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4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空,四季三际,年月日夜,六时十二,随方制立,故名为时。

  这是时间了,它举了很多例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这是时间,劫的成住坏空,就是我们世界成、住、坏、空。成,世界的形成;住,世界暂时的稳定;坏,开始变坏;空,是全部坏掉、坏完了。“四季”,我们中国的春夏秋冬,“三际”,印度的,热际、寒际、雨际,三个际,一年分三际,他们是。那么,“年月日夜”这些都是一般的计算时间的方式。“六时”,印度是六时的,也有十二时的,我们就是二十四小时的,等等。“随方制立”,根据各个地方的制度安立的,这个都叫时间。所以说,有的人说这个“不相应行”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的,可以广开地讲,我想没有什么好广的,很简单了,这个讲广了就没有意思了,它本来是那么简单的东西,你把它广讲得很多,就不需要。那么,这是时间的问题。

  

  方

  方者,色处分齐人法所依,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极,亦随所制。

  “方”就是空间了。“方者,色处分齐”。“分齐”,就是限量、范围;“色处”,有色的东西,就有方位,就有方向,就有空间。“人法所依”,人也好,法也好,依止这个地方的、处所了,就是根据空间了,反正是现在空间两个字都懂了,不要多说了。或者“十方”、或者“上下”、“六合”、“四极”等等,“亦随所制”,根据你各个地方的所制定的就安立。“十方”,是上下、四域、四方,“上下”就是上下,“六合”就是东南西北上下,“四极”也是东南西北,等等。这些都是空间的一些记方的一些方法。

  

  数

  数者,度量诸法之名,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转也。

  那么,“数”,数量了。“度量诸法之名”,就是来称量一切法的一个名字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万,《俱舍》里就一直举到阿僧祗,就是说,印度以前记数,有多少个?有几种,一到十、十到百,一共有六十位,那么,到阿僧祗,是五十几位大概,再后头的,因为太多了,就大家都不传了,没有了、失掉了,到阿僧祗为止。阿僧祗是一个无数了,这个无数实际是有数的,就是十的五十二次方,五十二位,五十二次方。那么,再还有八个数位,因为太大了,平时不用的,失传了。我们在小时候,学珠算,算盘里边,就有很繁复的名字,什么“那由他”了等等,都有这一些名字。

  

  和合性

  言和合性者,谓于诸法不相乖反。

  “言和合性者”,什么叫“和合性”呢?“谓于诸法不相乖反”,不相违背的,就叫“和合”。那么,诸法——一切法,只要它不是互相乖离的、互相违背的,那就叫“和合”。

  

  不和合性

  不和合性者,谓于诸法相乖反故。

  反过来,“不和合性”,“谓于诸法相乖反故”。这一些法,碰了一起,互相有抵触的,要违反的。那么,我们僧团里边,六和六和,平常经常在强调这个六和,就是僧人之间,要和合,不要乖反。一切法都是有了内魔才有外魔,如果僧团不和合,决定外魔会趁机而来,颠覆这个僧团。我们这个唯物论也很聪明,它说堡垒要从内部来攻破的,好象这么一句话,我记不清楚了,就是说内部不团结,这个堡垒就靠不住的,如果内部团结的话,堡垒是攻不下来的,也是这个意思。内部要团结,外边是没有办法的。内部不团结,那就外边不来,也会攻破的,自己也会破掉的。所以要和合,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。

  

  前如相顺因,此如相违因。

  前面这个“和合”,就是相顺的因,互相相顺了,“不和合”就是相违了,这个意思,这个比较明显一些,相顺的、相违的就是和合、不和合了。

  

  或曰,此二十四于前三分位,则以何法当前何位?

  这个二十四个不相应行,在前面这三个分位,就是心王、心所跟色,这三个里边算呢,哪一个法属于哪一个位,就是说命根属于哪一个?众同分又属于哪个?要配了,把二十四个配前面三个东西、是属于哪三个的分位的。

  

  大略而言,命根一法,唯心分位,第八心种上连持功能故。

  那么,“大略而言”,大概地说一下呢,“命根一法唯心分位”,命根,只有心王的部位,是阿赖耶识里边的种子的功能,这是心王的事情。“第八心种上连持功能故”,因为这个命根,是第八识的心的种子里边、能够使这个一期不断地连续地持住,这个功能,那么,是第八识的事情了,属于心。

  

  异生性一,唯所分位,二障种上令别功能故。

  “异生性一唯所分位。”异生性,这个属于心所法的。因为他没有得到圣法,叫异生性。那么,圣法是心所法,无漏心,心所,无漏心所,所以属于心所,他没有得到那个,心所里边没有无漏法。“二障种上令别功能故”,这是种子,二障(烦恼、所知障),它们种子上边,就是心所的事情了,“令别功能”,产生的一个功能。

  

