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把它知道,一共有三个名字,它可以叫心,也可以叫意,也可以叫识。从了别的作用说它叫识,从思量的作用说它叫意,从集起三业的功能说它叫心。那么这里唯识宗呢集起种子的这个功能叫心,思量还是意,那么,了别还是识,一样的。

  那么,这是心王,心的这一分讲完了。管你识也好,心也好,意也好,都是心的那一分。属于心王的。

  

  心所有法概述

  

  言心所有法者,具三义故。一恒依心起,二与心相应,三系属于心。具此三义名为心所。

  那么,第二种心所法。它有什么意思叫心所法?“具三义故”,所以叫心所法,有三个意义。一是“恒依心起”,它本身不独立的,跟了心王起来的,叫心所,“所”就是它的部下了,就是属于它的。第二,“与心相应”,它跟心总是相应的。什么叫相应,我们还要说。第三,“系属于心”,就是“属”了,它属于心的,属于“心”所管属的。那么,于三个意义,叫心所。

  所以说,我们说为什么叫心所法?它以总的来说有三个意思。一个是它要依心而生起来的。一个生起之后,又跟心相应的,不会跟心独立的,唱反调不会的。我们说有的人就不行了,你虽然是靠他长大的,但是他后来就又反起来了,跟你唱对台,父母把孩子养大,到文化大革命时候斗起父母来了,师父把徒弟带会,又把师父斗倒了,这个又搞诽谤起来,这个心所法不会,心所法跟心总是相应的,总是顺了一起的。那么,第三种,“系属于心”,它也属于心的,所以叫心所。心所的意思有三个:“恒依心起”、“与心相应”、“系属于心”。具此三义叫心所。那么,我们假使以后问,心所,为什么叫心所?你要把这三个意思要拿出来,少一个就不完整。

  

  要心为依方得起故。

  那么,第一,“要心为依方得起故”,这是解说“恒依心起”。怎么叫恒依心起?它说要这个心所法,一定要心做它的所依,那么才能生起。这个我们就是说复习一下,能依、所依的问题。能依是什么?能依是心所,所依是心。所以说不要把能看成一定能比所大,能决定是大的,这个要看下边是什么——能依还是能做。那你说能行、所行,这个人是能行的,路是所行的,那个时候“能”是主要的。现在依的话,心所能依,是次要的,次要的依是心所。那么,我们上一次讲过的,孩子依父母,到底还是孩子大、父母大?当然是所依的父母大。那么,徒弟依师父,当然是师父大。所以说,这个心(所)要心做它的所依,才能起来,如果没有所依靠的,它就起不来的。所以说,这个心所要依心的。这是第一个“恒依心起”,它自己独立不了的。

  

  触等恒与心相应故。

  那么,“触”就是说,我们是心所法里边五个徧行,触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。这“等”,就是说那些心所法,它经常跟心相应的。为什么“触等恒与心相应”?而不说五十一个心所法,恒与心相应呢?这个我们前面《五蕴论》学过了,应当知道了。徧行心所,对一切心都相应的;别境,在个别境相应的;那么,善法,只有善心相应;烦恼法只能跟染污心相应。那么,就是不是恒与心相应。我们这里说经常跟心是一起的、不离开的,那就是徧行心所,所以“触等”。那么,其他的相应,当然也相应,善法跟善心相应,但是它有局限性了,不是一切心都相应,这里举的例,是徧的,一切心相应的,所以是“触等”。

  那么,第二个就是与心相应,他这里就不说恒与心相应,为什么?就是说,徧行心(所)固然恒与心相应,但是其他的心(所),跟某些心相应,跟某些心并不相应。烦恼心跟善心、跟无漏心绝对不相应的。那么,这个不能说跟心不相应,但是要某种心相应,某些心它又不相应的。所以说与心相应,这个里边没有用“恒”,又是有意义的。他举的例摆一个“恒”,也是有意义的,就告诉你徧行心所是恒的。那么反过来,其他的心所就不恒了。所以题目里边“与心相应”,不说“恒”。

  

  既云与心相应,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,心非心所故。他性相应非自性故。

  “既云与心相应,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。”那么,与心相应,什么意思呢?心自己跟自己不能相应,我们说,经常举这个例:手指只能指东西,不能指自己,手指指自己,指那个手指,就没有办法指;眼睛能看东西,不能看自己。所以说,相应相应,不能自己跟自己相应。我们说朋友同参要好,不能够自己跟自己要好,这个是谈不上了。结同参总是跟人家结同参,哪说跟自己结个同参,你结啥个同参,还不是一个人。所以心跟自己不能相应,要跟其他的心所法相应。

  “心非心所故。”那么,心跟心所法能相应,跟心自己不能相应,因为心王不是心所,不能相应。

  “他性相应非自性故。”这个,说了半天,就是解释一个问题,我们看了很简单,但是他讲了很多,相应要两个东西,“他性”——跟其他的东西才能相应,自己给自己不能相应。所以“非自性故”。那么这里,把相应讲了很多,主要是一个概念,像我们说,相应就是两个东西相应,自己给自己,本身一个东西谈不上相应不相应,所以这个相应这个字,仅仅是两个东西以上的才可以说相应。

