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3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吗?师父叫你修这个,就是针对你的机的。海公上师安排的这个科颂,针对现代人机的,你不要,“我要另外搞一个”,你师心自用,不依止善知识的教诫,你怎么会得把烦恼息下去呢?所以说,你们《五字真言》经常在念,这两句话晓得起了作用没有?

  我们总经常看到有些人拿个条子来,“我要传这个法,传这个法。”好象我是一个宾馆的老板,你要吃什么菜什么菜什么菜,“给我点出来”,这个好象不是如理求法了。如理求法是你要到学到这个水平了,需要那个法,还要殷勤地求,西藏是要磕头不算。你们看到密勒日巴没有?他们开一个什么,每年聚一次会,他大弟子什么家产全部拿去供养,还有一个败了脚的山羊,他认为这个是不好的东西,不要供养了,结果,他的师父说:“你还有一个东西呢?”赶快回去拿回来,连夜跑出去,背它回来,这样子供养。“我说我要传法”,条子一张,就好了,就给我传,不传是生气了,跑掉了。这样你怎么得加持呢?那么,这是外边的,不懂了,我们自己里边的,是不是把这个如理依止能够真正地体会到?恐怕不多了。

  那么,你说:“我麻烦重,什么,你给我对治了,什么东西。”医生给你开了药方,不吃,你说“我要对治,你给我弄好,怎么怎么”,恐怕佛来了也没办法,个你法也教给你了,你不去修,“四皈依我修不起,我烦得很不想修,金刚萨埵不要修,我想是另外要求一个什么法。”什么法了,我都没有了,我法那么多法,教了你那么多了,你都不对你胃口,要修什么我也不知道了。

  那么,这个地方,就是说“细而徐”,就是说念经要好好地念,把经里边的东西要吸收,把融化成自己的思想,这个,你加持决定来。(9A)我们在念《五字真言》,杂,文殊师利是请着来的,每一座经文殊都来的。你怎么不得加持呢?你就是当他没有来一样的,你,人家在请,你根本在打瞌睡,或者是什么东西,或者在想“念好了,我好去做啥其他事情去了”,不耐烦地在念,这个加持哪里来?所以说,这个念经要徐而细,我们这个思的心所多用点,考虑考虑。

  

  是知令安则用思无慧,不安则用慧无思。

  所以说,寻伺里边使我们身心安的,那就是你用的是思心所,没有用慧心所,如果你不安的,令你不安的,那就可以说你用的是慧心所,没有用思心所。那么,这是一个解释。

  

  若通照大师释有兼正。若正用思,则急慧随思,能令心安。若正用慧,则徐思随慧,亦令不安。是其并用也。

  “若通照大师释有兼正”,通照大师的说法,就是当时一个大德,他就是说这个寻伺里边并不是绝对地用这个不用那个,有兼有正,就是一个主要的,一个是兼的、附的、附带的。

  “若正用思,则急慧随思能令心安。”假使你主要的正面的是用思心所,慧心所不是没有,前面是用思没有慧了,他说慧有,但是兼的,主要力量在思上,那么,这个急的慧,“急而粗”的慧,它要跟了思心所,因为思心为主,它就跟了它,也起了心安的作用;假使你用慧为主,正面的是用慧,那么,兼带的用思,那么,思心所,本来是“徐而细”的,也跟了这个慧也就“急而粗”了,也使心不安了。

  “是其并用也”,所以说并不是单是一个起作用,两个作用都起的,但是一个正、一个兼,正的作用是主要的,兼的作用次要的。那么,这是一个,第二个解释,这个我们可以,想起来好象是第二个是合理一些,怎么可能把一个排斥掉呢?完全把它排掉是不大可能的,就是说,它没有起正作用,起副作用,那就是兼带的,作用小一点,就随了那个主要的,同样起这个安不安的作用。

  那么,这个就把四个不定法又讲完了,下边色法就容易了。所以说,我们这《百法明门》,有《五蕴》的基础讲起来是很快的。今天是几号了,我看初八都不要了,就讲完了。讲完了之后,大概过了,又要辩论了。我感到辩了有味道了,我看昨天辩得也很好。昨天,有收获,反正有收获就是好了,那么,有些地方感到不足之处自己改进了。那么,我们《百法》,讲完之后,还是展开一次(辩论),在两边辩,再是如果有问题的,焦点的问题的,就是展开地答辩,个别地答辩。那么,还要加一个笔试,以前《五蕴论》没有考笔试了,这一次要笔试,但是笔试你不要问我几分,我实在没有时间看(师笑),这个时间,什么东西都堆在那里,我抓这个,那个就堆那里,抓那个,这个就堆在那里。考试的时候,我要去抓抓其他的了,你叫我看卷,一时看不下来,但是也会,过年的时候,没有事了,我还是要看。那么,东西是还摆在那里的,那么,下边,我们还有几分钟,把它色法开个端。

  

  色法

  

  第三色法,略有十一种。

  

  这个跟《五蕴论》一样。

  

  言色者,有质碍之色,有颜色之色。

  “言色者”,什么叫色?有质碍的色、有颜色的色,它就把色分了两种,一种是有质碍的,就是有体的,一种是有颜色的。我们说是光,红的光,尽管它颜色有,质碍没有;有的东西,它就有质碍,那么,这是不一样的,两个色。

