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昏暗。这个无漏的智慧能破无明的昏暗,叫“明”。
那么,“门”是什么?“以开通无壅滞为言”,门是开通,本来这个墙壁把他顶住了,“壅滞”就是给你壅住了,“滞”就是停下来,那么,过不去了,开一个门就过去了,开通了,打通了,那么,这是一个“门”。所以说,门是开通,开通之后没有“壅滞”了,不会给你停下来。是“为言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
那么,“论”,什么叫论?“乃简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。”
“简择性相”,抉择这是什么性、这是什么相。把这个法,把它性相都讲清楚。然后,“教诫学徒”,教授,教徒弟的。师父要教徒弟,就叫“论”。《俱舍论》就是教授教诫学徒的,这个东西就叫“论”。那么,这师资相传了,这是一代代传下去了,如果你没有论,这传什么呢?没有东西了。
我们这个法相宗、这个唯识宗,玄奘大师好容易冒了生命危险,千辛万苦从印度戒贤论师里边学回来,带了很多卷,晓得好多卷,我倒记不起了,翻了很多卷的书,那么,这个法相宗一下子盛起来了,但是经过唐武宗灭法,只有几十年,大概三十多年,这一灭法,把书都烧掉了,好了,那个法相宗也盛不起来了,书没有了、论没有了。论没有,教授弟子教不来了,那就中国这个法相宗就淹没了。那么,这个时候幸亏日本的留学生,到中国来跟唐玄奘法师学的,他总算带了很多回去。到现在,杨仁山发现,我们很多法相书中国没有了,中国的藏经,什么龙藏、碛砂藏什么藏,都没有了,而日本大正藏的什么续藏里边还完整地保存,那是他们当时带回去的。
那么,说论的重要,教授学徒。如果论没有了之后,这个法流也就完了。那么,是“百法明门论”讲完了。
“简择性相教诫学徒之称”,这个叫论。
“本地分”,什么叫“本地分中”?本地分中——“《瑜伽论》五分之一”,《瑜伽师地论》分了五分7,有顺抉择分了,反正有五个地了。这五个地里边,这是五分的里边的,本地分是一分,一共有五个分,那么,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本地分里边录下来的。
“略录名数者”,那么,一个字一个字讲了,所以很仔细的,不要着急的。它一个个都会讲的。
(3A)“提纲契领”,把里边重要的东西提出来。“取此百法名件数目”,就把这一百个法的名相跟它的数位,把它取下来。在六百六十法里边取了重要的一百个法,就叫“本地分中略录名数”。
“此论主急于为人,而欲学者知要也。”这个是什么意思?论主,他的悲心利他,急于要利益人家,使那个学者把概要知道。因为你要学《瑜伽师地论》六百六十法,那初学是不能知道的,要学的很多之后慢慢慢慢学才知道。那么,这个世亲论主,他感到这样子学太慢,赶快先要把《瑜伽师地论》略的一百个重要的把它录出来,叫学的先学起来,把重要的先学。那么,这是利他的目的出发,所以说,我们都看到真正的古代的大德高僧都是从利他出发的。不像现在:“我”着一本书好出名,好拿稿费,这个事目的就不纯。他着这本书,是利他。因为《瑜伽师地论》太广了,一下子进不去,那么,初学的人他不知道这个重要的东西也很可惜,他就把里边略了一百个法讲。这个论主是世亲菩萨,世亲菩萨着的。名数解,才是窥基大师解了。《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》这是世亲菩萨录下来的。他的注解,是窥基大师着的。
又会六释云。大乘者,是能诠教,唯声名句文四法故劣。百法乃所诠事理,通一百法故胜。将胜就劣,以劣显胜。云大乘之百法,依士释也。
“又会六释云”,这个下边就繁了。“又会”,又会到这个六离合释来讲。
六离合释,这个有人或者学过,有人没有学过,那是听天书了。那么,我们只念一道,不详说。
“大乘者是能诠”,大乘是能诠的教,“诠”就是解释,能够讲的、解释的这个教叫大乘。“唯声名句文四法故劣”,我们学过了。名句文声,名句文了。这个教的体是什么?教的体最原始的是声音。佛在世的时候就是声教,以声音为教。但是声音里边,能诠表意义的,就有名句文在里头。如果你单是个声音,叽叽喳喳的声音,你怎么什么意思怎么知道。他里边有名句文,所以说他能把意思表出来。能够诠的教,他的体是声或者是名句文这个四个法。这个在百法里边,属于只有四个法。“劣”,并不多。那么,这个是能诠的教,是四个。
那么,所诠的道理呢,有一百个法。“通一百法故胜”。这个是包宇宙万法,都包进去了。这个“胜”。“将胜就劣”,既然是百法,大乘百法,大乘是能诠的教,所诠的理就是百法。
那么,大乘的百法,百法是重要,大乘是差一点。所以说,“大乘之百法,依士释”,这个就是六离合释了。依主释呢?这个大乘是主,叫依主释,现在大乘是劣,百法是主,那么“依士释”,所依靠的大乘差一点,不是主,依士。
又百法是所缘,乃举全数故胜。明是能缘之慧,即别境五中之一法尔故劣。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百法之明。依主释也。
