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空,四季叁際,年月日夜,六時十二,隨方製立,故名爲時。
這是時間了,它舉了很多例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這是時間,劫的成住壞空,就是我們世界成、住、壞、空。成,世界的形成;住,世界暫時的穩定;壞,開始變壞;空,是全部壞掉、壞完了。“四季”,我們中國的春夏秋冬,“叁際”,印度的,熱際、寒際、雨際,叁個際,一年分叁際,他們是。那麼,“年月日夜”這些都是一般的計算時間的方式。“六時”,印度是六時的,也有十二時的,我們就是二十四小時的,等等。“隨方製立”,根據各個地方的製度安立的,這個都叫時間。所以說,有的人說這個“不相應行”有很多我們沒有學過的,可以廣開地講,我想沒有什麼好廣的,很簡單了,這個講廣了就沒有意思了,它本來是那麼簡單的東西,你把它廣講得很多,就不需要。那麼,這是時間的問題。
方
方者,色處分齊人法所依,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極,亦隨所製。
“方”就是空間了。“方者,色處分齊”。“分齊”,就是限量、範圍;“色處”,有色的東西,就有方位,就有方向,就有空間。“人法所依”,人也好,法也好,依止這個地方的、處所了,就是根據空間了,反正是現在空間兩個字都懂了,不要多說了。或者“十方”、或者“上下”、“六合”、“四極”等等,“亦隨所製”,根據你各個地方的所製定的就安立。“十方”,是上下、四域、四方,“上下”就是上下,“六合”就是東南西北上下,“四極”也是東南西北,等等。這些都是空間的一些記方的一些方法。
數
數者,度量諸法之名,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轉也。
那麼,“數”,數量了。“度量諸法之名”,就是來稱量一切法的一個名字,一、十、百、千、萬,《俱舍》裏就一直舉到阿僧祗,就是說,印度以前記數,有多少個?有幾種,一到十、十到百,一共有六十位,那麼,到阿僧祗,是五十幾位大概,再後頭的,因爲太多了,就大家都不傳了,沒有了、失掉了,到阿僧祗爲止。阿僧祗是一個無數了,這個無數實際是有數的,就是十的五十二次方,五十二位,五十二次方。那麼,再還有八個數位,因爲太大了,平時不用的,失傳了。我們在小時候,學珠算,算盤裏邊,就有很繁複的名字,什麼“那由他”了等等,都有這一些名字。
和合性
言和合性者,謂于諸法不相乖反。
“言和合性者”,什麼叫“和合性”呢?“謂于諸法不相乖反”,不相違背的,就叫“和合”。那麼,諸法——一切法,只要它不是互相乖離的、互相違背的,那就叫“和合”。
不和合性
不和合性者,謂于諸法相乖反故。
反過來,“不和合性”,“謂于諸法相乖反故”。這一些法,碰了一起,互相有抵觸的,要違反的。那麼,我們僧團裏邊,六和六和,平常經常在強調這個六和,就是僧人之間,要和合,不要乖反。一切法都是有了內魔才有外魔,如果僧團不和合,決定外魔會趁機而來,顛覆這個僧團。我們這個唯物論也很聰明,它說堡壘要從內部來攻破的,好象這麼一句話,我記不清楚了,就是說內部不團結,這個堡壘就靠不住的,如果內部團結的話,堡壘是攻不下來的,也是這個意思。內部要團結,外邊是沒有辦法的。內部不團結,那就外邊不來,也會攻破的,自己也會破掉的。所以要和合,那是一個重要的問題。
前如相順因,此如相違因。
前面這個“和合”,就是相順的因,互相相順了,“不和合”就是相違了,這個意思,這個比較明顯一些,相順的、相違的就是和合、不和合了。
或曰,此二十四于前叁分位,則以何法當前何位?
