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“一切法者,略有五種:一者心法、二者心所有法”等,那麼心法有多少,心所法,都是提一個名字,什麼名字,提完了,最後說一個啥東西?最後就是說一個歸納、總結了。它說什麼呢?無爲法講完了,然後是說“一切法無我”,一切法先講完,那麼,說無我,什麼叫無我?“略有二種:一補特伽羅無我,二法無我。”好了,這本論就沒有了,所以說這個《百法明門論》要背下來,我看是哪個都背得下,只要下點功夫。
那麼,它的研究方式,把百法先把它讀熟,讀熟之後,然後把《顯揚聖教論》的注解把它再讀熟。我們現在,我看看窺基大師的注解很好,那麼,窺基大師的注解多念兩徧,就代替這個《五法章》 。普光的那個疏,這是很繁,比較繁瑣,恐怕初學是沒有辦法的,那麼,這樣子,先把這個窺基的多看看,“本論原但略錄名數”,這個《百法明門論》,只是略略地把名字、數字說了一下,廣的解釋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,略釋就是《顯揚聖教論》的《五法章》,“故舉以爲釋論也”,就把這個作解釋百法的。我們現在,雖然沒有《五法章》,把窺基大師的解作它的注解也很好。
那麼,窺基大師大家知道了,是玄奘法師的得法的一個弟子,是非常聰明的。慈恩宗玄奘法師是始祖,實際上,真正創立是窺基大師,在玄奘法師的時候,規模還沒有正式搞起來。這是窺基大師,是很了不得一位。那麼,我們說,窺基大師不是很多傳說了,說他是一個做大官的兒子,據說這是天臺宗跟唯識宗的一個裏邊的一些辯論。那麼,天臺宗的說法,大概,則是說:窺基大師他出家的時候,他是因爲大富大貴的家裏出身的,玄奘法師就度他出家,他說出家可以,但是要答應他一個要求。他說什麼要求呢?他說要叁個車子跟他跑。什麼車呢?一車是經書,當然學法要經書;一車是什麼飲食、衣服之類的;一車是女人。這個話我看是不現實的,哪有這個窺基大師出家還要一車女人幹啥?那當然你出家了,當然不會,他叁車法師實際上就是說什麼呢?叁乘會歸一乘,這個意思。不能說他是一車(女人)。這些我想是過去的一些誤解或者是一些傳說,不去管它了。
但是,窺基大師偉大我們可以知道,那個道宣律師是持律是我們有書的,天人供養的,他每天吃飯不要燒的,天人拿來給他吃,天上最好的飲食。但有一天,等了半天,天人不來。後來,這個道宣律師就奇怪。他就等,過了一天、或過兩叁天,這個天人又送來了。他就問了:“你怎麼前兩天不送了?”他說:“前兩天窺基大師來了,這個大乘菩薩了不得,我們去供養他去了。”那就是說窺基大師在天人眼光裏邊,比道宣律師還要高,不能說窺基大師是什麼叁車法師了,這些話不要亂說了,毀謗,謗這個大乘僧那是有罪。這個窺基大師,從這點看,他是功德非常大的。
他現在就是說,這個書我們是《百法明門論》的解,這給大家作注解。
“然則法相雖略錄名數”,雖然說《百法明門論》講的法很簡單,就是提一個名、提一個數字,“而于唯識意義則在次第數句及二無我文”,那個唯識的意義又很明顯地表現出來了。“雲何一切法”就講了那麼多,最後一切法是沒有我的。哪一個無我呢?補特伽羅跟法無我。這個跟《五蘊論》有點不同,這是唯識的意思標出來了。
“蓋百法皆“依他起性”。”這個叁自性,我們就要補充了。百法,依他起,這是客觀的緣起,我執是徧計執。在客觀的緣起上看錯了,就像一棵樹,客觀的一棵樹,枯樹,你說是一個人,是個賊,是一個暴徒,要搞什麼壞事的,你趕快喊了很多的警察把他抓起來。結果抓啥東西?抓一棵樹,那你搞錯了,就是徧計所執。這個我執本來是沒有的,就像樹上沒有人的,你說它是人,有個“我”,那麼,就是徧計所執了,那是不實在的。無我,那麼,你就在客觀的這個樹上,知道它是無我,那就是圓成實性,這樣真正的真實的法性就現出來了,我們說法性蓋掉了,就是徧計執把它蓋掉的,你在法性裏邊加了個東西,加了個“我”在裏邊,加了個“法”在裏邊,你如果看清楚了,把我、法除掉之後,那現出來的就是圓成實。這個依他起本身就是一個中間一個媒介性的東西,你把它執了一個是有東西的、有“我”的,依他起就成了徧計執;如果他在依他起的客觀的那個緣起上,把他的徧計執除掉,當下就是圓成實性,這就是叁相了。
《五法章》裏邊有叁相就是叁性,那麼,就是二無我,通達唯識道理,一模一樣的。那麼,現在我們就把抄的筆記了,叁相就是叁性,就把這個說一下了。
叁相就是叁性,就是《顯揚聖教論》第一卷,“如是五法有叁相應知”。五法就是心王、心所、不相應行、色法、無爲法。這五種法有叁個相5:一是“增益相”,本來沒有的,加上去的,就像那個樹,本來不是人,你說一定要把人安上去,說成一個賊,那麼,這個賊是安上去的,沒有的。“增益所起相”,你這個加上去的這個賊,依在哪個地方,依托什麼地方起來的?依托樹上來的,這個樹,依他起,它是客觀存在的。第叁“法性相”,一切法的本來的面目。
