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大乘是能诠教体”,大乘是能诠的教体,“门论是用”,也是一个体、一个用。“此教体上有妙旨悟入之义门,决择性相教诫学徒,断恶生善之功用。 故名论。将体就用,摄用归体。”一个是体、一个用,还是持业释。大乘就是门论。反正持业释,二个东西是一个。
好了,把这个《大乘百法名门论》,他讲了很多,但是六离合释,大家不知道。我们现在就把这一段大家要学,搞清楚。
“大者,简小为义。乘者,运载得名。”“百”是数位。“法”是世出世之法:心法有多少,色法多少,心所法多少,这一共一百个。那么,这个“大乘百法”把讲清楚了。明是智慧,无漏慧。为什么叫明?能够破暗的。“门”可以开通之后。可以不壅滞,就是不停下来,能够打通。这个门,就是我们学了这个,有这个门,就能够把百法搞清楚。“论”是决择性相,把一个法的性、它的相,把它搞清楚,教诫学徒用的。那么,什么叫“本地分中”?《瑜伽师地论》有五个分,这个本地分是五分中之一分。“略录名数”,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有六百六十个法。我们把它摘要的略下一百个名相、数字。那么为什么要录?要是利他,使学者能够先把要领知道。 《瑜伽》难学,先把要领知道,百法易学。
那么,《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》,好了,这个题目到此为止,是已基本上讲好了。下边六离合释反来复去的里边,体、用,还有能诠、所诠等等,这个是更深一层的分析。那就是学过六离合释之后再慢慢去看。现在就把前面那一段记住。
那么,这一本论我们也是强调了,因为文字是古雅,那么,就是不但是要把意思契住,还把文字也要讲一下。那么,你们中间,有当过老师的,还有文学系毕业的,都该帮助大家一下。那么,有些文字差的,又是要虚心一点,要学。像这本书我们的要求,第一是学义,第二是要学文,文字也要学好。那么,这一部书就学得慢一点,不要太快。把文字抓住,然后义才透得出来。文字不知道的话,意义是搞不懂的。就像我念了一道六离合释的,这是天书,没有学过六离合释,是天书,肯定是不知所云,你说你的,我耳朵里进不去了,那个没办法了。但是,你多学呢,也会懂的,并不能说永远懂不了。我们记得有一个人,学得是焦头烂额的,没办法了,我说:“你干啥?”“啊呀,笨啊。”这个不解决问题了,笨,抓抓头有啥用处?笨就好好学,好好学了,笨才会聪明。
我们说笨有没有自性的?笨没有自性的。哪个说你是笨,就是永远是笨,没有这个话。笨的原因——不学,越是不学越笨,你说你这辈子笨了,你再不学,下一辈子还要笨。笨到后来你人都做不成了,要做畜牲去了。为什么?愚痴就是畜牲了。那么,我们想做人,你得要聪明一点,那就要学,如果要想证果证道那更要学,般若的智慧就是从这里来的。我们在《俱舍论》里边:“若离择法定无余,能灭诸惑胜方便,由惑世间漂有海,因此传佛说对法。”他说你要离开了学这个智慧,是没有办法断烦恼的。那么,这个烦恼有什么害处?因为烦恼,造业,流转世间。那么,你如果不要流转世间受苦,你要断烦恼,不要造恶业,那你非学慧不可。所以说,你不是说:“我要学就学,我不要学我就走了。”你不学不行的,你不学之后,你就是流转生死去了。“定无余”,除了学这个慧的话、学法的话,没有其他一个方法可以使你断烦恼、出生死。那就将你军,将住了,你非死不可。你说你不想学的,非学不可,不学的话,你就是要流转,你除非你不要证果证道,不要修行,那你就不学好了,你如果想学的话,“定无余”,没有其他方法了,你除此方法之外没有其他方法了,你没有选择的,你不要强了,那就好好听话就是了,学,没有第二个方法。好了,今天讲到这里。
第三讲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》 。昨天我们把这个书的名讲完了。“大乘”,什么叫“大”,什么叫“乘”,“百法”是哪一百个法,“明”是什么,“门”是什么,“论”又是什么,“本地分”又是什么,“略录名数”。那么,这个希望大家都知道了,就不问了。今天我们接下去。
正释论文
如世尊言:一切法无我。
这是本文了 。 《百法明门论》的原文是很少的,没有几句话。他根据,“如世尊言”,经上佛这么说,就是说“一切法无我”。这个是引了这一句话。
如世尊言原为佛说,乃论主推尊法有所自。
论主就是世亲菩萨,他就是说:我这个话,我现在着这本书,并不是自己创造的,是根据佛说的。所以第一句就引佛说的话,佛这么说,佛经常说的“一切法无我”。那么,这个就是说我这个本论,并不是自己编出来的,是根据佛说,再是推论,是总结下来的。
一切法等者,总标百法及二无我以为宗旨。乃一论之纲领也。
