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法,“謂此心所與其心王常相應故”,它跟了它心王後頭的,沾光了,心王是最殊勝的,它了沾個光,第二。所以說,你們經常跟善知識一起的話,你們也沾了光了,我看到有些人他跟上師一起要拍照的時候,他一定要坐在上師旁邊,爲什麼?爭取第二,“我是上師旁邊的一個人”,爭,要爭取鏡頭,(師笑),我們看這個心不太好,但是這個意思是一樣的,他就是說跟了上師旁邊的,一般就是說挨第二,他將來就是作接班人了,有這個意思在裏頭,所以要搶鏡頭。
那麼,這樣子,是因爲跟心王經常相應,所以它排第二。“望于心王此即爲劣。”跟心王比,它當然差一點,那麼,“先勝後劣,所以次明”,它是相應的,就兩個是一起的,一起的應當平等了?不平等,它比心王,兩個比比看它差一點,它是依心的,心是它的主,所以說,它跟心比要差一點,既然它差一點,不能平起擺了,只好排第二。“所以次明”,擺了第二。
所現影故者,即前色法。謂此色法不能自起,要藉前二所變現故。
“所現影故”,這是色法。“所現影故者,即前色法”,第叁位。這個色法“不能自起,要藉前二所變現故”,他這裏講得很多,我們也不要把他——因爲他的思惟是比較深,把我們引入一個其他的心裏邊去了,我們就把這個意思抓住就是了。我們的心王心所給唯識宗來講,它是有“見分”、“相分”。“見分”當然是心的能見的那個功能,“相分”就是它變現的那個相,就是說“所變現故”。在唯識宗裏邊,假使說我們看,假使我們看一面面鼓,我們看到的是不是鼓?並沒有看到鼓,我們是看到我們眼識裏邊現的鼓的樣子,那就是照現在的這個東西說,就是照相鏡裏邊鏡頭上的鼓,那個並不是客觀的鼓,那麼,我們看到的,眼睛的“見分”所直接緣到的這個“相分”,就是鼓的影像反射到我的眼識裏邊的,現一個鼓的樣子,所以直接緣緣不到的,間接地緣的。
那麼,這個變現的東西,就是它所緣的境,就是色法,所以色法是識變的。那麼,這個阿賴耶識的話,它見分執爲我了,它的相分就是我們的根身世界,也是變出來的。我們這個要變幾層了,阿賴耶識根本的變,阿賴耶識變了色法,根身器界之後,我們緣的客觀的根身器界,又是一個識,又變一道,所以說我們緣的東西是隔的幾層的,眼睛緣它的時候是眼識的相分,根本阿賴耶識也碰不到,只看到的眼識的相分,那麼,這個東西就是變現的關系了。這個色法要前面的心王心所所變出來的。
那麼,它正因爲一個識有四分,自證分、證自證分、見分、相分。
自證雖變不能親緣,故置影言,簡其見分亦自證變,則非是影。
“自證分雖變不能親緣”,自證分也是變的,但是,不是它的影子,“故置影言”,是簡別,“簡其見分亦自證變”,就是說我們的一個識的見分也是自證分變的,但是,不是影,是能緣的見分。所以,這個影是指相分,直接講是相分就完了。
或與自證通爲本質故。或簡受所引色非識變影。
它有幾個原因要來個“影”的,自證分它可以作本質,但是它不是影子,不是,只有相分才是影,所以要用“影”。“受所引色”,受所引色就是我們的無表色,也不是影子變的,要簡別,也不是,受所引色,那就是相分。
第六緣時,以彼爲質,質從影攝。前二能變,此爲所變。先能後所,故次言之。
那麼,我們說色法,我們緣的是本質,這個本質我們並不能緣到,而能緣到的是識變的相分,所以說,這些相分是所變的,所變的,能變的是心王心所,所變的色法是相分,那麼,當然能在先、所在後,所以說,第叁就是安一個是色法,“故次言之”,把色法放在第叁。
分位差別者,謂此不相應行不能自起,藉前叁位差別假立。前叁是實,此一爲假,所以第四明之。
那麼,不相應行的分位差別,以前不是很多人“分位差別”、“分位差別”搞了半天就搞不清楚,什麼忿,恚,什麼又差起別來了,這個東西是太麻煩。他就給你簡單地講一下。
“謂此不相應行不能自起”,這個不相應行自己生不來的,它根本沒有東西的,就是前面叁個的差別假立,前面叁個就心王、心所、色,它們互相地按它們的差別的情況之下,就是各式各樣不同情況之下假安立的東西,它本身沒有體的,都是它們的一分、一部分,根據它的這個叁位起什麼差別作用的時候就安立個什麼。假使我們的勢速是速度,當一個物體在運動的時候,它産生個速度,這個速度你看離開物體還有什麼東西?沒有了。所以說,在物體運動的時候,這個差別位的時候就叫這個速度。那麼,一個生住異滅,在物體從沒有到生出來的時候,它叫生,就是那個物體在變化的時候叫異,它能夠安住一段,能夠相對地安定一段時間叫住,最後它消滅了,叫滅。它都是沒有自己本體的,就是前面的心也好,色也好,或者是心所也好,他們中間的一些變化的一些,産生一些作用,就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行。所以說“藉前叁位差別假立”,就是前面的心王、心所、色法它們各式各樣的差別的部位,假安立這個二十四個不相應行。
