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,印度话就是能嗅的意思。嗅什么?嗅香臭。“数数由此能嗅香臭故。”那么,就是用这个东西来闻香、臭的味道,那么,就是什么?就是鼻子。所以说,我们汉地,唐朝,就是唐言,就是唐朝的话,就翻一个鼻。“体用兼之”,它的体也有、用也有了,跟“能嗅”两个是没有什么矛盾,但是,我们汉地的听起个鼻子,马上就理解是什么东西,说个“能嗅”呢,要转个弯弯,不能直接地知道这个什么东西。
所以翻译里边不能死翻,那么,死翻了之后,你这本书,人家看了看不懂,“能嗅”,“行尽”,这么你翻出来的话,人家就不知所云,你说什么东西也不知道。那么,我们翻呢,就我们汉地的通用的话翻过来,意思是一样的,那当然用我们的话了,所以,翻译不是死板板地翻的。
舌根
四舌者,能尝义。梵云舓若时吃缚,此云能尝。瑜伽论云,能除饥渴,数发言论,表彰呼召,谓之舌也,通于胜义世俗二义。翻为舌者,亦兼体用,依唐言也。
那么,第四“舌”。“能尝义”,能够尝东西的叫舌。“梵云”,这个话,梵语这个字,我们也认不到,也没有功夫去查字典,它是梵语是这么一个字。那么,它意思什么呢?能尝。能尝是什么东西呢?那就舌头。
“瑜伽论云”,我们的《瑜伽师地论》说,“能除饥渴数发言论,表彰呼召谓之舌也。”什么舌头,是什么意思?“能除饥渴”,我们吃东西,靠舌头;那么,“数发言论”,我们说话,发表言论,也要靠舌头,“表彰呼召”,喊一个人、表什么意思都要靠舌头,舌头的功能就是这个东西。“通于胜义世俗二义。翻为舌者,亦兼体用,依唐言也。”这个发表的言论之类的,它也通于世俗的,就是胜义的就是说无漏的,也通世俗的有漏的,这两种都有。
那么,我们翻就翻一个舌头,舌头这些作用都有了,所以我们就翻成舌头。如果你翻一个“能尝”,那只能我们的理解只是尝东西,能不能说话就不知道了,那么,翻舌头,我们汉人都知道了,既能吃东西,又能发表言论,也能喊人,舌头的功能都在了。所以翻舌头,反而意思还明,丰富一些。
身根
五身者,积聚、依止二义名身。谓积聚大造诸根依止。梵云迦耶,此翻为积聚。身根为彼多法依止。诸根所随,周徧积聚,故名为身。翻为身者,体义相当,依唐言也。体即是根。
第五,“身”。“积聚、依止二义名身。”身的意思有两个。一个“积聚”,很多种堆拢来就叫身,我们记得以前叫名身,句身,两个名堆拢来叫身,两个以上的,三个以上的叫多名身,身就是积聚的意思。那么,依止,也是我们的眼耳鼻舌都依靠了身的,身也是个依止的意思。所以说,我们说到身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积聚的意思,一个是依止的意思。
“谓积聚大造诸根依止。”什么积聚呢?把“大”——四大,“造”——所造色,把四大种、所造色,把它捞在一堆,积聚起来就叫身。“诸根依止”,我们的五根前面四个根,眼耳鼻舌,都依止在身上的。那它离开身根,一个眼睛长在其他地方的,那个,没有这个事情。眼睛、耳朵、鼻子都在身上,身是其他的根的依止地方。
“梵云迦耶,此翻为积聚。”那么,印度话(梵文)就是迦耶,这个我们翻的是“积聚”。“身根为彼多法依止。”这里标点是没有的,有的时候要乱点的,我们只好根据我们自己点了。这个“迦耶”这个事情,就翻了我们唐言(就是汉话)——“积聚”。
那么,什么叫积聚呢?“身根为彼多法依止”,身根是很多的法都依止身根的,叫积聚的意思,都依止它的。“诸根所随,周徧积聚”,诸根就是眼耳鼻舌,这些,它在身上,都在它身上,都在身根上;“周徧积聚”,各式各样东西堆拢来了,就是这个身,“故名为身”。
那么,“翻为身者,体义相当,依唐言也。”也是这样子,它本来是积聚,如果你一本书,你说“我这个积聚上很舒服”,你个人家不知道你说啥东西,你身上很舒服就对了。所以说,我们翻这个身,对我们来说,就意思比较明了。那么,如果我们前面五根翻行尽、能闻、能嗅、能尝、积聚,那就是这本书写下来,人家就看不懂了。
那么,此言“体即是根”,它的体就是根,身就本身就是个根,这积聚一个堆堆,就是一个根,这是身根。
此五言根者,皆有出生增上义故。则以能造所造八法为体。乃识所依之根也。
“此五言根者,皆有出生增上义故。”这五个眼耳鼻舌(身)叫根的话,都有出生的意思。“出生”什么?出生识。“增上”,就是识的增上缘。那么,都有“出生增上”的意思。这个,前面我们讲《五蕴论》的时候,把根的意思讲了很多了,这不重复了,自己回去,去参考一下。
