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就略了那个,说那个略了这个,实际上,两个都有,就跟那个失念一样了。这我们不多说了。
散乱心所
散乱者,令心流荡为性。能障正定,恶慧所依为业。言恶慧所依者,谓散乱者发恶慧故。
(08B)下面“散乱”。散乱就要跟掉举来比较了。
“令心流荡为性。”什么叫散乱?我们说水,本来是槽槽里走的,如果有缺口之后,水到处乱流了,这个散乱就这个样子。本来你是在修定或者是在看书,心是一股劲在那里,专心地看的话,结果,散乱一来,这个心就流出去了,到处流荡了。“能障正定,恶慧所依为业。”那修定的时候,最忌的是散乱心,那你有了散乱心根本就生不起定,所以,正定就不能生起来。那么,反而助长什么?恶慧。有散乱心的人,恶慧就依它生起来了。
“言恶慧所依者”,什么叫恶慧所依呢?“谓散乱者发恶慧故”,凡是心散乱的人,经常要产生不好的慧,那就是说这个分别心,不好的分别心。
恶念出来怎么办?
我们说,有的人,经常跟我反映:“我心里有恶念,起一个很恶的念……”这个,如果说普徧性的话,每一个人能会有一点,就是程度的强弱不一定,有的人恶念来了,马上把它甩掉,它就不来了,有的人甩不掉,你越是想不要生这个念,它越要生。
我接到一封信,他说,他一个居士,他对三宝很相信,很虔诚,他总是想培福,总是想佛面前要恭敬,但是他每一次念经,或者念佛,要念的时候,心里就有一个恶念,一定要大骂一顿,把三宝骂一顿之后,才能念下去,他说无论如何止不住,该怎么办,问我该怎么办。你们看怎么办(师笑)?碰到这些情况你们该怎么办?这个恶念,我们说就是以前的种子,过去你经常谤佛骂佛等等,你现在碰到佛的境界一来,你马上就跳出来了,就要骂起来了,虽然你现在是信三宝了,但是过去的力量很大,一冲就冲出来了,那么,你要怎么办呢?你就加强你的善法,对三宝的恭敬心增长,把恶的法,把它呵斥,不给它增出来,同时要想恶念的过患,你恶念生出来,起了烦恼心做坏事,将来受堕恶道、受苦,都是从这个地方来的,对你是极大的害处,是你的大敌人,你一定要把它消灭掉,这样子对付它,每一次出来就对治,每一次出来就对治,同时善念不断地积聚起来,把它压倒,慢慢对治,不能说,你把手指一点,马上好了,你恶念就没有了,这是搞这个神话,没有那么轻易的事情。这个恶念你无始劫来积累了那么多的种子,你想一个念头一个方法,把它扫干净了,你想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吗?那就是慢慢对治。散乱的人,要发恶慧。
或曰,散乱掉举何别。
这就要问了,散乱跟掉举有什么差别呢?都是令心离开了要观的境。掉举的定义,掉举是“令心于境,不寂静为性”。散乱,“令心于境,流荡为性”。不寂静安了境上,流淌是跑出去了。那么,这两个到底是差别在哪里?这个我们差别很多,我们上次根据《菩提道次第》里讲过了,大家忘了没有?掉举是从贪引出来的,散乱是从其他的烦恼引出来的,这是《菩提道次第》的一个,它是根据《阿毗达摩集论》大概,根据它解的,各人各人解释有不一样的。那么,这个唯识里边,《百法明门论》里边怎么讲呢?
曰,散乱令心易缘,掉举令心易解,是所别相。
散乱呢,本来你观、修定的时候,你观阿弥陀佛的,散乱心一来,不观阿弥陀佛,观到哪里去了?观电影去了,昨天看的电视,这个都脑筋里现出来了,它是所缘的境跳掉了。那么,“掉举令心易解”,掉举把心它的行解,就是行相改掉了,缘没有动,你说你缘的阿弥陀佛,你本来是缘他的三十二相,或者他的功德,你现在缘到哪里去了呢?缘到阿弥陀佛身上颜色很好看,戴一点什么东西,没有想到功德上去,心里想了另外一个东西去了,那这个境还是阿弥陀佛,没有跳开。那么,就是它的不同了,散乱粗一点了,连一个缘都跳掉了,掉举呢,缘没有跳,但是心里的行相改变掉了。“是所别相”,这是它们两个的差别相。那么,这个,我们就是采取哪一个都可以,一般我们学唯识的,都采取这个。
以前,我们在法相学社讲、听唯识,都是掉举是一个缘多解、一缘多解,一个是一心多缘,这是散乱的时候缘很多的,所缘境的很多,一个心缘很多的境,然而掉举,缘是确实一个没有动,但是它的行相,解,它的改变了,一心多解,那么,这是它的差别,这两个不同的解释,都可以采用。
前云随其烦恼分位差别、等流性故者,义现此尔。
