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心,心王。从心王来说,我们要略地说有八种。

  

  此总标,下别列。

  “此总标”,下边分开来讲。哪八种呢?

  

  前六识

  一眼识,二耳识,三鼻识,四舌识,五身识,六意识。

  

  先讲六个识,这是通根本部的,根本教跟瑜伽的教派是相同的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我们《心经》里也讲到这里为止,没有末那识、阿赖耶识,没有提出来。

  

  随根立名,具五义故。谓依、发、属、助、如。

  “随根立名,具五义故。”这个六个识,依它的根来安立名字的。为什么依根立名呢?有五个道理,“谓依、发、属、助、如。”那么,这个“随根立名”,我们在讲《五蕴论》的时候已经讲过了,为什么眼识叫眼识,不叫色识呢?同样是一个根一个境生出来的,眼根是根,色境是境,为什么生的识不叫色识,叫眼识?这道理我们讲过了。这里也是要依五个原因来讲识的名字要跟了根来安的。

  哪五个?就是“依”,是依靠它来的;“发”,从它发出来的;“属”,是属于它的;“助”,是帮助它的;“如”,跟它是同一个性质的。

  那么,这五个他没有给你仔细讲,但是以六离合释来辨别依主依士的事情,那么,还没有学六离合释,又是一个天书来了,那么,念过再说,以后六离合释的讲义来了之后,讲好之后,你们再回过来看一看就会知道。

  

  除根发之识,余四皆依根之识等,依主也。根发依士也。

  这个五个意义里边,“除根发之识,余四皆依根之识”,前面,除了根发(就是第二个“发”),根发那个识,是发了,那么,这个,把它除外,其余的都是依主释,根发——依士释。因为根发,就是根为主,那么,识是次,根能够发了。那么,这个识依眼这个东西,那就是说能依的是主要,所依次要,叫依士释——依的是次要的东西。依主释,依的是主要的东西。假使是眼识,这个识是依眼根来的,那么,根就是主要,那你眼根发的识,识是主要的,那么,依的根发是次要的,所以叫依士释,依主依士的,他给你辨了一下,其余的没有跟你说,这个意思一般就是几乎是差不多的,依他生出来的识,从这根发出来的识,属于根的识,助了根起作用的识,跟根是同一类的识,这个是不要强辨了,不要一个个仔细地辨,大概意思都会得到就完了。他就是把依士依主给你简别一下。

  

  虽六识身皆依意转,此随不共意识名依发等,故五识无相滥矣。

  “虽六识身皆依意转,此随不共意识名依发等。”那么,这里要简别另外一个道理,我们说六个识,眼耳鼻舌身都依意转——就无间灭意。前五识依两个根:一个是心法的根,无间灭意——意根;一个是色法的根——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。那么,这个意识,它没有身根的,没有物质的根,只有意根,所以,“此随不共意识名依发等”,这个意根据它不共的意思,前面的眼耳鼻舌身共的,它都可以,可以有两个依(一个是色根的依,一个是心法的依),而第六意识,它是专门一个依的,不共的,没有其他的依的,所以依这个意思说依它来发这个识的道理。

  “故五识无相滥矣。”这个就是跟前面五识没有相滥的地方。这个就是说什么呢?意识是依意根来的,前五识也依意根生出来的,但是前五识有其他的色根,而意识是不共的,只有这么一个根,所以说叫意识。那么,前五识不能叫意识,因为它依还有其他的根,眼识虽然依意了,但是它还有一个眼根,它叫眼识,这不会混淆了。那么,这个就是解释意识跟前五识不混淆的道理。

  

  盖兼未自在位言之耳。

  这样的说法就是说,还是凡夫的,没有得到自在的时候说这么说的,得了自在位了之后,我们知道,六根清净位的时候,六个识都可以互用,眼睛能听,耳朵能看,等等,那个时候根就不是那么死板板的。现在我们的说依凡夫位,没有得到自在的时候这么说。

  

  或唯依意故名意识,辨识得名,心意非例。

  我们说,为什么叫意识?这些也是讲意识跟前五识所以不同的地方。或者,就是说“唯依意故名意识”,这个意思也差不多了,这个意识,它只依一个意根,没有其他的色根,其他的根,眼根,它固然也依意,但是它也有一个眼根,所以这个意识叫意识了,它依意根而来的,叫意识。他主要要把这个前五识跟意识不要混淆,因为都是依意根来的。为什么它叫意识,其他不叫意识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里还有一句话,“辨识得名”,一个识,安这个名字讲完了,“心意非例”,讲心讲意的时候,不是这么说的,不是,不可以此为例的。

  

  末那识

  七末那识。

  

  华言意识。如藏识名识即意故。

  那么,第七讲意了,就是说,第八是心,那么这个讲法就不一样。第七末那识,“华言意识”,末那识是印度话,我们汉地就叫意识。这个意识跟前面的第六意识不能是一样讲,所以说“心意非例”。