“前叁是實,此一爲假。”前面叁個是實在有的法,這個沒有體的,是假法。“所以第四明之”,當然有實體的擺前頭,假安立的擺後頭,所以擺在第四。
言所顯示者,此第五無爲之法,乃有六種。謂此無爲體性甚深,若不約事以明,無由彰顯,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。前四有爲,此即無爲。先有後無,所以最後明也。
那麼,最後,“所顯示者”,無爲法了。“此第五無爲之法,乃有六種。謂此無爲體性甚深,若不約事以明,無由彰顯,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。”無爲法是隱在後頭的,假使事情不明了,你就不能知道無爲法,所以說“若不約事以明”,不把事情講清楚,那麼沒有東西來顯示它的無爲法,要靠前面講清楚了,“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”,當前面四個染汙的東西斷掉了,清淨的顯出來了,所顯示的就是無爲法,所以說一定要約前面四個事情,才能夠襯托出無爲法來。“此即無爲。先有後無,所以最後明也。”這個就是無爲,先就是講有的,就是四個位,就是心王、心所、色法,還有不相應行,有的講完了,最後它所顯示的道理,擺了最後講,所以“最後明也”。
那麼,這裏我們又回顧一下《心經》: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“一切法空”,就是一切苦都沒有了,好了,你一切苦,空什麼東西呢?“不要學的,只要空就可以了”,什麼都不要學,你空什麼呢?“照見五蘊皆空”,先要把五蘊什麼東西知道,然後它隱在裏邊的無爲法才能顯出來,你五蘊都不知道,你空啥東西?一切法都空,這個,哪個都會說的,結果你空了沒有呢?打你一下,哇叫起來了,你空什麼了?說你兩句,嘔氣了,空什麼了?所以這個東西,學法一定要從有到無的,這是說佛說的次第,哪一部經,哪一部論都顯這個道理。龍樹菩薩說的,先得法住智,後得涅槃智,也是這個道理,先要知道一切法的安立的道理,就是說把百法、六百六十法,這個智慧,緣起的法的智慧有了,認識到了,然後才得到法空的涅槃智,你前面智不知道,你怎麼得涅槃智呢?
我們的《菩提道次第》,先跟你講下士道、中士道,講那麼多,都是講有的東西,還要依止善知識,聽聞正法,並沒有講你空,最後空才擺後頭毗缽舍那,給你講空了,你沒有前頭的,你空怎麼來呢?我記得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裏邊,要得空性智的話,先要持戒,聽聞正法,依止善知識,等等等等,都是有的事情,這些都跟空相應的清淨法,然後,到後來空的智慧才出現,如果你說我只要空好了,這些有的東西都不要,那麼,你持戒也不持,聽聞正法也不聽,善知識也不依止,什麼都沒有,你空哪裏來?沒有根的樹,沒有源的水,不會有的,那是憑空而來的東西,是沒有的。佛教是很科學的,有因有緣的,一切法沒有無緣無故生,是沒有的。那麼,你這個不學法的人就是一個糊塗,你空是要的,但是空的方法是不要的,那麼,你永遠得不到空性,永遠度不了苦厄,所以說,一定要把這些次第弄清楚,你耐得煩,要學,你不學你怎麼空得了?
如是次第。
“如是次第”,這個就是說我們無爲法,要那個次第來排,這個也是講次第,爲什麼要排,心王在先,心所在二,色法在叁,不相應在四,最後無爲法,這個次第如此。那麼,講過了,不要講過就算了,這個耳朵進,那個耳朵出去了,要問的,可能明天就問了,問哪個人?每一個人都有希望,都有可能性。
此結答也。由上如是勝劣、能所、實假、有無,故雲如是次第。此略結上文,總標五位章門,下乃備列百法名數也。
“此結答也”,這是總的結論、回答,就這麼五個次第。“由上如是勝劣、能所、實假、有無,故雲如是次第。”這個“如是”就是前面的道理:
“勝劣”,心王、心所,一個勝一個劣,所以心王擺在前頭。
“能所”,心王心所是能,色法是所,所現的影子,所以色法擺在第叁。
“實假”,心王、心所、色法是實法,不相應行是假法,所以不相應行擺在後頭,第四。
“有無”,前面四個都是有爲法,後頭那個是有爲法所現的,所以擺後頭。
這個就是它的次第,是這麼安排的,有道理的,不是亂擺的,不是亂排的。“故雲如是”以這樣子的次第排,要這麼。“此略結上文,總標五位章門,下乃備列百法名數也。”這是總結上面的五位,這一章的“門”,就是這一個科題。
這個五位的次第給你總結好,總的給你講完了,五位的事情講完了,下邊五位分講了,一個一個講。第一位心王,心王有多少,一個一個要講,那麼,下邊就開了,“乃備列百法名數”,依五個位把一百個法全部把它講完。
心法
第一心法略有八種。
那麼,第一位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