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4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它的差别,就是它的含义是什么呢?无常。

  “多句身”就是各别各的句子了,“有漏是苦,涅槃是寂静”各了各的了,那么,当然有联系了,但是每一句句子是一句,是其他的句子,多句身。

  

  文身

  文身者,文即是字,能为名句二所依故。如单言斫单言刍,未有诠表名之为字。论不言名与多名,举中以摄广略也。又云,带诠名文,如经书字。不带诠者,只名字,若字母及等韵类是也。

  “文身者”,文就是字,我们的“字”,实际上就是字母,“能为名句二所依故”,我们要一个名,就是一个名或者一个句,它要靠字母拼起来的,所以说它依靠这个字母。

  “如单言斫单言刍”,这个是印度的字母,我们这里,“未有诠表”,单是一个字母,没有意思的,它拼成一个字,就成了个“名”了,那么,几个“名”兜拢来又成个“句”。

  “论不言名与多名,举中以摄广略也。”这里说一个名身、句身、文身,没有说名,单个名没有说,多名也没有说。“举中”,举当中那个,第一个是名,第二个是名身,第三个是多名身,它举中间那个名。“以摄广略也”。以略摄广,就是举一个么举一反三了。

  “又云带诠名文,如经书字,不带诠者,只名字”。带了“诠表”的、就是有内涵的叫文,那么,不带的就叫字。“若字母及等韵类是也”,字母这些东西,“等韵”就是拼音字母,等等,就是这个“字”。

  那么,这个是名句文身,我们知道它的概念就完了,一个名就是一个概念,字就是字母,拼起来成一个字,就是“名”了。那么,几个字兜拢来就成一个句子。自性,它本身,差别就是它的内涵。假如说这个台灯,它能发光的,“台灯”是一个名字,是自性,发光就是它的差别了。

  下边是生、老、病、死了。

  

  生

  生者,先无今有。

  过去没有的现在有了,叫生。以前从来没有的,现在生出来了。当然我们这个生是从这个世俗谛说了,胜义谛根本无生无灭了。在这有为法的如幻的那些缘起里边,过去没有的,现在有了,这个就叫“生”。

  

  住

  住者,有位暂停。

  就在它这个生出来之后,有暂时的稳定性,那么,就叫“住”。

  

  老

  老则住别前后,亦云衰变名老,又云法非凝然。

  “老”就是“住”的前后了,“住”之前之后它有变化,“衰变”,就是变化了,就叫“老”。我们叫是“生住异灭”,就是“异”了。“又云法非凝然”,这个法不是一个死板板的、不动的,是要变化的,变化就是“老”了。

  

  无常

  言无常者,今有后无,死之异名。

  “言无常者,今有后无。”那就跟“生”反过来,“生”是“先无今有”,这个“无常”是“今有后无”,现在还是有的,以后就没有了。“死之异名”,这个就是“死”的别名了。本来是有的,这个人活的,后来他没有了,就死掉了。

  

  又诸圣教多合生灭,以为无常。盖生名为有,有非恒有,不如无为,灭名为无。无非恒无,不如兔角。不同彼无为兔角之常,故曰无常。今唯据死而言。

  这个“无常”,本来是生灭无常了,这个佛经里边,把生灭两个合拢来,就是代表无常,那就是刹那刹那的生灭都是无常。我们这里用一期的“无常”,就是叫“死”。它下边就是讲“无常”两个字,就是它的内涵了。为什么叫无常?

  “生名为有”,生,就是生灭,生灭两个就是无常了,一般经里边,生灭就是无常。那么这个生跟个灭,为什么它是无常呢?生是叫有,就是“先无今有”。这个有,非恒有,不是永远地有下去,“不如无为”。无为法是不动的,它这个无为法是有的,但是它是不动的,就是恒有。那么,这个生不像无为法一样,有了之后就紧是有下去。那么,“灭”呢,叫“无”,但是这个“无”还不是永远没有,“不如兔角”,兔角是没有的,永远没有的,没有说哪个兔子的角看到了,它永远不会有的,兔子哪里有角呢,它是永远是没有的东西。所以说,生不是恒有,灭也不是恒无。

  那么,“不同彼无为兔角之常”,“无为”跟“兔角”,“无为”是恒有,“兔角”是恒无,它是常的,那么,这个叫无常了。既然不同它们的常就叫无常了。所以生灭就是无常。这两句话就是解释生灭为什么是无常。这个我们不怎么解么,也能够体会到了。既然是生灭,刹那刹那生灭,当然无常了。假使是常的话,生了就不灭了,灭了也就不会再生了。

  “今唯据死而言”,“据死”叫无常呢,是一期的无常,我们这里真正的无常,刹那都是无常,从生下来,每一刹那都在无常,都是新陈代谢,新的生出来,旧的就灭掉,都是无常的表现。这一个无常的概念,现在我们这个唯物论是发展得很详细了,单是无常,你“苦”这个就没有了,虽然是无常,他们还追求这个快乐。(11A)那么,空呢,更是谈不上了,这个空的概念,一般是不会达到这个高度了。无常却是已经研究得很彻底。

