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▪P4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它的差別,就是它的含義是什麼呢?無常。

  “多句身”就是各別各的句子了,“有漏是苦,涅槃是寂靜”各了各的了,那麼,當然有聯系了,但是每一句句子是一句,是其他的句子,多句身。

  

  文身

  文身者,文即是字,能爲名句二所依故。如單言斫單言刍,未有诠表名之爲字。論不言名與多名,舉中以攝廣略也。又雲,帶诠名文,如經書字。不帶诠者,只名字,若字母及等韻類是也。

  “文身者”,文就是字,我們的“字”,實際上就是字母,“能爲名句二所依故”,我們要一個名,就是一個名或者一個句,它要靠字母拼起來的,所以說它依靠這個字母。

  “如單言斫單言刍”,這個是印度的字母,我們這裏,“未有诠表”,單是一個字母,沒有意思的,它拼成一個字,就成了個“名”了,那麼,幾個“名”兜攏來又成個“句”。

  “論不言名與多名,舉中以攝廣略也。”這裏說一個名身、句身、文身,沒有說名,單個名沒有說,多名也沒有說。“舉中”,舉當中那個,第一個是名,第二個是名身,第叁個是多名身,它舉中間那個名。“以攝廣略也”。以略攝廣,就是舉一個麼舉一反叁了。

  “又雲帶诠名文,如經書字,不帶诠者,只名字”。帶了“诠表”的、就是有內涵的叫文,那麼,不帶的就叫字。“若字母及等韻類是也”,字母這些東西,“等韻”就是拼音字母,等等,就是這個“字”。

  那麼,這個是名句文身,我們知道它的概念就完了,一個名就是一個概念,字就是字母,拼起來成一個字,就是“名”了。那麼,幾個字兜攏來就成一個句子。自性,它本身,差別就是它的內涵。假如說這個臺燈,它能發光的,“臺燈”是一個名字,是自性,發光就是它的差別了。

  下邊是生、老、病、死了。

  

  生

  生者,先無今有。

  過去沒有的現在有了,叫生。以前從來沒有的,現在生出來了。當然我們這個生是從這個世俗谛說了,勝義谛根本無生無滅了。在這有爲法的如幻的那些緣起裏邊,過去沒有的,現在有了,這個就叫“生”。

  

  住

  住者,有位暫停。

  就在它這個生出來之後,有暫時的穩定性,那麼,就叫“住”。

  

  老

  老則住別前後,亦雲衰變名老,又雲法非凝然。

  “老”就是“住”的前後了,“住”之前之後它有變化,“衰變”,就是變化了,就叫“老”。我們叫是“生住異滅”,就是“異”了。“又雲法非凝然”,這個法不是一個死板板的、不動的,是要變化的,變化就是“老”了。

  

  無常

  言無常者,今有後無,死之異名。

  “言無常者,今有後無。”那就跟“生”反過來,“生”是“先無今有”,這個“無常”是“今有後無”,現在還是有的,以後就沒有了。“死之異名”,這個就是“死”的別名了。本來是有的,這個人活的,後來他沒有了,就死掉了。

  

  又諸聖教多合生滅,以爲無常。蓋生名爲有,有非恒有,不如無爲,滅名爲無。無非恒無,不如兔角。不同彼無爲兔角之常,故曰無常。今唯據死而言。

  這個“無常”,本來是生滅無常了,這個佛經裏邊,把生滅兩個合攏來,就是代表無常,那就是刹那刹那的生滅都是無常。我們這裏用一期的“無常”,就是叫“死”。它下邊就是講“無常”兩個字,就是它的內涵了。爲什麼叫無常?

  “生名爲有”,生,就是生滅,生滅兩個就是無常了,一般經裏邊,生滅就是無常。那麼這個生跟個滅,爲什麼它是無常呢?生是叫有,就是“先無今有”。這個有,非恒有,不是永遠地有下去,“不如無爲”。無爲法是不動的,它這個無爲法是有的,但是它是不動的,就是恒有。那麼,這個生不像無爲法一樣,有了之後就緊是有下去。那麼,“滅”呢,叫“無”,但是這個“無”還不是永遠沒有,“不如兔角”,兔角是沒有的,永遠沒有的,沒有說哪個兔子的角看到了,它永遠不會有的,兔子哪裏有角呢,它是永遠是沒有的東西。所以說,生不是恒有,滅也不是恒無。

  那麼,“不同彼無爲兔角之常”,“無爲”跟“兔角”,“無爲”是恒有,“兔角”是恒無,它是常的,那麼,這個叫無常了。既然不同它們的常就叫無常了。所以生滅就是無常。這兩句話就是解釋生滅爲什麼是無常。這個我們不怎麼解麼,也能夠體會到了。既然是生滅,刹那刹那生滅,當然無常了。假使是常的話,生了就不滅了,滅了也就不會再生了。

  “今唯據死而言”,“據死”叫無常呢,是一期的無常,我們這裏真正的無常,刹那都是無常,從生下來,每一刹那都在無常,都是新陳代謝,新的生出來,舊的就滅掉,都是無常的表現。這一個無常的概念,現在我們這個唯物論是發展得很詳細了,單是無常,你“苦”這個就沒有了,雖然是無常,他們還追求這個快樂。(11A)那麼,空呢,更是談不上了,這個空的概念,一般是不會達到這個高度了。無常卻是已經研究得很徹底。

  

