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那个臭得很。
还有我们以前一个寺院里边,他是一个素菜部的经理,素菜部经理,素菜部很赚钱的,一年赚不晓得几百万。一个东西有香味道,“苍蝇”就来了,那些年轻的就来勾了,一勾两勾,勾了就是越谈越拢了,最后(他一个老修行),大家:“怎么?”有一天民政局里来调查了,在调查这个人,他怎么,他们奇怪了,“你来调查干啥?”他说他结婚登记了,我们来看这个人,要核实一下。大家才知道,他已经登记好了。那么,好了,就把他驱摈了,你这个出家人你跟外边女人结婚了,你当然驱摈了。驱摈之后,它(素菜部)也不是他开的,赚的钱也不在他腰包里,他只拿一个工资,现在迁了单了,工资也没有了,跑到那个女的家里去,没有钱了就天天打架。打架打到实在不行了,只好跑出来,庙里不能收了,在庙门口摆香摊摊,这个多难为情。那些居士以前对他顶礼磕头的,现在——买香了,给人家买香了。
这一类事情很多,是烦恼了,烦恼打败了,给烦恼所败的话,那就是这一辈子很不体面,下一辈子更糟糕了。所以,我们对烦恼,不能投降,一定要跟他拼。
惛沉心所
我们讲“惛沉”。惛沉还是个烦恼。不要说:惛沉是打个瞌睡,犯什么罪了?惛沉也不是个好东西。
言惛沉者,令心于境,无堪任为性。能障轻安、毗钵舍那为业。
它就是对我们所观的境,没有堪能性。他没有力量,总好象是一个病人,或者一个很瘦弱的、饿了几天的人,叫拿东西拿不动的,他没有力量的,稍微重一点的交给他,就连人都倒下去了,没有堪能性。“能障轻安”,那么,你这样的惛沉重的人,当然得不到轻安。“毗钵舍那”,你要观,修观的话,那是谈不上了。修观修观,修得糊里糊涂了,不晓得修啥东西去了。这个就是说在修定的时候,是特别的一个障碍,惛沉是特别障碍。
那么,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里边,我们海公上师的口诀的教授里边,对这个沈,惛沉,有一种是惛,还有一个沉,就是细惛沉,最可怕的。细惛沉,你在定中的时候,你看到自己好象还蛮清楚的,就是力量不够了。那么,这样子的话,自以为还是在定中,实际上早在惛沉里边了,就是“死水沱”了,“死水沱”进去了不能前进还会得堕——沉下去。所以这个是修定的最大的障碍,一般的惛沉是粗的,这个细的惛沉,看上去跟定差不多,实际上,没有力量的,那就是最可怕的东西。
“能障轻安、毗钵舍那”,你有了惛沈,轻安生不起了。轻安是堪能性,你要修定,决定要有堪能性,才能够修得起。你有惛沉的话,当然堪能性就没有了。我们讲,惛沉的人,坐也坐不直了,他歪来倒去的。我不是讲过吗?有一个,我们以前有一个,庙里边有一个东北人,他自以为自己不倒单很好。后来,我看他坐在那里修定,勾子一样的,头一直往下子垂了,他这个颈骨是那么软,我倒还很奇怪,这个人,坐了是这样坐,这个头是往下的掉着,这样子的。这样修定怎么修得起来呢?这个是惛沉,很厉害的惛沉,大概睡都睡着了,他以为还在修定。
或曰,惛沈与痴何别?
那么,下边就是问:惛沉与痴有什么差别?惛沉是大家都知道,也是一个糊里糊涂的,痴也是糊里糊涂。那么,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?这个问得很好。一般我们是心粗的人,痴是痴,惛就是惛沉,两个是各是各的。这么一问的话,到底不同在哪里?恐怕你将了个军了,你也说不出来了。那么,他这里就给你辩一下。那么,什么差别呢?
