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▪P3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就略了那個,說那個略了這個,實際上,兩個都有,就跟那個失念一樣了。這我們不多說了。

  

  散亂心所

  散亂者,令心流蕩爲性。能障正定,惡慧所依爲業。言惡慧所依者,謂散亂者發惡慧故。

  (08B)下面“散亂”。散亂就要跟掉舉來比較了。

  “令心流蕩爲性。”什麼叫散亂?我們說水,本來是槽槽裏走的,如果有缺口之後,水到處亂流了,這個散亂就這個樣子。本來你是在修定或者是在看書,心是一股勁在那裏,專心地看的話,結果,散亂一來,這個心就流出去了,到處流蕩了。“能障正定,惡慧所依爲業。”那修定的時候,最忌的是散亂心,那你有了散亂心根本就生不起定,所以,正定就不能生起來。那麼,反而助長什麼?惡慧。有散亂心的人,惡慧就依它生起來了。

  “言惡慧所依者”,什麼叫惡慧所依呢?“謂散亂者發惡慧故”,凡是心散亂的人,經常要産生不好的慧,那就是說這個分別心,不好的分別心。

  

  惡念出來怎麼辦?

  我們說,有的人,經常跟我反映:“我心裏有惡念,起一個很惡的念……”這個,如果說普徧性的話,每一個人能會有一點,就是程度的強弱不一定,有的人惡念來了,馬上把它甩掉,它就不來了,有的人甩不掉,你越是想不要生這個念,它越要生。

  我接到一封信,他說,他一個居士,他對叁寶很相信,很虔誠,他總是想培福,總是想佛面前要恭敬,但是他每一次念經,或者念佛,要念的時候,心裏就有一個惡念,一定要大罵一頓,把叁寶罵一頓之後,才能念下去,他說無論如何止不住,該怎麼辦,問我該怎麼辦。你們看怎麼辦(師笑)?碰到這些情況你們該怎麼辦?這個惡念,我們說就是以前的種子,過去你經常謗佛罵佛等等,你現在碰到佛的境界一來,你馬上就跳出來了,就要罵起來了,雖然你現在是信叁寶了,但是過去的力量很大,一沖就沖出來了,那麼,你要怎麼辦呢?你就加強你的善法,對叁寶的恭敬心增長,把惡的法,把它呵斥,不給它增出來,同時要想惡念的過患,你惡念生出來,起了煩惱心做壞事,將來受墮惡道、受苦,都是從這個地方來的,對你是極大的害處,是你的大敵人,你一定要把它消滅掉,這樣子對付它,每一次出來就對治,每一次出來就對治,同時善念不斷地積聚起來,把它壓倒,慢慢對治,不能說,你把手指一點,馬上好了,你惡念就沒有了,這是搞這個神話,沒有那麼輕易的事情。這個惡念你無始劫來積累了那麼多的種子,你想一個念頭一個方法,把它掃幹淨了,你想有那麼容易的事情嗎?那就是慢慢對治。散亂的人,要發惡慧。

  

  或曰,散亂掉舉何別。

  這就要問了,散亂跟掉舉有什麼差別呢?都是令心離開了要觀的境。掉舉的定義,掉舉是“令心于境,不寂靜爲性”。散亂,“令心于境,流蕩爲性”。不寂靜安了境上,流淌是跑出去了。那麼,這兩個到底是差別在哪裏?這個我們差別很多,我們上次根據《菩提道次第》裏講過了,大家忘了沒有?掉舉是從貪引出來的,散亂是從其他的煩惱引出來的,這是《菩提道次第》的一個,它是根據《阿毗達摩集論》大概,根據它解的,各人各人解釋有不一樣的。那麼,這個唯識裏邊,《百法明門論》裏邊怎麼講呢?

  

  曰,散亂令心易緣,掉舉令心易解,是所別相。

  散亂呢,本來你觀、修定的時候,你觀阿彌陀佛的,散亂心一來,不觀阿彌陀佛,觀到哪裏去了?觀電影去了,昨天看的電視,這個都腦筋裏現出來了,它是所緣的境跳掉了。那麼,“掉舉令心易解”,掉舉把心它的行解,就是行相改掉了,緣沒有動,你說你緣的阿彌陀佛,你本來是緣他的叁十二相,或者他的功德,你現在緣到哪裏去了呢?緣到阿彌陀佛身上顔色很好看,戴一點什麼東西,沒有想到功德上去,心裏想了另外一個東西去了,那這個境還是阿彌陀佛,沒有跳開。那麼,就是它的不同了,散亂粗一點了,連一個緣都跳掉了,掉舉呢,緣沒有跳,但是心裏的行相改變掉了。“是所別相”,這是它們兩個的差別相。那麼,這個,我們就是采取哪一個都可以,一般我們學唯識的,都采取這個。

  以前,我們在法相學社講、聽唯識,都是掉舉是一個緣多解、一緣多解,一個是一心多緣,這是散亂的時候緣很多的,所緣境的很多,一個心緣很多的境,然而掉舉,緣是確實一個沒有動,但是它的行相,解,它的改變了,一心多解,那麼,這是它的差別,這兩個不同的解釋,都可以采用。

  

