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心,心王。從心王來說,我們要略地說有八種。
此總標,下別列。
“此總標”,下邊分開來講。哪八種呢?
前六識
一眼識,二耳識,叁鼻識,四舌識,五身識,六意識。
先講六個識,這是通根本部的,根本教跟瑜伽的教派是相同的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我們《心經》裏也講到這裏爲止,沒有末那識、阿賴耶識,沒有提出來。
隨根立名,具五義故。謂依、發、屬、助、如。
“隨根立名,具五義故。”這個六個識,依它的根來安立名字的。爲什麼依根立名呢?有五個道理,“謂依、發、屬、助、如。”那麼,這個“隨根立名”,我們在講《五蘊論》的時候已經講過了,爲什麼眼識叫眼識,不叫色識呢?同樣是一個根一個境生出來的,眼根是根,色境是境,爲什麼生的識不叫色識,叫眼識?這道理我們講過了。這裏也是要依五個原因來講識的名字要跟了根來安的。
哪五個?就是“依”,是依靠它來的;“發”,從它發出來的;“屬”,是屬于它的;“助”,是幫助它的;“如”,跟它是同一個性質的。
那麼,這五個他沒有給你仔細講,但是以六離合釋來辨別依主依士的事情,那麼,還沒有學六離合釋,又是一個天書來了,那麼,念過再說,以後六離合釋的講義來了之後,講好之後,你們再回過來看一看就會知道。
除根發之識,余四皆依根之識等,依主也。根發依士也。
這個五個意義裏邊,“除根發之識,余四皆依根之識”,前面,除了根發(就是第二個“發”),根發那個識,是發了,那麼,這個,把它除外,其余的都是依主釋,根發——依士釋。因爲根發,就是根爲主,那麼,識是次,根能夠發了。那麼,這個識依眼這個東西,那就是說能依的是主要,所依次要,叫依士釋——依的是次要的東西。依主釋,依的是主要的東西。假使是眼識,這個識是依眼根來的,那麼,根就是主要,那你眼根發的識,識是主要的,那麼,依的根發是次要的,所以叫依士釋,依主依士的,他給你辨了一下,其余的沒有跟你說,這個意思一般就是幾乎是差不多的,依他生出來的識,從這根發出來的識,屬于根的識,助了根起作用的識,跟根是同一類的識,這個是不要強辨了,不要一個個仔細地辨,大概意思都會得到就完了。他就是把依士依主給你簡別一下。
雖六識身皆依意轉,此隨不共意識名依發等,故五識無相濫矣。
“雖六識身皆依意轉,此隨不共意識名依發等。”那麼,這裏要簡別另外一個道理,我們說六個識,眼耳鼻舌身都依意轉——就無間滅意。前五識依兩個根:一個是心法的根,無間滅意——意根;一個是色法的根——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。那麼,這個意識,它沒有身根的,沒有物質的根,只有意根,所以,“此隨不共意識名依發等”,這個意根據它不共的意思,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共的,它都可以,可以有兩個依(一個是色根的依,一個是心法的依),而第六意識,它是專門一個依的,不共的,沒有其他的依的,所以依這個意思說依它來發這個識的道理。
“故五識無相濫矣。”這個就是跟前面五識沒有相濫的地方。這個就是說什麼呢?意識是依意根來的,前五識也依意根生出來的,但是前五識有其他的色根,而意識是不共的,只有這麼一個根,所以說叫意識。那麼,前五識不能叫意識,因爲它依還有其他的根,眼識雖然依意了,但是它還有一個眼根,它叫眼識,這不會混淆了。那麼,這個就是解釋意識跟前五識不混淆的道理。
蓋兼未自在位言之耳。
這樣的說法就是說,還是凡夫的,沒有得到自在的時候說這麼說的,得了自在位了之後,我們知道,六根清淨位的時候,六個識都可以互用,眼睛能聽,耳朵能看,等等,那個時候根就不是那麼死板板的。現在我們的說依凡夫位,沒有得到自在的時候這麼說。
或唯依意故名意識,辨識得名,心意非例。
我們說,爲什麼叫意識?這些也是講意識跟前五識所以不同的地方。或者,就是說“唯依意故名意識”,這個意思也差不多了,這個意識,它只依一個意根,沒有其他的色根,其他的根,眼根,它固然也依意,但是它也有一個眼根,所以這個意識叫意識了,它依意根而來的,叫意識。他主要要把這個前五識跟意識不要混淆,因爲都是依意根來的。爲什麼它叫意識,其他不叫意識,就是這個意思。這裏還有一句話,“辨識得名”,一個識,安這個名字講完了,“心意非例”,講心講意的時候,不是這麼說的,不是,不可以此爲例的。
末那識
七末那識。
華言意識。如藏識名識即意故。
那麼,第七講意了,就是說,第八是心,那麼這個講法就不一樣。第七末那識,“華言意識”,末那識是印度話,我們漢地就叫意識。這個意識跟前面的第六意識不能是一樣講,所以說“心意非例”。
