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礙,從喻得名。”在真谛(就是空性)裏邊,一切障礙都沒有的,就像個虛空一樣,一切都沒有障礙。那麼,這個虛空無爲,從比喻來說的,就像一個虛空,從虛空這個比喻,叫它虛空無爲。就是說真谛、空性裏邊,它是一切沒有障礙的,就像虛空一樣,沒有障礙一樣,叫虛空無爲。這個是唯識的觀點了,跟前面《俱舍》的無礙性,還又進了一層。
下五無爲義仿此說。
那麼,下五個無爲,“義仿此說”。下面五個無爲,也是同樣,在真谛裏邊,有什麼作特征的,就叫作什麼無爲,根據這個第一個無爲同樣地來說。
擇滅無爲
擇滅者,擇謂簡擇,滅謂斷滅。由無漏智斷諸障染,所顯真理立斯名焉。
下邊是第二個,“擇滅無爲”,什麼叫擇滅無爲?“擇”是簡擇,就是慧的作用,對法來起那個分別之作用,這是善法、這是惡法、這是有爲法、這是無爲法、這是有漏法、這是無漏法——擇;“滅”,斷滅,“由無漏智斷諸障染,所顯真理,立斯名焉。”無漏的智慧,簡別一切法,把好的要把它生起來,要證到,把壞的把它去掉、要滅掉。那麼,這樣子所證到的這個,由無漏智慧把那些障、那些染汙,就是煩惱,斷掉之後,所顯的真理,這叫做擇滅無爲。那就是說,虛空裏邊,把那些烏雲掃掉之後,顯出的那個空間,就叫擇滅無爲。 把那些烏雲去掉的,這裏就是把那些障、染斷掉的,所顯的真理,這叫做擇滅,由擇滅而得到的一個無爲法。
非擇滅無爲
非擇滅者,一真法界本性清淨,不由擇力斷滅所顯。或有爲法緣阙不生,所顯真理。以上二義故立此名。
“非擇滅無爲”,這也是一個唯識的講法了。下邊跟《俱舍》一樣,它有兩個解釋。非擇滅無爲,是“一真法界”,那就是我們的這個所謂法身了,就是空性了。這個“一真法界”,本性清淨的,空性裏邊本來是清淨,不需要你來有這個智慧去斷煩惱、斷障。“不由擇力斷滅所顯”,本來是清淨的,不是因爲你斷了之後才清淨的。
那麼,那就是說,相當于什麼呢?相當于禅宗的“菩提自性本來清淨”這一些東西。所以說,就是,已經斷了,從這個果上來說,這個法身,法界的空性,本來清淨的。本來就是《心經》的“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”。它本身根本沒有染汙,根本也沒有生滅,也沒有這個垢、淨,本性清淨的,不需要你去再用這個力量來把它弄幹淨。弄幹淨,這個擇滅來說,從我們修的過程上說,是要做這麼一個功夫,而到了家之後,一看本來是清淨的,這個也都是如幻如化的。這個無漏智也是如幻的,就是夢中裏邊在做的那個佛事了。那麼,但是你這個佛事不做你也醒不過來了,雖然只是夢中,但是也少不了它。這是非擇滅無爲。
那麼,另外一個跟《俱舍》一樣的了。“或有爲法緣阙不生”,因緣不夠,沒有生起來。這個,本來這個有爲法要生的,因爲緣不夠,它就不生了。這個不生中顯的那個空性的道理,就叫非擇滅無爲。
“以上二義故立此名”,那麼,因爲有上面兩個意思,就安這個名字。
下邊不動無爲,我們有講義的,給他們看一看,這個拿下來了,要看一下。
不動無爲
不動者,以第四禅離前叁定,出于叁災八患,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理。此從能顯彰名,故曰不動。,
那麼,不動無爲,這是在《俱舍》裏沒有的。什麼又叫不動無爲呢?是“第四禅,離前叁定,出于叁災八患,無喜樂等動搖身心所顯真理。此從能顯彰名,故曰不動。”那麼,不動是第四禅的名字。第四禅離開前面叁個定——就是初、二、叁禅,那麼,它因爲離開叁定,就可以出叁災、離八患。
那麼,什麼叫叁災、八患?我們寫了一個講義。
叁災
叁災,我們說,這裏是引《俱舍》的文了,“叁災火水風”。在劫末的時候,有大的災來。我們現在到處在傳,現在有大災來了,不得了了。實際上遠得很。真正世界末日,先要起火災,從阿鼻地獄燒起,一直燒到梵天。這個七次的火災之後,然後一次水災。這個水災,淹得更高,淹到二禅,二禅也淹沒了。那麼,七次水災之後,來一次風災。這個風災,不但是欲界,初禅、二禅都吹得粉碎,把叁禅天也吹得粉碎。那麼,是叁個災,七次火災一次水災,七次水災一次風災,這樣子,一共六十幾個災。
那麼這個災裏邊,爲什麼——這是叁災了,這個叁災是外邊的外災——外災是怎麼起的?內災引起的。那麼,怎麼內災引起的呢?“如次內災等,四無不動故。”如是次第,因爲內災跟它相等,所以說,外邊感到火水風的外災。第四禅,沒有這個災患,所以叫不動。
那麼,什麼叫內災呢?初禅裏邊有尋伺,是內災。尋伺能燒煩惱薪,雖然是燒的煩惱薪,但是總是燒的一類了。內有燒的尋伺,所以感到外邊的火災。這是內外是相等的,所以等外火災故,相等于外邊的火災。這個也是一個例了:內邊有內因,才有外災;如果內因沒有的話,外災是不會有的。
