火光发现等。
下边是“定果色”,定果修定的时候,定中现的色。“谓解脱定”,解脱,八解脱里边,它有些观想的东西,现出来的色法。定——禅定,我们修禅定,四禅里边,定的里边要现出一些色法出来。
我们大家看过《楞严经》,有一个大善知识,他入定了,入水定,他的一个徒弟往他窗里一看,只看见满屋子的水,他就是这个定果色,不但自己观想的水,观成功了,而且其他的人也能看到整个一个房间水,那个徒弟——小孩子,好玩,这个真的水假的水了?试试看,拿个石头“嘭”一记掉进去,“嘭嗵”是有水声音,这是真的水,他丢石头,丢好就算了,他跑去玩去了,后来师父出了定之后,感到心里很难过,他就问他徒弟了。
师父说:“我入定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人来过?”
徒弟说:“没有人来过。”
师父说:“那有没有什么事发生呢?”
徒弟说:“有,我看你房间的水,我看真水假水,我拿个石头抛进来看看是不是有水声,一抛进来果然,“哐哐”,有水的声音了。”
师父说:“就是你掉的,你赶快等一下再来看,看房子里的这个水里边这个石头你把捡起走。”
那么,徒弟说:“好好,我等一下来捡。”
师父,又入定,入了定后,徒弟一看,果然这个水里边有个石头还在,他捡起走了,好,他师父出定,就没有了。那就是说定中有色,不但自己观出来看得到,更深的禅定,可以人家也看到。这个就是解脱定里边的。
这个“亦鱼米肉山威仪身等”。这个“亦”恐怕是错的,我也没有功夫去翻《大藏经》,在我的想法,可能是变,就是“变”,下边再加个东西了,再加个两个脚就是个变了,这是简体字的变了。那么,我们暂且当它变,等我空了之后去查一下藏经11,到底这个是什么字。这个“亦”是讲不通的,肯定是错了的,要“变”是讲得通的。在解脱或者是禅定里边所变出来的,这个鱼,米,肉,山,威仪身,等等,可以变人,行住坐卧的威仪等等,这些是“定自在所生色”,定里边有这个自在,能够产生的色。定什么呢?就是禅定了,四禅。
“自在所生色,谓菩萨入定所现光明。”什么叫自在所生色呢?菩萨,那是圣者了,入定的时候他现的光明,可以看到一切色相的境界。打个比喻,“入火光定”,那就有火光出现,火的光真的会出现,这个是定中所现的那些东西。
我们在这个里边可以补充一个《杂集论》的,或者写一下吧。本来这些定中的一些境界,我们因为很不大碰到的,比较陌生,那么把这个写一下也好了,看不看得清楚?那个东西没有洗干净,黑黑的,我念一道,根据《杂集论 》。
依《杂集论》12,它这个定果色,依解脱静虑所行的境界色为体,就是说在修解脱,八解脱里边,或者四静虑,它们里边,在定中的那些现的境,里边的色,就是定果色。 “由殊胜的定力,于一切境色,皆得自在。”因为这个定非常殊胜,它所观的一切境,这个色,有自在。什么叫自在呢?随意转变,可以根据这个定的力量,可以变出,随你怎么想,你要变什么就变什么。“变色声香味触,境色生起。”色声香味触,随你要变什么就能变。就是我们讲的,刚才他入水定,他要变水,这个就变出来了,那么,色声香味触都能变,这个境色能够生起来,“定通无壅滞障碍”,这个定的通,力量,神通力量,没有壅滞障碍,就是自在的,没有阻塞,没有障碍的,那么,叫自在。这个自在就是定里边的力量是自在的。
“果色从彼定起”,这个色呢,定是因,因为有定的这个自在,就产生个果,这个就是变的颜色,变的这个色法了。这个果的色法呢,“从彼定起”,从那个定生出来的,叫所生,就是叫自在所生了,定自在所生色,就是这个意思。
那么,大概的意思,就是根据这个看法,就是说解脱定“亦鱼米肉”,这个“亦”当然是“变”的意思了,但是我们还没有查藏经,还没有去查,这个我们保留,等到藏经看了之后,到底是“变”、不是“变”,或者藏经也是这个字,那么,估计他们写的时候古代就写错的,总之“亦”是讲不通的。那么,这个是“定自在所生色”。
受所引色
受所引色者,谓律不律仪殊胜思种所立无表色也。又受即领受,引即引取。如受诸戒品,戒是色法,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。
下边“受所引色”,就是无表色,“谓律不律仪殊胜思种所立无表色也”,这就是根据唯识、经部的说法了,有部的无表色是色法,那么,这个经部里开始就以为是思心所的种子了,唯识也就采取,唯识跟经部是有一定的联系。那么,经部也可以说是有部发展到唯识的一个跳板,经部是从有部里发展出来的,但是它很多的教义对有部是不一样的,而恰恰地很多跟唯识是很符合的,也可以说唯识是从经部再发展出来的,当然这些看法是现代的发展的学说的看法,不一定是能够用到这个佛教的教义上去,但是有这个痕迹在里边,不能说就是那么回事。
他们现在有的地方研究佛教,以教授式的用科学哲学方式地去研究佛教,他们就是四川有人写信给我们,他们某地就有这么个佛学院,讲的呢,都是教授之类的在家人,他们研究的方式就是日本式的方式,以哲学的、科学的方式研究佛教。这个好不好呢?对弘扬佛教,对吸引知识份子,倒是很好;但是真正进了佛教内部之后,单是这样子的研究,那个佛教就变了日本化了,只是讲教义没有行持,而且这个教义,走了一个极端去了,就是根据考证了什么东西了,以现代的各式各样方式,结果会弄到怀疑,怀疑主义了。
他们是日本的,他们以前支那内院跟梁启超他们因为接受日本的影响,就说什么《楞严经》是假的,《大乘起信论》也是假的,等等,那些东西都来了,这个是研究到钻牛角尖去了。所以这样子的研究方式,我们是不采取,这是教授佛学了,不是佛教了,是佛学了,而且不一定是符合佛教的原义的佛学。
那么,这个,我们说根据唯识或者是经部,这个无表色是思心所的种子,就在这个思心所种子上,安立一个叫无表色。那么,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受所引色,受什么?“受即领受,引即引取”,领受而引生出来的一个色。
那么,怎么引受,什么东西呢?“如受诸戒品,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