  二无心定、无想异熟,乃王所上假。王所灭已名无想等。

  那么,“二无心定”——无想定跟灭尽定,还有“无想异熟”——无想报,这是“乃王所上假。王所灭已名无想等。”这是心王心所里边安立的,心王心所灭掉了,就叫无想定、灭尽定、无想报。所以它们两个属于心王心所的分位上安立的。

  

  余十九种通色及心与心所法,三上假立。

  那么,除开这些特殊的之外,其余十九个不相应行,三位都有,三个法的分位都有它们的关系,心王、心所、色都有。

  

  如众同分乃色同分、心同分、所同分。

  那么,举个例,“如众同分,乃色同分、心同分、所同分。”众同分来说,色相同之处、心王相同之处、心所相同之处,都有它们的关系。

  

  又如势速乃是色心心所迁灭不停故。

  那么,势速就是速度了,那么,色法也有速度,心王的运转也有速度,心所法的运转也有速度,迁灭不停,这就是它们的势速。

  

  又如定异,色不是心,心不是所,善因恶果定不互感等。余仿此说。

  定异来说,那就是牵涉到心王心所跟色法的关系都有了。“定异”,定异就是决定是有差异的。那么,色法不是心王,心王又不是心所,那么,就都牵涉到了。善的因跟恶的果决定不相应的。

  命根属于心王的;异生性,属于心所的;无心定及无想异熟属于心王、心所的,其余的三个都有。这个分类,他分得很好,把那些简单的、少的先分开了,其余的一起都有。

  

  无为法

  那么,这个我们的五位百法,讲到这里,四位讲完了。最后一个无为法,五蕴所不摄的,这个,我们再把这个讲了,百法就基本上完了。那就第二个科题了,一切法是什么讲完了,那么,一切法它的差别,就是说它是无我,那就是要讲无我的事情。

  

 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。 

  

  在《俱舍》里边,无为法是三种,这里打开六种,《成唯识论》又打开八种。这个是开合的不同,它的原则上的东西是一样的。那么,六个无为法,哪六个呢?

  

  此标章,下别列。

  

  一、虚空无为。二、择灭无为。三、非择灭无为。四、不动灭无为。五、想受灭无为。六、真如无为。

  

  我们这个无为法,在这里把它分了六种,前面五种是差别,总的体是第六个真如无为,就真如无为里边,就各式各样的侧面来看,就分了前面五种。先说什么叫无为。

  

  言无为者,是前四位真实之性,故云识实性也。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,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,不相应行即识之分位,识是其体,是故总云识实性也,而有六种。

  “是前四位真实之性”,无为法,就是前面的四位心王、心所、色跟不相应行,它们的真实的性,所谓真实性就是我们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它们的空性,就是它们的体性了,真实的体性,不是在世俗谛上的体性,是胜义谛的体性。

  “故云识实性也。”那么,这个前面我们的唯识的观点,前面四个都是识所变的,那么,它就是识的实性了,这个前面四位的真实性就是识的实性,因为前面四位都是识所变化的,都离不开识的,那么,就是识的性了。这是完全用唯识的观点讲问题了,所以我们讲《俱舍》就不讲这个,什么“识实性”就不讲了。

  “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。”为什么说是识的实性呢?那么,前面这个六位,“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。”心所法有六位,那么,这是识的相应。识是心王,跟它相应的就是心所。那么,十一个色法,心之所缘,是识的心王的所缘。那么,不相应行,识的分位。

  识就是它们总的体。这前面四位,总的来说都离不开识。“识是其体,是故总云识实性也。”所以说,前四位真实之性,也可以说就是识的实性,因为前面四位都离不开识。它的关系:心所是心的相应法;色是识的所缘的境,也就是识所变的,不相应行呢,识的变化的这个时间、空间的变化。所以,整个体就是识。“而有六种”,那么,这个识的体,我们分六种来讲。

  

  谓之无为者,为,作也。

  什么叫“无为”?什么叫“为”,先讲“无为”呢,先这个“为”,什么叫“为”?造作叫“为”。

  

  以前九十四种乃生灭之法,皆有造作故属有为。

  前面讲的心王、心所跟色法、不相应行,这九十四个法,除了六个无为法,都是生灭法,皆有造作的,有造作的就是有为法,所以都属于有为。

  

  今此六法寂寞、冲虚、湛然、常住,无所造作故曰无为。

  现在这六个法是静的、寂静的,“冲虚”就是徧一切识处的,“湛然”,不动的、常住的、没有造作的,那么,所以叫“无为”。

  那就很简单了,有造作的叫有为,没有造作的叫无为。那么,这是解释什么叫无为,跟前面的九十四个有为法的不同之处。

  

  虚空无为

  言虚空无为者,谓于真谛离诸障碍,犹如虚空豁虚离碍,从喻得名。

  那么,下边哪几个无为呢?

  一,“虚空无为。”虚空无为,就是说,“于真谛离诸障碍”,对在真谛里边,一切障碍都没有的,“犹如虚空豁虚离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