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又大乘是能诠教體”,大乘是能诠的教體,“門論是用”,也是一個體、一個用。“此教體上有妙旨悟入之義門,決擇性相教誡學徒,斷惡生善之功用。 故名論。將體就用,攝用歸體。”一個是體、一個用,還是持業釋。大乘就是門論。反正持業釋,二個東西是一個。
好了,把這個《大乘百法名門論》,他講了很多,但是六離合釋,大家不知道。我們現在就把這一段大家要學,搞清楚。
“大者,簡小爲義。乘者,運載得名。”“百”是數位。“法”是世出世之法:心法有多少,色法多少,心所法多少,這一共一百個。那麼,這個“大乘百法”把講清楚了。明是智慧,無漏慧。爲什麼叫明?能夠破暗的。“門”可以開通之後。可以不壅滯,就是不停下來,能夠打通。這個門,就是我們學了這個,有這個門,就能夠把百法搞清楚。“論”是決擇性相,把一個法的性、它的相,把它搞清楚,教誡學徒用的。那麼,什麼叫“本地分中”?《瑜伽師地論》有五個分,這個本地分是五分中之一分。“略錄名數”,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有六百六十個法。我們把它摘要的略下一百個名相、數字。那麼爲什麼要錄?要是利他,使學者能夠先把要領知道。 《瑜伽》難學,先把要領知道,百法易學。
那麼,《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》,好了,這個題目到此爲止,是已基本上講好了。下邊六離合釋反來複去的裏邊,體、用,還有能诠、所诠等等,這個是更深一層的分析。那就是學過六離合釋之後再慢慢去看。現在就把前面那一段記住。
那麼,這一本論我們也是強調了,因爲文字是古雅,那麼,就是不但是要把意思契住,還把文字也要講一下。那麼,你們中間,有當過老師的,還有文學系畢業的,都該幫助大家一下。那麼,有些文字差的,又是要虛心一點,要學。像這本書我們的要求,第一是學義,第二是要學文,文字也要學好。那麼,這一部書就學得慢一點,不要太快。把文字抓住,然後義才透得出來。文字不知道的話,意義是搞不懂的。就像我念了一道六離合釋的,這是天書,沒有學過六離合釋,是天書,肯定是不知所雲,你說你的,我耳朵裏進不去了,那個沒辦法了。但是,你多學呢,也會懂的,並不能說永遠懂不了。我們記得有一個人,學得是焦頭爛額的,沒辦法了,我說:“你幹啥?”“啊呀,笨啊。”這個不解決問題了,笨,抓抓頭有啥用處?笨就好好學,好好學了,笨才會聰明。
我們說笨有沒有自性的?笨沒有自性的。哪個說你是笨,就是永遠是笨,沒有這個話。笨的原因——不學,越是不學越笨,你說你這輩子笨了,你再不學,下一輩子還要笨。笨到後來你人都做不成了,要做畜牲去了。爲什麼?愚癡就是畜牲了。那麼,我們想做人,你得要聰明一點,那就要學,如果要想證果證道那更要學,般若的智慧就是從這裏來的。我們在《俱舍論》裏邊:“若離擇法定無余,能滅諸惑勝方便,由惑世間漂有海,因此傳佛說對法。”他說你要離開了學這個智慧,是沒有辦法斷煩惱的。那麼,這個煩惱有什麼害處?因爲煩惱,造業,流轉世間。那麼,你如果不要流轉世間受苦,你要斷煩惱,不要造惡業,那你非學慧不可。所以說,你不是說:“我要學就學,我不要學我就走了。”你不學不行的,你不學之後,你就是流轉生死去了。“定無余”,除了學這個慧的話、學法的話,沒有其他一個方法可以使你斷煩惱、出生死。那就將你軍,將住了,你非死不可。你說你不想學的,非學不可,不學的話,你就是要流轉,你除非你不要證果證道,不要修行,那你就不學好了,你如果想學的話,“定無余”,沒有其他方法了,你除此方法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了,你沒有選擇的,你不要強了,那就好好聽話就是了,學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好了,今天講到這裏。
第叁講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》 。昨天我們把這個書的名講完了。“大乘”,什麼叫“大”,什麼叫“乘”,“百法”是哪一百個法,“明”是什麼,“門”是什麼,“論”又是什麼,“本地分”又是什麼,“略錄名數”。那麼,這個希望大家都知道了,就不問了。今天我們接下去。
正釋論文
如世尊言:一切法無我。
這是本文了 。 《百法明門論》的原文是很少的,沒有幾句話。他根據,“如世尊言”,經上佛這麼說,就是說“一切法無我”。這個是引了這一句話。
如世尊言原爲佛說,乃論主推尊法有所自。
論主就是世親菩薩,他就是說:我這個話,我現在著這本書,並不是自己創造的,是根據佛說的。所以第一句就引佛說的話,佛這麼說,佛經常說的“一切法無我”。那麼,這個就是說我這個本論,並不是自己編出來的,是根據佛說,再是推論,是總結下來的。