  

  流转

  流转者,因果不断相续前后。

  什么叫“流转”呢?就是因果没有断,前后相续,就像水一样,这一条河,它前水过了,后水又接上来,虽然前面的水不断地往、跑,跑失了,但是后面的水不断地继承过来,所以这个河就没有断掉;如果后来的水不接下来了,这个河就断掉了。我们这个法流,一样的,前面的祖师尽管是一代一代很好,如果后面没有人了,断掉了。所以说,希望后边的不断要接上来,要接班了。

  

  定异

  定异者,善恶因果互相差别。

  什么叫“定异”?决定是不一样的,就是差别。善的、恶的因果,做善的因,决定感乐报,做恶的因决定苦报,是有差别的,不会做了善因感了苦报来了,做了恶因感乐报了,不会混淆的,决定是差异的,互相差别,这是定异,决定是不一样的。

  

  相应

  相应者,因果事业和合而起。

  “相应”。这是从前面的三位,心王、心所、色法的它们的关系来说话的,这个不相应行都是它们的关系。那么,是这个相应。“因果事业和合而起。”因果的事情,它和合了,生起来了,就叫相应。我们说我们对什么事情相应不相应,就是你能够和合的就相应了,合不起就叫不相应。

  

  或曰,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,今名相应者何耶?

  那这里就来个辩论,如果我们会看法相书,辩论的例子很多,《俱舍论》 、因明么更多,不要说了,《俱舍》里边,以后我们法相的一些书里边,都来辩论,都是经常有辩论的话的,而且再深一点的、高一点的,它的辩论都是拿因明来辩的,不是一般的,这里还没有拿因明的架式,还没有拿出来,《俱舍论》就拿出来了,那其他的法相,《成唯识论》全部是因明的架式。

  它就辩论了,它说:“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,今名相应者何耶?”我们这个二十四个东西,都是不相应行法,怎么中间不相应里来了个相应出来了呢?不是矛盾了?你现在来了个相应,明明是不相应的,这二十四个都是不相应的,你怎么来了个相应呢?这个什么意思?

  

  盖名不相应者,简前相应心所而已。此相应者,乃前三法上事业和合之谓,岂相滥乎。

  它这个简别了,我们说不相应,就是对前面的心王心所两个相应来简别这个,所以不是说其他的一切都不相应,只是说跟心王不相应。这个心所法,是跟心王相应的,叫相应。现在这些行法,是跟心王心所不相应的,不像心所法跟心王相应的,叫不相应,从这一点上叫不相应,并不是一切相应都没有了。

  那么,这个相应就是前三法——心王、心所、色法,“事业和合之谓”,它们的事业,就是它们的业果方面因缘和合了,就产生相应的事情了。这个前面的相应不相应,不相混淆的,“岂相滥乎”,就是岂跟前面的能混淆呢?不能混淆的,各有各的含义、内涵,不一样的,一个是心王心所的相应,这个是三个法的事业上的相应、因缘和合的相应,不相混淆的。这是一个辩论。

  

  势速

  势速者,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,皆此所摄。

  我们《上师供》里边,很多人念一个“迅”都是念“速”的,有一句“如理精进迅急愿共成”,这个时轮金刚里一句,我们的磁带里也是个“速”,这个,很多人都念一个“速”,“迅”跟“速”两个不一样的,千万不要混淆。这个因为太含糊了,如果很清楚地念一个“速”的话,人家看你们多宝讲寺这么起码一个字也认不到的,“迅”读“速”的,不晓得是哪些人,这个是前面的,当然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来,我们这些地方要稍微注意一下,不要“迅”念个“速”,这个人家看了要闹笑话,做法师了,这个字也搞不清楚,最起码的一个文字了。

  什么叫“势速”呢?“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。”这是速度了,它很快地在走,或者飞,等等,都是属于这个“势速”里边的,那就是速度了,飞机的速度、我们走路的速度、汽车的、火车的,跑的速度等等,都叫“势速”,这是古代的名字,叫“势速”,“皆此所摄”。

  

  次第

  次第者,编列有叙,令不紊乱。尊卑上下,左右前后,有规矩者,皆此摄也。

  所谓“次第”,就是排列,有一个头绪,令它不混乱,按一个一个次第来,不乱的,一哄就来,就乱掉了。昨天我们说的灌顶,湖北灌顶就是一哄而上,把法座都差一点哄倒了,这个就没有次第,乱七八糟就不行。如果有次第的,一个一个来,那就是有条不紊的了,不会产生那些不好的现象了。那么,不紊乱。

  那么,它的次第,举例呢,“尊卑上下”,尊卑,就是说,在家的呢,祖父、祖母、父亲、母亲、再孩子,一个一个排下来,有一定的次序,在佛教里边,上座、下座,根据戒腊来分,都有次第尊卑,凡是戒腊高的是尊,戒腊浅的是卑,没有戒腊的,那是居士,那么,更下了。“上下”,上边下边也一个次第,“左右前后”等等,这都是。凡是有规矩的,都叫次第,“皆此摄也”。

  

  时

  时者,过、现、未来,成、住、坏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