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法,“谓此心所与其心王常相应故”,它跟了它心王后头的,沾光了,心王是最殊胜的,它了沾个光,第二。所以说,你们经常跟善知识一起的话,你们也沾了光了,我看到有些人他跟上师一起要拍照的时候,他一定要坐在上师旁边,为什么?争取第二,“我是上师旁边的一个人”,争,要争取镜头,(师笑),我们看这个心不太好,但是这个意思是一样的,他就是说跟了上师旁边的,一般就是说挨第二,他将来就是作接班人了,有这个意思在里头,所以要抢镜头。
那么,这样子,是因为跟心王经常相应,所以它排第二。“望于心王此即为劣。”跟心王比,它当然差一点,那么,“先胜后劣,所以次明”,它是相应的,就两个是一起的,一起的应当平等了?不平等,它比心王,两个比比看它差一点,它是依心的,心是它的主,所以说,它跟心比要差一点,既然它差一点,不能平起摆了,只好排第二。“所以次明”,摆了第二。
所现影故者,即前色法。谓此色法不能自起,要藉前二所变现故。
“所现影故”,这是色法。“所现影故者,即前色法”,第三位。这个色法“不能自起,要藉前二所变现故”,他这里讲得很多,我们也不要把他——因为他的思惟是比较深,把我们引入一个其他的心里边去了,我们就把这个意思抓住就是了。我们的心王心所给唯识宗来讲,它是有“见分”、“相分”。“见分”当然是心的能见的那个功能,“相分”就是它变现的那个相,就是说“所变现故”。在唯识宗里边,假使说我们看,假使我们看一面面鼓,我们看到的是不是鼓?并没有看到鼓,我们是看到我们眼识里边现的鼓的样子,那就是照现在的这个东西说,就是照相镜里边镜头上的鼓,那个并不是客观的鼓,那么,我们看到的,眼睛的“见分”所直接缘到的这个“相分”,就是鼓的影像反射到我的眼识里边的,现一个鼓的样子,所以直接缘缘不到的,间接地缘的。
那么,这个变现的东西,就是它所缘的境,就是色法,所以色法是识变的。那么,这个阿赖耶识的话,它见分执为我了,它的相分就是我们的根身世界,也是变出来的。我们这个要变几层了,阿赖耶识根本的变,阿赖耶识变了色法,根身器界之后,我们缘的客观的根身器界,又是一个识,又变一道,所以说我们缘的东西是隔的几层的,眼睛缘它的时候是眼识的相分,根本阿赖耶识也碰不到,只看到的眼识的相分,那么,这个东西就是变现的关系了。这个色法要前面的心王心所所变出来的。
那么,它正因为一个识有四分,自证分、证自证分、见分、相分。
自证虽变不能亲缘,故置影言,简其见分亦自证变,则非是影。
“自证分虽变不能亲缘”,自证分也是变的,但是,不是它的影子,“故置影言”,是简别,“简其见分亦自证变”,就是说我们的一个识的见分也是自证分变的,但是,不是影,是能缘的见分。所以,这个影是指相分,直接讲是相分就完了。
或与自证通为本质故。或简受所引色非识变影。
它有几个原因要来个“影”的,自证分它可以作本质,但是它不是影子,不是,只有相分才是影,所以要用“影”。“受所引色”,受所引色就是我们的无表色,也不是影子变的,要简别,也不是,受所引色,那就是相分。
第六缘时,以彼为质,质从影摄。前二能变,此为所变。先能后所,故次言之。
那么,我们说色法,我们缘的是本质,这个本质我们并不能缘到,而能缘到的是识变的相分,所以说,这些相分是所变的,所变的,能变的是心王心所,所变的色法是相分,那么,当然能在先、所在后,所以说,第三就是安一个是色法,“故次言之”,把色法放在第三。
分位差别者,谓此不相应行不能自起,藉前三位差别假立。前三是实,此一为假,所以第四明之。
那么,不相应行的分位差别,以前不是很多人“分位差别”、“分位差别”搞了半天就搞不清楚,什么忿,恚,什么又差起别来了,这个东西是太麻烦。他就给你简单地讲一下。
“谓此不相应行不能自起”,这个不相应行自己生不来的,它根本没有东西的,就是前面三个的差别假立,前面三个就心王、心所、色,它们互相地按它们的差别的情况之下,就是各式各样不同情况之下假安立的东西,它本身没有体的,都是它们的一分、一部分,根据它的这个三位起什么差别作用的时候就安立个什么。假使我们的势速是速度,当一个物体在运动的时候,它产生个速度,这个速度你看离开物体还有什么东西?没有了。所以说,在物体运动的时候,这个差别位的时候就叫这个速度。那么,一个生住异灭,在物体从没有到生出来的时候,它叫生,就是那个物体在变化的时候叫异,它能够安住一段,能够相对地安定一段时间叫住,最后它消灭了,叫灭。它都是没有自己本体的,就是前面的心也好,色也好,或者是心所也好,他们中间的一些变化的一些,产生一些作用,就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。所以说“藉前三位差别假立”,就是前面的心王、心所、色法它们各式各样的差别的部位,假安立这个二十四个不相应行。