  流轉

  流轉者,因果不斷相續前後。

  什麼叫“流轉”呢?就是因果沒有斷,前後相續,就像水一樣,這一條河,它前水過了,後水又接上來,雖然前面的水不斷地往、跑,跑失了,但是後面的水不斷地繼承過來,所以這個河就沒有斷掉;如果後來的水不接下來了,這個河就斷掉了。我們這個法流,一樣的,前面的祖師盡管是一代一代很好,如果後面沒有人了,斷掉了。所以說,希望後邊的不斷要接上來,要接班了。

  

  定異

  定異者,善惡因果互相差別。

  什麼叫“定異”?決定是不一樣的,就是差別。善的、惡的因果,做善的因,決定感樂報,做惡的因決定苦報,是有差別的,不會做了善因感了苦報來了,做了惡因感樂報了,不會混淆的,決定是差異的,互相差別,這是定異,決定是不一樣的。

  

  相應

  相應者,因果事業和合而起。

  “相應”。這是從前面的叁位,心王、心所、色法的它們的關系來說話的,這個不相應行都是它們的關系。那麼,是這個相應。“因果事業和合而起。”因果的事情,它和合了,生起來了,就叫相應。我們說我們對什麼事情相應不相應,就是你能夠和合的就相應了,合不起就叫不相應。

  

  或曰,此之總名不相應行法,今名相應者何耶?

  那這裏就來個辯論,如果我們會看法相書,辯論的例子很多,《俱舍論》 、因明麼更多,不要說了,《俱舍》裏邊,以後我們法相的一些書裏邊,都來辯論,都是經常有辯論的話的,而且再深一點的、高一點的,它的辯論都是拿因明來辯的,不是一般的,這裏還沒有拿因明的架式,還沒有拿出來,《俱舍論》就拿出來了,那其他的法相,《成唯識論》全部是因明的架式。

  它就辯論了,它說:“此之總名不相應行法,今名相應者何耶?”我們這個二十四個東西,都是不相應行法,怎麼中間不相應裏來了個相應出來了呢?不是矛盾了?你現在來了個相應,明明是不相應的,這二十四個都是不相應的,你怎麼來了個相應呢?這個什麼意思?

  

  蓋名不相應者,簡前相應心所而已。此相應者,乃前叁法上事業和合之謂,豈相濫乎。

  它這個簡別了,我們說不相應,就是對前面的心王心所兩個相應來簡別這個,所以不是說其他的一切都不相應,只是說跟心王不相應。這個心所法,是跟心王相應的,叫相應。現在這些行法,是跟心王心所不相應的,不像心所法跟心王相應的,叫不相應,從這一點上叫不相應,並不是一切相應都沒有了。

  那麼,這個相應就是前叁法——心王、心所、色法,“事業和合之謂”,它們的事業,就是它們的業果方面因緣和合了,就産生相應的事情了。這個前面的相應不相應,不相混淆的,“豈相濫乎”,就是豈跟前面的能混淆呢?不能混淆的,各有各的含義、內涵,不一樣的,一個是心王心所的相應,這個是叁個法的事業上的相應、因緣和合的相應,不相混淆的。這是一個辯論。

  

  勢速

  勢速者,有爲法遊行迅疾飛行運奔,皆此所攝。

  我們《上師供》裏邊,很多人念一個“迅”都是念“速”的,有一句“如理精進迅急願共成”,這個時輪金剛裏一句,我們的磁帶裏也是個“速”,這個,很多人都念一個“速”,“迅”跟“速”兩個不一樣的,千萬不要混淆。這個因爲太含糊了,如果很清楚地念一個“速”的話,人家看你們多寶講寺這麼起碼一個字也認不到的,“迅”讀“速”的,不曉得是哪些人,這個是前面的,當然現在很多人還沒有來,我們這些地方要稍微注意一下,不要“迅”念個“速”,這個人家看了要鬧笑話,做法師了,這個字也搞不清楚,最起碼的一個文字了。

  什麼叫“勢速”呢?“有爲法遊行迅疾飛行運奔。”這是速度了,它很快地在走,或者飛,等等,都是屬于這個“勢速”裏邊的,那就是速度了,飛機的速度、我們走路的速度、汽車的、火車的,跑的速度等等,都叫“勢速”,這是古代的名字,叫“勢速”,“皆此所攝”。

  

  次第

  次第者,編列有敘,令不紊亂。尊卑上下,左右前後,有規矩者,皆此攝也。

  所謂“次第”,就是排列,有一個頭緒,令它不混亂,按一個一個次第來,不亂的,一哄就來,就亂掉了。昨天我們說的灌頂,湖北灌頂就是一哄而上,把法座都差一點哄倒了,這個就沒有次第,亂七八糟就不行。如果有次第的,一個一個來,那就是有條不紊的了,不會産生那些不好的現象了。那麼,不紊亂。

  那麼,它的次第,舉例呢,“尊卑上下”,尊卑,就是說,在家的呢,祖父、祖母、父親、母親、再孩子,一個一個排下來,有一定的次序,在佛教裏邊,上座、下座,根據戒臘來分,都有次第尊卑,凡是戒臘高的是尊,戒臘淺的是卑,沒有戒臘的,那是居士,那麼,更下了。“上下”,上邊下邊也一個次第,“左右前後”等等,這都是。凡是有規矩的,都叫次第,“皆此攝也”。

  

  時

  時者,過、現、未來,成、住、壞…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