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3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一门转就是说,他不能多思惟,在里边转,这是内心很简单的东西,叫昧略。“昧简在定,略别窹时。”昧就是区别于在定中,定中也是“一门转”,专门住了一个境上,但是很清楚,不是马儿马虎的,“略别窹时”,醒的时候,心的活动量很强,这个缘那个缘的,但是,梦中他是不能多缘,很简单,略。所以说,略是简别于醒的时候,昧,简别在定中的时候,这叫睡眠。这个就显出睡眠。

  “非无体用,有无心位假立此名,如余盖缠心相应故。”这个就是说睡眠有没有体的话,那么,既然有这么个东西,“令心昧略”,那么,就显出睡眠是有体的,有作用的,否则这个心怎么会昧略的呢?就有这么东西。“有无心位假立此名”,在无心就是睡着的时候,心就不起作用了,就假立这个名。好象其他的盖(五盖)、缠(十个缠),跟心相应的都有它的名字。

  那么,这里是讲得是不明显了,我们可以参考普光法师的讲这个睡眠的那一段文。那么,就在我们这个书里头,后头,普光法师的讲不定法里边。不定法,在普光法师的《百法明门论疏》卷上的十五页,这里还没有,在后头,在后头里边,讲到体,有没有体的问题,你们去翻,反正我这里是标下来了。

  

  不定四数中,睡眠恶作亦言是愚痴分,亦有别体。谓睡眠用想、欲为性。离想外无别体故。故《显扬论》言,梦者欲、想所作,此亦多虚,故知睡眠是欲想性。谓是痴分,虽离痴外有别体,然是欲想性故,当知亦是假立。8

  他说:睡眠,用想欲为性。睡眠这个心所,并不是没有体的,一般说,你心没有了,什么都没有了,它就是虚空,空虚的情况叫睡眠——不是,他睡眠是有东西的,就是我们想心所、欲心所这两个东西。他说,离开想、欲这两个之外,它就没有东西了,这本身就是两个东西。

  所以《显扬圣教论》里边说:“梦者欲、想所作,此亦多虚,故知睡眠是欲想性。”在做梦的时候,它由他的欲心所、想心所造成的。梦里边不是还有想了?你心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,那是欲心所。所以说,梦,《显扬圣教论》里边说是欲、想所造成的。那么,它叫睡眠。这个欲、想当然也不是真的欲、想,是虚妄不实的欲、想,所以叫睡眠,是欲、想性,它的体,就是欲心所、想心所。

  “谓是痴分,虽离痴外有别体,然是欲想性故,当知亦是假立。”那么,从它作用上说,是痴的一分,但是,虽然是痴的一分,并不是就是说是痴,实际上它是体是欲、想这两个心所假安立的,根据欲,根据想,两个,假安立一个名字叫睡眠,睡眠因为它昧略,跟痴相应,所以叫痴的一分,并不是就是痴。

  这里是讲得比较略一点了。“非无体用”,并没有说它没有体没有用的。“有无心位假立此名”,在无心的时候,有这个体,就是欲、想,在无心的时候,它产生梦的作用,所以叫它是睡眠,产生睡眠的作用,就叫睡眠。那么,如其它的盖、缠跟相应的也叫它这个名字,这个还没有学到,以后再说。

  

  恶作心所

  言恶作者,恶所作业,追悔为性。障止为业。

  “言恶作者”,恶作——追悔,“恶所做业,追悔为性”,对自己做的事情厌恶,认为不对了,认为是做得不对,那么,追悔为性,既然做错了,就要追悔。恶作有什么坏处?“障止为业。”所以说,我们有很多的人,心是好心,做事情之后,做错了,尽在追悔,这个,你如果修定的话,你是做错了赶快忏悔,忏悔之后就放下了,只要忏净就放下,不要尽挂着这个事情,尽挂着的话你修奢摩他是修不成的,经常恶作恶作的话,你这个止就生不起来的。

  

 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。先恶所作业,后方追悔,故悔先不作,亦恶作摄。如追悔言,我先不作如是事业,是我恶作。

  所以“此即于果假立因名”,这个前面就说过了,讲《五蕴论》的时候。那个追悔,本来是追悔了,你说怎么叫恶作,它就是说“先恶所做业”,先对做这个事情做错了,感到不舒服了;“后方追悔,故悔先不作”,后来就追悔了,追悔自己该不要做的,“亦恶作摄”,这是属于恶作的。

  “如追悔言,我先不做如是事业,是我恶作。”好,他举个例子,我以前没有做这些事情,就是说看到人家在做捐钱造殿,“我没有做,这糟糕,他们培了福了,我没有培到”,这是恶作,这是“我”做错了。

  那么,这是果上假立因名,果是追悔,追悔,这个因是恶作,那么怎么叫恶作呢?实际是追悔,那么,这个追悔就再安一个因的名字,实际是追悔,但是叫它恶作,因为它先是有恶作为因,后来产生追悔的果,那么,叫它恶作,就是果立因名。

  

  有义此二各别有体,与余心所行相别故,随痴相说,名世俗有。

  那么,有没有体的?“有义此二名别有体”,有人说恶作跟追悔都有体的。“余心所行相别故”,它们的跟其他的心所法它行相不一样,“随痴相说,名世俗有”,随了痴的,跟痴差不多,叫世俗有,这个又是讲得不清楚。