“增益相者,謂諸法中徧計所執自性。”增益相,無中生有的,就是徧計所執。我們的六識錯誤地認爲這個樹是一個人。
過去的法相書裏的一個打的比喻就是蛇,它就是一根繩,繩子擺在地下,晚上人家起來之後一看,一條蛇,嚇死了,趕快就跑,喊人來打蛇。結果它不是蛇,是繩子,那就是說依他起是繩子。那麼,你認爲這個蛇,根本不存在的,它沒有蛇,那麼,你認爲繩子是,——徧計所執,是沒有體的。那麼,依他起上這個蛇的這個相除掉之後,再分析它是什麼東西?這個繩子本身是麻編起來的,麻的這個加了人工的緣起成了繩子相,本質就是麻,麻就是圓成實性。把繩子上的蛇的妄覺去掉,現出來的就是麻了。這個麻就是什麼?圓成實。這個叁相的叁自性或者叫叁自相的關系就如此。
那麼,這個增益相就是徧計所執性;增益所起相就是“如其所應”,就是說這個是這麼緣起,那個法是那個緣起,各是各不一樣的,不一樣的,所以如其所應。依他起性,依據各式各樣的緣,成了各式各樣的法,這是依他起性,這是客觀的。客觀的上不加主觀的那個妄執,就是法性相,就是圓成實。圓滿成就真實這個性,那就是一切法的真如性了。那麼,這叁個性在唯識裏邊要廣講,哪一部論都要講,現在我們是粗粗地介紹一下。因爲在這裏說起來,叁相就是叁性。這個叁性、叁相給你們見見面了。仔細的,將來還會講。
讀《唯識二十論》,先讀《歐陽序》及《述記科判》,使眉目清楚,然後讀論,怡然理順矣。論文甚辯,都是彼此破救之文,須細心味讀,原有《述記》注釋,如嫌詞晦,可觀王恩洋《二十唯識論疏》。總之讀法相論文,能細心研讀,知其有問有答,先總後別,先略後廣,自然文義清晰,毫無難事。須知初學似格不相入者,以未習慣之故,若讀熟後(多聞聞持)自然迎刃而解。讀者須有忍耐功夫,故忍波羅蜜中有“谛察法忍”,即指此也。
下邊就是《二十唯識論》 。要學《唯識二十論》時候,“先讀《歐陽序》”,這本書,他歐陽競無的序有的,我們沒有,我們請的是這個金陵刻經處的版本了,沒有歐陽競無序,這個歐陽競無序有沒有都可以。那麼卻是有,我們請的是窺基法師的述記,是最標准的注解。那麼,所以窺基大師的文看看也夠了。那麼,這些科判一看是眉目清楚,這個全部的一個論,它到底綱是什麼——就是目錄,眉目可以看清楚。序也把它的要點、要旨說了一下,科判也把它的綱提了一下,那麼,它的總科知道之後,“然後讀論,怡然理順矣”,那麼,你讀起來就不感到困難,很自然的。
“論文甚辯,都是彼此破救之文,須細心味讀。”那麼,論文很辯,就是他的辯論辯得很厲害,都是互相辯論的話。我們說辯論的方式我們不知道,你這本論學一學,印度當時的辯論就這麼搞的。“都是彼此破救之文”:“彼此”就是說,一個論主跟另外的那些就是不相信唯識的人;“破救”,這個是破他的,那個來救,有破麼,有救了。你把他的道理破掉,他要補充,要把它成立他的道理來救,等于打仗一樣的,你這裏打,把他打垮了,他馬上派救兵來救。這個辯論也是這樣子的。這邊破那邊救,互相破、救的文,那麼,這樣子去仔細地讀,要仔細讀的,不能粗心大意看的。
那麼,“原有《述記》注釋,如嫌詞晦,可觀王恩洋《二十唯識論疏》 。”那麼就是以前我們學的時候,《二十唯識》的述記是沒有用,因爲這本書比較深,窺基大師的文字我們今天可以看一看,非常之古雅,但是也很難讀,我們說要大專以上的文學水平,要再加上佛教的專門知識,才能看得懂。如果你是小學初中的話,就阿彌陀佛,對窺基大師,拜拜他就完了——看不懂的。還有道宣律師的文章也是這樣子的,他是文學極好,你文字基礎太差的話,只好給他拜了,拜經就拜好了,拜了有加持,念是沒有辦法念的,你看不懂的。這個窺基大師書是很難懂,我們下一次發下來大家知道了。我們也不一個字一個字講了,一個字一個字講起的話,我們講古文好了,不要講這個唯識了。那麼,大概意思要講。這個假使感到不好懂,有王恩洋的《二十唯識論疏》,這個我們以前學的時候大家都請到的,現在沒有了,這個書沒有了,因爲這個書流傳得不廣,不好找了。
“總之讀法相論文,能細心研讀,知其有問有答。”總而言之來說,法相的書,一定要細心讀的,而且要知道它的文的結構,都是問答的,問就是破,答就是救。
“先總後別”,先是提綱,後來打開來。
這就是五蘊。雲何五蘊?色受想行識。雲何色蘊?色蘊裏邊什麼?雲何受蘊?又打開。這是一個先說個總的,後來是詳細的。
“先略後廣”,先是講得略一點,五蘊,下一個色蘊,那麼,什麼叫色蘊呢?還廣的也打開來…
《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