  

  相应之义有四,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,乃相应也。

  “相应之义有四。”相应的意思有四个。什么叫相应,我们这里就拿出来了。

  “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,乃相应也。”时同、依同、所缘同、事同,这个四个事情同,那么叫相应。

  

  触等看与何心生时,便属彼心之触等故。

  下边举例。“触等看与何心生时,便属彼心之触等故。”“触等”这些心所法,看它跟什么心生的时候。假使它跟眼识生,他就属于眼识的触;属于跟那个耳识生,就跟属于耳识的触;属于第六意识的生,就归属于第六意识的触。

  

  如次为三义也。

  所以说,它是“如次为三义也”。那就是说——他说得还不仔细,我们给你再把它分析一下。

  “时”等,心王什么时候生起,心所法也在这个时候、同一时候。

  心所法依什么心王,那么,其他的心所法也依这个。假使触跟作意,这两个心所法它是相应的,它——触,依的是第六识,那么,作意也是依的第六识,这个两个才相应。如果触依的是眼识,这个作意心所依的是第六识,那这个不能相应,要同一个依。所以说时间相同不算,要所依的心王也是一个。

  那么,所缘的境也一个。假使说同时依意根——依意识,意识心王,但是你这个心所法想的是这个事情,那个心所法如果想的是那个事情,就不相应了,都要缘同一个境。假使我们想的是昨天的我们讲经的一个里边的内涵,那么,作意也好、触也好,这些心所法同时缘昨天那个境,这些心所法叫相应。如果各了各的境也不相应了。

  “事”要同,心所法跟心所法在一个心王的相应的情况之下,只能一个,一个跟一个相应,不能说一个跟多个相应,事就是体,体也是要相同的。一个心王,它一个作意、触、受、想,不能有二个受。一个心王,假使第六意识,一个触心所、一个想心所等等它相应的,但是受心所相应了,只能一个受,假使说你苦受就是苦受,乐受就是乐受,不能是又苦乐受靠在一起相应,这不相应的,苦跟乐怎么相应呢?所以说,那个想也一样的,你想这个事情跟想那个事情不能相应。所以说,事也是一个,一个心王,一个心所,其他的心所都是一个,才相应。

  那么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要五个相、五个义才相应,这里就四个义,《俱舍》里边还要补充一个。补充一个就是说“行相”同。

  行相,所缘跟行相这二个是相对的。我们说所缘的是境,那么行相,就是说,我们在我们识里边浮起的那个影子。我们假使看的是这个一块地,前面种的,种的地,绿绿的一块地,那么,地是所缘境,行相——我们心里就浮起一个绿颜色的方块块的一个东西,这就是行相。那就是说,外境在我们见分里边所显的那个样子叫行相。

  那么这个行相也相同,你虽然缘的境一样的,但是你行相就是跟我们以前讲的掉举,一个境多解,它意思是它缘这个境的时候是一个境,但是心所法,有的是看绿的颜色,有的看它的方块块,有的看它是泥土做的,有的它是分辩它里边的长的东西还是稻还是麦还是菜,这个各了各的行相,那就不相应。要同一行相。你看的这块地,缘的都……心里行相——这是菜,一样的,那么才相应。所以说在《俱舍论》里边要五义相应,有五个意思:心王心所,要五义平等,故说相应。

  《俱舍论》里面有个颂:“心意识体一,心心所有依,有缘有行相,相应义有五。”1相应的意思有五个。那么,这是注解。说心王心所,假使要相应的要五个义,五个意思都是平等的,都是同的就是说,那么叫相应。什么同的呢?一是所依,都依一个心王。第二所缘,都缘一个境。三是行相,心里都采取的一个行相。那么,第四,时间是一个,不能是昨天的心跟现在的心所相应。那个不能相应,时间是一个,差一分钟也不行,这一刹那,同时在这一刹那生起的。第五个,事相平等。什么叫事?体。一个心王,一个心所,每一个心所法都是一个体,不能是两个体同时生起。那就是说在相应的心所里边,心不能有两个受、两个想、两个思心所,都不行,只能每一个心所法当中的一个,心王也是一个,体要相等,这五个意思都是相等的话,这个叫相应,如果少一个就不相应。

  那么,为什么这里四个,这里五个?说了所缘决定有行相,行相、所缘是一对,就像我们昨天讲的,因果、能所,业性,这是一对的,说这个就映射到那个,还有那个东西。你说什么为性,决定还有什么为业。那么,这里说有什么所缘,决定有所行相,所缘是对境来说的,行相是对心上的见分上说的,那么,这个两东西是一内一外,相对的,有这个必定有它。所以在唯识里边就说四个,在《俱舍》里边则立五个,加一个行相。这个五个东西都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