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第八宗。
我们这部论——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的宗旨,就是根据第八宗来的。
于深密三时,乃第三时也。
第八宗,瑜伽派的这个宗派,他们依据的主要是《解深密经》 。《解深密经》把佛说的时教分成三个时候,“于深密三时,乃第三时”,属于第三个,最后一个时候。
言三时者。初四阿含言有,第二时八部般若言空,第三时即《解深密经》空有双彰中道教也。
那么,《解深密经》说三个时候怎么样呢?我们天台宗说五时、八教。 《解深密经》判的是三时。三时:第一个,“初四阿含言有”,这是跟那个天台宗差不多,初时讲《四阿含经》,说一切法是有的;第二部,第二个时间,“八部般若”,讲《大般若经》,那么,这里讲一切法空;那么,到第三时,就是《解深密经》的时候,“空有双彰”,就是非空非有,这是中道。
那么,瑜伽部里边就是说《解深密经》是最究竟的,是中道义,但是,这个当然是宗派见了,从我们的格鲁的教,这个观点看,应成派中观见是最了义的。当然,我们讲这个的时候,他的见地这样子,就顺着他的见地说,我们自己心里有数,这个并不是最究竟,最究竟的还是根据中观。那么,他这个宗旨说了,“一切法无我”。
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我?
那么,什么叫一切法,什么叫无我,这个两个问题。“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我?”马上就提问。
问有五种,谓利乐有情问、不解问、愚痴问、试验问、轻触问。此即利乐有情问也。
“问有五种”,我们提问,一般说有五种提问。
“谓利乐有情问”,第一种是大乘心,为了利众生的,为了利乐有情而发问的,那个我们经里边看了很多,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,无尽意菩萨就问佛,这位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?这是为了利乐有情,这是利乐有情的问。
第二种,“不解问”,是不懂,提问。
第三种,“愚痴问”,他问的不对头 ,从愚痴的心出发来问的。
第四种,“试验问”,他考验考验你,你到底懂不懂,这个就不是诚心诚意地问了。愚痴问,他心还是诚的,但是他问的问题,他是本身愚痴,他问的方式有点不对头,那个试验问就是考验的心了。
那么,最后“轻触问”,那就是有看人不起的问了,好象看你懂不懂,这个“轻”。这里最后二个是不正规的,最好的是第一种,第二种、第三种,一个个等流下来。
那么,这个问,是第一种,我们现在问:“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我?”这是属于第一种利乐有情而问的,因为一切众生不知道什么叫一切法、什么叫无我。那么,我们要利益他们,使他们了解这个道理,所以说故意这么设问,问一下。
下边,就是说,一个一个回答了。
总标百法
一切法者,略有五种。
那么,先回答“何等一切法”。一切法,要略地说一共大概有五种,可以分五类。
此总标诸法也。
一切法的总标可以分成五大类。
称理言之实有无量,以众生性欲无量。
我们说一切法到底有多少呢?“称理言之”,根据客观的道理来说,实际上法是无量无边的。因为什么缘故?“众生性欲无量”,众生的根性,他的意乐是没有边的,那么,佛说的话也是没有边的。那么,这里是约了一百个。
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。 今言五位百法,岂非要略乎。故云略有五种。
“是以瑜伽始五识身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”,那么,实际上是无量,那么,《瑜伽师地论》,把它略成六百六十个,从五个识身——眼识、耳识、舌识、身识等等,一直到最后法处、法界,一共列了六百六十个法,那就是把宇宙的无量的法归纳成六百六。现在我们这里“今言五位百法,岂非要略乎”,那么从这里比较下来,从无量无边的法约成六百六,现在又把它略成五大类、一百个法,那不是说,这是非常之扼要的?“岂非要略乎。故云略有五种。”这就解释“略”。为什么说“略有五种”?无边的法,《瑜伽师地论》把它(法)简择六百六十六,我们又把它归纳一百个,一百个又分了五大类(五种),所以要略的说有五种。
自此至“真如无为”,总答初问。
这里开始一直到最后的无为法里边的最后一个真如无为,那全部是回答第一个问题,一百个法。
那么第二个问题,那就很简单的几句话,“补特伽罗无我”,“法无我”,就二句话。整个论的结构就这么样子,先是打开说什么叫一切法,那么,每一种法详细地说,最后,什么叫无我,每一个无我,略略地解释一下。
