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唯善心中可得生故,此世他世俱顺益故,性离愆秽胜过恶故。

  下边善法、善心所十一个,“唯善心中可得生故”,不是善、恶、无记都徧的,只有善的心里边可以生出这十一个心所,在不善的、无记性里边就没有它。

  “此世他世俱顺益故。”为什么叫善?下边,“此世他世”就解释善。

  我们佛教的善——我们经常听人家说了:“哎呀,信什么佛教啊,只要多做好事就好了,知善奉行就对了,什么好事都做。”那么,什么叫好呢?什么叫善法呢?这个标准,每一个宗教都不同的。有的教,把异教徒杀了就是好事情,我们听了吓死人了,杀人怎么是好事情呢?这个杀人是坏事了,但他们是好事。还有,我们中国的儒家,过年的时候,三牲——猪、羊、牛,三个牲把它头砍下来,供上去,“是好事情,供了是好了,你供养你的祖宗,将来你会发财。”我们看看是坏事情,杀生怎么好事情?虽然是畜生,也不能杀。

  所以这个好、坏的,善,标准不同的,各是随他们的自己的宗教或者哲学的体系,是安立的、人为的。而佛教的善恶是客观的,不是佛说这个是善就是善,它就是说客观上得到一个善的这个后果的就是善。

  “此世后世俱顺益故”,这一辈子也好,“他世”,就是说后辈子也好,都得到好的利益的,那么,这个就是感快乐的果的,这个就叫好,就是客观上它能够产生乐的果的,得到好处的,那就是善。反过来,得到坏的、苦的果的,那就是恶,这个客观的标准,不是从个人的主观出发的,所以这个佛教的善恶是最标准的。那么,所以我们说善恶,这两个字是一样的,但是各是各的解释,都不一样了。我们就依佛教的善恶。

  所以说,那些话、那些人,“哎呀,只要多做好事好了,信什么教了,信什么佛教了?”这个完全是糊涂虫的话。你佛教也不信,你怎么晓得哪个是善呢?各式各样的哲学都有它的善,你到底信哪一个善呢?那这个仔细一问的话,你这个就没有办法下手了,你是说哪个是善的呢?你总有一个主宰,你总有一个世界观,里边总树立一个你的哲学体系。你说:“我什么哲学都不学的,我就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。”那你传统的善恶你还是知道,人类我们这个还是按着习惯,一般传下来的,这个也算一个哲学,但是这是一个很肤浅的哲学。那你是接受了这一个体系,那你所谓的善,就是传统的说是这个,怎么叫善,怎么叫恶,你还是一个标准,但这些标准都是错误的,所以说,我们要佛教的正确的标准来代替它,所以要信佛。

  善十一个,是善心中有。什么叫善呢?此世他世都能够顺益的。那么第二个,“性离愆秽”,它的这个本性,是没有过失,没有那些污染的,“胜过恶故”,不但是如此,它能够对治那些坏的东西的,这是叫善心所。

  

  烦恼心所概述

  言烦恼者,性是根本烦恼摄故,又能生随惑,名为根本。烦,扰也。恼,乱也。扰乱有情恒处生死也。

  那么,下边是烦恼,根本烦恼,“性是根本烦恼摄故”。它本身这个六个烦恼是根本烦恼摄,是一切烦恼的根,所以这六个东西是一切烦恼的根本。

  当然了,既然是根本,能够生出它的支脉来,“又能生随惑”,它能够产生一些小烦恼。树的根有了,它的枝枝干干都生出来了,这枝枝干干就是它的随烦恼,它根本的这个树根、这个树干子,主杆就是根本烦恼。有根本烦恼决定能生随烦恼,所以说“又能生随惑”。

  它自己是根本所摄,又是能够产生小的烦恼的,这些烦恼随了根本烦恼而来的,或者是等流来的,或者是它的一分,那么,这个就叫根本。

  什么叫烦恼?这里也跟你讲了,扰叫烦,恼就是乱,烦就是扰,把你扰乱你的身心的,使得你“恒处生死”的,这叫烦恼。“扰乱有情,恒处生死。”把你这个有情搞得乱七八糟的,就在生死里流转的,这个东西就叫烦恼。

  那么,我们在生死里感到什么?在生死里就在受苦,所以说我们在流转生死在受苦,这个受苦是哪个给我们受的?烦恼使我们受的,所以说,我们要斗争,要跟烦恼斗争。

  我们说,在这个世界上受累,苦了,气得不得了,要跟人家拼命。你跟他拼什么命呢?使你受苦的是烦恼,你该跟烦恼拼命。对方他虽然害了你,但是他也是烦恼指使的,你也是过去的烦恼造了业是感到的。搞了半天,主要的敌人是烦恼,你们互相斗起来,把烦恼丢了一边去了,那不是搞错了吗?自己两个都是无辜的,你们拼命斗,真正的敌人,一般来看你们,坐山观虎斗,你们斗得好,它很高兴,那它是得逞了。它就要你们斗,让你们受点苦,做点坏事,它很得意。