  

  所依之根唯五,所缘之境则六。即二所现影。

  “所依之根唯五”,依的根,我们色法,能缘的根有五个,所缘的境六个。“即二所现影”,这个两个色法就是心王心所所现的影子,就是相分。

  

  此别标章,下别列名。

  那么,这是说一个总数,下边安名字。

  

  一、眼,二、耳,三、鼻,四、舌,五、身,六、色,七、声,八、香, 九、味,十、触,十一、法处所摄色。

  

  那么,这里是色法为什么所缘的境有六个呢?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法里边还有一个无表色,所以说所缘境是六个。所依的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只有这五个了。所以,这是十一个,一共是十一个。下边就一个一个讲。

  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就是前面五个根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个境,法就是法处所摄色,无表色还有极迥色、极略色等等。

  那么,法处所摄色,上一次我们写的那个,给大家的讲义,五个,就是这里来的,当我们以后讲到后头,就会看到了法处所摄色。

  

  十一色法表解

  色

  

  

  

  法

   根、境

   名

   释义

   梵文

   义译

  

  五根

   眼

  耳

  鼻

  舌

  身

   照瞩义

  能闻义

  能嗅义

  能尝义

  积聚依止二义

   斫刍

  莎噜多罗戍缕多

  伽罗尼羯罗拿

  舐若时吃缚

  迦耶

   行尽

  能闻

  能嗅

  能尝

  积聚

  

  五境

  (五尘)

   色

  声

  香

  味

  触

   可见义,眼根所取,眼识所缘。

  可闻义,耳根所取,耳识所缘。

  可嗅义,鼻根所取,鼻识所缘。

  可尝义,舌根所取,舌识所缘。

  可触义,身根所取,身识所缘。

  

  法尘

   法处所摄色

   十二处中法处之色,意识所缘。(极略色 、极迥色、受所引色、定果色、徧计所执色)

  

  

  五根

  眼根

  言一眼者,照瞩之义。梵云斫刍,此翻行尽。眼能行尽诸色境故,是名行尽。翻为眼者,体用相当,依唐言也。

  那么,今天我们讲一个“眼”。“言一眼者,照瞩之义。”眼睛能照瞩了,就能照能看了。它跟你梵文讲了很多,这个我们念是念过去,但是不要那么死板板,它说,“梵云斫刍”,这是印度话,“此翻行尽”,翻了我们中国话,不是眼睛,“行尽”就是做完了,什么做完了呢?“眼能行尽诸色境故”,眼睛能把一切色境都能看完,叫行尽。它的意思,跟我们的眼睛,意思是有,但是眼的一个概念是没有。所谓叫“行尽”,他的眼睛一切色境都能看完了——行尽。那么,我们这汉地的话,就翻了个眼睛。“体用相当,依唐言也。”它的体、用是跟它是相称的,但是没有用直接的翻,如果直翻一个行尽,那么,我们说五根第一根是什么?行尽。这梵语倒是很对,你说了人家更不懂了。我们说“眼耳鼻舌身意”都很多人退掉了,赶快回去了,烦,脑筋里装不下去了。你说个“行尽”,那个更不好说了。那么“唐言”眼,我们就用眼睛了,这个通俗一点,耳朵一样的,我们念两个了。

  

  耳根

  二耳者,能闻之义。梵云莎噜多罗戍缕多,此翻能闻声。数数闻此声至可能闻处。翻为耳者,体用相当,依唐言也。

  耳是“能闻之义”,这是它意思这个,梵语叫“莎噜多罗戍缕多”,这个很长一个字,那你说翻译,把人家将了军,“唉,这个佛学是难学了,这个东西,名字都不好记”。“此翻能闻声”,我们的意思,能够听到声音,耳朵能听声音了,它是意思印度话就叫“能闻声”,我们叫耳朵,那个是好象我们习惯一些。

  “数数闻此声至可能闻处。翻为耳者,体用相当。”他经常闻这个声音,到这个可闻处就是闻得。什么东西来闻呢?能闻的东西就叫耳朵。“体用相当”,我们汉地,这是唐朝翻了,实际上是我们汉人翻的,我们汉地的翻一个耳朵。那么,“体用相当”它的体用对它个梵文的这个“能闻声”都相称的,那么就翻个耳朵算了,我们大家一般都叫耳朵,你翻个“能闻声”,人家又搞了个搞不清楚了。

  好了,今天讲两个。

  

  第八讲

  

 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》。昨天,我们讲到色法,色法里边眼、耳、鼻讲了。今天讲“鼻”。

  

  鼻根

  三鼻者,能嗅之义。梵云伽罗尼羯罗拿,此云能嗅。嗅香臭故,数数由此能嗅香臭故。翻为鼻者,体用兼之,依唐言也。

  这个,都是翻译的话,我们念一下也可以,不念也无所谓,它是梵云是什么,那么,印度的原来意思是什么,那我们翻就翻这个,翻的跟它是不是一个绝对相同的名词,但是体用都相当的,有它的体、有它的用,那么就用我们汉地的通俗的名字来翻过来,那么,大家能够理解了,如果翻了个能嗅,他就是一下子是不能体会到是什么东西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