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裏,我們也不要太遠的資料,其他的資料也有,我們這現成的。
這裏就是說什麼叫法處所攝色,因爲我們講的是色法,當然是不能說法處所攝裏邊還有很多的法,心王、心所、不相應行,等等,還有無爲法,都不要說了,我們要法處裏邊的色,這麼是我們所對的、對口的。我們講色就是取法處裏邊所包含那個色。那麼,這個法處所攝色是什麼東西?
言法處所攝色者,謂過去無體之法,可緣之義。此有五種。
“謂過去無體之法。”或者是過去的,沒有體的法。“可緣之義”,但是你可以緣它,意識可以緣它,過去的事情,我們昨天事情,意識還是可以緣了,昨天什麼人來了,他是怎麼樣子,說什麼話,都可以緣的,意識是不一定選現量境的了,可以緣過去的境。
那麼,這個法處所攝色,就是法處裏邊所包含的色法,一共有五種,我們以前只知道無表色,這裏給你加了四個。
極迥色
謂極迥色,依假想觀,析所礙色,至極微故,名極迥色。又雲,上見虛空青黃等色,乃是顯色,若下望之,則此顯色至遠,而爲難見,故名極迥色也。
“謂極迥色”,第一種,極迥色。什麼叫極迥色?“依假想觀,析所礙色,至極微故,名極迥色。”有質礙的色,我們要分析的辦法,並不是真的拿刀去分了,我們假想,就是用心,把它分,什麼東西都是有體積的,把這個東西分成兩個,一分二,二又分四,四又分八,這樣子不斷地分下去,分到無可再分,這個時候,極微,就是最小的了,再不能分了,叫極微,那麼,分到最小最小的那個東西叫極迥色。
“又雲”,這是一種解釋,另外一種解釋。“上見虛空青黃等色,乃是顯色。若下望之,則此顯色至遠,而爲難見,故名極迥色也。”我們朝上邊看,這個天空,晴天是青的,假使有太陽呢,有黃的顔色,那麼,這個顔色,顯色,青黃赤白是顯色,不叫極迥色,但是,從下看,就是講不要從天上看,地面上看,這個顯色,極遠的時候就看不到了,天上因爲是我們說這個須彌山的顔色反映上去的,有這個顯色了,我們南洲是吠琉璃寶10,是青色,所以顯出青顔色來了,太陽光一照顯黃顔色,但平地,下面看,看得最遠的時候就看不到什麼顔色了,這個就叫極迥色,跟前面的不一樣,前面是分析,這裏是看得最遠的色。
極略色
言極略色者。亦假想觀,析須彌俱礙之色,至極微處故。又雲,于色上分析長短形相粗細,以至極微故。言俱礙者,乃根色等,明暗等色,乃所礙也。
那麼,第二種,“極略色”,“亦假想觀,析須彌俱礙之色,至極微處。”用假想觀,就心來分了,須彌那就是跟須彌山那麼大,“俱礙之色”這個色是俱礙的,下面什麼叫俱礙要說,“至極微處”分到它最小,再不能分了,這個叫極略色,這是第一個說法。
第二個說法,“又雲,于色上分析長短形相粗細,以至極微”,把一個色,它本來是長的短的了,這個長的又分分分,粗的細的把它又分,分到最小的,不能再分,這個叫極略色。極迥色、極略色都有兩種說法,這是書上有這二種,他把它集攏來的。
那麼,前面說俱礙色,什麼叫俱礙色呢?“乃根色等,明暗等色,乃所礙也。”就是俱礙色,有能礙、所礙的。那麼,爲什麼要說俱礙呢?因爲揀別只有所礙的,明暗等色它沒有能礙,它不能去障礙人家,但是人家來了,所礙,它要讓開,那麼,這個叫所礙色。俱礙色,能礙所礙都有的,這是一種極略色。
定果色
定果色謂解脫定,亦魚米肉山威儀身等。亦名定自在所生色。定即禅定。自在所生色,謂菩薩入定所現光明,乃見一切色像境界。如入火光定,則有火光發現等。
下邊是“定果色”,定果修定的時候,定中現的色。“謂解脫定”,解脫,八解脫裏邊,它有些觀想的東西,現出來的色法。定——禅定,我們修禅定,四禅裏邊,定的裏邊要現出一些色法出來。
我們大家看過《楞嚴經》,有一個大善知識,他入定了,入水定,他的一個徒弟往他窗裏一看,只看見滿屋子的水,他就是這個定果色,不但自己觀想的水,觀成功了,而且其他的人也能看到整個一個房間水,那個徒弟——小孩子,好玩,這個真的水假的水了?試試看,拿個石頭“嘭”一記掉進去,“嘭嗵”是有水聲音,這是真的水,他丟石頭,丟好就算了,他跑去玩去了,後來師父出了定之後,感到心裏很難過,他就問他徒弟了。
師父說:“我入定的時候有沒有什麼人來過?”
徒弟說:“沒有人來過。”
師父說:“那有沒有什麼事發生呢?”
