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同的,才叫相應。那麼,所以我們前面說的心相應法——心跟心所法相應,心不相應行,相應這兩個字就是這個五個意思。那麼,心不相應行,就是說那些法沒有這個五意思,這個五意思合不上的,叫不相應。

  “觸等看與何心生時,便屬彼心之觸。”這個觸如果跟眼識生起來的,這屬于眼識的觸,如果跟意識生起出的,這個屬意識的觸。那就是第叁個意思“系屬于心”。

  我們說心所法有叁個意思,一個是“恒依心起”,一個是“與心相應”,一個是“系屬于心”。這裏把叁個都講了。“要心爲依方得起故”,這是講第一個意思。“觸等恒與心相應故”,一直到,“所緣及事皆同乃相應也”,這是講第二個意思“與心相應”。最後,“觸等看與何心生時,便屬彼心之觸等故”,這是講第叁個“系屬于心”。

  那麼,我們說,心所法的意思有叁個。這個都要記的,不記的話,你以後法相還是糊裏糊塗的。什麼叫心所法,搞了一個倒知不知的,叫你嚴格的界線拿出來,拿不出的,這個學法相的人要避免這些。我們說不要馬馬虎虎。馬馬虎虎,我們以前就小孩子時候就學過一個寓言。一個叫差不多先生,他這個人什麼都馬馬虎虎,差不多就可以了,他有的時候做事情,總是吃飯吃得好一點、吃得壞一點,“啊呀”,他說:“差不多。”這個倒好的,差不多,這個沒有什麼。結果,後來他病了,去看醫生,人家看了個牛醫生把他請來,他說牛醫生不能看人的,人家說你這個不要給他看。“啊呀”,他說:“醫生麼都是醫生了,牛,人,都是醫生,都差不多。”又看了,結果還吃了他的藥。藥當然吃不好,最後,他病得快死了,人家說:“啊呀,你怎麼可惜了,你把醫生搞錯了。”“死跟活也差不多。”就死掉了。這樣子的人做糊塗蛋了。

  當然從我們的佛教裏說,“生死涅槃纖毫自性無”,是一樣的。但是他根本不是佛教的,空性沒有證到,他這個糊裏糊塗的,什麼都差不多,叫你學東西,好的、壞的差不多,高的、矮的差不多,刀鈍的、利的差不多,人笨的、還聰明的也差不多。這樣子個人是世界上沒有用的人,那麼,我們學法也不能差不多。你說如果差不多的話,你這個法學了,拿出去沒有用的。到底是什麼東西啦?問,再一追理,沒有了。

  那麼,這裏我們是說心所法,一定要記住叁個意思:“恒依心起”、“與心相應”、“系屬于心”。那麼,再什麼叫相應?還要追。那麼,就要說,所依、所緣、行相、事體、時都要相同、平等,這個才叫相應。這些道理一定要記住的,不記住的話,你法相白白學了。

  那麼,再下邊,“如次爲叁義也”。把心所法的叁個意思講完了。

  

  色法概述

  

  色法者,識之所依、所緣。

  色法有兩類,一個是識的所依,識依它而生的;一個是識之所緣,識是緣它爲境的。

  

  乃五根五境質礙之色,亦名有對色。

  那麼,依它而生的是“五根”,緣之爲境的是“五境”。這個有質礙的色也叫“有對色”。那下邊就要講無對色了。這是說五根、五境都是有質礙的色,那就是說它是有物質的體的,不管你怎麼細。

  我們說中陰是很細的,他從鐵圍山可以穿過去,他的物質是極細,但是我們說他有質礙,畢竟是物質的東西,不能說是精神的,靈魂之類的,沒有物質的,不能這麼說的。我們的佛教的中陰還是五蘊爲體,不過這個色蘊是極細的色蘊,不能說他是一個靈魂,很多人就是要把外道的靈魂拿到這個佛教的中陰上來,這個概念混淆。我記得有一次,一個大居士,寫了一篇文章,目的是弘揚佛教的,但是裏邊寫了很多靈魂,結果後來受了批判,登了《法音》雜志上。靈魂,這個概念是外道的概念,怎麼拿到佛教裏來呢?

  這個因爲質礙的,叫有對色。這個“對”就是質礙的意思,有質礙的色叫有對色。

  

  以能所造八法而成,乃十有色也。

  能造、所造一共有八個。哪八個呢?能造四個,大家知道,地、水、火、風,所造,色、香、味、觸。

  這也是《俱舍》裏邊的一個頌。他就是說,一切物質,它最少的話要包含八個東西,不能再少了,地水火風決定有,那麼,色香味觸也決定有。它總有它的這個顯色、形色,你這個顔色是白的、或者是黑的、或者是藍的、或者是青的,形色是圓的、長的、方的或者是一顆一顆的不正規的,色是一定有的。氣味總有一點的,什麼東西,物質你總有一點氣味的,你說它沒有氣味的,沒有氣味,你的嗅覺太鈍了,如果你嗅覺好一點話,總是有氣味。那麼,這個味道,嘗一嘗看,有的東西嘗了是鹹的,有的嘗的是辣的,有的嘗的是淡的,總是味道是有。觸,碰上去,濕的或滑的還是粗糙的等等,重的輕的總會有。