那麼,我們內有煩惱,才有外魔;如果內中沒有煩惱的話,外魔再害你也害不了。所以我們不要去到處去魔,魔,魔,降魔,降魔,把外邊的魔都降掉。我看你還是降內魔,把煩惱滅掉之後,外魔就無可奈何,對你沒有辦法的;如果你煩惱有的話,那個外魔是總要找到你的,你把它降了,降不完的。要降就降內魔,降煩惱魔。
那麼,第二禅,裏邊有喜。初禅我們說,“尋伺喜樂定”,有尋伺,尋伺粗動,相當于火,那麼,所以感到外邊的火災,從阿鼻地獄一直燒到初禅,因爲初禅還離不開尋伺。有尋有伺地呢,就是從欲界到初禅了,有尋伺的地,都會有火災。那麼,這個是細了,我們說火災,發脾氣才有火災,但是尋伺還要感火災的,所以說要修行呢很細的,你真正要避免火災的話,你要把尋伺斷掉。
那麼,二禅,定生喜樂。這個喜,是使滋潤我們身體非常舒服了,好象泡在這個溫水裏,溫水泉裏洗澡一樣,非常舒服。舒服倒舒服,但是水性還在,將來的外邊的水災,就是這個因所感到的。那麼,你如果要避免水災的話,你喜都不要喜,我跟你說你歡喜喜的話,你水災的因還在。從欲界一直到二禅,都有喜,所以說,這個裏邊都會有水災的淹、淹沒。
那麼,第叁禅,有動息,動息就是呼吸。四禅以上,大家知道,四禅以上定,沒有呼吸的。我們以前在廈門的時候,就看到一個報道:一個印度的婆羅門教的教徒,人家把他裝在一個玻璃箱子裏邊,這個玻璃箱子裏邊是灌滿了水,水灌滿之後把這個箱子封起來,他就蹲在箱子裏入定,這樣子叁個月之後,箱子打開來,還活的。
(11B)什麼原因呢?他入的是第四禅定,四禅以上的定,不要呼吸的。你把他密封起來,對他沒有關系,他不呼吸的。他在定中是不呼吸了,你把他再密封也沒有關系。等到他出了定之後當然要呼吸了。他在定中,這個叁個月,封在玻璃箱裏他不出定,那麼,他就不呼吸,也不會死掉。
那麼,還有,我記得以前有一個,也是印度,他們一個外道入定,也是四禅以上的,不呼吸的,他們做試驗,就把他的皮膚全部用油漆漆起來。皮膚漆掉了不透氣了。我們說鼻子呼吸,毛孔還要呼吸的。他鼻子堵住不算,把毛孔都全部把它漆掉,油漆漆好。這樣子,一般的人不能生存了,馬上就要死的。他也是入定,把他油漆漆得光光的,不死。當然出定之後要把它去掉了,出定以後再不去掉不行的。
那就是說,第四禅以上,出入息沒有了。出入息沒有了,風災就沒有了。有出入息的人,都會有感到風災的可能性。從欲界到叁禅,都有出入息,那麼,都會感到大風災。這個風災,把整個世界吹成粉碎。
這個是劫末的叁災。這個叁災,就是由于內部的叁個內災。有內災才感外災;沒有內災,外災就沒有。
第四禅,它是舍受,尋伺當然沒有了。二禅以上無尋無伺地。喜到二禅爲止,樂到叁禅爲止,第四禅是沒有的——舍受。所以說:火災也沒有了;那個喜也沒有,水災也沒有;出入息也沒有了,風災也達不到,達不到那裏。所以說,四禅是不動,不動地,它是叁災是達不到的地方。這個叁災就是火水風了。
那麼,四禅爲什麼沒有這個叁災,叫不動呢?那麼,下邊就是說什麼叫八個患了。叁災八患了。
八患
八患就是:尋、伺、憂、苦、喜、樂、出息、入息。
這個八個東西都是災患,我們這個法相學了之後(八患)是災患。如果你不學法相的話:憂、苦好象不大舒服,不要它;尋伺、喜樂、出入息都是要的東西了。一個人沒有尋伺就呆掉了;沒有喜樂,苦得很了;沒有出入息,悶死了。好象這個都是生活必須要的。但是,這個是災患。你們不要看它是好東西,是災患。你不學法相怎麼知道?
第四禅爲什麼叫不動?“離八災患故”。這個八個東西,災患都沒有了。我們以前學的八難,那是粗的,叁惡道、盲聾喑啞、無想天,這是粗的八難。這個細的講,八個患,不一樣的。這個幾個細致的東西,這個是災患呢,內部的。內部的災患沒有了,外災也就沒有了,所以不動,不爲叁災所動。爲什麼第四禅叫不動呢?
“以第四禅離前叁定”,前面叁個定已經離開了,就是超出了,那麼就離開了叁災,前面叁個定有叁災的、八個患的,都沒有了。“無喜樂等動搖身心”,喜樂的等等,身心動搖的因素都沒有了。這個時候,第四禅,你入了第四禅這個不動地所顯的真理叫不動無爲了。“此從能顯彰名故”,能顯的第四禅的不動,按它的所顯的真理叫不動無爲。這是第四個,不動無爲。
下邊想受滅無爲,這個我們《俱舍》也沒有的。
想受滅無爲
想受滅者,無所有處,想受不行,所顯真理,立此名耳。
想受滅,就是想受滅定。想受滅定把心王心所滅掉了。“想受滅者,無所有處,想受不行,所顯真理,立此名耳。”無所有處,這句話有點兒費解。我們說想受滅定,是依有頂的定(就是非想非非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