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?就不一樣了,執受大種聲,有情身上的,拍掌了什麼東西,吹口哨,等等,說話,執受大種發的聲。
“因不執受大種聲”,這個聲音的原因,是不執受大種,風吹、樹搖、水流,那些是沒有執受的大種,無情身上的聲音。
“因俱大種聲”,兩種都有。那麼,什麼呢?打鼓,你拿個手去敲鼓,這個鼓是非執受大種,你的手是有執受的,那麼,兩個合攏來,還有我們吹莽筒,吹莽筒,你個嘴是有執受的,但是一個莽筒它沒執受的,那合攏來的聲音。
四說差別攝叁者。有世所共成聲,謂世俗語所攝。成所引聲者,謂諸聖所說。徧計所執聲者,外道所說。
第四種,“四說差別攝”,也是叁種。“有世所共成聲”,什麼意思?“謂世俗語所攝”,世間一般的語所包含的聲音,就是世間上說的話,就說的聲音了,這是第一種。“成所引聲”,是聖者所說的,證果證道的人,他說的話,又是另外一種聲音。“徧計所執聲”,外道說的。
我們把世間的一般凡夫說的聲音,說的話,他的聲音,跟聖者(我們有修證的聖者)所說的聲音,跟外道說的,分了叁類,那就是說外道,是專門給他開了一類當然不是聖者,也不是一般的世間的,就是另外一種,邪的東西。
五言差別攝叁者。聖言量所攝聲,即八種聖語。聖,正也。
第五種,“言差別攝”,從說的話裏邊差別有攝叁個聲音。
“聖言量所攝聲”,“聖言量”,聖者說的話,他裏邊的聲音。那麼,什麼“聖言量”呢?“八種聖語”。什麼叫聖?“聖,正也”。他什麼話都給解釋了。什麼叫聖語,就是正的語,不是顛倒的語。
此八種語不出見聞覺知,該于六根,以鼻舌身皆覺故。
那麼,這八種語,總從見聞覺知四個變出來的,而眼叫見,耳叫聞,那麼,意識的叫知,那麼,鼻舌身都叫覺。那麼,所以見聞覺知就包含六根,六根裏邊它所發的話,根據六根說的話有八種。哪八種,下邊就要說了。
如應答于人,第一見則言見,乃至第四知則言知。若不見言不見,乃至第八不知言不知。斯聖語矣。
“如應答于人,第一見則言見。”根據這些見聞覺知,如其所應,回答人家話的話,如果你回答人家話,第一種,人家問你“看到沒有”,你說,“我看到的”,我說“我看到了”,這是如實的說法。“乃至第四”,“你看了,見到沒有?”“見到了”,是見到的,叫見,就是說我看到的叫見,我聽到的叫我聞,我感覺到的就是鼻舌身所對的境,你是確實是親自經曆的,你叫覺,你心裏是這樣知道的,你說我是知,這個是如實的回答。
那麼,反過來,你不知道的,沒有看到的,你說“我沒有看到”,沒有聽到的,說“我沒有聽到”,沒有覺到的,說“我沒有覺到”,沒有知道就說“我不知道”,這個都屬于“聖言”,正的話,知道就說知道,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了,見就說見,不見就說不見,這是沒有顛倒的說法了,叫聖言,這八種。
那麼,“斯聖語矣”,這些八種是聖的話,就是正的話了,沒有錯的。
若第一見言不見,不見言見,乃至第八不知言知,此亦八種非聖言矣。
“若第一見言不見”,假使說,反過來,第一種看到了,人家問你看到沒有,“沒有看到”,那是不是正語,是不正的,“不見言見”,你沒有看到,問你看到沒有,你說看到了,那也是個不正的,乃至不知言知,知言不知,這個八種,“非聖言矣”,這個八種,就反過來了,不是聖言。
《華嚴鈔》唯十一種,以《唯識》加響,以成十二,更俟參考。
“《華嚴鈔》唯十一種”,《華嚴疏鈔》裏邊就放了十一種聲音,“以《唯識》加響以成十二”。那麼,我們這裏只十一種,那麼,《唯識》裏邊加了響,成十二種。再麼,“更俟參考”,這個東西,你可以以後去參考。那麼,聲就講完了。
香境
言八香者,乃鼻之所取,可嗅義故。總有六種,謂好香、惡香、平等香、俱生香、和合香、變易香也。
下邊是“香”。香有八種,“乃鼻之所取,可嗅義故,總有六種。”香,是鼻子所取,鼻所取的境,鼻子聞的東西。那麼,聞到的分別有哪幾種味道呢?