徒弟說:“有,我看你房間的水,我看真水假水,我拿個石頭抛進來看看是不是有水聲,一抛進來果然,“哐哐”,有水的聲音了。”
師父說:“就是你掉的,你趕快等一下再來看,看房子裏的這個水裏邊這個石頭你把撿起走。”
那麼,徒弟說:“好好,我等一下來撿。”
師父,又入定,入了定後,徒弟一看,果然這個水裏邊有個石頭還在,他撿起走了,好,他師父出定,就沒有了。那就是說定中有色,不但自己觀出來看得到,更深的禅定,可以人家也看到。這個就是解脫定裏邊的。
這個“亦魚米肉山威儀身等”。這個“亦”恐怕是錯的,我也沒有功夫去翻《大藏經》,在我的想法,可能是變,就是“變”,下邊再加個東西了,再加個兩個腳就是個變了,這是簡體字的變了。那麼,我們暫且當它變,等我空了之後去查一下藏經11,到底這個是什麼字。這個“亦”是講不通的,肯定是錯了的,要“變”是講得通的。在解脫或者是禅定裏邊所變出來的,這個魚,米,肉,山,威儀身,等等,可以變人,行住坐臥的威儀等等,這些是“定自在所生色”,定裏邊有這個自在,能夠産生的色。定什麼呢?就是禅定了,四禅。
“自在所生色,謂菩薩入定所現光明。”什麼叫自在所生色呢?菩薩,那是聖者了,入定的時候他現的光明,可以看到一切色相的境界。打個比喻,“入火光定”,那就有火光出現,火的光真的會出現,這個是定中所現的那些東西。
我們在這個裏邊可以補充一個《雜集論》的,或者寫一下吧。本來這些定中的一些境界,我們因爲很不大碰到的,比較陌生,那麼把這個寫一下也好了,看不看得清楚?那個東西沒有洗幹淨,黑黑的,我念一道,根據《雜集論 》。
依《雜集論》12,它這個定果色,依解脫靜慮所行的境界色爲體,就是說在修解脫,八解脫裏邊,或者四靜慮,它們裏邊,在定中的那些現的境,裏邊的色,就是定果色。 “由殊勝的定力,于一切境色,皆得自在。”因爲這個定非常殊勝,它所觀的一切境,這個色,有自在。什麼叫自在呢?隨意轉變,可以根據這個定的力量,可以變出,隨你怎麼想,你要變什麼就變什麼。“變色聲香味觸,境色生起。”色聲香味觸,隨你要變什麼就能變。就是我們講的,剛才他入水定,他要變水,這個就變出來了,那麼,色聲香味觸都能變,這個境色能夠生起來,“定通無壅滯障礙”,這個定的通,力量,神通力量,沒有壅滯障礙,就是自在的,沒有阻塞,沒有障礙的,那麼,叫自在。這個自在就是定裏邊的力量是自在的。
“果色從彼定起”,這個色呢,定是因,因爲有定的這個自在,就産生個果,這個就是變的顔色,變的這個色法了。這個果的色法呢,“從彼定起”,從那個定生出來的,叫所生,就是叫自在所生了,定自在所生色,就是這個意思。
那麼,大概的意思,就是根據這個看法,就是說解脫定“亦魚米肉”,這個“亦”當然是“變”的意思了,但是我們還沒有查藏經,還沒有去查,這個我們保留,等到藏經看了之後,到底是“變”、不是“變”,或者藏經也是這個字,那麼,估計他們寫的時候古代就寫錯的,總之“亦”是講不通的。那麼,這個是“定自在所生色”。
受所引色
受所引色者,謂律不律儀殊勝思種所立無表色也。又受即領受,引即引取。如受諸戒品,戒是色法,所受之戒即受所引色也。
下邊“受所引色”,就是無表色,“謂律不律儀殊勝思種所立無表色也”,這就是根據唯識、經部的說法了,有部的無表色是色法,那麼,這個經部裏開始就以爲是思心所的種子了,唯識也就采取,唯識跟經部是有一定的聯系。那麼,經部也可以說是有部發展到唯識的一個跳板,經部是從有部裏發展出來的,但是它很多的教義對有部是不一樣的,而恰恰地很多跟唯識是很符合的,也可以說唯識是從經部再發展出來的,當然這些看法是現代的發展的學說的看法,不一定是能夠用到這個佛教的教義上去,但是有這個痕迹在裏邊,不能說就是那麼回事。
他們現在有的地方研究佛教,以教授式的用科學哲學方式地去研究佛教,他們就是四川有人寫信給我們,他們某地就有這麼個佛學院,講的呢,都是教授之類的在家人,他們研究的方式就是日本式的方式,以哲學的、科學的方式研究佛教。這個好不好呢?對弘揚佛教,對吸引知識份子,倒是很好;但是真正進了佛教內部之後,單是這樣子的研究,那個佛教就變了日本化了,只是講教義沒有行持,而且這個教義,走了一個極端去了,就是根據考證了什麼東西了,以現代的各式各樣方式,結果會弄到懷疑,懷疑主義了。
他們是日本的,他們以前支那內院跟梁啓超他們因爲接受日本的影響,就說什麼《楞嚴經》是假的,《大乘起信論》也是假的,等等,那些東西都來了,這個是研究到鑽牛角尖去了。所以這樣子的研究方式,我們是不采取,這是教授佛學了,不是佛教了,是佛學了,而且不一定是符合佛教的原義的佛學。
那麼,這個,我們說根據唯識或者是經部,這個無表色是思心所的種子,就在這個思心所種子上,安立一個叫無表色。那麼,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受所引色,受什麼?“受即領受,引即引取”,領受而引生出來的一個色。
那麼,怎麼引受,什麼東西呢?“如受諸戒品,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