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“一切法者,略有五种:一者心法、二者心所有法”等,那么心法有多少,心所法,都是提一个名字,什么名字,提完了,最后说一个啥东西?最后就是说一个归纳、总结了。它说什么呢?无为法讲完了,然后是说“一切法无我”,一切法先讲完,那么,说无我,什么叫无我?“略有二种:一补特伽罗无我,二法无我。”好了,这本论就没有了,所以说这个《百法明门论》要背下来,我看是哪个都背得下,只要下点功夫。
那么,它的研究方式,把百法先把它读熟,读熟之后,然后把《显扬圣教论》的注解把它再读熟。我们现在,我看看窥基大师的注解很好,那么,窥基大师的注解多念两徧,就代替这个《五法章》 。普光的那个疏,这是很繁,比较繁琐,恐怕初学是没有办法的,那么,这样子,先把这个窥基的多看看,“本论原但略录名数”,这个《百法明门论》,只是略略地把名字、数字说了一下,广的解释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,略释就是《显扬圣教论》的《五法章》,“故举以为释论也”,就把这个作解释百法的。我们现在,虽然没有《五法章》,把窥基大师的解作它的注解也很好。
那么,窥基大师大家知道了,是玄奘法师的得法的一个弟子,是非常聪明的。慈恩宗玄奘法师是始祖,实际上,真正创立是窥基大师,在玄奘法师的时候,规模还没有正式搞起来。这是窥基大师,是很了不得一位。那么,我们说,窥基大师不是很多传说了,说他是一个做大官的儿子,据说这是天台宗跟唯识宗的一个里边的一些辩论。那么,天台宗的说法,大概,则是说:窥基大师他出家的时候,他是因为大富大贵的家里出身的,玄奘法师就度他出家,他说出家可以,但是要答应他一个要求。他说什么要求呢?他说要三个车子跟他跑。什么车呢?一车是经书,当然学法要经书;一车是什么饮食、衣服之类的;一车是女人。这个话我看是不现实的,哪有这个窥基大师出家还要一车女人干啥?那当然你出家了,当然不会,他三车法师实际上就是说什么呢?三乘会归一乘,这个意思。不能说他是一车(女人)。这些我想是过去的一些误解或者是一些传说,不去管它了。
但是,窥基大师伟大我们可以知道,那个道宣律师是持律是我们有书的,天人供养的,他每天吃饭不要烧的,天人拿来给他吃,天上最好的饮食。但有一天,等了半天,天人不来。后来,这个道宣律师就奇怪。他就等,过了一天、或过两三天,这个天人又送来了。他就问了:“你怎么前两天不送了?”他说:“前两天窥基大师来了,这个大乘菩萨了不得,我们去供养他去了。”那就是说窥基大师在天人眼光里边,比道宣律师还要高,不能说窥基大师是什么三车法师了,这些话不要乱说了,毁谤,谤这个大乘僧那是有罪。这个窥基大师,从这点看,他是功德非常大的。
他现在就是说,这个书我们是《百法明门论》的解,这给大家作注解。
“然则法相虽略录名数”,虽然说《百法明门论》讲的法很简单,就是提一个名、提一个数字,“而于唯识意义则在次第数句及二无我文”,那个唯识的意义又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。“云何一切法”就讲了那么多,最后一切法是没有我的。哪一个无我呢?补特伽罗跟法无我。这个跟《五蕴论》有点不同,这是唯识的意思标出来了。
“盖百法皆“依他起性”。”这个三自性,我们就要补充了。百法,依他起,这是客观的缘起,我执是徧计执。在客观的缘起上看错了,就像一棵树,客观的一棵树,枯树,你说是一个人,是个贼,是一个暴徒,要搞什么坏事的,你赶快喊了很多的警察把他抓起来。结果抓啥东西?抓一棵树,那你搞错了,就是徧计所执。这个我执本来是没有的,就像树上没有人的,你说它是人,有个“我”,那么,就是徧计所执了,那是不实在的。无我,那么,你就在客观的这个树上,知道它是无我,那就是圆成实性,这样真正的真实的法性就现出来了,我们说法性盖掉了,就是徧计执把它盖掉的,你在法性里边加了个东西,加了个“我”在里边,加了个“法”在里边,你如果看清楚了,把我、法除掉之后,那现出来的就是圆成实。这个依他起本身就是一个中间一个媒介性的东西,你把它执了一个是有东西的、有“我”的,依他起就成了徧计执;如果他在依他起的客观的那个缘起上,把他的徧计执除掉,当下就是圆成实性,这就是三相了。
《五法章》里边有三相就是三性,那么,就是二无我,通达唯识道理,一模一样的。那么,现在我们就把抄的笔记了,三相就是三性,就把这个说一下了。