一切法等者,總標百法及二無我以爲宗旨。乃一論之綱領也。
“一切法等者”,就是“一切法無我”。這個什麼呢?這個“一切法”就是標前面的百法;“無我”,有二個無我。這個是論的宗旨。這一部論的主要講什麼?就是講一切法沒有我。一切法是什麼?就是前面的一百個法,心王八,心所五十一……這一切法,就是包含整個宇宙的萬事萬法,也是從《瑜伽師地論》六百六十法裏邊把最要緊的略成一百個。那麼,《瑜伽師地論》雖然講了六百六,也是總括下來的。那麼,包含整個的一切萬法都在裏頭。那麼,這一切法,它有什麼特征?就是沒有我的。不管你哪一個法,有爲、無爲、心法、心所法,什麼法,都是沒有我。這是一個論的宗旨、綱領。
那麼,無我,是二個無我。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,一個是法無我。假使我們說五蘊裏邊沒有一個我存在,沒有一個主宰的人我存在,這是人無我;五蘊自己本身沒有一個自性,那是法無我。
那麼,這是“乃一論之綱領也”。這一句話是整個一部《百法明門論》的總綱。
八宗
若究所宗,總一代聖教淺深爲次分而爲八。
那麼,他所講它的宗旨,那麼,把佛的一代時教,淺的、深的,按了次第,分了八宗。這個,他把佛的一代時教,所有分的部派,最後的瑜伽、中觀,全部把它分了八個宗,不是我們中國的八宗,那麼,這個八個宗,我們是研究《異部宗輪論》的時候去研究。現在是帶過去說一下就完了。
一我法俱有宗。此宗攝二十部五部之義,謂犢子部、法上部、賢胄部、正量部、密林山部,或亦取經部根本一分之義。
第一是“我法俱有宗”,是最淺的,“我”也有、“法”也有。我們很奇怪的。佛法裏邊,都是講最起碼的是“人無我”,是要講的,沒有說“我”有的。但是,在佛法裏邊有個犢子部,它就是一個不可說的我。這個我,是他們承認是有的,這是佛教裏邊的一個最特殊的一宗,“我”也有、“法”也有,“我法俱有宗”。這個宗在二十部裏邊有五個部屬于這個,主要是“犢子部”、“法上部”、“賢胄部”、“正量部”、“密林山部”都是犢子部等流下來的那些部派。“亦取經部根本一分之義。”經部裏邊有根本部,後來是末部,兩個。開始的就是根本部,根本部裏邊有一派,也是說有我的,這個是相近于犢子部的。那麼,這是從我們的佛的教派裏邊最淺的一種,也可以說是一般的都不承認的,在《俱舍論》後邊有專門一個無我品,就給犢子部辯論的,你說有“我”,他就說沒有“我”。
二法有我無宗。攝叁部全,謂一切有部、雪山部、多聞部,更兼化地部末計一分之義。
第二種,“法有我無宗”,那就是《俱舍》之類的,法是有的,五蘊是有的,但是五蘊裏邊並沒有“我”這樣這個人——補特伽羅沒有,這是一般的,根本部裏邊有這麼一個 。“叁部全”,哪叁部?一是“一切有部”,一切有就是有部,有部的主張是這樣子,“雪山部”、“多聞部”都是這樣子,化地部裏邊末計,末計就是化地部後來的——不是根本部的——變化出來有一部分也說是這樣子,“法有我無”。
叁法無去來宗。攝七全部,謂大衆部、雞胤部、製多山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、法藏部、飲光部,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義。
第叁,“法無來去”。 這個宗派,“七全部”,這是二十部來分,“大衆部、雞胤部、製多山部、西山住部、北山住部、法藏部、飲光部, 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”,這個七部裏邊加上化地部一部分,都是這麼主張的。那麼,法藏部就是我們的昙無德部,我們的四分律部,四分律就是法藏部,他也是說法無來去,這個比前面深了,它就是不來不去。
四現通假實宗。攝說假部全、末經部一分之義。
第四宗,“現通假實宗”,假的實的可以互相通,那麼,這個是也分幾部,“說假部”全部都是這樣子,經部裏邊“末經部”,就是說不是根本經部,後來演變出,經部裏邊有一部分,也采取這個教義。
此上四宗唯爲小乘。
前面四個宗派,都是小乘,我們說根本乘,不要說小乘了。
五俗妄真實宗。即說出世部。
“五俗妄真實宗”,從世俗谛說是假有,是假的,這個勝義谛說是真的,這是真正的有,對這一個宗派就是包含出世部。
六諸法但名宗。即一說部。
第六宗,“諸法但名宗”。一切都是名言安立的,這個是一說部。
此二通于大小乘。
那麼,這兩個宗派,通于大小乘,就是接近于後來的瑜伽中觀的。
七勝義俱空宗。八應理圓實宗。後二唯大。
最後兩宗,就是瑜伽、中觀。
“勝義俱空宗”就是一切法沒有自性是中觀部。
第八,“應理圓實宗”,那就是說唯識宗的圓成實性了。
這兩派,在法相宗說起來,當然是最後一個最高,但是,我們的中觀, 宗說起來,當然第七個是最高的。那就是了不了義的問題了,他因爲是法相宗,他推崇第八。
此論旨趣即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