“一切法等者”,就是“一切法无我”。这个什么呢?这个“一切法”就是标前面的百法;“无我”,有二个无我。这个是论的宗旨。这一部论的主要讲什么?就是讲一切法没有我。一切法是什么?就是前面的一百个法,心王八,心所五十一……这一切法,就是包含整个宇宙的万事万法,也是从《瑜伽师地论》六百六十法里边把最要紧的略成一百个。那么,《瑜伽师地论》虽然讲了六百六,也是总括下来的。那么,包含整个的一切万法都在里头。那么,这一切法,它有什么特征?就是没有我的。不管你哪一个法,有为、无为、心法、心所法,什么法,都是没有我。这是一个论的宗旨、纲领。
那么,无我,是二个无我。一个是补特伽罗无我,一个是法无我。假使我们说五蕴里边没有一个我存在,没有一个主宰的人我存在,这是人无我;五蕴自己本身没有一个自性,那是法无我。
那么,这是“乃一论之纲领也”。这一句话是整个一部《百法明门论》的总纲。
八宗
若究所宗,总一代圣教浅深为次分而为八。
那么,他所讲它的宗旨,那么,把佛的一代时教,浅的、深的,按了次第,分了八宗。这个,他把佛的一代时教,所有分的部派,最后的瑜伽、中观,全部把它分了八个宗,不是我们中国的八宗,那么,这个八个宗,我们是研究《异部宗轮论》的时候去研究。现在是带过去说一下就完了。
一我法俱有宗。此宗摄二十部五部之义,谓犊子部、法上部、贤胄部、正量部、密林山部,或亦取经部根本一分之义。
第一是“我法俱有宗”,是最浅的,“我”也有、“法”也有。我们很奇怪的。佛法里边,都是讲最起码的是“人无我”,是要讲的,没有说“我”有的。但是,在佛法里边有个犊子部,它就是一个不可说的我。这个我,是他们承认是有的,这是佛教里边的一个最特殊的一宗,“我”也有、“法”也有,“我法俱有宗”。这个宗在二十部里边有五个部属于这个,主要是“犊子部”、“法上部”、“贤胄部”、“正量部”、“密林山部”都是犊子部等流下来的那些部派。“亦取经部根本一分之义。”经部里边有根本部,后来是末部,两个。开始的就是根本部,根本部里边有一派,也是说有我的,这个是相近于犊子部的。那么,这是从我们的佛的教派里边最浅的一种,也可以说是一般的都不承认的,在《俱舍论》后边有专门一个无我品,就给犊子部辩论的,你说有“我”,他就说没有“我”。
二法有我无宗。摄三部全,谓一切有部、雪山部、多闻部,更兼化地部末计一分之义。
第二种,“法有我无宗”,那就是《俱舍》之类的,法是有的,五蕴是有的,但是五蕴里边并没有“我”这样这个人——补特伽罗没有,这是一般的,根本部里边有这么一个 。“三部全”,哪三部?一是“一切有部”,一切有就是有部,有部的主张是这样子,“雪山部”、“多闻部”都是这样子,化地部里边末计,末计就是化地部后来的——不是根本部的——变化出来有一部分也说是这样子,“法有我无”。
三法无去来宗。摄七全部,谓大众部、鸡胤部、制多山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、法藏部、饮光部,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义。
第三,“法无来去”。 这个宗派,“七全部”,这是二十部来分,“大众部、鸡胤部、制多山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、法藏部、饮光部, 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”,这个七部里边加上化地部一部分,都是这么主张的。那么,法藏部就是我们的昙无德部,我们的四分律部,四分律就是法藏部,他也是说法无来去,这个比前面深了,它就是不来不去。
四现通假实宗。摄说假部全、末经部一分之义。
第四宗,“现通假实宗”,假的实的可以互相通,那么,这个是也分几部,“说假部”全部都是这样子,经部里边“末经部”,就是说不是根本经部,后来演变出,经部里边有一部分,也采取这个教义。
此上四宗唯为小乘。
前面四个宗派,都是小乘,我们说根本乘,不要说小乘了。
五俗妄真实宗。即说出世部。
“五俗妄真实宗”,从世俗谛说是假有,是假的,这个胜义谛说是真的,这是真正的有,对这一个宗派就是包含出世部。
六诸法但名宗。即一说部。
第六宗,“诸法但名宗”。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,这个是一说部。
此二通于大小乘。
那么,这两个宗派,通于大小乘,就是接近于后来的瑜伽中观的。
七胜义俱空宗。八应理圆实宗。后二唯大。
最后两宗,就是瑜伽、中观。
“胜义俱空宗”就是一切法没有自性是中观部。
第八,“应理圆实宗”,那就是说唯识宗的圆成实性了。
这两派,在法相宗说起来,当然是最后一个最高,但是,我们的中观, 宗说起来,当然第七个是最高的。那就是了不了义的问题了,他因为是法相宗,他推崇第八。
此论旨趣即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