一者心法。 二者心所有法。 三者色法。 四者心不相应行法。 五者无为法。
那么,这里起是开始了。五种、五大类的法,哪五大类?“一者心法”,一个是心王;第二“心所有法”,心所法;第三“色法”;第四“心不相应法”;第五是“无为法”。这个心法、心所有法都有交待,所以不要着急。
心法概述
心法者,总有六义。
什么叫心法?这个心有六个意思。
一集起名心,唯属第八,集诸种子起现行故。
“集起名心,唯属第八。”我们说什么叫心?集起来把它堆在一起,这个叫心。是这个意义来说。只有第八阿赖耶识是有这个特征的。
什么“集起”呢?“集诸种子起现行故。”“集起”二个字就是把种子集起来,产生现行。那么,这个功能说,只有第八识。第八识是种子识,一切现行从种子里边显出来的。等于说地下里边,种子下去了,一些稻谷就长出来了,现行是长的稻谷,播下的是种子。那么,阿赖耶识一样的,我们的种子、习气藏在这个里边,到了因缘和合的时候就能产生现行。所以说,从习气来说,这个叫心的,如果心叫集起的话,那么,这个就第八识阿赖耶识有这个功能。
二积集名心,属前七转识,能熏积集诸法种故。或集起属前七转,现行共集熏起种故。或积集名心,属于第八,含藏积集诸法种故。
第二,“积集名心”,这个心也可以叫积集。集起跟积集不一样,如果积集的心叫心的话,那是前面七个识。
七转识我们学过了,《五蕴论》里边,什么叫“转识”,“转”有三个意思,总的说,这些识从根本的阿赖耶识里边生出来的,就是前面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跟末那识。这七个识,它们的功能:“能熏积集诸法种故。”那么,它们又把一切法把它熏成种子。熏在哪里?熏在阿赖耶识里边。能熏的就是前七识,所熏的就是阿赖耶识。那么,这个从积集的能熏来说,前七识叫积集。
我们看,初学感到很繁复,大概地了解一下就行了。总的来说,我们等一下还要总结一下。
(3B)或者,“集起属前……”,这个还会反过来说。集起前面说是阿赖耶识,集起也可以说前七识。“现行共集熏起种故。”“现行”,大家一起,七个识,一起集起来,都来熏这个种子,熏在阿赖耶识里边,那么,这个“集起”,属于前七识,所以“集起”二个字,看你怎么解。当你集种子起现行,就阿赖耶识,假使“共集熏起种子”的话,属于前七识。
那么,这个“积集”,本来是前七识,也可以讲阿赖耶识。“或积集名心,属于第八,含藏积集诸法种故。”它把一切法的种子把它含藏起来,等于仓库一样把堆起来,那么,这样子的讲积集,那就是第八识的功能了。所以说,总的来说集起叫心就完了,不一定要说这个能所,第七、第八互相比较了,这是因为细致地分析,我们初学,只要是集起的,有集起功能的就叫心。
三缘虑名心,俱能缘虑自分境故。
“三缘虑名心”,心还有个功能——“缘虑”,能够考虑问题,缘境作思虑的用。“俱能缘虑自分境故”,那么,这几个识都能缘虑。
四或名为识,了别义故。
识是了别义,我们在《五蕴论》学过了,把一切法能够分别地知道的,了别它的差别的,这个叫识。那么,这个八个识都叫识,都有了别的作用。
五或名为意,等无间故。
第五种,“或名为意,等无间故”,那就无间灭意了。心也可以叫意,因为等无间。什么叫等无间?就是说前面的识灭掉了,可以生起后面的识,中间没有隔开——等无间。“等”呢,前一个识灭掉生后边一个,一个挨一个,相等的;无间,中间时间没有隔开的,等无间。这个叫意。
六或第八名心,第七名意,前六名识,斯皆心分也。
那么,第六是总的说法了,前面都是分析的比较繁琐的。
第八是一般用的。第八个阿赖耶识,它的心的积集的意义特别大,所以叫心。
第七个末那识,叫意,它思虑、思量的意思特别强,因为它总是缘阿赖耶识的见分,认为这是我,那么,有我爱、我痴、我见、我慢来相应了,一天到晚考虑这些问题,所以它的思虑的、思量的意思比较强,第七个就叫意。
前六个,了别的作用强。前五识了别外境,第六识了别法境,就是内心的那些。
“斯皆心分也”,这一些,心也好、意也好、识也好,都是心的一分,都是心的这一类,心的这一分。那么,就是心的作用不同,它的名字有的时候叫心,有的时叫意,有的时叫识。总的来说,体就是一个,所以属于一个东西。我们在这个《俱舍论》里边有这么一个话,“心意识体一”,心也好、意也好、识也好,这三个名字不同,体是一个。那么,这个就是说,这个心,有的时候叫心,有的时候叫识,有的时候叫意。
集起名心,能够集起三业的事情的。我们这个心里可以造身口意三业,这个叫集起。集起的名字很多,唯识宗当然集起是种子的问题,积集种子叫集起。那么,我们在根本部里边,它就是集起三业,一个心推动身口意造业,能够去造善恶业的,那就是集起。思量名意,专门考虑问题的,这个叫意。了别的时候就叫识。那么,心的这个识就是识蕴,就是大家要很简单地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