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昏暗。這個無漏的智慧能破無明的昏暗,叫“明”。
那麼,“門”是什麼?“以開通無壅滯爲言”,門是開通,本來這個牆壁把他頂住了,“壅滯”就是給你壅住了,“滯”就是停下來,那麼,過不去了,開一個門就過去了,開通了,打通了,那麼,這是一個“門”。所以說,門是開通,開通之後沒有“壅滯”了,不會給你停下來。是“爲言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那麼,“論”,什麼叫論?“乃簡擇性相教誡學徒之稱。”
“簡擇性相”,抉擇這是什麼性、這是什麼相。把這個法,把它性相都講清楚。然後,“教誡學徒”,教授,教徒弟的。師父要教徒弟,就叫“論”。《俱舍論》就是教授教誡學徒的,這個東西就叫“論”。那麼,這師資相傳了,這是一代代傳下去了,如果你沒有論,這傳什麼呢?沒有東西了。
我們這個法相宗、這個唯識宗,玄奘大師好容易冒了生命危險,千辛萬苦從印度戒賢論師裏邊學回來,帶了很多卷,曉得好多卷,我倒記不起了,翻了很多卷的書,那麼,這個法相宗一下子盛起來了,但是經過唐武宗滅法,只有幾十年,大概叁十多年,這一滅法,把書都燒掉了,好了,那個法相宗也盛不起來了,書沒有了、論沒有了。論沒有,教授弟子教不來了,那就中國這個法相宗就淹沒了。那麼,這個時候幸虧日本的留學生,到中國來跟唐玄奘法師學的,他總算帶了很多回去。到現在,楊仁山發現,我們很多法相書中國沒有了,中國的藏經,什麼龍藏、碛砂藏什麼藏,都沒有了,而日本大正藏的什麼續藏裏邊還完整地保存,那是他們當時帶回去的。
那麼,說論的重要,教授學徒。如果論沒有了之後,這個法流也就完了。那麼,是“百法明門論”講完了。
“簡擇性相教誡學徒之稱”,這個叫論。
“本地分”,什麼叫“本地分中”?本地分中——“《瑜伽論》五分之一”,《瑜伽師地論》分了五分7,有順抉擇分了,反正有五個地了。這五個地裏邊,這是五分的裏邊的,本地分是一分,一共有五個分,那麼,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本地分裏邊錄下來的。
“略錄名數者”,那麼,一個字一個字講了,所以很仔細的,不要著急的。它一個個都會講的。
(3A)“提綱契領”,把裏邊重要的東西提出來。“取此百法名件數目”,就把這一百個法的名相跟它的數位,把它取下來。在六百六十法裏邊取了重要的一百個法,就叫“本地分中略錄名數”。
“此論主急于爲人,而欲學者知要也。”這個是什麼意思?論主,他的悲心利他,急于要利益人家,使那個學者把概要知道。因爲你要學《瑜伽師地論》六百六十法,那初學是不能知道的,要學的很多之後慢慢慢慢學才知道。那麼,這個世親論主,他感到這樣子學太慢,趕快先要把《瑜伽師地論》略的一百個重要的把它錄出來,叫學的先學起來,把重要的先學。那麼,這是利他的目的出發,所以說,我們都看到真正的古代的大德高僧都是從利他出發的。不像現在:“我”著一本書好出名,好拿稿費,這個事目的就不純。他著這本書,是利他。因爲《瑜伽師地論》太廣了,一下子進不去,那麼,初學的人他不知道這個重要的東西也很可惜,他就把裏邊略了一百個法講。這個論主是世親菩薩,世親菩薩著的。名數解,才是窺基大師解了。《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略錄名數》這是世親菩薩錄下來的。他的注解,是窺基大師著的。
又會六釋雲。大乘者,是能诠教,唯聲名句文四法故劣。百法乃所诠事理,通一百法故勝。將勝就劣,以劣顯勝。雲大乘之百法,依士釋也。
“又會六釋雲”,這個下邊就繁了。“又會”,又會到這個六離合釋來講。
六離合釋,這個有人或者學過,有人沒有學過,那是聽天書了。那麼,我們只念一道,不詳說。
“大乘者是能诠”,大乘是能诠的教,“诠”就是解釋,能夠講的、解釋的這個教叫大乘。“唯聲名句文四法故劣”,我們學過了。名句文聲,名句文了。這個教的體是什麼?教的體最原始的是聲音。佛在世的時候就是聲教,以聲音爲教。但是聲音裏邊,能诠表意義的,就有名句文在裏頭。如果你單是個聲音,叽叽喳喳的聲音,你怎麼什麼意思怎麼知道。他裏邊有名句文,所以說他能把意思表出來。能夠诠的教,他的體是聲或者是名句文這個四個法。這個在百法裏邊,屬于只有四個法。“劣”,並不多。那麼,這個是能诠的教,是四個。
那麼,所诠的道理呢,有一百個法。“通一百法故勝”。這個是包宇宙萬法,都包進去了。這個“勝”。“將勝就劣”,既然是百法,大乘百法,大乘是能诠的教,所诠的理就是百法。
那麼,大乘的百法,百法是重要,大乘是差一點。所以說,“大乘之百法,依士釋”,這個就是六離合釋了。依主釋呢?這個大乘是主,叫依主釋,現在大乘是劣,百法是主,那麼“依士釋”,所依靠的大乘差一點,不是主,依士。
又百法是所緣,乃舉全數故勝。明是能緣之慧,即別境五中之一法爾故劣。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百法之明。依主釋也。