那么,它的体是什么?“则以能造所造八法为体。”这个也讲过的,身根,它就是能造的四大、所造的色香味触这个八个法——它的体性。那么,“乃识所依之根也。”根就是识依它而生的,依止这个根而生的识。不管你是眼根也好、耳根也好,都是能造所造八个法所成的。那么,它是识所依止的,眼根是眼识所依,耳根是耳识所依,乃至身根,身识所依,都是识所依的。那么,解释这个根了。
那么,五个根、六个色,那么,一共加起十一个法,是色蕴,就是色法。那么,五个根讲完了,讲六个色(六个境)。
五境
色境
言六色者,眼所取故。有二十五种。谓青黄赤白,长短方圆,粗细高低,正不正,光影明暗,烟尘云雾,迥色表色,空一显色。此皆方处示现义,颜色之色也,对眼识故。质碍名色,乃色之总名耳。
“色者,眼所取故。有二十五种。”这个就比《五蕴论》广了,眼所取的境界,有二十五种。哪二十五呢?“青黄赤白,长短方圆,粗细高低,正不正,光影明暗,烟尘云雾,迥色表色,空一显色”等等,有二十五种。“此皆方处示现义,颜色之色也。”我们前面说的,这么多青黄赤白乃至到空一显色,“空一显色”就是说我们看天空,什么东西也没有,就看到一个蓝色,天的蓝色,那么,这些都是方处示现,有方向、有处所的示现的色。什么色呢?颜色的色,对眼识来说的,眼睛所见的是颜色的色,而质碍的那个色,那身上碰到了才知道,不是对眼根的。所以我们前面说的色有两种——颜色的色、质障的色。这是我们说的眼根所对的境,二十五种,都是“方处示现”,是颜色的色。
“质碍名色,乃色之总名。”质碍叫色,那是所有的色的总名字,不但是眼的所对的境,那就是说眼耳鼻舌身,色声香味触,这些都是质碍的,这是总的色。一个是狭义的色,一个是泛义的色,这个,在《俱舍》里是辩了的,这里没有辩,但是给你分开来了。那我们看眼睛所对的色是狭义的色,颜色的色,那么,质碍的色,就包括这十一个法,当然无表色是有争论的,无表色没有质碍的,它是法处所摄的色,那就没有什么质碍可说,也是假安立的,后边就要讲的。
那么,这个质碍的色是色法的总名,那就色蕴的色,一个是色处的色,这个两个是不一样。所以说,假使我问你:什么叫色,或者色有几种。那你要反问一下,你问我这个色还是蕴色还是处色,是五蕴的色,那就是十一个色,“变碍为性”,如果你处色就是眼睛所对的处,色处的色,那就这个二十五种,颜色的色,没有质碍的。那么就是说,你问问题你要把对方的要点问到。如果你不问的话,你说二十五种,青黄赤白,明明对的,他说 “错了”。为什么?“我问你是色蕴的色,应当是十一种”。如果你说了十一种,他就说“你又错了,我说的是颜色的色,那个二十五种”,那就总是要输的了,那你怎么办呢?先要问一下,你到底问是什么色。你问的是处色,那是色处的色,那可以说二十五种,你说蕴色,那么,是十一种,是质碍的色,变碍为色。所以说在辩论的时候,这个要注意的,人家提一个问题,不要冒冒然地回答,你要问他是什么,就是他的概念要明确才好回答,因为这个色有两个含义,一个色处的色,一个是色蕴的色。
色蕴的色(质碍的色)(泛义)十一种
色处的色(颜色的色)(狭义)二十五种
声境
言七声者,四大种所造,耳根所取义故。
那么,下边是“声”。第七个声,这个第七个声,什么呢?“四大种所造,耳根所取义故。”四大所造的,这个声音,声音是耳根的境,也是四大所造。那么,我们说声音怎么有地水火风了?我们声音看不到,听不到,但科学里就证明有东西的,它四大所造,所以佛教很科学,它四大所造的,耳根所取的境,那么叫声。
总有五因,摄十二种声。五因者。
因又分了五大类,这五大类,有十二种差别。哪五个因呢(就是五个类)?
一相故即耳根所取义。此一为总,余四为别。
声的相,什么?耳根所取的境,就是声,这是总的,耳根所取的境叫声,总的,是“相故”。那么,下边四个是差别,“余四为别”。
二损益故者,立初三种声。云可意声、不可意声、俱相违声。
第二种,“损益故”,它还是耳根所取的,但是从它对人有什么好处、有什么坏处的,有损有益的关系来说,分了三个,“损益故者,立初三种声。”哪三种声呢?“云可意声,不可意声,俱相违声”,三种声。“可意声”,听了舒服,那么,人家是身心都感到舒服;“不可意声”听了是不好、不舒服,身也不舒服、心也不舒服;“俱相违”,既不可意,也不是不可意,那么,听了之后没关系,淡淡的。那么,这是把第一种,从对人的损益来说,来分了三种。
三因差别故者,摄次三种。谓因执受大种声、因不执受大种声、因俱大种声。
下边,第三个,“因差别故”。这个声音,它从什么原因生出来的,分了三种,哪几个我们前面都讲过的。
“因执受大种声”,那天,我们辩论,有情大种跟无情大种是不是一样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