  “如藏识名识即意故”,末那识这个意识,因为它末那识根本就是一个印度话,翻了我们中国汉话就是意识。那么,这个意识跟前面第六意识是不是一样的呢?不一样,这个意识好象是第八识的名字一样的,这个识就是意,并不是依意的识,前第六识依意而发的识,依靠意根产生的识、生的识,叫意识,这个,当下意就是识,持业释,前面是依主释,这个两个不一样。同样一个意识,含义截然不同,它的识就是意,不能说它是依意来产生的识。

  

  第六意识如眼识名识异意故。

  第六意识跟眼识一样的,依意根而产生的识,就像依眼根产生的识叫眼识,依意根产生的识叫意识,而末那意识,这个识就是意,并不是依意而产生的识,所以这两个名字不能混淆。前面的第六意识,识跟意是两个东西,从意根一个东西产生的第六意识,识跟意是两个东西,识与意是相异的,不是同的。那么,第七末那识,识就是意,这两个不一样。

  

  然诸圣教恐此滥彼,故于第七但立意名。

  在我们佛教里边,毕竟这个意识,你说它是意就是识,跟这个第六意识根本两个字一模一样的,所以我们在经教里边干脆叫它个意,识就略掉了。所以第七个识——末那识,只叫意,不叫识,也就怕给第六意识混淆。

  

  又以简心之与识,以积集了别劣余识故。

  那么,这个里边一方面是恐怕跟意识混淆,叫意,另外一个,不是心王有三个名字?心、意、识,它,安它个意,也有特殊的一个情况。因为末那识是思量的作用最大,心是积集,识是了别,末那识对积集的意义差于其他的识,了别的这个方面的功能也差于其他的识,所以“积集了别劣余识故”。这个第七末那识它积集的功能、了别的功能差于其他的识,积集差于第八识,了别差于前六识,而这个意却特别强,所以说它就安“意”。

  

  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,故但立意名耳。

  或者,还有一个意思,这个意识,它要一个根,最近的那个根,就是这个末那识,所以说,它安一个“意”,就是表示是第六意识的根。那么,如果它安一个“意识”的话,这个“意识”它的根跟它所生的识是一个东西,都是意识,人家看不清楚了。

  那么,有几个原因,安第七末那识,不叫意识,叫意。原来是意识,但是,我们经教上就翻成意了。那么,三个原因:一个是恐怕跟第六意识混淆,虽然它的讲法是不一样,一个意就是识,一个是依意根而产生的识,但是毕竟两个字数一模一样的,怕混淆,第七个“识”就略掉了;第二个原因,心、意、识这个三个功能,第七末那识它的这个“意”的功能最大,所以叫它意,它这个了别的、积集的心跟那个识的功能差于其他的识,强调它叫意;再一个,它给这个意识作根的,做最近所依,就是最近的依靠的就是根了,那么,它也叫个意,否则的话,所依的也是意识,能依的也是意识,人家又搞不清楚了。

  那么,这里我们把第七意——末那识讲了。第八识,应当讲完,把它略念了,明天再补充可以了,那就把第一个心王都讲一个段落了。

  

  阿赖耶识

  八阿赖耶识。

  

  华言藏识。能含藏诸种故。

  第八阿赖耶识,阿赖耶识是印度话,“华言藏识”,“阿赖耶”就是藏。这个藏就是多方面的,能藏,所藏,执藏,三个意思。它“能藏诸种故”,一切色、心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。

  

  又具三藏义故,谓能藏所藏执藏也。

  “又具三藏义”,它这个藏,有三个意思,就是能藏、所藏、执藏,能够藏,也是所藏,那些种子是藏在它上边的,那么,执藏,执阿赖耶识是“我”的,被这个末那识执了是成“我”的。这个叫能藏、所藏、执藏。这些在唯识里边广讲了,这里是标一个名就完了。

  

  与杂染互为缘故。

  “与杂染互为缘故”,这个阿赖耶识是染污的,与烦恼那些法互为因缘,烦恼法从阿赖耶识生起,阿赖耶识又积集烦恼的种子,这些互相为缘、互相生起。互为所缘就是能藏、所藏,阿赖耶识既能生起杂染法,杂染法又把它的种子藏在阿赖耶识里边——能藏、所藏。

  

 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。

  执藏执为“自内我”,执为就是内边还有这么一个我在里边,就是执藏。

  

  由斯三义,而得藏名。藏即识也。

  因为由能藏、所藏、执藏的三个意思,叫藏。藏就是识,这个跟意识——末那识,意就是识,一样的。不要说是:藏的识,藏跟识是两个东西。当下这个识就是能藏、所藏、执藏,识就是这个藏,这是持业释,藏是功能,识是它的体。

  

  那么,这就把八个识讲完了。明天我们要问了,前几天都没有问,明天要复习一下,请大家准备,明天搞好了,我们要开始复习,复习之后,宗大师生日之后就展开我们的考试的活动,口试、笔试什么试都来。那么今天就讲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讲

  

  《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》 。昨天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