“又百法是所緣,乃舉全數故勝”,百法是所緣的法。“全”都在裏邊,一百個都全的,所以殊勝。那麼,這個百法跟“明”比了,“明是能緣之慧”,能緣的智慧,這僅是別境法裏邊的五個之一,那麼,當然是少了,所以說“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,雲百法之明”。那麼,百法是主要,明是次要。那是“依主釋”。“百法之明”,是依了百法的明,所依的是主,“依主釋”。
又明是能緣,即別境中慧故劣。門是所緣,通舉百法故勝。將勝就劣,以劣顯勝。雲明之門。依士釋也。
“又明是能緣即別境中慧故劣”,這個一個一個通下去。“百法”、“明”搞之後,“明”、“門”“論”還要“明”跟“門”,要比較。明是能緣的智慧,是別境心所的慧心所——少;門是所緣的境,通一百個法,所以勝。“將勝就劣,以劣顯勝,雲明之門。”“明”差、“門”大。那麼,依士釋,不能是主,明不是主,依的是差的,勝的依差的,“依士釋”。
又門是所诠事理。乃通指百法故勝。論是能诠教,唯聲名句文故劣。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門之論,依主釋也。
那麼,明後邊還要這個“論”。“又門是所诠事理,乃通指百法故勝。”這個門,是講的道理,指一百個法——勝;論,是能诠教,這部論僅僅是一個教,只有“聲名句文”這四個,那就四個法了。一個是一百個法全的。所以說,門是勝,這個論是劣。“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,雲門之論,依主釋也。”門勝了,是依了門的這個論,那麼是門是主要的,所以主,那麼,下邊論,依他,依的是主。
又論爲體,乃聲名句文。門爲用,于論上有不壅滯之功能。以體就用,攝用歸體。雲門即論,持業釋也。
“又論爲體,乃聲名句文。”這個論的體,它就是聲名句文,就是四個東西。門是用。一個論是體,它的門是用。“于論上有不壅滯之功能”,那麼,門什麼用處呢?這個論使它不壅滯,就不通不過去,能夠把它打開來,這個論的體,給大家可以知道,把這個門打開。“以體就用,攝用歸體。”一個是體,一個用,那就是持業釋。持業釋就是以體持用。那就是二個一,就是一個東西,門即是論。“雲門即論,持業釋也。”這個學過六離合釋的,一看就懂。沒有學過的,不要著急,我們宗大師生日之後,我們把六離合釋略略要講一下,有講義,有的。
又論乃體,則取聲名句文四法。大乘爲用。此論體上有簡小運載二義,故雲大乘。以體就用,攝用歸體。雲大乘即論,持業釋也。
“又論乃體”,論是體,它的體是聲名句文,這反來複去這麼幾句話。“四法”,這個名句文聲四個法,“大乘爲用”,論跟大乘來比了,論是體,大乘是用。運載是用。“此論體上有簡小運載二義”,這個論體裏邊,因爲是大乘,大是簡小,乘是運載。那麼,就兩個意思,“故雲大乘”。那麼,“以體就用”,一個體一個用,還是持業釋。持業釋就是一個東西,一個是從體上說,一個從用上說。那麼,也是持業釋。“以體就用,攝用歸體。雲大乘即論。持業釋也。”
又大乘通教理行果,是所诠故勝。論是能诠,唯教故劣。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大乘之論,依主釋也。
“又大乘通教理行果”,大乘這個話,運載,“教理行果”。從學教明理然後修行證果——教理行果。所诠的道理是勝,論是能诠的教——劣,就是聲名句文,當然是要劣一點。“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大乘之論,依主釋也。”大乘是勝,所依靠的——大乘,這個論是依大乘安的名字,大乘的論,所以說大乘是主。
又大等六字是所诠故勝。論是能诠,唯教故劣。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大乘百法明門之論,依主釋也。
“又大等六字”——大乘百法明門,這六個字是所诠的義——故勝。論是能诠的教——劣。那麼,“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大乘百法明門之論。依主釋也。”大乘百法明門是勝,依靠勝的。差的依勝的,依主釋。如果勝的依差的,依士釋。這個你們掌握到,“依主釋也”。
又大乘等五字,通一百法,屬所诠故勝。門論二字乃能诠故劣。將劣就勝,以勝顯劣。雲大乘百法明之門論,依主釋也。
“又大乘等五字”——大乘百法明,五個字通一百個法,屬所诠的道理,所以殊勝。“門”、“論”兩個字所能诠的教——劣。那麼,是劣的依勝的,所以說依主釋,“大乘百法明之門論”。他把這個名字反來複去地給你搞清楚。這個我們念了一道,算了。以後學過六離合釋你們再回過去看就清楚了。
又大乘是能诠教體。門論是用。此教體上有妙旨悟入之義門,決擇性相教誡學徒。斷惡生善之功用,故名論。將體就用,攝用歸體。雲大乘即門論,持業釋也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