這個二十四個不相應行,在前面這叁個分位,就是心王、心所跟色,這叁個裏邊算呢,哪一個法屬于哪一個位,就是說命根屬于哪一個?衆同分又屬于哪個?要配了,把二十四個配前面叁個東西、是屬于哪叁個的分位的。
大略而言,命根一法,唯心分位,第八心種上連持功能故。
那麼,“大略而言”,大概地說一下呢,“命根一法唯心分位”,命根,只有心王的部位,是阿賴耶識裏邊的種子的功能,這是心王的事情。“第八心種上連持功能故”,因爲這個命根,是第八識的心的種子裏邊、能夠使這個一期不斷地連續地持住,這個功能,那麼,是第八識的事情了,屬于心。
異生性一,唯所分位,二障種上令別功能故。
“異生性一唯所分位。”異生性,這個屬于心所法的。因爲他沒有得到聖法,叫異生性。那麼,聖法是心所法,無漏心,心所,無漏心所,所以屬于心所,他沒有得到那個,心所裏邊沒有無漏法。“二障種上令別功能故”,這是種子,二障(煩惱、所知障),它們種子上邊,就是心所的事情了,“令別功能”,産生的一個功能。
二無心定、無想異熟,乃王所上假。王所滅已名無想等。
那麼,“二無心定”——無想定跟滅盡定,還有“無想異熟”——無想報,這是“乃王所上假。王所滅已名無想等。”這是心王心所裏邊安立的,心王心所滅掉了,就叫無想定、滅盡定、無想報。所以它們兩個屬于心王心所的分位上安立的。
余十九種通色及心與心所法,叁上假立。
那麼,除開這些特殊的之外,其余十九個不相應行,叁位都有,叁個法的分位都有它們的關系,心王、心所、色都有。
如衆同分乃色同分、心同分、所同分。
那麼,舉個例,“如衆同分,乃色同分、心同分、所同分。”衆同分來說,色相同之處、心王相同之處、心所相同之處,都有它們的關系。
又如勢速乃是色心心所遷滅不停故。
那麼,勢速就是速度了,那麼,色法也有速度,心王的運轉也有速度,心所法的運轉也有速度,遷滅不停,這就是它們的勢速。
又如定異,色不是心,心不是所,善因惡果定不互感等。余仿此說。
定異來說,那就是牽涉到心王心所跟色法的關系都有了。“定異”,定異就是決定是有差異的。那麼,色法不是心王,心王又不是心所,那麼,就都牽涉到了。善的因跟惡的果決定不相應的。
命根屬于心王的;異生性,屬于心所的;無心定及無想異熟屬于心王、心所的,其余的叁個都有。這個分類,他分得很好,把那些簡單的、少的先分開了,其余的一起都有。
無爲法
那麼,這個我們的五位百法,講到這裏,四位講完了。最後一個無爲法,五蘊所不攝的,這個,我們再把這個講了,百法就基本上完了。那就第二個科題了,一切法是什麼講完了,那麼,一切法它的差別,就是說它是無我,那就是要講無我的事情。
第五無爲法者略有六種。
在《俱舍》裏邊,無爲法是叁種,這裏打開六種,《成唯識論》又打開八種。這個是開合的不同,它的原則上的東西是一樣的。那麼,六個無爲法,哪六個呢?
此標章,下別列。
一、虛空無爲。二、擇滅無爲。叁、非擇滅無爲。四、不動滅無爲。五、想受滅無爲。六、真如無爲。
我們這個無爲法,在這裏把它分了六種,前面五種是差別,總的體是第六個真如無爲,就真如無爲裏邊,就各式各樣的側面來看,就分了前面五種。先說什麼叫無爲。
言無爲者,是前四位真實之性,故雲識實性也。以六位心所則識之相應,十一色法乃識之所緣,不相應行即識之分位,識是其體,是故總雲識實性也,而有六種。
“是前四位真實之性”,無爲法,就是前面的四位心王、心所、色跟不相應行,它們的真實的性,所謂真實性就是我們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它們的空性,就是它們的體性了,真實的體性,不是在世俗谛上的體性,是勝義谛的體性。
“故雲識實性也。”那麼,這個前面我們的唯識的觀點,前面四個都是識所變的,那麼,它就是識的實性了,這個前面四位的真實性就是識的實性,因爲前面四位都是識所變化的,都離不開識的,那麼,就是識的性了。這是完全用唯識的觀點講問題了,所以我們講《俱舍》就不講這個,什麼“識實性”就不講了。
“以六位心所則識之相應。”爲什麼說是識的實性呢?那麼,前面這個六位,“以六位心所則識之相應。”心所法有六位,那麼,這是識的相應。識是心王,跟它相應的就是心所。那麼,十一個色法,心之所緣,是識的心王的所緣。那麼,不相應行,識的分位。
識就是它們總的體。這前面四位,總的來說都離不開識。“識是其體,是故總雲識實性也。”所以說,前四位真實之性,也可以說就是識的實性,因爲前面四位都離不開識。它的關系:心所是心的相應法;色是識的所緣的境,也就是識所變的,不相應行呢,識的變化的這個時間、空間的變化。所以,整個體就是識。“而有六種”,那麼,這個識的體,我們分六種來講。
謂之無爲者,爲,作也。
什麼叫“無爲”?什麼叫“爲”,先講“無爲”呢,先這個“爲”,什麼叫“爲”?造作叫“爲”。
以前九十四種乃生滅之法,皆有造作故屬有爲。
前面講的心王、心所跟色法、不相應行,這九十四個法,除了六個無爲法,都是生滅法,皆有造作的,有造作的就是有爲法,所以都屬于有爲。
今此六法寂寞、沖虛、湛然、常住,無所造作故曰無爲。
現在這六個法是靜的、寂靜的,“沖虛”就是徧一切識處的,“湛然”,不動的、常住的、沒有造作的,那麼,所以叫“無爲”。
那就很簡單了,有造作的叫有爲,沒有造作的叫無爲。那麼,這是解釋什麼叫無爲,跟前面的九十四個有爲法的不同之處。
虛空無爲
言虛空無爲者,謂于真谛離諸障礙,猶如虛空豁虛離礙,從喻得名。
那麼,下邊哪幾個無爲呢?
一,“虛空無爲。”虛空無爲,就是說,“于真谛離諸障礙”,對在真谛裏邊,一切障礙都沒有的,“猶如虛空豁虛離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