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?就不一样了,执受大种声,有情身上的,拍掌了什么东西,吹口哨,等等,说话,执受大种发的声。
“因不执受大种声”,这个声音的原因,是不执受大种,风吹、树摇、水流,那些是没有执受的大种,无情身上的声音。
“因俱大种声”,两种都有。那么,什么呢?打鼓,你拿个手去敲鼓,这个鼓是非执受大种,你的手是有执受的,那么,两个合拢来,还有我们吹莽筒,吹莽筒,你个嘴是有执受的,但是一个莽筒它没执受的,那合拢来的声音。
四说差别摄三者。有世所共成声,谓世俗语所摄。成所引声者,谓诸圣所说。徧计所执声者,外道所说。
第四种,“四说差别摄”,也是三种。“有世所共成声”,什么意思?“谓世俗语所摄”,世间一般的语所包含的声音,就是世间上说的话,就说的声音了,这是第一种。“成所引声”,是圣者所说的,证果证道的人,他说的话,又是另外一种声音。“徧计所执声”,外道说的。
我们把世间的一般凡夫说的声音,说的话,他的声音,跟圣者(我们有修证的圣者)所说的声音,跟外道说的,分了三类,那就是说外道,是专门给他开了一类当然不是圣者,也不是一般的世间的,就是另外一种,邪的东西。
五言差别摄三者。圣言量所摄声,即八种圣语。圣,正也。
第五种,“言差别摄”,从说的话里边差别有摄三个声音。
“圣言量所摄声”,“圣言量”,圣者说的话,他里边的声音。那么,什么“圣言量”呢?“八种圣语”。什么叫圣?“圣,正也”。他什么话都给解释了。什么叫圣语,就是正的语,不是颠倒的语。
此八种语不出见闻觉知,该于六根,以鼻舌身皆觉故。
那么,这八种语,总从见闻觉知四个变出来的,而眼叫见,耳叫闻,那么,意识的叫知,那么,鼻舌身都叫觉。那么,所以见闻觉知就包含六根,六根里边它所发的话,根据六根说的话有八种。哪八种,下边就要说了。
如应答于人,第一见则言见,乃至第四知则言知。若不见言不见,乃至第八不知言不知。斯圣语矣。
“如应答于人,第一见则言见。”根据这些见闻觉知,如其所应,回答人家话的话,如果你回答人家话,第一种,人家问你“看到没有”,你说,“我看到的”,我说“我看到了”,这是如实的说法。“乃至第四”,“你看了,见到没有?”“见到了”,是见到的,叫见,就是说我看到的叫见,我听到的叫我闻,我感觉到的就是鼻舌身所对的境,你是确实是亲自经历的,你叫觉,你心里是这样知道的,你说我是知,这个是如实的回答。
那么,反过来,你不知道的,没有看到的,你说“我没有看到”,没有听到的,说“我没有听到”,没有觉到的,说“我没有觉到”,没有知道就说“我不知道”,这个都属于“圣言”,正的话,知道就说知道,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了,见就说见,不见就说不见,这是没有颠倒的说法了,叫圣言,这八种。
那么,“斯圣语矣”,这些八种是圣的话,就是正的话了,没有错的。
若第一见言不见,不见言见,乃至第八不知言知,此亦八种非圣言矣。
“若第一见言不见”,假使说,反过来,第一种看到了,人家问你看到没有,“没有看到”,那是不是正语,是不正的,“不见言见”,你没有看到,问你看到没有,你说看到了,那也是个不正的,乃至不知言知,知言不知,这个八种,“非圣言矣”,这个八种,就反过来了,不是圣言。
《华严钞》唯十一种,以《唯识》加响,以成十二,更俟参考。
“《华严钞》唯十一种”,《华严疏钞》里边就放了十一种声音,“以《唯识》加响以成十二”。那么,我们这里只十一种,那么,《唯识》里边加了响,成十二种。再么,“更俟参考”,这个东西,你可以以后去参考。那么,声就讲完了。
香境
言八香者,乃鼻之所取,可嗅义故。总有六种,谓好香、恶香、平等香、俱生香、和合香、变易香也。
下边是“香”。香有八种,“乃鼻之所取,可嗅义故,总有六种。”香,是鼻子所取,鼻所取的境,鼻子闻的东西。那么,闻到的分别有哪几种味道呢?
