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王,也沒有心所,什麼都沒有,那麼又爲什麼叫無想定?問這個問題。它說這個叫無想定的原因,“想滅爲首”,因爲他最願意的、發願是滅想的。
謂此外道厭想如病,忻求無想,以爲微妙,立此定名。
外道修的,外道就想到這個流轉生死,他們認爲是想在作怪,因爲有這個想,就會促動一些思來造業,有了造了業就要流轉生死,他就要把想滅掉了,那麼,思心所也不動了、不造業了,那不是得涅槃了嗎?
所以說,那一次,有人就到《五蘊論》裏邊,“受者我”,提出一個“受”,那麼,在《俱舍》裏有這個概念的,一個想、一個受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因。那麼,所以說是特殊的一個,把它們立了兩個蘊,本來一個想心所、一個受心所,爲什麼單獨立一個蘊呢?因爲它們的作用特別厲害了。那麼,想就是流轉生死的一個因之一。外道以爲這個把想滅掉了,生死就滅掉了,當然是不是這麼簡單了,想滅掉了之後,你不見得煩惱就不造了,這僅僅是把第六意識的暫時息滅一下而已,並沒有把煩惱根子斷完,這不是真正解脫的。
而外道以爲想滅掉了就解脫了。那麼,他們的簡單的思想,他們從這個出發,他要修那個定,把滅想爲首,要把想滅掉它,當然,你要滅想把兼帶的這個心王心所都一起滅掉了。但是叫“無想定”,因爲他的目的是滅想的,外道“厭想如病”,感到想就是個生死大病了,“忻求無想”,他要追求那個無想,“以爲微妙”,能夠證解脫。所以這個定叫無想定。
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第九講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》。
昨天我們講到“不相應行”。不相應行,是講了外道的“無想定”。
“無想定者,想等不行”,這個無想定裏邊,就是想心所,“等”,等其他的心王心所;不行,就是不現行了。“令身安和故亦名定。”那麼,既然是心王心所沒有了,怎麼叫定呢?定是心一境性,叫定。心也沒有了,心王心所都沒有了,那麼,這個定從何來呢?它就是說“身安和故”,身得到調柔、平等、舒暢、調適,這個也是定的效應之一。雖然心的調柔是沒有,但是身的有,那麼也叫定。
“或雲,此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,而雲無想者,想滅爲首。”那麼,既然是這個定,心王、心所都沒有了,爲什麼叫“無想定”?不說“無心定”?也不說“無受定”?也不說“無作意定”?爲什麼突出這個“想”?那麼,下邊回答了。“雲無想者”,這個無想定之所以叫無想呢,“想滅爲首”,他是要修定的時候,就是要滅這個想的。
“謂此外道厭想如病”,外道認爲想是生死的根本,對它好象是病一樣討厭它,那麼,“忻求無想”,以爲得了無想之後就證涅槃了。無想是“微妙”,那麼,他修這個定的時候,以滅想爲首,就是目的是爲滅想的,所以得了定之後,雖然心王心所都滅掉了,從加行上滅想爲主,叫無想定。那麼,這個是外道修的定。一般說,無想定的人,他思想停頓了,那麼,他以後從無想天下來就是很愚癡的,他因爲思想不起作用了,經過長時期的休息了,那麼,這個思想就鈍掉了。所以說,內道不修這個定的,內道的要開智慧,他不能修無想定,那麼,他也不以爲無想是涅槃了,所以說,也不會走這個錯誤的道路。
下邊,“滅盡定”,就是內道的聖者修的定。
滅盡定
滅盡定者,令不恒行心、心所滅,及染第七恒行心聚,皆悉滅盡,乃此定相。
“滅盡定者,令不恒行心、心所滅。”不恒行的,就是前六識。
“及染第七恒行心聚,皆悉滅盡。”第七識是恒行的,它是不間斷的。
所謂“不恒行”,我們在休息的時候、在睡眠的熟睡的時候、休克的時候,這些心都滅掉的。那麼,你眼睛不看東西的時候,眼識也沒有,也就停下來了;耳朵不聽,耳朵也停下來了;那麼,鼻子不聞東西,鼻子在休息了;乃至熟睡的時候,意識,第六意識也休息了。這是不恒行的。第七個末那識,卻是恒行的,總是執著這個阿賴耶識的見分是我了,它不會放下的。
那麼,只有這個“滅盡定”能把它停一下,把它這個第七個末那識也是把它停下來了,它也是滅掉了。所以這個很困難,這是凡夫與外道做不到的,只有聖者,聖者一定要叁果以上的,才能修這個定。所以這個定層次是相當高的。
蓋修無想則作出離想,而滅盡乃作止息想。
他這兩個修定的目的不一樣。外道修無想定,因爲以爲修了無想定就會出離叁界,就得涅槃了。而這個滅盡定,雖然他靜的層次比那個無想定還要高,他把第七末那識也滅掉了,但是他不作涅槃想,“作止息想”,那是休息一下、停息一下,得到寂靜的一個境界,讓心靜一下。所以說,他的出發點也不一樣。
又無想唯凡,滅盡唯聖。
