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第八宗。

  我們這部論——《大乘百法明門論》的宗旨,就是根據第八宗來的。

  

  于深密叁時,乃第叁時也。

  第八宗,瑜伽派的這個宗派,他們依據的主要是《解深密經》 。《解深密經》把佛說的時教分成叁個時候,“于深密叁時,乃第叁時”,屬于第叁個,最後一個時候。

  

  言叁時者。初四阿含言有,第二時八部般若言空,第叁時即《解深密經》空有雙彰中道教也。

  那麼,《解深密經》說叁個時候怎麼樣呢?我們天臺宗說五時、八教。 《解深密經》判的是叁時。叁時:第一個,“初四阿含言有”,這是跟那個天臺宗差不多,初時講《四阿含經》,說一切法是有的;第二部,第二個時間,“八部般若”,講《大般若經》,那麼,這裏講一切法空;那麼,到第叁時,就是《解深密經》的時候,“空有雙彰”,就是非空非有,這是中道。

  那麼,瑜伽部裏邊就是說《解深密經》是最究竟的,是中道義,但是,這個當然是宗派見了,從我們的格魯的教,這個觀點看,應成派中觀見是最了義的。當然,我們講這個的時候,他的見地這樣子,就順著他的見地說,我們自己心裏有數,這個並不是最究竟,最究竟的還是根據中觀。那麼,他這個宗旨說了,“一切法無我”。

  

  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我?

  

  那麼,什麼叫一切法,什麼叫無我,這個兩個問題。“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我?”馬上就提問。

  

  問有五種,謂利樂有情問、不解問、愚癡問、試驗問、輕觸問。此即利樂有情問也。

  “問有五種”,我們提問,一般說有五種提問。

  “謂利樂有情問”,第一種是大乘心,爲了利衆生的,爲了利樂有情而發問的,那個我們經裏邊看了很多,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無盡意菩薩就問佛,這位菩薩爲什麼叫觀世音?這是爲了利樂有情,這是利樂有情的問。

  第二種,“不解問”,是不懂,提問。

  第叁種,“愚癡問”,他問的不對頭 ,從愚癡的心出發來問的。

  第四種,“試驗問”,他考驗考驗你,你到底懂不懂,這個就不是誠心誠意地問了。愚癡問,他心還是誠的,但是他問的問題,他是本身愚癡,他問的方式有點不對頭,那個試驗問就是考驗的心了。

  那麼,最後“輕觸問”,那就是有看人不起的問了,好象看你懂不懂,這個“輕”。這裏最後二個是不正規的,最好的是第一種,第二種、第叁種,一個個等流下來。

  那麼,這個問,是第一種,我們現在問:“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我?”這是屬于第一種利樂有情而問的,因爲一切衆生不知道什麼叫一切法、什麼叫無我。那麼,我們要利益他們,使他們了解這個道理,所以說故意這麼設問,問一下。

  下邊,就是說,一個一個回答了。

  

  總標百法

  

  一切法者,略有五種。

  

  那麼,先回答“何等一切法”。一切法,要略地說一共大概有五種,可以分五類。

  

  此總標諸法也。

  一切法的總標可以分成五大類。

  

  稱理言之實有無量,以衆生性欲無量。

  我們說一切法到底有多少呢?“稱理言之”,根據客觀的道理來說,實際上法是無量無邊的。因爲什麼緣故?“衆生性欲無量”,衆生的根性,他的意樂是沒有邊的,那麼,佛說的話也是沒有邊的。那麼,這裏是約了一百個。

  

  是以瑜伽始五識身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。 今言五位百法,豈非要略乎。故雲略有五種。

  “是以瑜伽始五識身曆至法界六百六十等法”,那麼,實際上是無量,那麼,《瑜伽師地論》,把它略成六百六十個,從五個識身——眼識、耳識、舌識、身識等等,一直到最後法處、法界,一共列了六百六十個法,那就是把宇宙的無量的法歸納成六百六。現在我們這裏“今言五位百法,豈非要略乎”,那麼從這裏比較下來,從無量無邊的法約成六百六,現在又把它略成五大類、一百個法,那不是說,這是非常之扼要的?“豈非要略乎。故雲略有五種。”這就解釋“略”。爲什麼說“略有五種”?無邊的法,《瑜伽師地論》把它(法)簡擇六百六十六,我們又把它歸納一百個,一百個又分了五大類(五種),所以要略的說有五種。

  

  自此至“真如無爲”,總答初問。

  這裏開始一直到最後的無爲法裏邊的最後一個真如無爲,那全部是回答第一個問題,一百個法。

  那麼第二個問題,那就很簡單的幾句話,“補特伽羅無我”,“法無我”,就二句話。整個論的結構就這麼樣子,先是打開說什麼叫一切法,那麼,每一種法詳細地說,最後,什麼叫無我,每一個無我,略略地解釋一下。

  

  一者心法。 二者心所有法。 叁者色法。 四者心不相應行法。 五者無爲法。

  

  那麼,這裏起是開始了。五種、五大類的法,哪五大類?“一者心法”,一個是心王;第二“心所有法”,心所法;第叁“色法”;第四“心不相應法”;第五是“無爲法”。這個心法、心所有法都有交待,所以不要著急。

  