“总有六种,谓好香、恶香、平等香、俱生香、和合香、变易香也。”一共六种。前三种是对人来说的,好的闻了是舒服的,恶香闻了臭的,那么,平等香,不香不臭的;下边是它的香的种类,一种是俱生的,本来是天然的,一种是和合的,几种东西兜拢来的,有种是变易的,它经过变化了,或者化学变化之后才产生的。假使讲酒,本来是米,没有酒味道的,你经过发酵之后,这个酒的味道就出来了,变易香了。那么,这些是分了六种。那么,这是香。
味境
九味者,舌之所取,可尝义故。有十二种,谓苦、酸、甘、辛、醎、淡、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违、俱生、和合、变异也。
第九个是“味”。第九个是味,味是什么呢?“舌之所取”,舌头所取的境,“可尝义故”,这是可以尝的,这个味就是舌头所尝的东西,能尝是舌,所尝就是味,有十二种,我们前面讲的是少一点,他这里给你多加了几个。
“苦、酸、甘、辛、醎、淡”,这个前面有的,我们前讲过的,六种,三德六味了。那么,下边,“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违”,就是对人来说,这个味道尝起来很好,那个味道尝了不好吃,“俱相违”,既不好吃也不难吃,这个吃了没有什么感觉。那么,还有这个,“俱生、和合、变异”,俱生的,天生有的,天然生出来的;和合的,合拢来的;第三种变异的。
那么,这个里边,我们就回忆到,我们以前讲《五字真言》,“行相三色金刚女”,这个它可以讲三个色——显色、形色、表色。 “行相三声金刚女”三个声——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违,这个就不大好说了。那么,要说不可意的,怎么供养呢,当然不可以供养的。那么,要说是执受大声,因为执受大种的声音,不执受大种的声音,俱执受大种声音,都选好的供养,这个勉强也可以说。那么,香是三香金刚女,这什么三个香呢?我们说香是好香、恶香、平等香,好香当然可以供养,恶香你怎么供养呢?那么,只能取俱生香、和合香、变异香,里边有些好的。那么,像味也是,“行相三味金刚女”,也只能说俱生、和合、变异。
那我们以前讲《五字真言》,就感到一点儿困扰,他笔记上,“行相三色金刚女”,说了一个显色、形色、表色。但是,声就没有,声音又没有显声、形声、表声的。那么,声、香、味、触都没有的,这个很难处理。你说是三种——好的、不好的、平等的,那你把好的供养是很对了,不好的怎么好供养呢?就是一般性的、平等的,就是不好不坏的,也不能供养,这个勉强供养也可以,但是不好的无论如何不能供养了。所以说,我们在这里,只好引俱生的、和合的、变易的,这个三个香、三个味、三个触,这个比较可以讲得通。这是《五字真言》里边的供养里边的留下的一个疑难问题。你这样子解释,基本上也可以讲得通的。
触境
言十触者,身之所取,可触之义,故名为触。有二十六种,谓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轻、重、涩、滑、缓、急、冷、暖、硬、软、饥、渴、饱、力、劣、闷、痒、粘、老、病、死、瘦是也。
第十个是触。“触者身之所取,可触之义。”身所取的境,那就是可触的意思,身取境就是触了,能触是身,所触是那个境,“故名为触”。
我们以前触十一种,现在是二十六种。“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轻、重、涩、滑、冷、饥、渴”,我们是那个十一种,现在,加了很多。“地、水、火、风”一样的,“轻、重、涩、滑”一样的,加个“缓、急”,一个缓,一个急,以前没有的,“冷”,它是饥渴了,它是冷跟暖相对,既然有“冷”当然有“暖”,有“硬”的、“软”的,有“饥、渴”呢,有“饱”了,这个“饥、渴”就是相对于“饱”,就加了一个“饱”,“力、劣”,那就是说碰它有力的,“劣”就碰它没有力的、没有劲的,“闷、痒”感到闷的、感到痒的,“粘”,粘的,“老、病、死、瘦”还是老的,碰上去是老的,病的、死的、瘦的,这是加了那么多种,一共是二十六,以前是十一,那就是把那个开得广一点了,胖的,瘦的,这些东西都加进去。
初四乃实,余皆依四大假立。
那么,前面四个,一样的,都是能造,是实际的,是实在有的,“余皆依四大假立”,其余的所造触,都是根据四大所假安立的,都是离不开这个四大。
或曰,余既是假,身识何缘。
这个推出问题来了,你说四大种是实在的,那么,身识是可以缘它,坚、湿、暖、动,那么,其余的都假的,假的东西,身识怎么取呢?它缘这个假的境怎么缘呢?我们说空花,是没有的东西,那你怎么去缘,身怎么去碰到它,感有什么感觉呢?他问这个问题,假的东西,身识怎么去缘呢?
曰,即实缘故。
他说,你所缘的东西是实在的了并没有假的。
既即实缘,何知轻等。
格么,他问了,既然你说的缘的是实在的,你们怎么知道它是轻重,等等。
五俱意识分别之也。
你缘的是实在的地水火风,但是你这个五俱意识,就是说你身识、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,它起分别的时候,就分别到这种轻、重、滑、涩这些感觉,并不是它碰到有这个轻重,碰到的就是四大——地水火风,但是这个感觉,轻、重、涩、滑那些触的感觉,是意识的分别而来的,所以说没有矛盾,缘的是假也可以缘,因为它的缘的实际上是真的东西,但是你感觉又感觉那个假的相,假安立的相。
这个色声香味触都讲完了。
法处所摄色
法,讲法的时候,就是要讲法处所摄色了。
我们讲无表色,以前讲是法处所摄色,那么,这里就广开地讲,法处所摄色到底有几种,以前我们抄过了,也就抄这里的,资料就在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