“如藏識名識即意故”,末那識這個意識,因爲它末那識根本就是一個印度話,翻了我們中國漢話就是意識。那麼,這個意識跟前面第六意識是不是一樣的呢?不一樣,這個意識好象是第八識的名字一樣的,這個識就是意,並不是依意的識,前第六識依意而發的識,依靠意根産生的識、生的識,叫意識,這個,當下意就是識,持業釋,前面是依主釋,這個兩個不一樣。同樣一個意識,含義截然不同,它的識就是意,不能說它是依意來産生的識。
第六意識如眼識名識異意故。
第六意識跟眼識一樣的,依意根而産生的識,就像依眼根産生的識叫眼識,依意根産生的識叫意識,而末那意識,這個識就是意,並不是依意而産生的識,所以這兩個名字不能混淆。前面的第六意識,識跟意是兩個東西,從意根一個東西産生的第六意識,識跟意是兩個東西,識與意是相異的,不是同的。那麼,第七末那識,識就是意,這兩個不一樣。
然諸聖教恐此濫彼,故于第七但立意名。
在我們佛教裏邊,畢竟這個意識,你說它是意就是識,跟這個第六意識根本兩個字一模一樣的,所以我們在經教裏邊幹脆叫它個意,識就略掉了。所以第七個識——末那識,只叫意,不叫識,也就怕給第六意識混淆。
又以簡心之與識,以積集了別劣余識故。
那麼,這個裏邊一方面是恐怕跟意識混淆,叫意,另外一個,不是心王有叁個名字?心、意、識,它,安它個意,也有特殊的一個情況。因爲末那識是思量的作用最大,心是積集,識是了別,末那識對積集的意義差于其他的識,了別的這個方面的功能也差于其他的識,所以“積集了別劣余識故”。這個第七末那識它積集的功能、了別的功能差于其他的識,積集差于第八識,了別差于前六識,而這個意卻特別強,所以說它就安“意”。
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爲近所依,故但立意名耳。
或者,還有一個意思,這個意識,它要一個根,最近的那個根,就是這個末那識,所以說,它安一個“意”,就是表示是第六意識的根。那麼,如果它安一個“意識”的話,這個“意識”它的根跟它所生的識是一個東西,都是意識,人家看不清楚了。
那麼,有幾個原因,安第七末那識,不叫意識,叫意。原來是意識,但是,我們經教上就翻成意了。那麼,叁個原因:一個是恐怕跟第六意識混淆,雖然它的講法是不一樣,一個意就是識,一個是依意根而産生的識,但是畢竟兩個字數一模一樣的,怕混淆,第七個“識”就略掉了;第二個原因,心、意、識這個叁個功能,第七末那識它的這個“意”的功能最大,所以叫它意,它這個了別的、積集的心跟那個識的功能差于其他的識,強調它叫意;再一個,它給這個意識作根的,做最近所依,就是最近的依靠的就是根了,那麼,它也叫個意,否則的話,所依的也是意識,能依的也是意識,人家又搞不清楚了。
那麼,這裏我們把第七意——末那識講了。第八識,應當講完,把它略念了,明天再補充可以了,那就把第一個心王都講一個段落了。
阿賴耶識
八阿賴耶識。
華言藏識。能含藏諸種故。
第八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是印度話,“華言藏識”,“阿賴耶”就是藏。這個藏就是多方面的,能藏,所藏,執藏,叁個意思。它“能藏諸種故”,一切色、心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邊。
又具叁藏義故,謂能藏所藏執藏也。
“又具叁藏義”,它這個藏,有叁個意思,就是能藏、所藏、執藏,能夠藏,也是所藏,那些種子是藏在它上邊的,那麼,執藏,執阿賴耶識是“我”的,被這個末那識執了是成“我”的。這個叫能藏、所藏、執藏。這些在唯識裏邊廣講了,這裏是標一個名就完了。
與雜染互爲緣故。
“與雜染互爲緣故”,這個阿賴耶識是染汙的,與煩惱那些法互爲因緣,煩惱法從阿賴耶識生起,阿賴耶識又積集煩惱的種子,這些互相爲緣、互相生起。互爲所緣就是能藏、所藏,阿賴耶識既能生起雜染法,雜染法又把它的種子藏在阿賴耶識裏邊——能藏、所藏。
有情執爲自內我故。
執藏執爲“自內我”,執爲就是內邊還有這麼一個我在裏邊,就是執藏。
由斯叁義,而得藏名。藏即識也。
因爲由能藏、所藏、執藏的叁個意思,叫藏。藏就是識,這個跟意識——末那識,意就是識,一樣的。不要說是:藏的識,藏跟識是兩個東西。當下這個識就是能藏、所藏、執藏,識就是這個藏,這是持業釋,藏是功能,識是它的體。
那麼,這就把八個識講完了。明天我們要問了,前幾天都沒有問,明天要複習一下,請大家准備,明天搞好了,我們要開始複習,複習之後,宗大師生日之後就展開我們的考試的活動,口試、筆試什麼試都來。那麼今天就講這裏。
第四講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解》 。昨天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