  我们现在学了佛教要把根子找到,使我们流转生死受苦的各式各样苦,怨憎会苦也好,爱别离苦也好,生老病死苦也好,都是烦恼指使的。那么,你要灭苦,要把苦的这个源头找出来,这个最大的冤家就是烦恼了,这个把烦恼灭掉,你才解得了苦,烦恼在的话,你苦是除不掉的。要把敌人杀完了,你说你苦就没有了,还是苦,恐怕更多。那你自己杀了那么多人,你的阿赖耶识种子种下那么多的罪,将来感得地狱的报就无边的苦,那这个苦,苦上加苦,并没有说把人家消灭了你就不苦了,没有那个事。

  所以说要认识到真正的苦的来源是烦恼,那么,我们就对治烦恼了。所以佛教的宗旨一向说对治烦恼。而其他的总是练功了,佛教从来不讲功,只讲德,我们要修断德、智德、悲德,没有说断功、智功、武功、什么功,没有的。佛教里边你去看那个三藏十二部,不讲功的。但是,我们偏偏那些人,“你们练不练武功啊?你们练不练啥个什么功啊?”都是以功的眼光来看佛教。我们不练的,我们只是断烦恼的,这个功能,烦恼断了之后,自然会出来的,就是副产品,不是专门为了功而修佛法的。但是,我们的副产品却是会胜过他们的安心练的功。为什么原因?我们直接了当地顺了佛的真理来做,他们是走了歪路,所以你再用功……

  

  什幺是修行?

  我这一段,我要念一下,《福智之声》,这个辩经学院的校长,他讲的,就在香港讲的,那时候我们在香港,我第一天走了,他第二天就到了,他就讲了一个“修心八偈”,这个里边有一段非常好,我看了一看,感到有值得给大家介绍一下。他是说修行。他说他有一个人,修行错误的例子,下了很大的功夫,但是,不是真的修行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  他说,讲一个故事,他在他的家乡有一个修行的人,刚开始的时候,非常精进,就是现在有些人,他很用功,但是,就是说教理不通。他持什么咒?空行母的咒,边持咒、边大礼拜。这是西藏都兴大礼拜。一共持了多少咒呢?持了五百万。那么,大礼拜也拜了五百万。这个可惊的数字了。

  我们说,我们永光法师跟了海公上师进藏,他发愿拜大礼拜一百万,结果西藏拜了十来年,没有拜完,跑到汉地回来又拜,总算后来拜满了,一辈子,一百万完成了,他是年轻的出去的,因为永光法师,他们受戒都是二十左右的人,海公上师因为他出家迟一点,那么,二十左右的人,跑到西藏去拜,一百万大礼没有拜完,回来又拜,总算一辈子拜完了。

  他却是拜了五百万,拜了五百万大头,这个功德是很大了,但是因为他没有起发心利他的心,菩提心没有,只是为自己,一直拜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够开一次悟。这个我们值得警惕的,很多人都说我拼命修行,我要开个悟,这个是错误的方式。一定要从利他当中才得到自己的利益,直接从自己去开悟什么东西,着魔还有份的。

  那么,他这个例子就讲得很好,他从来没有说我要发心去利他,什么事也不想做,我自己我开悟,这样的心就是不好的心,常住的事情不想干,自己最好“这些事情叫个居士来做好了,我就是念书,好不好?”给我要求,磕头,我说不好(师笑),他气得不得了。这个我们说,我们的传承福慧两种都修。你为什么不好?这里以这个例子就跟你很简单地说了,他没有发心去利他,却是一直希望自己得到这样的证悟,这个心是不好,好不好?一般人看看,好得很,要求证求悟,很好,但是什么后果,你就可以看了,而且希望得到马上要现报,就是说最好兑现。我这么用功,修了,要看到什么,或者菩萨给我怎么样子,什么加持,都是要得到现实的东西,要看到。这样子的意乐心修苦行,结果,当然,你这样个心发得不对头,也证也证不到啥东西,辛苦了半天,什么都没得到,那么,打妄想了。

  就在那个时候,他的国家里边,敌人侵略进来了,他就奋起抗敌去了,参加军队去,当了个将军。开始的时候,开始打仗总是先要谈判,谈判的时候,他当个将军,他又是去作个代表,很会讲话,在跟人家辩论滔滔不绝,人家对他也没有办法,后来,谈不清,谈不好,谈不好就打喽。打的时候,他又参加打仗,那很勇敢,苦行,却搞了去打仗去了,打仗,结果,但是打败了。你说磕了五百万大头怎么打败了呢?你发心不对,你怎么打仗去了呢?

  打败之后逃到拉萨,这个时候他在拉萨,他说他逃的时候,什么东西也没有带,当然,打败的一个将军,带什么东西,把命逃出来就好了,什么没有带。那么,这个校长,他说我经常帮助他,因为他没有东西,什么都没有,吃的、穿的都没有了。西藏的他们的出家人,这一套衣服确实很贵的,都是呢的、毛的,这个裙、披单都是毛的,要好几百块钱一条裙,那么,整个一套很多钱。那么,他就都帮助他。有一次,因为他们两个人非常熟悉了,现在是辩经学院的校长,当时他年轻,正在学辩论,他在辩论,平常很用功。他们住了一起。

  有一次,他是发好心,他说:“你尽学辩论,你该修一个法了,你好好修了。”他是讲苦行,讲修行的。他听了,他也不作声,因为第一次说还没有怎么跟他多说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说了:“你最好还是修学好,不要这么尽辩论去了,学这个法,说食数宝,没有用的,还是要修才对。”那么,第二次,他就回…
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