再一個差別,無想定絕對是凡夫,尤其是外道;滅盡定不但是外道沒有,凡夫也沒有,一定是聖者,聖者而且是叁果以上的聖者才能修。
乃二定之差別也。
這兩個定的差別,主要這裏說了兩個。一個是無想定作出離想而修的,而滅盡定作止息想而修的;又無想定是凡夫修的,而這個滅盡定是聖者(叁果以上)修的。這就是無想跟滅盡定的差別。
而相同之處前面說了:無想定,把恒行的心王心所都滅掉了,就是前六識的心王心所全部滅掉了;滅盡定同樣,前六識的心王心所滅掉了,還進一步,把第七識的這個心王心所也滅掉了。
所以說,有同有不同,而最要的不同,無想定是外道修的,以爲是出離叁界了;而滅盡定是聖者修的,只是止息,把心裏靜一下。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那麼,還有這個第七識的問題,我們經常聽到有些人……這也就是學法相、不學法相的問題了,我們經常有些地方,看到,“念經不要用第六意識念,用第七識來念。”這個話好象是有這麼說的,那麼,我們這裏說如果嚴格地從法相的這個界限說,第七識不能念經的,第七識念什麼呢?我愛、我癡、我慢(師笑),念這個東西的。它就是把阿賴耶識抓住,就是我愛、我癡、我慢、我見,這個幾個,天天念的是這個東西,它不念經的。那麼,真正要念經還是靠第六意識。第六意識是一個,做壞事又是它,做好事也是它,修行又靠它,下地獄造罪也是靠它。所以說,這個東西我們要把它用得好呢,成佛有余,用得不好呢,阿鼻地獄、金剛地獄。所以說,我們要把握住這個第六識,第七識是不能把握的,它行相很微細了,你感也感不到它有這個識在那裏。
大抵于厭心種上,遮礙轉識,不生功能,立此二定也。
這是相同之處,大致來說,厭患心,就是這個無想定厭患這個想,認爲想是生死的根,那麼,滅盡定就厭患這個心王心所它不寂靜。從厭患心的這個種子上,産生一種功能,是可以遮止或者遮礙了這個轉識,就是前六識或者滅盡定再加一個第七識,使它們不生起來,有這樣一個功能,那麼,就是安立這兩個定。無想定,它從厭患想的心所的種子上,使前個六個轉識不生;那麼,滅盡定厭患那個心的動蕩不定、不寂靜,它就可以遮止前七個轉識,都不生。從這個種子的功能就安立這兩個定。
那麼,這個定是因,那麼,果報就是“無想報”了,修無想定的人,在第二輩子決定生到無想天去,無想天在哪裏?在第四禅的廣果天的一個邊邊上。
無想報
言無想報者,由欲界修彼定故,感彼天果,名無想報,乃無想之報。
那麼,“言無想報者”,無想的異熟報,“由欲界修彼定故”,欲界的人修得了無想定之後,“感彼天果”,那就感到無想天的果報,這個叫無想報,“乃無想之報”,這個是無想定的得到的果報,叫無想報。
那麼,這個無想定的果報,在無想天,無想天在廣果天的一個比較高的一個臺上,裏邊是他的壽命五百大劫。一個大劫就是什麼呢?就是一個成住壞空,整個經過這個一個大劫,那麼,五百個大劫,那就是要非常長的時間了,這五百個大劫,很長,但是他在裏面幹啥呢?
才投生的時候,他有心的,有一個念頭,知道他生到無想天去了,那麼,這個念頭一過,什麼心都沒有了,等到他快死了,有一個念頭又生出來了,因爲他無想的勢力沒有了,他就生出念頭來了,知道他要死了,投生去了,那麼,就中間五百大劫的整個時間等于睡了一大覺,什麼事情都沒有幹,再長,對他說,沒有啥意思,等他醒過來了還是一刹那,前面事情,再長,他也根本不知道。
那麼,這樣的這個無想定,我們感到毫無意思,但是外道他是執著,他認爲這是已經涅槃了,不會再出定了,所以他是搞錯了。那麼,這個無想報,五百大劫,生下來一般說都是生叁惡道的,因爲他這個修禅定的果報享完了,其他的沒有什麼善根,而這個無想呢,愚癡,那麼,一般是畜生道最多。
名身
名身者。能诠自性,單名也。二名已上,方名名身。叁名已上,名多名身,乃诠別名之身。
“名身”,名句文身了,“能诠自性”,“單名”,單是名。二名以上叫“名身”,叁個以上“多名身”,這個前面講過的。
“诠自性”,假使我們說茶杯,茶杯這個自性就是茶杯,擺茶的杯子。一個名就茶杯,兩個名茶杯跟桌子,叁個名麼桌子、茶杯、凳子。這個多名身,“乃诠別名之身”。那麼,就是說這個名字不是一個,各式各樣的名字就“多名身”了。
句身
句身者,一句名句,二句名身,叁句已上名多句身。單句诠差別,多句則诠別句之身。
那麼,“句身”,一句句子。假使“茶杯是無常的”,這個就是一句,成了一句句子了。一句叫“句”,兩句叫“句身”。
假使我們說:“有爲是無常的,有漏是苦的,涅槃寂靜的。”這是叁句,“多句身”。
一句是“句”,二句“句身”,叁句以上的叫“多句身”。
“單句诠差別”,單一個句子,假使說“諸行是無常”,就是說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,就是有爲法它這個自性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