  

  恶作无文。但西国诸师相传云。或是慧。虽言痴分离痴外有别体。然是思是慧性。离思慧外无别体故。故知亦是假立。9

  那么,我们根其他的资料里边,它说恶作有两种,一种是慧,虽有痴分,虽然我们说恶作是痴的一分,但是,离开痴之外是有它的体性的,就是思、是慧,离了思慧之外,没有体,也是假立的,也是普光疏里边有。

  

  寻伺心所

  下边“寻伺”。寻伺我们好象以前讲得蛮仔细的,也有一个资料,也就是这里边来的,我们当时叫你们看这个东西,看《百法明门论》的解,晓得你们有人看了没有,本来要抄下来的,后来,抄的也就是说叫你们看,没有把全文抄下来,那么,你们有书的当然好看了。那么,这里正规的,书都有了。

  

  言寻伺者。寻谓寻求,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,粗转为性。伺谓伺察,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,细转为性。二法业用俱以安、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。谓意言境者,意所取境多依名言,名意言境。

  “言寻伺者”,什么是寻伺呢?

  寻是寻求,“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粗转为性”,什么叫意言境后头要说的。“令心匆遽”,就是匆匆忙忙地要去追求了,“意言境”就是第六意识的那个内境,粗动地转动,粗地转动为性,寻伺是粗了。

  什么叫伺?伺是伺察,也是“令心匆遽”,忽忽忙忙地追求了,“于意言境细转为性”,一个是粗一点,一个是细一点,但是都是“匆遽”。

  那么,到了第二禅,“寻伺”就没有了,第二禅静下去了,寻伺没有,寻伺只有初禅才有,到了第二禅就没有了。

  “二法业用俱以安、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。”寻也好,伺也好,它的业用都是安住或者不安住身心,身心的部位能够使它安,或者不安,这是它的业用。

  什么叫“意言境”?“意所取境多依名言”,我们的这个意,第六意识,它取境的话,假使我们说,眼识取境都是色法——外境,耳识取境都是声音——外境。第六意识取什么境呢?是概念,名言。没有概念,这个第六意识,你怎么想?不能展开你的思想活动。你说我昨天吃了一碗饭很好吃,那个昨天这个概念没有,饭的概念没有,吃的概念也没有,好、不好的概念没有,这个事情你怎么回忆呢?没有办法回忆了。所以说,第六意识的活动,都要靠名言的,就是靠这些概念了。“……名言,名意言境”,所以叫“意言境”,就是说它取的境,都依靠名言才能取境,这个境叫意言境,第六意识依名言而取的境,叫“意言境”。

  那么,就是说了寻伺,就是第六意识在它的所转的境上,一个是粗,一个是细,这个两个,作用使身心它的分位——就是那个时间地位的改变,或者使它安或者使它不安住,这个作用。那么,怎么安,怎么不安,下边还要解释。

  

  或曰,寻伺二法为假为实。

  那么,寻伺这两个法,它的体到底是真有的,还是假的安立的?

  

  曰,并用思之与慧各一分为体。

  它的法,本体是没有的,就是以思心所跟慧心所的一部分做它的体,就是思心所、慧心所在起这个作用的时候,就叫做寻或者叫伺。

  

  若令心安即是思分,令心不安即是慧分。

  这我们上次讲过了,他前面说寻伺的业用都使身心安不安,这个差别来它的业用。那么,怎么样子使它安,怎么使不安呢?慧跟思两个心所,思心所,是细一点能够使心安,慧心所追求,是粗动,令心不安就是慧。所以说,当思心所起作用的时候,它是心安的,当慧心所起作用,会令心不安的。那么,它们两个的所以使心不安或者安,就是看是用的思心所或者是慧心所。

  

  盖思者,徐而细故,慧则急而粗故。

  所以说,因为什么原因呢?盖就是说,推其因,推它的原因来说,思心所,这个东西徐、慢慢的而细,而慧是“急而粗”。

  那么,我们就回想到我们的念诵了,我们到底还是急而粗,还是徐而细?急而粗,你念了绝对没有好的加持,如果徐而细,那就会有好加持。你说:“我念诵之后,没有得加持,念了好多年了。”你怎么念的?急而粗,“哇——”,好了,念好了,有什么用了?你嘴巴里念的,嘴巴里念,念不清楚,就糊里糊涂混过去了。“徐而细”,用心了。

  我今天又碰到个事情,我们天天念《五字真言》,讲经之前又念求加持颂,那里边第一句,大家回忆一下,“能成众德之体具恩师,如理依止道之初步正”,这个很重要。有的人他“我烦恼多得很”,你到底是不是如理依止了?他说:“我要求这个法那个法。”师叫你修什么法,你到底修了没有?你完全不来依止师来搞,依止“我”来搞,“我要修这个法,我要那个法,我要这么做”,规定就叫你念诵,“我不念,我要修这个”,你没有如理依止,你怎么会得没有烦恼呢?当然你调服调不好了。那么,你还要其他的这个,好象是要自己点菜一样的,到馆子里边,“我要点这个菜,那个菜,那个菜给我搬出来”,你这样子修法还行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