“總有六種,謂好香、惡香、平等香、俱生香、和合香、變易香也。”一共六種。前叁種是對人來說的,好的聞了是舒服的,惡香聞了臭的,那麼,平等香,不香不臭的;下邊是它的香的種類,一種是俱生的,本來是天然的,一種是和合的,幾種東西兜攏來的,有種是變易的,它經過變化了,或者化學變化之後才産生的。假使講酒,本來是米,沒有酒味道的,你經過發酵之後,這個酒的味道就出來了,變易香了。那麼,這些是分了六種。那麼,這是香。
味境
九味者,舌之所取,可嘗義故。有十二種,謂苦、酸、甘、辛、醎、淡、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違、俱生、和合、變異也。
第九個是“味”。第九個是味,味是什麼呢?“舌之所取”,舌頭所取的境,“可嘗義故”,這是可以嘗的,這個味就是舌頭所嘗的東西,能嘗是舌,所嘗就是味,有十二種,我們前面講的是少一點,他這裏給你多加了幾個。
“苦、酸、甘、辛、醎、淡”,這個前面有的,我們前講過的,六種,叁德六味了。那麼,下邊,“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違”,就是對人來說,這個味道嘗起來很好,那個味道嘗了不好吃,“俱相違”,既不好吃也不難吃,這個吃了沒有什麼感覺。那麼,還有這個,“俱生、和合、變異”,俱生的,天生有的,天然生出來的;和合的,合攏來的;第叁種變異的。
那麼,這個裏邊,我們就回憶到,我們以前講《五字真言》,“行相叁色金剛女”,這個它可以講叁個色——顯色、形色、表色。 “行相叁聲金剛女”叁個聲——可意、不可意、俱相違,這個就不大好說了。那麼,要說不可意的,怎麼供養呢,當然不可以供養的。那麼,要說是執受大聲,因爲執受大種的聲音,不執受大種的聲音,俱執受大種聲音,都選好的供養,這個勉強也可以說。那麼,香是叁香金剛女,這什麼叁個香呢?我們說香是好香、惡香、平等香,好香當然可以供養,惡香你怎麼供養呢?那麼,只能取俱生香、和合香、變異香,裏邊有些好的。那麼,像味也是,“行相叁味金剛女”,也只能說俱生、和合、變異。
那我們以前講《五字真言》,就感到一點兒困擾,他筆記上,“行相叁色金剛女”,說了一個顯色、形色、表色。但是,聲就沒有,聲音又沒有顯聲、形聲、表聲的。那麼,聲、香、味、觸都沒有的,這個很難處理。你說是叁種——好的、不好的、平等的,那你把好的供養是很對了,不好的怎麼好供養呢?就是一般性的、平等的,就是不好不壞的,也不能供養,這個勉強供養也可以,但是不好的無論如何不能供養了。所以說,我們在這裏,只好引俱生的、和合的、變易的,這個叁個香、叁個味、叁個觸,這個比較可以講得通。這是《五字真言》裏邊的供養裏邊的留下的一個疑難問題。你這樣子解釋,基本上也可以講得通的。
觸境
言十觸者,身之所取,可觸之義,故名爲觸。有二十六種,謂地、水、火、風、輕、重、澀、滑、緩、急、冷、暖、硬、軟、饑、渴、飽、力、劣、悶、癢、粘、老、病、死、瘦是也。
第十個是觸。“觸者身之所取,可觸之義。”身所取的境,那就是可觸的意思,身取境就是觸了,能觸是身,所觸是那個境,“故名爲觸”。
我們以前觸十一種,現在是二十六種。“地、水、火、風、輕、重、澀、滑、冷、饑、渴”,我們是那個十一種,現在,加了很多。“地、水、火、風”一樣的,“輕、重、澀、滑”一樣的,加個“緩、急”,一個緩,一個急,以前沒有的,“冷”,它是饑渴了,它是冷跟暖相對,既然有“冷”當然有“暖”,有“硬”的、“軟”的,有“饑、渴”呢,有“飽”了,這個“饑、渴”就是相對于“飽”,就加了一個“飽”,“力、劣”,那就是說碰它有力的,“劣”就碰它沒有力的、沒有勁的,“悶、癢”感到悶的、感到癢的,“粘”,粘的,“老、病、死、瘦”還是老的,碰上去是老的,病的、死的、瘦的,這是加了那麼多種,一共是二十六,以前是十一,那就是把那個開得廣一點了,胖的,瘦的,這些東西都加進去。
初四乃實,余皆依四大假立。
那麼,前面四個,一樣的,都是能造,是實際的,是實在有的,“余皆依四大假立”,其余的所造觸,都是根據四大所假安立的,都是離不開這個四大。
或曰,余既是假,身識何緣。
這個推出問題來了,你說四大種是實在的,那麼,身識是可以緣它,堅、濕、暖、動,那麼,其余的都假的,假的東西,身識怎麼取呢?它緣這個假的境怎麼緣呢?我們說空花,是沒有的東西,那你怎麼去緣,身怎麼去碰到它,感有什麼感覺呢?他問這個問題,假的東西,身識怎麼去緣呢?
曰,即實緣故。
他說,你所緣的東西是實在的了並沒有假的。
既即實緣,何知輕等。
格麼,他問了,既然你說的緣的是實在的,你們怎麼知道它是輕重,等等。
五俱意識分別之也。
你緣的是實在的地水火風,但是你這個五俱意識,就是說你身識、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,它起分別的時候,就分別到這種輕、重、滑、澀這些感覺,並不是它碰到有這個輕重,碰到的就是四大——地水火風,但是這個感覺,輕、重、澀、滑那些觸的感覺,是意識的分別而來的,所以說沒有矛盾,緣的是假也可以緣,因爲它的緣的實際上是真的東西,但是你感覺又感覺那個假的相,假安立的相。
這個色聲香味觸都講完了。
法處所攝色
法,講法的時候,就是要講法處所攝色了。
我們講無表色,以前講是法處所攝色,那麼,這裏就廣開地講,法處所攝色到底有幾種,以前我們抄過了,也就抄這裏的,資料就在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