三相就是三性,就是《显扬圣教论》第一卷,“如是五法有三相应知”。五法就是心王、心所、不相应行、色法、无为法。这五种法有三个相5:一是“增益相”,本来没有的,加上去的,就像那个树,本来不是人,你说一定要把人安上去,说成一个贼,那么,这个贼是安上去的,没有的。“增益所起相”,你这个加上去的这个贼,依在哪个地方,依托什么地方起来的?依托树上来的,这个树,依他起,它是客观存在的。第三“法性相”,一切法的本来的面目。
“增益相者,谓诸法中徧计所执自性。”增益相,无中生有的,就是徧计所执。我们的六识错误地认为这个树是一个人。
过去的法相书里的一个打的比喻就是蛇,它就是一根绳,绳子摆在地下,晚上人家起来之后一看,一条蛇,吓死了,赶快就跑,喊人来打蛇。结果它不是蛇,是绳子,那就是说依他起是绳子。那么,你认为这个蛇,根本不存在的,它没有蛇,那么,你认为绳子是,——徧计所执,是没有体的。那么,依他起上这个蛇的这个相除掉之后,再分析它是什么东西?这个绳子本身是麻编起来的,麻的这个加了人工的缘起成了绳子相,本质就是麻,麻就是圆成实性。把绳子上的蛇的妄觉去掉,现出来的就是麻了。这个麻就是什么?圆成实。这个三相的三自性或者叫三自相的关系就如此。
那么,这个增益相就是徧计所执性;增益所起相就是“如其所应”,就是说这个是这么缘起,那个法是那个缘起,各是各不一样的,不一样的,所以如其所应。依他起性,依据各式各样的缘,成了各式各样的法,这是依他起性,这是客观的。客观的上不加主观的那个妄执,就是法性相,就是圆成实。圆满成就真实这个性,那就是一切法的真如性了。那么,这三个性在唯识里边要广讲,哪一部论都要讲,现在我们是粗粗地介绍一下。因为在这里说起来,三相就是三性。这个三性、三相给你们见见面了。仔细的,将来还会讲。
读《唯识二十论》,先读《欧阳序》及《述记科判》,使眉目清楚,然后读论,怡然理顺矣。论文甚辩,都是彼此破救之文,须细心味读,原有《述记》注释,如嫌词晦,可观王恩洋《二十唯识论疏》。总之读法相论文,能细心研读,知其有问有答,先总后别,先略后广,自然文义清晰,毫无难事。须知初学似格不相入者,以未习惯之故,若读熟后(多闻闻持)自然迎刃而解。读者须有忍耐功夫,故忍波罗蜜中有“谛察法忍”,即指此也。
下边就是《二十唯识论》 。要学《唯识二十论》时候,“先读《欧阳序》”,这本书,他欧阳竞无的序有的,我们没有,我们请的是这个金陵刻经处的版本了,没有欧阳竞无序,这个欧阳竞无序有没有都可以。那么却是有,我们请的是窥基法师的述记,是最标准的注解。那么,所以窥基大师的文看看也够了。那么,这些科判一看是眉目清楚,这个全部的一个论,它到底纲是什么——就是目录,眉目可以看清楚。序也把它的要点、要旨说了一下,科判也把它的纲提了一下,那么,它的总科知道之后,“然后读论,怡然理顺矣”,那么,你读起来就不感到困难,很自然的。
“论文甚辩,都是彼此破救之文,须细心味读。”那么,论文很辩,就是他的辩论辩得很厉害,都是互相辩论的话。我们说辩论的方式我们不知道,你这本论学一学,印度当时的辩论就这么搞的。“都是彼此破救之文”:“彼此”就是说,一个论主跟另外的那些就是不相信唯识的人;“破救”,这个是破他的,那个来救,有破么,有救了。你把他的道理破掉,他要补充,要把它成立他的道理来救,等于打仗一样的,你这里打,把他打垮了,他马上派救兵来救。这个辩论也是这样子的。这边破那边救,互相破、救的文,那么,这样子去仔细地读,要仔细读的,不能粗心大意看的。
那么,“原有《述记》注释,如嫌词晦,可观王恩洋《二十唯识论疏》 。”那么就是以前我们学的时候,《二十唯识》的述记是没有用,因为这本书比较深,窥基大师的文字我们今天可以看一看,非常之古雅,但是也很难读,我们说要大专以上的文学水平,要再加上佛教的专门知识,才能看得懂。如果你是小学初中的话,就阿弥陀佛,对窥基大师,拜拜他就完了——看不懂的。还有道宣律师的文章也是这样子的,他是文学极好,你文字基础太差的话,只好给他拜了,拜经就拜好了,拜了有加持,念是没有办法念的,你看不懂的。这个窥基大师书是很难懂,我们下一次发下来大家知道了。我们也不一个字一个字讲了,一个字一个字讲起的话,我们讲古文好了,不要讲这个唯识了。那么,大概意思要讲。这个假使感到不好懂,有王恩洋的《二十唯识论疏》,这个我们以前学的时候大家都请到的,现在没有了,这个书没有了,因为这个书流传得不广,不好找了。
“总之读法相论文,能细心研读,知其有问有答。”总而言之来说,法相的书,一定要细心读的,而且要知道它的文的结构,都是问答的,问就是破,答就是救。
“先总后别”,先是提纲,后来打开来。
这就是五蕴。云何五蕴?色受想行识。云何色蕴?色蕴里边什么?云何受蕴?又打开。这是一个先说个总的,后来是详细的。
“先略后广”,先是讲得略一点,五蕴,下一个色蕴,那么,什么叫色蕴呢?还广的也打开来…
《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