曰,痴于境迷暗为相,正障无痴而非瞢重。惛沉于境瞢重为相,正障轻安而非迷暗。故二不同。
“曰,痴于境迷暗为相,正障无痴而非瞢重。”这个痴,对这个境界不明白了,“迷暗”,叫糊涂,为相,他“迷暗”,暗就是搞不清楚,“迷”是迷失方向,它的相是迷暗。对境是迷暗为相。它的正对对立面是无痴,而不是瞢重,(瞢重)就是什么呢?瞢里瞢董了。而惛沉于境却是瞢重为相,“正障轻安而非迷暗,故二不同。”惛沉对境来说,并不是说它有迷有暗,而是倒睡不睡的。“瞢”就是搞不清楚了,“重”,就是没有堪能性。那么,这个跟痴是不一样的。它是正对的对立面——轻安。轻安是有堪能性的,是清清楚楚的。那么,这两个就是说,从它们的对立面看,就是不一样的。就它正面看,好象有相似之处,实际上不一样。它不是迷暗,它是瞢重,瞢重就是打瞌睡那个样子。
“故二不同”,所以说,两个是不一样的。这个分别要把它简开来,否则的话,为什么立了惛沉还要立个痴呢?两个是一样的就立一个就够了。
掉举心所
言掉举者,令心于境,不寂静为性。能障行舍、奢摩他为业。
下边是“惛沉”之后,“掉举”,这是定中的障碍。“言掉举者,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。”心对这个境,所观的境,都是定中的事情,或者是念境,于境不寂静,不能够安静下来。“能障行舍、奢摩他为业。”它的所障碍的对立面,是行舍。行舍就是把心能够平下去。它掉举把心搞乱了,不寂静。“奢摩他”,心一境性,心定下来,这个,掉举也障碍奢摩他,心不能心一境性。
那么,这个就是说掉举跟惛沉,这两个都是定中的最大的敌人。那么,下边散乱跟掉举的差别,它后头要讲,我们暂时到后头再说。
失念心所
失念者,于诸所缘,不能明记为性。能障正念,散乱所依为业。
你所缘的境,不能明记,记不清楚了。假使我们说,你修三皈依观。你受了三皈依观,你开始修的时候,世尊既证觉,转四谛*轮,还观,观到中间,忘掉了,怎么修?没有办法修了。你下边你该修什么呢?你心里糊里糊涂,不知道了,那去看书了,看书不叫修定了。于诸所缘的境,你把这个颂子没有背好,忘记掉了,那就修不下去了。不能明记,记不起来了。
那么,它的障碍,障碍正念。既然记不起来,心就乱打妄想了,“散乱所依为业”,他的心要散乱起来了。我们这个失念,念佛的人也会了,“阿弥陀佛”,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念到后来什么油、盐、酱、醋都来了,散乱了,他把阿弥陀佛忘记掉了,去念这个东西去了,“今天要烧菜了,油还少一点了,等一下去买油了,买味精了”,都搞这些东西去了。
言散乱所依者,失念则心散乱故。
凡是失念的人,心当然散到其他地方去了,正念失掉当然想其他东西去了。
此失念者,有云念一分摄,是烦恼相应念故。
那么,失念的体是什么东西?下边有两个说法。有的人说,是念一分摄,这个念,不是正念,是烦恼相应的念,就是说念佛是正念,你现在念到油盐酱醋去了,或者念到打扑克去了,那就是烦恼相应的念,把正念失掉了。这是一种说法。
有云痴一分摄,瑜伽说此是痴分故,痴令念失,故名失念。
有的人说,这是痴的一分。为什么呢?《瑜伽师地论》说的,这是痴分,他是有依据的——圣言量。我们说,说话都要有依据,不能没有依据乱说。那么,他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说的,这是痴的一分。所以说是属于痴。那么,痴, 怎么会使失了正念呢?“痴令念失”,你痴就叫糊涂了,糊涂糊涂了把正念都搞糊涂了,失掉了。所以说叫失念。
有云俱一分摄,由前二文影略说故。
那么,还有一个,第三个,就合拢来了,“有云俱一分摄”。有的人说,它是既是痴一分,也是念的一分,“由前二文影略说故”。前面的说的,是侧重了一边,你说这个,那边就略掉了。那么,实际上,这两个都有。那就是说,你如果烦恼的念起来了,当然会失念;你痴起来之后,迷糊了,你的念还会失掉。我们有的时候大家可能有这个经验,很疲劳的时候,念经念着念到某一个时间,脑筋开不动了,停下来了,好象机器停下来一样的,念头就接不下去了。那“痴一分摄”,那糊涂了,虽然没有其他的烦恼念,但是这个正念也顶住了,顶不下去了。那么,这个就是说失念是两种,某一些情况是烦恼相应,故能为失念,有的时候,痴,它也能使这个正念失掉。所以说,两个,“俱一分摄”。
不正知心所
不正知者,于所观境,谬解为性。能障正知,毁犯为业。
那么,这个就是不正知。我们说正知,什么呢?在《菩提道次第》有了,时存正知。什么时候,你吃饭就知道在吃饭,你是托钵就知道在托钵,你在念经就知在念经,你在参禅就在参禅,这是正知。那么,这不正知,你吃饭的时候打妄想,去想其他东西去了;托钵,马路上走的时候,就是看阳焰去了,有的时候搞错了,东看西看的,把手上钵都掉下去了。这就是说不正知,不正知就毁犯,把那些正的威仪都毁犯了。“于所观境,谬解为性。”所观的境,搞错了,那么,就不正知了。它就障碍了正知,那么,就犯那些轨则了。
毁犯业者,不正知者多毁犯故。
既然你不正知,当然毁犯很多事情了。这个法的体是什么?
此法或云慧一分摄,是烦恼相应慧故。
有的人说,这个不正知是一个慧,这个慧不是正念的慧,不是正的慧——好的、善的慧,是烦恼相应的、染污的慧。因为你染污的慧来了,把正知这个慧,把它挤开了,所以说是烦恼相应的慧。
或云痴一分摄,瑜伽说此是痴分故,令知不正,名不正知。
也有人说,这是痴一分。痴心来了之后,这个慧就给它盖住了。这也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,“瑜伽说此是痴分故”,因为《瑜伽师地论》说,这是痴的一分。“我”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这么说的。“令知不正,名不正知。”痴来了之后,使这个智,就是我们的智慧,慧心所,搞不清楚、不正。既然是知不正,就叫不正知。这是属是痴的一分。
有云俱一分摄,由前二文影略说故。
再跟前面一样,也有人说,“俱一分摄”,又是慧一分,又是痴一分。“由前二文影略说故”,因为前的文,他们说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