  前雲隨其煩惱分位差別、等流性故者,義現此爾。

  那麼,前面我們開始說的,隨煩惱是什麼東西呢?是根本煩惱的分位差別,一種是等流性,要講這個,隨煩惱就是根本煩惱的分位差別,在它的一個地位,它的分……這個分位兩個字,我們一個臺灣他一個注解是這樣說的,這個比較明確一點,我們也可以采用,他說:分是時間,位是地位,一個時間空間,法是假法,在其他的法,有體的法,根據它的時間的不同,地位的不同,産生一些變化,這個變化的作用是特殊的,那麼,安它一個名字,二十四個不相應也這樣子。它的體沒有離開心王、心所、色法,但是他們的時間地位的不同,産生了各式各樣的變化,那就把那個特殊的變化的這個形象就安一個名字,體還是這樣,這個是分位差別。那麼,根據前面的根本煩惱的,它時間、地位不同,産生一些不同的作用安的,那就是沒有體的。還有一種,是等流性,它本身是從根本煩惱裏邊生出來的,派生的,但是並不是就那個東西,所以這個隨煩惱是兩種:一種是分位差別,一種是等流性故。

  “義現此耳”,前面說的那個話沒有給你仔細講了,這個意思在這裏就給你講清楚了,就現出來了。

  

  蓋忿恨等十並失念、不正知、放逸此十叁法乃根本家差別分位也。若無慚、無愧、掉舉、惛沈、散亂、不信、懈怠此之七法乃根本家等流性故。

  那麼,他怎麼分析呢?“蓋忿恨等十”,忿、恨等等這十個東西,它是分位,它本身沒有體的,就是瞋的一分,或貪的一分,癡的一分,這是前面的煩惱的分位差別了,“並失念、不正知、放逸”,這十叁個法,“乃根本家差別分位也。”就是根本煩惱的時間地位不同的産生的一些差別相,本身沒有體,就這個差別相,有特殊作用就安一個名字,叫是不正知,叫失念,就是這個叫分位差別了。那麼,其他的,“若無慚、無愧、掉舉、惛沈、散亂、不信、懈怠”這個七個法,“乃根本家等流性故”,它是從根本煩惱裏邊同類地生出來的,體不是它,但是這個體跟根本煩惱是相近的,同一個品類的,那麼,這個叫等流性,並不是沒有體,體是有,但跟前面是相近的。同類因生等流果,它的因是相同,果也是相同,就是這個意思,是跟它們等流性,跟它們相同的。

  

  或雲,此七既別有體,何名等流?

  那麼,這個又有提問了。這個七個既然它自己有體的,爲什麼叫它等流呢?

  

  曰,根本爲因,此方生故,名等流也。

  前面是因,前面是根本煩惱是因,它這個隨煩惱,這七個隨煩惱,是從它生的果。因,同類的因生等流果。因跟果,相像的,但是體不是一個。我們前面分位差別,他本身沒有體就是用前面根本煩惱的一分,做它的體的,或者是貪的一分,或者是瞋的一分,或者是癡的一分,或者是貪癡的一分,俱的一分,這個都是本身沒有體,用它們的分位(時間、地位)的不同的差別,而産生一個作用的,叫一個、安一個名字叫什麼法。而這個,本身有體,但是,它得從根本煩惱爲因而産生的,叫等流性。

  那麼,這個,就是隨煩惱裏邊是有兩種,一種是根本煩惱的分位差別,一種是根本煩惱的等流,等流的果,以它爲因而産生的。

  那麼,隨煩惱就講完了。下邊是“不定法”。

  

  不定心所

  

  六不定四者。

  

  不定法只有四個。哪四個?下邊是標名。

  

  此別標,下列名。

  

  一、睡眠,二、惡作,叁、尋,四、伺。

  

  睡眠……令身不自在,昧略爲性——障觀爲業。

  惡作……惡所作業,追悔爲性——障止爲業。

  尋……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,粗轉爲性

  伺……令心匆遽,于意言境,細轉爲性

  

  睡眠心所

  睡眠者,令身不自在,昧略爲性。障觀爲業。

  第一個“睡眠”,“令身不自在”,心“昧略爲性”,“障觀爲業”。這個睡眠,使我們的身不自在,“昧略爲性”,昧略是指心。身體不自在,睡著了之後,你動也動不來了。有的人他晚上夢到什麼東西壓在他身上,他要動也動不起來,就是難過得很,那麼,你只要念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念一個觀音菩薩,念一個咒了,馬上就沒有了,那你就要趕快念了,你不要說睡覺了就睡大覺了,把佛都丟掉了。你如果念的話,這些都沒有,但是你睡的時候身是不自在的,你想怎麼想怎麼你睡了裏邊,睡著了沒有人壓你,你還不自在了,動彈不來了,沒有氣力了,心“昧略爲性”,馬馬虎虎的,想也想不多了,想也想不清楚了,即使夢裏邊,也是瞢裏瞢懂的。

  那麼,它這個什麼壞的作用呢?“障觀爲業”,修止觀的時候,有了睡眠的話,那個觀就生不起來了。

  

  謂睡眠位身不自在,心極暗劣,一門轉故,昧簡在定,略別窹時。令顯睡眠。非無體用,有無心位假立此名。如余蓋纏心相應故。

  “謂睡眠位身不自在,心極暗劣。”那麼,睡眠的時候,身體不自在了,你躺在那裏,不要說你睡的時候不自在,醒過來懶趴趴的,我們說打了鍾了,好象身體動不來一樣的,還在僵在上邊,躺在那裏不肯動,那就不自在了,你心裏知道打鍾是念經了,但是你身體好象拖不動了,好幾百斤重的東西一樣了,擡不起來。“心極暗劣”,睡眠的人,即使做夢,心還是沒有光明的,你做了光明的夢很不容易,都是黑黑的,就是腦筋也動不來的,專門這個情況。“一門轉故”…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