  心法概述

  

  心法者,總有六義。

  什麼叫心法?這個心有六個意思。

  

  一集起名心,唯屬第八,集諸種子起現行故。

  “集起名心,唯屬第八。”我們說什麼叫心?集起來把它堆在一起,這個叫心。是這個意義來說。只有第八阿賴耶識是有這個特征的。

  什麼“集起”呢?“集諸種子起現行故。”“集起”二個字就是把種子集起來,産生現行。那麼,這個功能說,只有第八識。第八識是種子識,一切現行從種子裏邊顯出來的。等于說地下裏邊,種子下去了,一些稻谷就長出來了,現行是長的稻谷,播下的是種子。那麼,阿賴耶識一樣的,我們的種子、習氣藏在這個裏邊,到了因緣和合的時候就能産生現行。所以說,從習氣來說,這個叫心的,如果心叫集起的話,那麼,這個就第八識阿賴耶識有這個功能。

  

  二積集名心,屬前七轉識,能熏積集諸法種故。或集起屬前七轉,現行共集熏起種故。或積集名心,屬于第八,含藏積集諸法種故。

  第二,“積集名心”,這個心也可以叫積集。集起跟積集不一樣,如果積集的心叫心的話,那是前面七個識。

  七轉識我們學過了,《五蘊論》裏邊,什麼叫“轉識”,“轉”有叁個意思,總的說,這些識從根本的阿賴耶識裏邊生出來的,就是前面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跟末那識。這七個識,它們的功能:“能熏積集諸法種故。”那麼,它們又把一切法把它熏成種子。熏在哪裏?熏在阿賴耶識裏邊。能熏的就是前七識,所熏的就是阿賴耶識。那麼,這個從積集的能熏來說,前七識叫積集。

  我們看,初學感到很繁複,大概地了解一下就行了。總的來說,我們等一下還要總結一下。

  (3B)或者,“集起屬前……”,這個還會反過來說。集起前面說是阿賴耶識,集起也可以說前七識。“現行共集熏起種故。”“現行”,大家一起,七個識,一起集起來,都來熏這個種子,熏在阿賴耶識裏邊,那麼,這個“集起”,屬于前七識,所以“集起”二個字,看你怎麼解。當你集種子起現行,就阿賴耶識,假使“共集熏起種子”的話,屬于前七識。

  那麼,這個“積集”,本來是前七識,也可以講阿賴耶識。“或積集名心,屬于第八,含藏積集諸法種故。”它把一切法的種子把它含藏起來,等于倉庫一樣把堆起來,那麼,這樣子的講積集,那就是第八識的功能了。所以說,總的來說集起叫心就完了,不一定要說這個能所,第七、第八互相比較了,這是因爲細致地分析,我們初學,只要是集起的,有集起功能的就叫心。

  

  叁緣慮名心,俱能緣慮自分境故。

  “叁緣慮名心”,心還有個功能——“緣慮”,能夠考慮問題,緣境作思慮的用。“俱能緣慮自分境故”,那麼,這幾個識都能緣慮。

  

  四或名爲識,了別義故。

  識是了別義,我們在《五蘊論》學過了,把一切法能夠分別地知道的,了別它的差別的,這個叫識。那麼,這個八個識都叫識,都有了別的作用。

  

  五或名爲意,等無間故。

  第五種,“或名爲意,等無間故”,那就無間滅意了。心也可以叫意,因爲等無間。什麼叫等無間?就是說前面的識滅掉了,可以生起後面的識,中間沒有隔開——等無間。“等”呢,前一個識滅掉生後邊一個,一個挨一個,相等的;無間,中間時間沒有隔開的,等無間。這個叫意。

  

  六或第八名心,第七名意,前六名識,斯皆心分也。

  那麼,第六是總的說法了,前面都是分析的比較繁瑣的。

  第八是一般用的。第八個阿賴耶識,它的心的積集的意義特別大,所以叫心。

  第七個末那識,叫意,它思慮、思量的意思特別強,因爲它總是緣阿賴耶識的見分,認爲這是我,那麼,有我愛、我癡、我見、我慢來相應了,一天到晚考慮這些問題,所以它的思慮的、思量的意思比較強,第七個就叫意。

  前六個,了別的作用強。前五識了別外境,第六識了別法境,就是內心的那些。

  “斯皆心分也”,這一些,心也好、意也好、識也好,都是心的一分,都是心的這一類,心的這一分。那麼,就是心的作用不同,它的名字有的時候叫心,有的時叫意,有的時叫識。總的來說,體就是一個,所以屬于一個東西。我們在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有這麼一個話,“心意識體一”,心也好、意也好、識也好,這叁個名字不同,體是一個。那麼,這個就是說,這個心,有的時候叫心,有的時候叫識,有的時候叫意。

  集起名心,能夠集起叁業的事情的。我們這個心裏可以造身口意叁業,這個叫集起。集起的名字很多,唯識宗當然集起是種子的問題,積集種子叫集起。那麼,我們在根本部裏邊,它就是集起叁業,一個心推動身口意造業,能夠去造善惡業的,那就是集起。思量名意,專門考慮問題的,這個叫意。了別的時候就叫識。那麼,心的這個識就是識蘊,就是大家要很簡單地…
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