  所以說,一切物質最起碼,包含八個東西。如果它有聲音的,還有九個。如果它屬于有情的,最起碼還有一個根,要加,一個一個加上去。那麼再少再少,減下去的話,起碼是八個。就是這裏所說的,有對色,“能所造八法而成”,那是最簡單的物質,能造四個,所造四個。那麼,你們要寫一下,能造四個是地、水、風、火,所造的色、香、味、觸。聲音沒有,聲音是有的東西有聲音,有的東西沒有聲音,所以不是最簡單的。那麼,這裏說最簡單的物質,色香味觸是決定有的。沒有一個東西說沒有顔色的,也沒有味道的,也沒有氣味的,也沒有碰上去碰不到的。不會的。凡是物質都會有這個東西,色香味觸。色香味觸四個,地水火風四個,一共八個。能所造合攏來八個,這是最簡單的有對色。“乃十有色也”,那就是十個有色,就是我們的五蘊裏邊的五根五境。這個都是有,這個就是色了。

  

  無對色即法處色也。

  那麼,無對色就是無表色,“即法處色也”。這個色不是我們眼睛的對象,是意識的對象,心裏邊緣的境,所以叫法處色。不屬于色處的,不是有色,是法處裏邊的色。

  那麼,色法就講完了。我們在五蘊裏邊十一個色法——五根、五境、無表色。五根、五境是有對色,是合攏來,都叫十個有色,這是有物質的。那麼,無對色就是無表色,這個不屬于有質礙的,它是法處裏邊的。

  那麼,這是色法。

  

  心不相應行法概述

  

  言不相應行法者。行蘊有二。一相應行,即心所法。二不相應行,即始自得終至不和合性,二十四法是也。

  第四個,不相應行法。什麼叫不相應行法?先說行。“行蘊有二”,我們說行蘊裏邊有兩種。一種是相應行(就是心所法),一種是不相應行,“即始自得終至不和合性,二十四法是也”。那麼,不相應行法裏邊,第一個是“得”,最後一個是“不和合性”。從“得”開始一直到“不和合性”,這二十四個都叫不相應行法。那麼,這裏我們爲什麼相應行,不相應行好象很簡單,就說過去了呢?那前面講過了,心所法是相應行,它有五個相應的意思在裏頭,五義叫相(應),或者四個義叫相應。這個已經解釋了。那不相行,反過來,沒有這個五義的,或者沒有四義的,就是不相應行。所以這裏不要重新再講了。

  

  無爲法概述

  

  言無爲法者。即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,非彼非此,絕得絕失。簡異有爲,無造作故。名曰無爲也。

  最後,“無爲法”。什麼叫無爲法?“不生不滅,無去無來,非彼非此,絕得絕失。”那就是《心經》,“不生不滅”,“不來不去”,不是他,也不是這個,也不是那個,也無智也無得,也沒有什麼得、也沒有失,“絕得絕失”,得也談不上、失也談不上。這些特征,“簡異有爲”,都是差別于有爲法的。有爲法是有生有滅,有來有去,有此有彼,有得有失。無爲法就反過來,不生不滅,無來無去,非彼無此,絕得絕失。將才反過來,所以一個是有爲,一個是無爲。那麼,再說,什麼叫無爲?爲是造作,沒有造作的叫無爲。那麼,反過來,有造作的就叫有爲了,所以說無爲、有爲的意思這裏也講完了,講得很清楚了。

  總的法應該是五種。哪五種?心、心所、色法、不相應行、無爲法,這個五大類講完了。那麼下邊就分開講了。這個就是一個網一樣的,一個提綱下邊很多的科,這個科做綱的話,它下邊又分了好多科。我們開始的時候,“一切法無我”,是什麼叫一切法?一切法五種。哪五種?心、心所、色法、心不相應行、無爲。那麼,什麼叫心法?要分了。爲什麼按這個次第排?

  

  一切最勝故。與此相應故。二所現影故。叁位差別故。四所顯示故。

  

  “一切最勝故。”這是心王,一切法裏邊它是最勝的,最殊勝的是心王,就一切唯心造,整個的叁界都是心所造的,當然它最殊勝。

  “與此相應故。”跟最勝的,兩個相應的,當然挨了第二。

  “二所現影故。”心王心所,所現的影像,那是擺在第叁。

  (4A)“叁位差別故。”就是心王心所跟色法,它們叁種互的差別所産生的東西,擺了第四。

  最後“所顯示故”,它所現的真理,是無爲法,擺在最後。

  那麼,下邊我們看他的解釋。

  

  言初心法八種。造善造惡,五趣輪轉乃至成佛,皆此心也。有爲法中此最勝故, 所以先言。

  “言初心法八種。造善造惡,五趣輪轉乃至成佛,皆此心也。”心是最殊勝了,我們說造善的事情靠心,造惡也是靠心,它的能力最大,最有能耐。那麼,五趣輪轉,也是它的作用,乃至反過來——這是流轉——還滅,成阿羅漢、成佛都是心的作用。所以說一切法中,心的作用是最大、最殊勝,那麼,這個當然擺第一,我們說排一二叁的,都是最能幹的是擺在第一,總不見得擺個飯桶擺在第一。這個心王的力量最大、最殊勝,擺了第一。“有爲法中此最勝故”,因爲有爲法裏邊,它是最殊勝,“所以先言”,所以擺第一,這是第一位就擺好了。

  

  言與此相應故者。謂此心所與其心王常相應故。望于心王此即爲劣。先勝後劣,所以次明。

  第二“言與此相應故者”,這是心…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