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我们把心王讲完了,那么,有几个问题,他们今天提出来的。
问题解答
五义——“随根立名,谓依、属、发、助、如”。这个五个意思差不多的,在色法里边,它是这么一句话:“随根立名,具五义故。”这个识跟了根安名字的,有五个意义。一个是依,一个是发,一个是属,一个是助,一个是如。“依”是这个识是依根而生的,就是说依了根安名字;“发”,是从根发出来的;“属”,这个识是属于根的,假使眼识属于眼根的,属;“助”,这个识,眼识是帮助眼根去看,一共起看的作用的;“如”,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。这几个意思都是说根和识的关系,然后为什么识要按根安名字,因为是这五个原因。那么意思其实差不多的。主要是“依”,重要的是依。“发”,也是从根发出来的。“属”,是属于根的。“助”,它作用是帮助根的。“如”:它们作用都是一样——眼根、眼识都是看,耳根、耳识都是听,两个同样的。
另外是,五个相应,心王心所的相应里边,“时、依、所缘”。时,时间一个。所谓两个心王心所,或者心所跟心所要相应的话,决定在一个时间里边,错开一刹那就不能相应了,前后相应,要是同一时间。那么,“所缘”,所缘就是它所缘的都是同一个境,假使不是同一个境的话,它就不相应了。那么,就是跟心王心所,它们互相可以相应,心所跟心所也相应,心王跟心所也可以相应。那就是说,一个是时间要相同的。那么,另外一个,“依”的这个要相同,都同一个心王。那么,假使眼识,假使眼识里边有触,有思等等的心所法,都依一个眼识,这是所依要相同,那么,所依的眼识跟所相应的思心所也好、触心所也好,它们是同一个依。(4B)那么,同一个所缘,它们缘境的时候,假使眼识缘的是这个香炉,那么,心王心所法也缘的是香炉,这是同一所缘。
“前七转识,能熏积集诸法种故”,“现行共集”,它就是能熏所熏的问题了(这是第四页的,后边第一行)。“积集名心”,前面七个识,也能叫积集,也能叫心。什么原因?它积集,“能熏积集诸法种故”,前面七个(识)是现行,现行能够熏种子,这个种子是熏在阿赖耶识里边。第七识也可以叫积集,它积集种子,把这种子积集到、熏集到阿赖耶识里边去。这个时候第七识它也可以叫积集。那么,第七识也可以集起,它“现行共集熏起种故”。七识的现行,大家一起七个识,共同可以熏起种子。那么,这个集起就是积集、共集、熏起,解释集起两个。那就是说集起也好、积集也好,第八识可以有这个作用。那么,第七识反过来也有这个作用,都可以叫心。那就是说这个心的名字通前七识,也通第八识,但是一般的说就是根据第六条,第八个叫心,第七叫意,前面六个叫识,在一般的解说是用最后一个。那么,这个是一个问题。
另外昨天还有一组的问题,这个问题是要难一点,就是什么呢?就是见分相分的问题。色法是“所现影故”,是心王心所现的影子,“即前色法”,这是色法自己不能起来,要前面两个识,心王心所。那么,它变现的,就是说前面心王心所见分,一定附带起个相分,这个见相二分就像蜗牛的两个角一样,要起同时起,有见分决定有相分。那么,见分起的时候,这个见分就是指心王心所——能缘的,那么,它就生起一个影像,这个影像就是它所缘的色,它是变出来的。
那么,再下边是一些辩论的问题。“自证虽变不能亲缘,故置影言,简其见分亦自证变则非是影。”自证分也能变,自证分它就是体,识的体,识的体它能够生起见相二分。而自证分,见相二分生出来之后,它不能缘这个色——影的色,只能缘见分。所以说,自证分虽然也能变见相二分,但是它不能亲缘,就是不能亲缘相分,只能缘见分。所以这个影子,摆一个影子,就是说自证分固然变出见相二分,但是这缘的只能缘见分,不是缘影子,自证分不能缘影子的。所以说前二识,它所变的影只是见分所缘,自证分不缘的。
“或与自证通为本质故。”这个见分跟自证分或者可以当它都是识的本体,识本身就是一个见分或者自证分,而它的相分是识变出来的。那么,这些也是变出,不是影子,自证分缘见分,不是缘的影子。
在再下边又一个辩论。“受所引色”,这个受所引色就是无表色。它不是识变出来的,但是第六识缘它的时候,缘这个受所引色,也要变一个第六识的相分来缘它。那么,这个质也属于这个影的,包了里头,所以也属于色法,所以说一个是直接地变,一个是间接地变,都属于影。
那么,这个问题就是解释色法是影所变。但是我们是才学就不要搞得那么多。唯识里边,开始的是讲一个见相二分,后来有人去补充它的内涵,加这个自证分,最后护法菩萨又提出证自证分,一共四个分。这个在唯识的时候要广讲,现在,它是介绍一下的。因为辩这个影像的问题,就牵涉到一些比较深的内涵去了。我们才初学,可以不要去管它,暂时把它保留,以后学唯识的时候会详细辩它们的关系的。