“又百法是所缘,乃举全数故胜”,百法是所缘的法。“全”都在里边,一百个都全的,所以殊胜。那么,这个百法跟“明”比了,“明是能缘之慧”,能缘的智慧,这仅是别境法里边的五个之一,那么,当然是少了,所以说“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,云百法之明”。那么,百法是主要,明是次要。那是“依主释”。“百法之明”,是依了百法的明,所依的是主,“依主释”。
又明是能缘,即别境中慧故劣。门是所缘,通举百法故胜。将胜就劣,以劣显胜。云明之门。依士释也。
“又明是能缘即别境中慧故劣”,这个一个一个通下去。“百法”、“明”搞之后,“明”、“门”“论”还要“明”跟“门”,要比较。明是能缘的智慧,是别境心所的慧心所——少;门是所缘的境,通一百个法,所以胜。“将胜就劣,以劣显胜,云明之门。”“明”差、“门”大。那么,依士释,不能是主,明不是主,依的是差的,胜的依差的,“依士释”。
又门是所诠事理。乃通指百法故胜。论是能诠教,唯声名句文故劣。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门之论,依主释也。
那么,明后边还要这个“论”。“又门是所诠事理,乃通指百法故胜。”这个门,是讲的道理,指一百个法——胜;论,是能诠教,这部论仅仅是一个教,只有“声名句文”这四个,那就四个法了。一个是一百个法全的。所以说,门是胜,这个论是劣。“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,云门之论,依主释也。”门胜了,是依了门的这个论,那么是门是主要的,所以主,那么,下边论,依他,依的是主。
又论为体,乃声名句文。门为用,于论上有不壅滞之功能。以体就用,摄用归体。云门即论,持业释也。
“又论为体,乃声名句文。”这个论的体,它就是声名句文,就是四个东西。门是用。一个论是体,它的门是用。“于论上有不壅滞之功能”,那么,门什么用处呢?这个论使它不壅滞,就不通不过去,能够把它打开来,这个论的体,给大家可以知道,把这个门打开。“以体就用,摄用归体。”一个是体,一个用,那就是持业释。持业释就是以体持用。那就是二个一,就是一个东西,门即是论。“云门即论,持业释也。”这个学过六离合释的,一看就懂。没有学过的,不要着急,我们宗大师生日之后,我们把六离合释略略要讲一下,有讲义,有的。
又论乃体,则取声名句文四法。大乘为用。此论体上有简小运载二义,故云大乘。以体就用,摄用归体。云大乘即论,持业释也。
“又论乃体”,论是体,它的体是声名句文,这反来复去这么几句话。“四法”,这个名句文声四个法,“大乘为用”,论跟大乘来比了,论是体,大乘是用。运载是用。“此论体上有简小运载二义”,这个论体里边,因为是大乘,大是简小,乘是运载。那么,就两个意思,“故云大乘”。那么,“以体就用”,一个体一个用,还是持业释。持业释就是一个东西,一个是从体上说,一个从用上说。那么,也是持业释。“以体就用,摄用归体。云大乘即论。持业释也。”
又大乘通教理行果,是所诠故胜。论是能诠,唯教故劣。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大乘之论,依主释也。
“又大乘通教理行果”,大乘这个话,运载,“教理行果”。从学教明理然后修行证果——教理行果。所诠的道理是胜,论是能诠的教——劣,就是声名句文,当然是要劣一点。“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大乘之论,依主释也。”大乘是胜,所依靠的——大乘,这个论是依大乘安的名字,大乘的论,所以说大乘是主。
又大等六字是所诠故胜。论是能诠,唯教故劣。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大乘百法明门之论,依主释也。
“又大等六字”——大乘百法明门,这六个字是所诠的义——故胜。论是能诠的教——劣。那么,“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大乘百法明门之论。依主释也。”大乘百法明门是胜,依靠胜的。差的依胜的,依主释。如果胜的依差的,依士释。这个你们掌握到,“依主释也”。
又大乘等五字,通一百法,属所诠故胜。门论二字乃能诠故劣。将劣就胜,以胜显劣。云大乘百法明之门论,依主释也。
“又大乘等五字”——大乘百法明,五个字通一百个法,属所诠的道理,所以殊胜。“门”、“论”两个字所能诠的教——劣。那么,是劣的依胜的,所以说依主释,“大乘百法明之门论”。他把这个名字反来复去地给你搞清楚。这个我们念了一道,算了。以后学过六离合释你们再回过去看就清楚了。
又大乘是能诠教体。门论是用。此教体上有妙旨悟入之义门,决择性相教诫学徒。断恶生善之功用,故名论。将体就用,摄用归体。云大乘即门论,持业释也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