“前三是实,此一为假。”前面三个是实在有的法,这个没有体的,是假法。“所以第四明之”,当然有实体的摆前头,假安立的摆后头,所以摆在第四。
言所显示者,此第五无为之法,乃有六种。谓此无为体性甚深,若不约事以明,无由彰显,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。前四有为,此即无为。先有后无,所以最后明也。
那么,最后,“所显示者”,无为法了。“此第五无为之法,乃有六种。谓此无为体性甚深,若不约事以明,无由彰显,故藉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。”无为法是隐在后头的,假使事情不明了,你就不能知道无为法,所以说“若不约事以明”,不把事情讲清楚,那么没有东西来显示它的无为法,要靠前面讲清楚了,“前四断染成净之所显示”,当前面四个染污的东西断掉了,清净的显出来了,所显示的就是无为法,所以说一定要约前面四个事情,才能够衬托出无为法来。“此即无为。先有后无,所以最后明也。”这个就是无为,先就是讲有的,就是四个位,就是心王、心所、色法,还有不相应行,有的讲完了,最后它所显示的道理,摆了最后讲,所以“最后明也”。
那么,这里我们又回顾一下《心经》: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“一切法空”,就是一切苦都没有了,好了,你一切苦,空什么东西呢?“不要学的,只要空就可以了”,什么都不要学,你空什么呢?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先要把五蕴什么东西知道,然后它隐在里边的无为法才能显出来,你五蕴都不知道,你空啥东西?一切法都空,这个,哪个都会说的,结果你空了没有呢?打你一下,哇叫起来了,你空什么了?说你两句,呕气了,空什么了?所以这个东西,学法一定要从有到无的,这是说佛说的次第,哪一部经,哪一部论都显这个道理。龙树菩萨说的,先得法住智,后得涅槃智,也是这个道理,先要知道一切法的安立的道理,就是说把百法、六百六十法,这个智慧,缘起的法的智慧有了,认识到了,然后才得到法空的涅槃智,你前面智不知道,你怎么得涅槃智呢?
我们的《菩提道次第》,先跟你讲下士道、中士道,讲那么多,都是讲有的东西,还要依止善知识,听闻正法,并没有讲你空,最后空才摆后头毗钵舍那,给你讲空了,你没有前头的,你空怎么来呢?我记得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里边,要得空性智的话,先要持戒,听闻正法,依止善知识,等等等等,都是有的事情,这些都跟空相应的清净法,然后,到后来空的智慧才出现,如果你说我只要空好了,这些有的东西都不要,那么,你持戒也不持,听闻正法也不听,善知识也不依止,什么都没有,你空哪里来?没有根的树,没有源的水,不会有的,那是凭空而来的东西,是没有的。佛教是很科学的,有因有缘的,一切法没有无缘无故生,是没有的。那么,你这个不学法的人就是一个糊涂,你空是要的,但是空的方法是不要的,那么,你永远得不到空性,永远度不了苦厄,所以说,一定要把这些次第弄清楚,你耐得烦,要学,你不学你怎么空得了?
如是次第。
“如是次第”,这个就是说我们无为法,要那个次第来排,这个也是讲次第,为什么要排,心王在先,心所在二,色法在三,不相应在四,最后无为法,这个次第如此。那么,讲过了,不要讲过就算了,这个耳朵进,那个耳朵出去了,要问的,可能明天就问了,问哪个人?每一个人都有希望,都有可能性。
此结答也。由上如是胜劣、能所、实假、有无,故云如是次第。此略结上文,总标五位章门,下乃备列百法名数也。
“此结答也”,这是总的结论、回答,就这么五个次第。“由上如是胜劣、能所、实假、有无,故云如是次第。”这个“如是”就是前面的道理:
“胜劣”,心王、心所,一个胜一个劣,所以心王摆在前头。
“能所”,心王心所是能,色法是所,所现的影子,所以色法摆在第三。
“实假”,心王、心所、色法是实法,不相应行是假法,所以不相应行摆在后头,第四。
“有无”,前面四个都是有为法,后头那个是有为法所现的,所以摆后头。
这个就是它的次第,是这么安排的,有道理的,不是乱摆的,不是乱排的。“故云如是”以这样子的次第排,要这么。“此略结上文,总标五位章门,下乃备列百法名数也。”这是总结上面的五位,这一章的“门”,就是这一个科题。
这个五位的次第给你总结好,总的给你讲完了,五位的事情讲完了,下边五位分讲了,一个一个讲。第一位心王,心王有多少,一个一个要讲,那么,下边就开了,“乃备列百法名数”,依五个位把一百个法全部把它讲完。
心法
第一心法略有八种。
那么,第一位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