这样说,就是说把这个记住。色,所谓的色就是见分所变的影像,根据外边的,外边那个东西我们看到是本质,那么我们看的,不能看到本质的,只看到影像,它变的一个像。这个我们昨天打个喻,就是说我们眼睛看东西,眼珠里边就有那个影子,我们的眼神经就是看到的是那个影子,并不是看到外边那个东西。
那么,我们的身上触,假使我们碰到一个硬的、软的,并不是我们的神经直接触到那个东西,而是碰到硬东西之后皮肤有个反应,这个皮肤的一个硬的反应,神经就碰到那个皮肤的反应,也并没有碰到外境。我们这个也很好想象的,神经在我们皮里边,东西在外边,它神经没有跑出来,神经不会碰到外边东西的,只是皮跟那个东西碰到之后,皮上产生一个反应,你说硬的感觉,这是影像,那么,产生个相分,然后神经你碰到这个相分,它知道是硬的。
所以,直接碰到没有的,五官都一样的,耳朵听的也是这样子,听到它的相分,耳识变的一个相分。那么,一切识都有见分相分,所看到的、或者听到的、或者觉到的,都是相分,是影像,并不是本质,这个知道就行了。
那个就把心王就讲完了。
心所有法
今天开始心所法。本来今天要问的,那么,我们想今天是讲好之后宗大师生日要来了,我们要准备考试,要复习几天,所以今天就多讲一点。一问的话,是要至少耽搁掉十几分钟了,那么,尽拖了也不大好。希望你们自己讨论的时候多提问,问题解决不了的提上来。那我们把这个心王讲完了,现在心所法。
第二心所有法,略有五十一种,分为六位:一、徧行有五,二、别境有五,三、善有十一,四、烦恼有六,五、随烦恼有二十,六、不定有四。
“第二心所有法”,心所法也叫心所有法,属于心所有的。前面讲过了,心所有——心所法有三个意义,一个是属于心王的,属于它所有的。
心所有的法,“略有五十一种”,就是说,略略地说有五十一种,广广地说就是很多了。 《瑜伽师地论》六百六十法里边,那心所法绝对不只五十一个。略略地说,有五十一个。
这个五十一个心所法,分成六位。六位是六大类:第一是“徧行”,有五个;第二是“别境”,有五个;第三是“善”,就是善心所,有十一个;第四“烦恼”,根本烦恼有六个;第五“随烦恼”,小烦恼,从根本烦恼里边等流出来的,或者是根本烦恼的一个支分,就是本身属于它的,体就是根本烦恼,它是从它变相出来的,一共有二十个;“不定有四”。
此举总数以标列章门,下乃随章列名。
“此举总数以标列章门”,把总的数列出来,标出这一章就是这一段的总的题目,就是总科。下边,“随章列名”,随了这个总的科把名字列出来。
徧行心所概述
言徧行者,徧四一切心得行故。谓三性、八识、九地、一切时俱能徧故。
那么,什么叫徧行呢?“徧行者,徧四一切心得行故。”它有四个东西,一切心里边都有它。这个心所法,四个徧:徧三性——善的、恶的、无记的,在善性里边也有它,不善性里边也有它,无记性也有它;徧八识——八个识里都有它,阿赖耶识、末那识、第六识、前五识都有这个徧行心所,所以说徧八个识;第三是徧九地,三界九地,从欲界五趣杂居地到初禅的离生喜乐地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乃至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,这个九个地,都有这个徧行心所;再“一切时”,一切时——什么时候都有它。“俱能徧故”。
有这四个徧,所以“一切心得行”,在什么心里边都有它,因为这四个徧就把所有的心都包完了。这个三性就是善恶的,善的、恶的、无记的都有;八识,八种心王每一个都有它;九地,三界九地都有它;一切时间都有它,只要心王生起来,这个心所法决定有。那么,这个四个徧,所以说叫一切徧了。
别境心所概述
言别境者,别别缘境而得生故。所缘之境则有四,乃所乐之境、决定境、曾习境、所观境。各缘不同故云别境。解现下文。
什么叫“别境”呢?它就是根据各别的境生起来的,“别别缘境”,它就不是什么境都能生,各别各别的境它才生得起来。所缘之境有四种:一个所乐之境,它欢喜的境,那是欲心所;决定境,胜解心所;曾习境,念心所;所观境,定、慧两个心所。那么,它们缘的境是有决定性的,哪个心所缘什么境,它都一定的,所以叫别境,不是什么境都乱缘的。
“各缘不同”,它所缘的境各各不同的,所以叫别境,各别各别不一样的。
“解现下文”,它的解释,下边要解,就是出现在下边,现在就不详讲了,当讲别境的时候会说。
四种所缘之境:
所乐之境——欲心所
决定境——胜解心所
曾习境——念心所
所观境——定、慧二心所
善心所概述
言善十一者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