那么,前面我们开始说的,随烦恼是什么东西呢?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差别,一种是等流性,要讲这个,随烦恼就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差别,在它的一个地位,它的分……这个分位两个字,我们一个台湾他一个注解是这样说的,这个比较明确一点,我们也可以采用,他说:分是时间,位是地位,一个时间空间,法是假法,在其他的法,有体的法,根据它的时间的不同,地位的不同,产生一些变化,这个变化的作用是特殊的,那么,安它一个名字,二十四个不相应也这样子。它的体没有离开心王、心所、色法,但是他们的时间地位的不同,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,那就把那个特殊的变化的这个形象就安一个名字,体还是这样,这个是分位差别。那么,根据前面的根本烦恼的,它时间、地位不同,产生一些不同的作用安的,那就是没有体的。还有一种,是等流性,它本身是从根本烦恼里边生出来的,派生的,但是并不是就那个东西,所以这个随烦恼是两种:一种是分位差别,一种是等流性故。
“义现此耳”,前面说的那个话没有给你仔细讲了,这个意思在这里就给你讲清楚了,就现出来了。
盖忿恨等十并失念、不正知、放逸此十三法乃根本家差别分位也。若无惭、无愧、掉举、惛沉、散乱、不信、懈怠此之七法乃根本家等流性故。
那么,他怎么分析呢?“盖忿恨等十”,忿、恨等等这十个东西,它是分位,它本身没有体的,就是瞋的一分,或贪的一分,痴的一分,这是前面的烦恼的分位差别了,“并失念、不正知、放逸”,这十三个法,“乃根本家差别分位也。”就是根本烦恼的时间地位不同的产生的一些差别相,本身没有体,就这个差别相,有特殊作用就安一个名字,叫是不正知,叫失念,就是这个叫分位差别了。那么,其他的,“若无惭、无愧、掉举、惛沉、散乱、不信、懈怠”这个七个法,“乃根本家等流性故”,它是从根本烦恼里边同类地生出来的,体不是它,但是这个体跟根本烦恼是相近的,同一个品类的,那么,这个叫等流性,并不是没有体,体是有,但跟前面是相近的。同类因生等流果,它的因是相同,果也是相同,就是这个意思,是跟它们等流性,跟它们相同的。
或云,此七既别有体,何名等流?
那么,这个又有提问了。这个七个既然它自己有体的,为什么叫它等流呢?
曰,根本为因,此方生故,名等流也。
前面是因,前面是根本烦恼是因,它这个随烦恼,这七个随烦恼,是从它生的果。因,同类的因生等流果。因跟果,相像的,但是体不是一个。我们前面分位差别,他本身没有体就是用前面根本烦恼的一分,做它的体的,或者是贪的一分,或者是瞋的一分,或者是痴的一分,或者是贪痴的一分,俱的一分,这个都是本身没有体,用它们的分位(时间、地位)的不同的差别,而产生一个作用的,叫一个、安一个名字叫什么法。而这个,本身有体,但是,它得从根本烦恼为因而产生的,叫等流性。
那么,这个,就是随烦恼里边是有两种,一种是根本烦恼的分位差别,一种是根本烦恼的等流,等流的果,以它为因而产生的。
那么,随烦恼就讲完了。下边是“不定法”。
不定心所
六不定四者。
不定法只有四个。哪四个?下边是标名。
此别标,下列名。
一、睡眠,二、恶作,三、寻,四、伺。
睡眠……令身不自在,昧略为性——障观为业。
恶作……恶所作业,追悔为性——障止为业。
寻……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,粗转为性
伺……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,细转为性
睡眠心所
睡眠者,令身不自在,昧略为性。障观为业。
第一个“睡眠”,“令身不自在”,心“昧略为性”,“障观为业”。这个睡眠,使我们的身不自在,“昧略为性”,昧略是指心。身体不自在,睡着了之后,你动也动不来了。有的人他晚上梦到什么东西压在他身上,他要动也动不起来,就是难过得很,那么,你只要念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念一个观音菩萨,念一个咒了,马上就没有了,那你就要赶快念了,你不要说睡觉了就睡大觉了,把佛都丢掉了。你如果念的话,这些都没有,但是你睡的时候身是不自在的,你想怎么想怎么你睡了里边,睡着了没有人压你,你还不自在了,动弹不来了,没有气力了,心“昧略为性”,马马虎虎的,想也想不多了,想也想不清楚了,即使梦里边,也是瞢里瞢懂的。
那么,它这个什么坏的作用呢?“障观为业”,修止观的时候,有了睡眠的话,那个观就生不起来了。
谓睡眠位身不自在,心极暗劣,一门转故,昧简在定,略别窹时。令显睡眠。非无体用,有无心位假立此名。如余盖缠心相应故。
“谓睡眠位身不自在,心极暗劣。”那么,睡眠的时候,身体不自在了,你躺在那里,不要说你睡的时候不自在,醒过来懒趴趴的,我们说打了钟了,好象身体动不来一样的,还在僵在上边,躺在那里不肯动,那就不自在了,你心里知道打钟是念经了,但是你身体好象拖不动了,好几百斤重的东西一样了,抬不起来。“心极暗劣”,睡眠的人,即使做梦,心还是没有光明的,你做了光明的梦很不容易,都是黑黑的,就是脑筋也动不来的,专门这个情况。“一门转故”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